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流体运动科学

奇妙的流体运动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根海 编
图书标签:
  • 流体动力学
  • 流体静力学
  • 流体物理
  • 物理学
  • 科学
  • 工程
  • 机械工程
  • 流体力学
  • 奇妙科学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649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49178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1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奇妙的流体运动科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又具故事情趣,雅俗共赏,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它还可作大中专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料或学生的课外兴趣读物。

内容简介

《奇妙的流体运动科学》以水与空气为流体介质,提供了生活中流体与流体运动科学的一系列生动案例,揭示其中的科学奥秘,阐释发明创造原理。它能让我们对身边这些看似十分熟悉却又非常模糊陌生的现象有了清晰的了解,并从中领悟到许多流体运动的奇妙科学与创造性思维方法。书中附有100多幅关于流动现象及原理的图。其中大部分由作者亲自拍摄或绘制。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又具故事情趣,雅俗共赏,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它还可作大中专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料或学生的课外兴趣读物。

作者简介

毛根海,教授,1947年生,浙江义乌市人,已任教于浙江大学三十八年。历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编委,水利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副主任,浙江大学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和国家精品课程“工程流体力学”的负责人之一,长期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研究领域为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先后于1993年获“水力学与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验综合改革”项目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及成果辐射”项目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1年获全国高校实验室先进工作者,199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2003年获浙江省教学名师奖。主编并出版了《应用流体力学》、《应用流体力学实验》教材及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工程流体力学》,《水力计算可视化》电子教材等,其中《应用流体力学》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目录

一 生活篇
1 地板上更风凉的科学奥妙
2 奇妙的鱼缸
3 点滴吊瓶的奥秘
4 高山上的夹生饭
5 毛细渗透与永动机
6 乒乓球为什么吹不走
7 电线风鸣的学问
8 人能在水下潜多深
9 饮水机原理揭秘
10 血压计测量原理
11 汽车的阻力来自前方还是后方
12 神奇的香蕉球
13 为何高尔夫球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飞得更远
14 站台安全线的由来

二 生产篇
15 飞机被“托”着飞还是被“吸”着飞
16 突然扩大管段与突然收缩管段的水流能量损失哪个大
17 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小浪底水电站孔板消能是怎么回事
18 拦污栅振动与断裂
19 潜艇在水下与在水面上的最大航行速度哪个快
20 妙法消除高烟囱风振
21 水电站的进水口高与低影响发电量吗
22 虹吸管中的水为什么能流向管道的高处
23 射流采矿原理
24 两船并行开进的船吸现象
2S 危险的水锤——瞬变流探秘
26 喷射船工作原理
27 铅鱼不是炸弹,用在哪里

三 自然篇
28 “风”生“浪”的奥秘
29 台风作用下房子的窗户为什么成片向室外倒塌
30 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被风吹翻的原因何在
31 建造在河边的房屋为什么容易倾斜
32 生活中的科氏力
33 塔科马海峡大桥垮塌之谜

四 综合篇——主题研讨录
主题一:流体真空科学与应用
34 盖利克铜球(马德堡半球)的秘密
……
五 附录——流体运动科学相关基础知识

精彩书摘

1 地板上更风凉的科学奥妙
夏日躺在地板上很风凉,属生活常识,妇孺
皆知,然而蕴藏于其中的奇妙科学道理却鲜为人知。唯有科学家们凭睿智发现了它,并将其广泛应用于航空等科技领域中。
在笔者小的时候,大家都还没用上空调。我们清楚地记得,炎炎夏日,大人们会敞开家里的门和窗,在屋子的地板上铺一张竹席让孩子们午睡。因为贴着地板午睡似乎可以享受更多的凉风,的确,这种感觉是客观的、真实的。那么这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奥妙呢?
其实它所蕴含的奥妙正是“附壁效应”。附壁效应是流体流动特性所呈现的物理现象,由罗马尼亚亨利·柯恩达首先揭示并将它应用于航空领域,故附壁效应也被称为柯恩达效应。
亨利·柯恩达(1886—1972年)是罗马尼亚航空先驱之一,也是现代喷气式飞机的教父,他为20世纪后50年高速军用喷气机和喷气客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910年,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飞机,如图1-1。这架被命名为“柯恩达号”的喷气飞机在巴黎第二届航空展上展出,其金属构造线条优美,没有螺旋桨,令世人为之惊叹!不幸的是,这架飞机在试飞过程中坠毁。
……

前言/序言



《微观世界的涟漪:探索物质形态的奇妙转换》 在浩瀚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在看不见的维度里上演着一场场精妙绝伦的“变形记”。《微观世界的涟漪:探索物质形态的奇妙转换》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揭开物质从固态、液态到气态,乃至更复杂形态转变背后的科学奥秘。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知识点,而是试图通过生动形象的叙述、贴近生活的案例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思考,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理解科学原理的同时,感受到物质世界的神奇与美丽。 第一章:固体的沉静与内在的秩序 我们生活的世界,大部分由固体构成。它们拥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似乎是永恒而稳定的。然而,在微观层面,固体并非静止不动。原子和分子在它们各自的位置上,以一种严谨而有规律的方式振动着,就像乐队成员在各自的乐谱上演奏着各自的声部,共同织就了固体的宏伟乐章。本章将深入探讨固体的微观结构,从晶体点阵的整齐划一,到非晶体材料的无序之美,解析为何不同的固体拥有截然不同的性质。我们将学习晶体生长过程中原子排列的微妙之处,了解金属的延展性、陶瓷的脆性,以及高分子材料的柔韧性,是如何由其内部微观结构的差异所决定的。 更进一步,我们会触及固体的“变形”能力。拉伸、压缩、弯曲,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材料内部原子间作用力的博弈。我们会了解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探索材料的弹性极限与塑性变形,理解为何钢材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断裂,而玻璃则在达到其极限时瞬间破碎。此外,本章还将介绍固体的相变,例如冰融化成水,或者金属在高温下熔化。这些相变并非突兀的发生,而是分子间能量达到某个阈值时,必然发生的连锁反应,揭示了温度在重塑物质形态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液体的流动与自由的灵魂 当固体获得足够的能量,其内在的秩序便会被打破,分子挣脱了束缚,开始了它们的自由舞动。这就是液体的世界。液体拥有流动的特性,它们可以适应任何容器的形状,仿佛拥有独立的灵魂,不受外在约束。在本章中,我们将潜入液体的微观世界,观察分子们不再被固定在晶格中,而是拥有更高的动能,可以在彼此之间滑动和翻滚。我们会探究表面张力这一奇特的现象,理解为何水滴能保持球形,为何昆虫可以在水面上行走。这并非魔法,而是分子间吸引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形成的“皮肤效应”。 我们将深入研究液体的粘度,它是液体抵抗流动的内在阻力。为什么蜂蜜比水流淌得慢?粘度的差异又与分子的大小、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何关联?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例,来阐释这些概念。同时,本章还将探讨液体内部的压力分布,以及为何潜入深海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我们会了解帕斯卡原理,它是液体静力学的重要基石,解释了为何液体能够传递压力,并因此催生了液压系统在现代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液体在动态中的表现同样精彩。我们会关注流体动力学的基础,虽然不涉及复杂的计算,但会引导读者理解层流和湍流的区别。层流如同平静的河流,分子有序地沿着轨迹流动;而湍流则如同汹涌的瀑布,充满了涡旋和混乱。这种流动状态的差异,对我们理解天气变化、飞机飞行,甚至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气体的弥漫与无限的可能 气体是物质形态中最“奔放”的一种。它们的分子彼此远离,运动速度极快,占据整个可用的空间。气体仿佛没有边界,可以瞬间弥漫开来,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在本章中,我们将走进气体的微观世界,感受分子们近乎自由的运动状态。我们会探讨气体压力的本质,理解宏观上的压力是如何由无数微小分子碰撞容器壁所产生的。我们会学习到理想气体定律,它将气体的温度、压强、体积和物质的量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如同为气体世界设定了一套基本规则。 我们将进一步了解气体的扩散现象,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整个房间都能闻到它的味道?这并非瞬间完成,而是气体分子不断运动、相互碰撞、占据更大空间的必然结果。我们会探讨不同气体混合时,它们如何均匀分布,以及这个过程的动力学原理。 气体的可压缩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本章中,我们将解释为何我们可以将大量的气体压缩到很小的空间,例如使用打气筒充气,或者液化石油气。我们会理解,当对气体施加压力时,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会减小,体积随之缩小。同时,我们也会触及气体的相变,例如当气体温度降低时,会凝结成液体,甚至直接变成固体(凝华)。这个过程与液体变固体的过程是相反的,再次强调了能量在物质形态转换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章:从平凡到非凡:特殊物质形态的魅力 在探索了固、液、气这三种最常见的物质形态后,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更广阔的领域,领略那些不那么“日常”却同样引人入胜的物质形态。我们会介绍等离子体,被誉为物质的“第四态”。它并非普通的“气体”,而是被高度电离的物质,其中原子核和电子是分离的。等离子体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例如恒星内部、闪电以及我们使用的荧光灯。我们将揭示等离子体独特的导电性和对电磁场的响应,以及它在核聚变、材料加工等前沿科技中的应用潜力。 接着,我们会触及胶体,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特殊分散体系。许多日常物品,如牛奶、蛋黄酱、油漆,都属于胶体的范畴。在本章中,我们将解析胶体粒子在介质中悬浮的稳定性,以及它们所表现出的布朗运动等微观现象。我们会了解胶体的光学性质,例如丁达尔效应,它能让读者直观地分辨出溶液与胶体。 最后,本书将展望一些更为奇特的物质形态,例如超流体和超导体。当某些物质冷却到极低的温度时,它们会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性质,例如超流体可以毫无阻力地流动,甚至爬过容器的壁;超导体则可以在没有能量损失的情况下导电。虽然这些现象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较远,但它们揭示了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的惊人潜力,并为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微观世界的涟漪:探索物质形态的奇妙转换》旨在激发读者对身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它不回避科学的深度,但力求以一种亲切、易懂的方式呈现,让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在读者的脑海中激起层层涟漪,最终汇聚成对物质世界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本书的每一章都如同一个独特的窗口,让读者得以窥视物质世界那令人惊叹的内在规律和无穷的变化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研究早期电子音乐合成器的声波建模技术时,偶然翻到了这本书,它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黑科技圣经”。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音乐史,而是纯粹的信号处理和电路理论的交叉应用。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如何通过调整振荡器的波形(正弦波、方波、锯齿波)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来精确模拟出传统乐器的音色,甚至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声音质感。书中对环形调制(Ring Modulation)和滤波器的Q值控制的数学描述,虽然涉及到高深的微积分,但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函数图变成了听觉上的变化,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声音的塑形”是如何发生的。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早期模拟合成器中晶体管噪声的随机性如何被利用来增加声音的“有机感”,这简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联姻。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现代数字音频处理技术源头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最坚实的技术基石,读完后看任何一个合成器面板都会有一种洞悉本质的快感。

评分

这份关于中世纪修道院经济结构与土地复垦实践的学术专著,彻底颠覆了我对“黑暗时代”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会读到枯燥的收支记录,没想到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具动态性的社会生态模型。他通过分析一系列教会档案,揭示了在瘟疫和战乱频仍的时期,修道院如何通过创新的水利工程和三圃制改革,实现了惊人的农业产出效率提升。书中对不同类型修道院(如熙笃会与本笃会)在资源管理策略上的差异比较尤其精彩,前者侧重于边疆的自给自足和技术输出,后者则更注重对既有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知识的保存。我尤其关注了他们如何处理劳动力短缺问题,书中对“封建义务”与“修士志愿劳动”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的剖析,细腻入微,充满了社会史的洞察力。这本书的论证结构极为严密,每一条关于产量提升的结论背后,都有扎实的田野调查数据和文本证据支撑,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中世纪的土地规划会议。

评分

这本关于行星际等离子体动力学的书,简直是一部史诗级的科幻小说,只不过它完全基于严谨的物理学原理。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磁流体力学方程,转化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宇宙画卷。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读完第一部分,里面关于太阳风如何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的描述,那种‘看不见的手’如何塑造我们头顶这片天空的描绘,实在太震撼了。尤其是书中对阿尔文波在极端低温环境下传播特性的探讨,深入到了只有理论物理学家才会涉足的深水区,但作者的解释却异常清晰,像是有人在耳边用最直白的语言讲解了宇宙中最复杂的舞蹈。读到关于日冕物质抛射(CME)如何携带巨大能量冲击太阳系内部时,我甚至感觉自己的心脏也跟着一起加速跳动。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几乎囊括了近五十年来所有相关的顶尖研究,这表明作者的知识体系建立在极其坚实的地基之上,绝非泛泛而谈。对于任何一个对宇宙空间站安全、射电天文干扰,或者仅仅是对太阳的脾气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朝圣之旅。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太平洋岛屿传统航海知识的口述史汇编,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完全摒弃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地理叙事,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歌的语言,记录了那些在星辰、洋流和信风指引下,仅凭经验和直觉完成跨洋航行的故事。书中收录了来自各个部落的长老的访谈记录,他们描述了如何通过感知海水温度的微小变化来判断接近陆地的距离,以及如何“阅读”天空中的云层形状来预测风暴的来临。其中对斐济人如何利用波浪的反射和折射来确定船只相对于遥远岛屿的位置的描述,简直是物理学的奇迹——他们是在用身体感知声呐和雷达。阅读这些内容,我深深地感到人类认知能力的广阔与多样性。这本书的排版非常朴实,文字直白有力,没有多余的学术包装,正是这种淳朴,让那些古老的智慧得以最真实、最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仅仅是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韧性和环境适应力的史诗。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古代织物染色技术及其化学原理的系列丛书,而这本刚好是其中最精妙的一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化学侦探小说。作者以令人惊叹的耐心,追踪了从腓尼基的紫色染料到玛雅的靛青蓝,背后所涉及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书中详尽分析了不同地区矿物质含量对天然染料色泽稳定性的影响——比如为什么某些地区的茜草根染出的红色更偏向砖红,而另一些地方则能达到近乎猩红的饱和度。这不再是简单的“放点什么进去”的经验主义,而是对光照、酸碱度和分子结构之间复杂互动的精妙解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古代工匠如何通过调整发酵时间来控制氧化还原反应时所用的那种带着敬意的笔触。这本书的插图质量极高,那些老旧的配方图表被重新绘制得清晰可见,使得那些失传的工艺仿佛触手可及。读完它,你会对一块看似普通的布料背后所蕴含的千年智慧油然而生一股强烈的尊重。

评分

还行

评分

很好,只是在高峰期送的有点慢,理解

评分

东西不错,优惠券买的,很划算

评分

还不错的一本小书,跟生活现象有关。

评分

做活动买的很便宜 希望 宝宝喜欢

评分

奇妙的流体运动科学奇妙的流体运动科学

评分

做活动买的很便宜 希望 宝宝喜欢

评分

奇妙的流体运动科学,很好很有趣的科普读物。

评分

奇妙的流体运动科学,很好很有趣的科普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