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皮亚杰 著
图书标签:
  • 结构主义
  • 语言学
  • 符号学
  • 人类学
  • 文学理论
  • 哲学
  • 文化研究
  • 索绪尔
  • 列维-斯特劳斯
  • 雅各布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17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998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结构主义》这本书,是根据1979年第七版(第十一万七千本系列)译出的。原著没有前言或序文,也没有声明该书从1968年初版之后有任何修改。通常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在法语世界里能出版二三千册就是畅销的书了;而像《结构主义》这样一本比较难懂的书竟再版七版,可见这本书的影响之大。
  但是,结构主义这一流派和本书作者对于我国读者来说还是比较生疏的。所以译者想在此作一些介绍。
  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但他远不止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还是一位兼通数学、逻辑、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史和哲学的大学问家。他在1918年(当时他22岁)研究软体动物得自然科学博士之后,转而研究心理学成为大家,1949年又革新逻辑学,1950年发表《发生科学认识论导论》三卷。1968年发表本书——《结构主义》,这是他的“发生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皮亚杰特别着重于智慧心理学的研究。1929—1939年他任日内瓦大学的科学思想史副教授,早从三十年代起就把最先进的科学认识看做是生物界从动物到人的适应演化的结果,继承了日内瓦学派由克拉帕莱德开创的功能主义方面。他在研究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各种概念(时空、运动、因果关系、数量、言语、逻辑思维……等)的发展时,心里就随时都照顾到了与最新的科学概念(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间的关系,于是到五十年代就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发生科学认识论”[我们以后就简称“发生认识论”:因为发生认识论中所说的认识论,只能是科学认识论而不是哲学认识论,它是哲学认识论的前奏,但还不是通常所说的(哲学)认识论]。在发生认识论中,其最高阶段,就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认识(并为未来更先进的科学认识敞开着大门)。
  目前最先进的科学认识,其概念、方法、原理、假设等,从具体方面来看是千差万别的,新学科还如雨后春笋在产生。但是,从心理学或认知发展的历史看,它们是否有一些共同点呢?这种直到现在为止的最高级认识,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些是皮亚杰必然要涉及到的问题。在此之前还没有人作过一个全面的综合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他自己就来回答了。我们所译的这本《结构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努力的产物。

目录

第一章 导言和问题的地位
1. 定义
2. 整体性
3. 转换
4. 自身调整性

第二章 数学结构和逻辑结构
5. 群的概念
6. 母结构
7. 逻辑结构
8. 形式化的权宜性限度

第三章 物理学结构和生物学结构
9. 物理学的结构和因果关系
10. 有机界的结构

第四章 心理学的结构
11. 心理学中结构主义的开端与“格式塔”理论
12. 结构与智力的发生过程
13. 结构与功能

第五章 语言学的结构主义
14. 共时性结构主义
15. 转换结构主义;个体发生论和种系发生论之间的关系
16. 语言结构的社会形成、天赋性质或平衡作用
17. 语言学结构与逻辑学结构

第六章 结构在社会研究中的利用
18. 整体性结构主义还是方法论结构主义
19. 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人类学结构主义

第七章 结构主义和哲学
20. 结构主义和辩证法
21. 没有结构的结构主义
结论
参考书简目
索引
1. 专名索引
2. 主题索引
《结构主义》 内容梗概: 《结构主义》是一本深度探讨“结构”这一核心概念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学科的结构进行机械罗列或分类,而是从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学评论等多个领域出发,追溯和梳理了结构主义思想的发生、发展及其在不同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和演变。全书致力于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普遍性结构规律,理解事物运作的深层机制,以及人类思维和认知是如何被这些结构所塑造和制约的。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引出了“结构”这一概念的普适性。结构并非仅仅是事物的堆砌,而是指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稳定秩序的有机整体。这种秩序具有内在地逻辑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各个要素的功能和意义。作者强调,理解结构,就是理解事物之所以是其所是的原因。 接着,本书详细阐述了结构主义的理论渊源。在哲学领域,作者追溯了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索绪尔将语言视为一个符号系统,强调语言的“结构性”而非“本质性”。他提出了“能指”和“所指”的概念,指出语言的意义并非来自于词语本身,而是来自于符号系统内部的差异和对立。这种对语言的结构性分析,为后来的结构主义思潮奠定了重要基础。作者深入剖析了索绪尔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以及其对后续研究的深远影响。 在语言学领域,本书进一步介绍了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雅各布森等人的贡献。雅各布森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方法引入文学批评,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也并非源于作者的个人情感或现实的映射,而是源于文本内部的语言结构、叙事模式以及各种文学元素的相互关系。他提出的“诗性功能”理论,强调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语言的结构来产生美学效果。本书还探讨了索绪尔“任意性”原则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原型”和“叙事结构”。 人类学作为结构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本书对其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作者重点介绍了列维-施特劳斯的人类学理论。列维-施特劳斯运用语言学的结构分析方法,对神话、亲属制度、烹饪规则等人类文化现象进行研究。他认为,在看似多样化的文化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些普遍的、深层的“二元对立”结构,例如生与死、自然与文化、生食与熟食等。这些结构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模式,塑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本书详细解读了列维-施特劳斯如何通过分析神话的“二元对立”和“转化”模式,来揭示人类文化共有的思维框架,并探讨了他对“神话思维”的深刻洞见。 在心理学领域,本书探讨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将心理学视为研究心智结构的学科,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和重构图式(schema)的过程。图式是儿童组织和理解世界的基本认知单元,随着儿童的成长,这些图式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本书深入分析了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机制,以及儿童如何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更高级的认知结构。作者还探讨了皮亚杰的“守恒”概念,以及儿童如何理解事物的量、数、体积等属性不变的本质。 此外,本书还触及了结构主义在其他领域的影响。例如,在社会学中,社会学家们尝试运用结构性视角来分析社会现象,如社会分层、权力结构、制度的运作等。在文学批评中,结构主义方法论催生了形式主义、新批评等流派,对文本的细读和内部结构分析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在建筑学、电影评论等领域,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也留下了痕迹。 本书并非一味地赞美结构主义,而是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作者认识到,结构主义过于强调整体和共时性,有时会忽略历史的演变、个体的能动性以及社会变革的力量。一些批评者认为,结构主义可能导致僵化的思维模式,将复杂的人类行为简化为抽象的结构。本书在梳理结构主义思想的同时,也适时地引入了后结构主义的观点,例如福柯对权力结构的批判、德里达对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探讨,以及拉康对主体性建构的分析。作者指出,后结构主义并非否定结构的价值,而是对其进行了更精细的解构和反思,强调了结构的动态性、历史性和不稳定性。 《结构主义》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结构主义思想的框架。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流畅,力求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取得平衡。书中引用的例子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古代神话到现代艺术的各个层面,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本书适合对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深入理解现代思想史的学者和学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世界,理解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并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去探究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 本书并非一篇简单的理论介绍,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旅行,带领读者穿越不同的学科疆域,体验结构主义如何成为一种普遍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方式。它教会我们如何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如何去发现不同现象背后的共性,以及如何理解人类思维和文化是如何被无形的结构所塑造和制约的。同时,它也引导我们反思结构的局限性,并为理解更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打下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阅读体验非常“硬核”,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其说是“阐释”,不如说是“建构”。它不是在向你解释一个现有的理论,而是在用一种近乎建筑学的精确性,搭建起一个关于结构如何生成和运作的逻辑框架。我不得不承认,有几章,尤其是在处理早期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案例时,我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彻底性,它试图穿透表象的烟雾,直达那些驱动文化现象的深层规律。然而,这种对系统性的执着,也使得它的阅读过程显得有些冰冷和疏离。它很少用感性的笔触去描绘具体的文化场景,而是用一系列严谨的、近乎数学公式般的推导来支撑论点。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轻松的、带有个人轶事的学术随笔,那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大失所望。但如果你痴迷于探究事物背后那套冷静、永恒的底层逻辑,那么它无疑是一份极其丰厚的礼物,只是这份礼物需要你付出极大的专注力去拆解和吸收。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反说明书”,它没有教你如何去创作,而是教会你如何去拆解一切既有的创作。它对叙事模式的解剖细致入微,几乎将所有故事都还原成了最基本的“功能块”。这导致我在看完之后,对所有被精心包装的文本和影像都产生了一种职业性的怀疑——我开始本能地寻找它们结构中的“空隙”和“矛盾点”。这种转变是巨大的,它拓宽了我对“文本”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书面文字,而是将建筑、音乐乃至社会规范都纳入了分析范畴。但与此同时,书中对“主体性”的弱化处理,也让我感到一丝不安。当一切都被归结为结构性的必然时,个体的能动性和自由意志似乎被稀释殆尽。这种哲学上的倾向,使得这本书在带来智力快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轻微的虚无感,让你思考,当我们看穿了所有规则,我们还能真正“创造”什么?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流动的机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启发作用。我原以为结构主义是某种上个世纪的学术思潮,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对我们今天所处的媒介环境有着惊人的预见性。书中关于“系统”和“关系”的论述,完美地契合了社交媒体上“热点”和“人设”是如何被建构和循环放大的过程。作者对符号链条的剖析,就像是为算法推荐系统画出了一张隐形的蓝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讨“价值”是如何在系统中被赋予和转移的部分,这让我开始质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判断标准。当然,这本书的行文非常密集,充满了行文拗口的德法术语的转换和引述,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门槛无疑是高耸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作者在说什么,还要理解作者引用的那些法国思想家们在说什么,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多层次的解码工作。

评分

这本《结构主义》简直是一本思想的迷宫,初读时感觉像被抛进了一个巨大的符号系统,四周都是各种排列组合的意义碎片。我本来以为它会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清晰地勾勒出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这些巨匠的理论脉络,结果却发现,它更像是在邀请你参与一场无休止的解构游戏。作者似乎特别热衷于展示“结构”是如何在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从神话叙事到时尚符号,再到语言的深层语法——进行运作和自我复制的。书中对“二元对立”的强调,起初让我感到一丝压抑,仿佛世界被简化成了非黑即白的两极,但随着深入,我开始理解这种对立是如何产生张力并最终构建出意义的。特别是关于“延迟”和“他者”的讨论,那部分文字的密度极高,需要反复揣摩才能捕捉到其微妙之处。它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反而是不断地抛出问题,让你自己去追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规则。读完之后,我总觉得眼睛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略带疏离的审视角度,看什么都像是某种被编码的信息,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是令人着迷的。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是一次对思维定式的彻底洗礼,但过程颇为“痛苦”。它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引用的文献和理论的跨度极大,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识背景。然而,这本书的组织结构似乎刻意模仿了其所论述的结构本身——层层嵌套,逻辑严密到近乎教条。对于我这样习惯于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频繁的跳转和对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进行类比论证的方式,极大地考验了我的耐心和记忆力。它更像是一部理论工具箱,里面装满了精密的逻辑手术刀,但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去解剖现实世界,书本身并没有提供太多亲切的示范。它更像是一位严厉的导师,把工具扔给你,让你自己去琢磨如何下刀。因此,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对哲学、符号学或人类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行“进阶阅读”,否则很容易在浩瀚的概念迷雾中迷失方向,难以领略到其精妙之处。

评分

产品不错,总体还是满意的

评分

正品挺好的,很好,我个人非常喜欢。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内容很经典,很快就能读完

评分

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但他远不止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还是一位兼通数学、逻辑、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史和哲学的大学问家。他在1918年(当时他22岁)研究软体动物得自然科学博士之后,转而研究心理学成为大家,1949年又革新逻辑学,1950年发表《发生科学认识论导论》三卷。1968年发表本书——《结构主义》,这是他的“发生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质量还行吧,相信京东自营!

评分

15. 转换结构主义;个体发生论和种系发生论之间的关系

评分

1907年,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经过仔细的观察,小小年纪的皮亚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杰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寄给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刊登出来。文中皮亚杰细致的观察与详细的分析,不仅令人惊叹,也让他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份他向往已久的好工作-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因此邀请皮亚杰一同搜集标本,并聘请他共同参与研究软件动物。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体动物有关的论文,并对正统门德尔的进化论提出质疑;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起了很大的反应,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人们想不到这样一位知名的生物学家,居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而已! 1915年,皮亚杰获得纳沙特尔大学生物学学士的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哲学、科学的课程;1918年,当时年仅22岁的皮亚杰,即以一篇关于研究软件动物的论文,获得了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这段期间内,皮亚杰思想上的主要发展,在于哲学观念的逐渐成形;因为从小他的教父向他推荐了博格森的"创造性进化"和一系列的哲学书籍,加上他在大学中聆听了雷蒙德的演讲,以及因为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期间,皮亚杰的内心于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冲突与变化。而皮亚杰所写的自传体小说《求索》(Recherche),是他年少时的哲学随笔,小说中详述一位青年在追求科学与道德真知的过程里,所遭遇到的迷惘与危机;其实这本小说,就是根据皮亚杰本人实际的哲学观点所写,文中记载了他自己的危机和解决过程,并且展示了皮亚杰一些基本观念的萌芽(如同化、平衡化)。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皮亚杰来到苏黎世一个心理实验室内做事,这里的工作使他获得了和实验心理学相关的丰富知识;在此,他接触了心理分析与临床精神医学,并聆听了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课,以及研读弗洛伊德的理论。当时皮亚杰以精神分析理论,写了一篇关于《儿童的梦》的文章,据说当时就连弗洛伊德本人都对这篇由皮亚杰所发表的文章相当的关注。 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求学,这段期间促使皮亚杰真正的进入了心理学的领域;他在巴黎大学研修心理病理学及科学哲学,并且在1921年担任西蒙的助手,在比奈实验室内工作,并负责将英国心理学家伯特的“推理测验”标准化。因为比奈实验室位于一所小学之内,皮亚杰在这段期间之内,每天下午都亲自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们谈话;在交谈过程中,皮亚杰十分地尊重儿童,因为他是真的想要了解儿童本来的面目,皮亚杰并认为:研究儿童的逻辑,是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在巴黎期间,皮亚杰将他的这些观念写成了论文,寄给鲁索学院院长,因此皮亚杰被聘为鲁索学院的研究部主任,于1921年回国就任。鲁索学院是一个研究儿童、训练教师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法语教育研究组织,皮亚杰年仅25岁即担任研究部主任,在心理学界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之后皮亚杰在自传中即写到:当时他仅打算以五年左右的时间来研究儿童的思维,谁知道一头钻进去后,研究的工作便持续了约半个世纪之久!在鲁索学院任职期间,皮亚杰和妻子瓦朗蒂纳·夏特内结婚,共育有二女一子。皮亚杰夫妇俩婚后也一直是工作上的好伙伴,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们在发展学习上的行为,进行仔细的观察与详细的记录;之后皮亚杰便将研究结果发表于世,出版了《儿童智力的起源》、《儿童对现实的建构》和《儿童象征性的形成》此三本书;皮亚杰的三个孩子:杰奎琳、露西安娜、罗伦,也就因此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文献上不朽的婴儿案例。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这几本着作,可以说是皮亚杰进入了草创认识论的阶段,之后他的学术活动与研究工作也就愈来愈深入。 1930年代是皮亚杰忙碌的十年,他将鲁索学院由私立的学校升为日内瓦大学的附属组织。皮亚杰还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局长,这样的条件,使得皮亚杰之后便于将他自己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推及整个欧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40年代,皮亚杰担任日内瓦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及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主席、创办《瑞士心理学》杂志。皮亚杰并与他著名的学生英海尔德共同发表了关于儿童的数字、空间、因果、几何、逻辑、时间的著作。此时,皮亚杰对于发生认知论的理论观念更为成熟及稳固,并总结了他个人三十多年来的研究,出版了《发生认知论导论》。 1954年,皮亚杰当选为国际心理学会主席,并创立“国际科学心理学联合会”,担任主席。来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创立了“国际发生认知论中心”,学术界常常将他们称之为“日内瓦学派”,其宗旨在于传播及发展发生认知论;此中心联合了多种不同的学科,包括:心理、哲学、生物、物理、逻辑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