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機械設計與機械原理考研指南(上冊)(第3版)
定 價:¥ 39.80
叢 書 名:21世紀高等學樣機械設計抽選及其自動化專業參考書
作 者:彭文生,楊傢軍,王均榮
齣 版 社: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4-11-1
ISBN:9787560996363
版 次:3
頁 數:342
字 數:547000
印刷時間:2014-1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
目錄 目錄(上冊)
內容推薦 本書由國內具有代錶性的七所重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北大學、中南大學)具有豐富教學、教材編寫及研究生指導經驗的教授編寫。全書分上、下兩冊,共三篇。上冊含兩篇(共21章),第一篇(第1~10章)介紹瞭“機械設計”課程中的重難點內容和相關例題及解答;第二篇(第11~21章)介紹瞭“機械原理”課程中的重難點內容和相關例題及解答。下冊為第三篇,介紹瞭上冊各章復習與練習題參考答案,還附有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北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考研試題。
定 價:¥ 29.80
作 者:彭文生,楊傢軍,王均榮
齣 版 社: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4-11-1
ISBN:9787560996370
版 次:3
頁 數:272
字 數:428000
印刷時間:2014-1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
目錄 目錄(下冊)
說實話,這套書的齣版質量和編排方式,讓我覺得有些“意猶未盡”。雖然它涵蓋瞭機械設計和機械原理的絕大部分考研重點,內容也算是詳實,但它的敘述方式實在是太過於“學院派”瞭,像是在讀一本研究性質的文獻,而不是一本麵嚮考研學生的輔導書。我發現,很多章節的過渡非常生硬,知識點之間的聯係不夠清晰,學習起來感覺就像是在孤立地記憶碎片化的信息。特彆是對於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比如萬能夾具的設計原則,或者復雜機構的運動分析,書中僅僅是給齣瞭公式和計算步驟,但缺乏對這些原理背後邏輯的深入剖析,也沒有給齣一些“為什麼”的解釋。這使得我在遇到變體題目時,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隻能去硬套書上的解題模闆。我花瞭很多時間去查閱其他的資料,試圖尋找更清晰的解釋和更直觀的理解方式,這無疑大大增加瞭我的復習成本。而且,書中的插圖也顯得比較單調,很多關鍵的結構和運動方式,都隻是用簡單的綫條勾勒,無法展現齣其三維的形態和動態的運動過程。我多麼希望作者能夠多一些手繪的示意圖,或者引入一些3D建模的圖示,這樣能夠更直觀地幫助我們理解。
評分坦白講,作為一本考研指導書,《機械設計與機械原理考研指南》在內容深度上確實下足瞭功夫,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對我個人而言,它在“指導”這個層麵,似乎還有些不足。我最頭疼的是,書中的知識點講解,往往是平鋪直敘,缺乏層次感。很多時候,它直接拋齣瞭一個概念,然後給齣定義和相關的公式,卻沒有對這個概念是如何産生的,或者它在實際應用中解決瞭什麼具體問題進行鋪墊。這使得我在閱讀時,常常有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舉個例子,關於連杆機構的設計,書中給齣瞭幾種典型的類型和設計方法,但對於為什麼選擇某種特定的杆長比例,或者在什麼條件下會産生奇點,並沒有做過多的闡述。這導緻我在做練習題時,雖然能找到對應的知識點,但麵對一些稍微變化的題目,就無從下手瞭。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思維導圖”式的梳理,或者在每個章節的開頭,給齣一個宏觀的框架,讓我們先對這一章節的知識體係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然後再深入到細節。另外,對於一些常見的錯誤理解和易混淆的概念,書中也沒有特彆的強調和辨析,我經常在做題時犯同樣的錯誤,然後纔意識到自己理解的偏差。
評分我覺得這套書的定位,可能更偏嚮於“資料匯編”而不是“教學輔導”。它將大量的知識點和公式進行瞭羅列,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或者能從其他渠道獲得清晰講解的同學來說,它確實可以作為一份不錯的參考資料。但對於像我這樣,需要從頭開始,或者需要係統性學習的考生來說,它的指導作用就顯得比較有限瞭。我發現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反復迴讀,纔能勉強理解某些段落的意思,而且這種理解也常常是比較錶麵的。書中對一些復雜問題的解釋,有時候顯得過於精煉,以至於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拆解”它。比如,關於齒輪傳動的設計,書中列舉瞭多種類型的齒輪和傳動方案,但對於不同方案之間的優劣勢比較,以及在具體工程中如何權衡選擇,並沒有深入的分析。這使得我在做設計類題目時,常常不知道如何進行最優選擇。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能夠在我遇到睏難時,給我指點迷津,而不是僅僅給我提供大量的“藥方”。
評分這本《機械設計與機械原理考研指南》真的是讓我又愛又恨。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這厚厚的兩本壓迫感十足的書給鎮住瞭,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公式,感覺自己瞬間迴到瞭高考前的噩夢。剛開始復習,我基本是逐字逐句地看,試圖理解每一個概念,每一個公式的推導。但說實話,很多內容就像嚼蠟一樣,理論性太強,缺乏實際的案例支撐,感覺讀起來總是隔靴搔癢,抓不住重點。特彆是機械原理部分,那些運動鏈、自由度、機構綜閤之類的概念,沒有清晰的圖示和通俗的解釋,我常常看得雲裏霧裏,隻能死記硬背。機械設計部分也是如此,雖然涉及瞭很多設計要素和方法,但感覺更多的是理論上的羅列,實際應用場景的描述不夠生動,讓我很難將書本上的知識遷移到實際的設計問題中。我嘗試著做書後麵的習題,發現很多題目都需要對知識點有非常深入的理解,而這本書在這一點上的幫助,說實話,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有時候,我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閤學機械,或者這本書是不是真的不適閤我。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圖解,更形象的比喻,或者結閤一些實際的工程案例,這樣學習起來會更直觀,也更容易理解。
評分總的來說,《機械設計與機械原理考研指南》的內容量是夠瞭,但“實用性”和“啓發性”方麵,我個人感覺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對考研大綱內容的“搬運”,而不是對知識的“消化”和“重構”。我常常覺得,它隻是將現有的知識點進行瞭一個整理,然後放在一起,並沒有真正地去思考如何讓考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講解機構的自由度計算時,書中隻是給齣瞭公式和幾個簡單的例子,並沒有深入講解為什麼會有這個公式,以及它背後的運動學原理。這使得我在遇到一些特殊的機構時,很難靈活運用。而且,書中對一些“高頻考點”的講解,也顯得比較程式化,沒有給齣一些解題的“竅門”或者“思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多一些“點撥”,比如在講解某個概念時,能夠給齣一些生活中的類比,或者一些直觀的物理演示,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建立形象化的理解。另外,書中對最新研究成果或者一些前沿技術的介紹,也顯得比較少,對於希望全麵瞭解機械領域發展的考生來說,可能不夠吸引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