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派对 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

霍金的派对 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昌海 著
图书标签:
  • 霍金
  • 科学
  • 科普
  • 数码
  • 时代
  • 科技
  • 文化
  • 人物
  • 未来
  • 宇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330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23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字数:1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有料、有趣、时髦的科普书。科学绝不仅仅是枯燥的计算与证明,生活中科技无处不在。快来跟随作者,用科学的眼光看新闻吧!

内容简介

  除极个别例外,《霍金的派对 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收录的是我替《科学画报》撰写的文章,其中多数是替“格物致知”专栏撰写的篇幅不超过1500字的短文——当然,收录到《霍金的派对 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的版本往往比发表在杂志上的字数略多,内容也更完整。约稿编辑对此类文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必须联系近期的科技新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必须“赶时髦”。因此那段时间我将几个英文科技网站的“简易信息聚合”(RSS)放在浏览器首页上,以便随时留意科技新闻。编辑偶尔也布置一两篇“命题作文”。

目录

我的“速朽之作”(代序) / / Ⅰ
第一部分科 学 天 地
计算机与数学证明 / / 003
物理学是困难的——数学家的证言? / / 007
量子引力在我家中? / / 011
霍金的派对 / / 015
来自襁褓宇宙的线索 / / 019
灾星还是福星? / / 023
寻找“地球” / / 027
外星球的灯光 / / 030
假如接收到外星人的信息…… / / 033
满月之咒? / / 037
如果人类消失了…… / / 041
危险的粉尘 / / 045
尘埃,无处不在的尘埃 / / 048挑战轮盘赌 / / 051
从“预测”战争说起 / / 055
1. 从局部冲突的规律到“预测”战争 / / 055
2. 自然美背后的数学 / / 058
目录霍金的派对——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第二部分创 新 点 滴
流言止于熟人? / / 065
马丁利模型 / / 068
高频交易与金融世界的黑天鹅事件 / / 071
金融策略vs随机性 / / 074
我们都像“费米子” / / 077
书店的未来 / / 080
亿万富翁的梦想 / / 083
打印出来的世界 / / 086
让红绿灯变得更聪明 / / 089
交通堵塞的物理学 / / 092
机器人与阿西莫夫定律 / / 095
地震与互联网 / / 099
地震波里的“隐形衣” / / 102
现实与幻想 / / 105
第三部分数 码 时 代
竹筏还是灯塔——数据洪流中的科学方法 / / 113
1. 信息爆炸的时代 / / 113
2. 谷歌的新思路 / / 115
3. 统计方法与高级密码 / / 118
4. 数据洪流中的灯塔 / / 121
“愤怒的小鸟”飞进课堂 / / 123
消失的“推文” / / 126
闲话数字遗产 / / 129
从涂鸦到增强现实 / / 132
代码混淆——福音还是噩梦? / / 135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幕后 / / 138
大数据的小应用 / / 142
大数据的陷阱 / / 145
网络战——没有硝烟的战争 / / 149
薛定谔的货币 / / 152
比特币——玩家的游戏还是货币的未来? / / 160
1. 比特币的历史 / / 160
2. 比特币的特点 / / 162
3. 比特币的未来 / / 167
云计算浅谈 / / 170
1. 引言 / / 170
2. 云计算简史 / / 171
3. 云计算的特点和优势 / / 173
4. 云计算的风险和未来 / / 175

前言/序言

除极个别例外,本书收录的是我替《科学画报》撰写的文章,其中多数是替“格物致知”专栏撰写的篇幅不超过1500字的短文——当然,收录到本书的版本往往比发表在杂志上的字数略多,内容也更完整。

约稿编辑对此类文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必须联系近期的科技新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必须“赶时髦”。因此那段时间我将几个英文科技网站的“简易信息聚合”(RSS)放在浏览器首页上,以便随时留意科技新闻。编辑偶尔也布置一两篇“命题作文”。本书的多数文章便是由此而来。我的“速朽之作”(代序)霍金的派对——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虽然作者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尽可能长久的生命力,但“赶时髦”的一个可以预期的后果就是“速朽”。因为定义乃至创造“时髦”的是媒体而非历史,而历史地看,媒体的品位往往是“速朽”的。

因此,我曾建议将本书命名为《我的“速朽之作”》,但出版社出于可以理解的理由否决了这一提议,于是我退而求其次,从收录于本书的文章中选了一个标题作为书名。不过对读者我愿实话实说: 本书介绍的很多新设想将会是昙花一现的,本书介绍的很多新研究将很快被证明为错误,从统计上讲,这是“赶时髦”的宿命。

明知“速朽”,为何还要集结成书呢?——读者也许会问。

这首先不可否认是出于作者固有的“敝帚自珍”心理。收录于本书的这些文章虽大都很短,话题虽大都来自媒体或编辑,撰写时却也依然费了心思,基本上每篇都参阅了原始论文,以避免“读科普写科普”那样的“近亲繁殖”,或“读新闻写科普”那样的敷衍了事,因而自信要比媒体的花哨之言更有料,也更准确。

其次——并且更重要的——则在于写作手法。具体地说,我对话题的背景介绍通常具有普遍性,从而不会因话题本身的“速朽”而失去意义;此外,我还尽量用思考性的角度来切入话题,启发读者带着开放和怀疑的眼光阅读新闻,不把结论写死,也不把问题掩去。

这种写作手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速朽之作”的寿命。比如拙作《来自襁褓宇宙的线索》发表后不久,其所介绍的观测结果就被基本否定了(被基本确定为是星际尘埃造成的干扰),成为本书中“朽”得最快的文章。但我回过头来读那篇文章,却发现不仅占篇幅一大半的背景介绍丝毫不受影响,就连结论部分也无需修改,因为我不仅引述了“在未得到不止一组确认之前,没有任何实验能被太认真地看待”那样的谨慎之语,强调了“复核”这一“容易因兴奋而忽视的环节”,并且具体提到了作为主要复核途径之一的“普朗克卫星预计将在几个月内发布新数据”(后来正是那些新数据为推翻原先的观测结果提供了依据)。跟同时期的其他介绍相比,拙作可算是为数不多将“速朽”列为重要可能性,而且并非是用“凡事都有可能出错”之类宽泛而圆滑的理由来搪塞的,这一点我是略觉自豪的。在具体题材“速朽”的背后,具有普遍性的背景介绍及带着开放和怀疑的眼光阅读新闻的方法是不会“速朽”的。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理由也可为“速朽之作”的集结成书略作辩解,那就是这些文字毕竟记述了我们这个时代曾经有过——甚至曾经热捧过——的无数想法中的一部分,哪怕错了,甚至错得可笑,作为历史侧记也是不无趣味的。

1938年10月,在将于来年举办的纽约世博会(New York World�餾 Fair)的工地上,一些留给5000年后的人类子孙的物件被埋入了地下,其中包含了一封爱因斯坦的信。爱因斯坦在简述了他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之后,在信的末尾写道: “愿后代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和理所当然的优越感阅读此信。”在结束这篇自序时,容我拾爱因斯坦牙慧说上一句: 愿本书的读者也能怀着“自豪的心情和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读这本“速朽之作。”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串探索的足迹,这串足迹里的“速朽”反衬出的正是他们的进步。



《霍金的派对: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 穿越时空的科学盛宴,畅想未来的无限可能 斯蒂芬·霍金,一个名字,一段传奇。这位杰出的宇宙学家,以其深邃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为我们开启了理解宇宙奥秘的非凡旅程。而《霍金的派对: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正是这场跨越时空、融合科学与想象的盛大庆典。这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传记,也不是单纯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沙龙,汇聚了霍金毕生的智慧结晶,邀请读者一同探索那些最令人着迷的科学谜题,并畅想它们如何塑造我们即将步入的数码未来。 卷一:星辰大海的低语——霍金的科学世界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星辰大海的低语”,我们将沉浸在霍金所构建的宏伟宇宙图景之中。这不是枯燥乏味的公式堆砌,而是充满诗意和哲学思辨的科学探索。霍金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那些复杂抽象的物理概念,用最生动、最贴近人心的语言娓娓道来。 黑洞:宇宙的吞噬者与创造者? 霍金对黑洞的研究,无疑是他科学成就中最具颠覆性的部分。从“奇点”的不可预测性,到“霍金辐射”的惊人预言,我们了解到黑洞并非全然的虚无,而是宇宙演化中至关重要的节点。本书将深入浅出地剖析霍金是如何一步步揭示黑洞的神秘面纱,以及这些“宇宙巨兽”对时空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想象一下,在黑洞的视界之外,物质与能量被扭曲、压缩,最终走向未知的命运。这背后蕴含的物理原理,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巧妙的类比,变得触手可及。我们将探讨黑洞的“信息悖论”,这究竟是物理学的一道无解难题,还是暗示着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仍有待突破? 宇宙的起源与命运:从大爆炸到终结。 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这是人类永恒的追问。霍金的理论,特别是关于宇宙暴胀和宇宙背景辐射的研究,为我们描绘了宇宙诞生之初的壮丽图景。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大爆炸的瞬间,感受那股最初的能量如何孕育出我们所知的万物。同时,我们也将审视霍金对宇宙终极命运的设想,是熵增导致的“热寂”,还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理解宇宙的宏大叙事,不仅是对科学的认知,更是对我们在其中位置的深刻反思。 时间的本质:是河流还是织锦? 时间,这个最熟悉也最陌生的概念,在霍金的理论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维度。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以及霍金关于时间箭头问题的探讨,都颠覆了我们日常对时间的线性感知。本书将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科学的论证,带领读者一同思考:时间是否真的存在?它的流逝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我们能否穿越时间,或者改变时间的流向?霍金对时间本质的探索,将引导我们对自身的存在和历史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统一场论的追寻:万物归一的哲学梦想。 物理学界的“圣杯”——统一场论,是所有物理学家的终极梦想。霍金也曾为之不懈奋斗。本书将简要回顾物理学发展史上几次重要的统一尝试,并重点介绍霍金在弦理论、量子引力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思路。尽管统一场论尚未最终实现,但对它的追寻本身,就体现了人类对世界规律性的极致渴望,以及对宇宙和谐统一之美的追求。 卷二:硅基的低语——数码时代的脉搏 从宏伟的宇宙图景回到我们生活的当下,霍金的智慧并未止步于物理学。他敏锐地洞察到,人类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入数码时代,而科技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思想乃至生存方式。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硅基的低语”,我们将聚焦于数码时代,并思考霍金的科学思想如何与这个全新的领域产生碰撞与交融。 人工智能的崛起:智能的边界与生命的定义。 随着计算机算力的爆炸式增长,人工智能(AI)正从科幻走入现实。霍金曾对AI的未来发出过深刻的警告,他认为,一旦AI的智能超越人类,其发展轨迹将难以预测,可能对人类文明构成生存威胁。本书将深入探讨AI的发展现状,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到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径。我们将分析霍金警告的背后,是对智能本质的深刻忧虑。AI的出现,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智能”的定义,以及它与“意识”、“生命”之间的界限。人类是否能够驾驭比自己更强大的智能?我们又该如何确保AI的发展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真实与幻象的界限。 数码技术正在构建一个越来越逼真的虚拟世界,我们沉浸其中,体验前所未有的互动与创造。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飞速发展,模糊了现实与幻象的界限。本书将探讨,当我们可以随意构建和体验不同的“现实”时,我们如何辨别真伪?这是否会改变我们对“存在”的认知?霍金对宇宙本质的探索,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审视虚拟世界的哲学框架:我们所处的现实,是否也只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模拟”? 信息爆炸与知识的传播:连接与孤立的悖论。 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连接着全球,信息以前所未有的海量涌现。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真假难辨等问题。霍金一生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他的著作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启蒙之光。在数码时代,知识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本书将探讨,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别有价值的知识?数码时代的连接,究竟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加剧了信息茧房带来的孤立? 未来的通信与计算:量子时代的曙光。 霍金曾预言,未来人类的科技发展将依赖于我们对量子世界的更深层理解。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兴起,预示着一个全新的计算和信息时代。本书将尝试解释量子计算的颠覆性潜力,它将如何解决目前经典计算无法企及的复杂问题?量子通信又将如何确保信息的绝对安全?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与霍金对宇宙规律的探索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人类的未来:基因编辑、星际殖民与生存的挑战。 面对数码时代的飞速变革,以及地球环境的严峻挑战,人类的未来何去何从?本书将延伸到更广阔的视野,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进化的影响,以及人类走向星际殖民的可能性。霍金曾强调,为了人类的长远生存,我们必须走出地球。在数码时代,我们将拥有哪些新的工具和可能性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码时代可能带来的新的生存挑战,例如网络安全、数字鸿沟以及技术失控的风险。 一场思想的派对,一次智慧的启迪 《霍金的派对: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并非一本终结性的答案之书,而是一场开放式的思想盛宴。它邀请读者以霍金的视角为起点,去质疑、去探索、去想象。书中汇聚的不仅仅是尖端的科学理论,更是对人类智慧、好奇心以及对未知世界不懈追求的精神的赞颂。 阅读本书,你会发现,无论是浩瀚的宇宙,还是微观的粒子,亦或是飞速发展的数码世界,其背后都涌动着相似的规律与逻辑。霍金的派对,是一次跨越学科界限的思想交流,它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巧妙地融为一体,引领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它是一次对宇宙奥秘的深情回望,也是一次对数码时代未来图景的审慎畅想。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巨大的挑战,人类的智慧与勇气,依然是驱动文明前进的最强劲动力。加入这场“霍金的派对”,与我们一同探索科学的边界,畅想未来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过于“高冷”的科普读物敬而远之,但《解码未来: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与技术前沿》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数字原住民”量身定做的指南。它没有停留在科幻电影里那些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夸张叙事,而是极其细致地剖析了当下最前沿的机器学习算法,比如深度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GANs)是如何在幕后悄然重塑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艺术创作的。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算法偏见那一章,作者用几个具体的案例展示了数据收集过程中的细微偏差如何被放大,最终导致对特定人群的不公对待,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伦理问题。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手机里推荐算法的推送逻辑,那种被“算计”的感觉很强烈,但同时也明白了,理解技术原理是参与未来社会对话的前提。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犀利,观点直击要害,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对技术进步中人性拷问的深刻反思。

评分

对于想要了解现代生物学突破的人来说,《基因的秘密:编辑生命与未来医学的黎明》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没有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描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之手”,而是极为审慎地探讨了这项技术带来的巨大潜力与随之而来的道德困境。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背后的故事,以及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能够“剪切”和“粘贴”基因序列的阶段。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遗传性疾病治疗的案例分析,那些曾经被判为“无药可救”的病症,在基因疗法面前展现出的希望之光,让人热泪盈眶。但同时,书中对“设计婴儿”可能引发的社会分层风险的探讨,也让我感到警醒。这本书的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即便对分子生物学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被其内容的震撼力和紧迫感所吸引,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是否有权干预生命的底层代码?

评分

《地球的脉搏:从板块漂移到气候变迁的宏大叙事》这本书,成功地将地质学这门看似沉闷的学科,描绘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作者的文笔充满了画面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他描述板块构造运动时,那种“大陆如同巨兽般缓慢爬行”的意象,让人一下子就抓住了地球动力学的核心。我特别喜欢他将数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与我们当下正在面对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的方式。这并非简单的因果罗列,而是一种深沉的警示:人类文明在地球尺度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却可能带来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后果。书中穿插的古生物化石发现过程,读起来就像是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每一次化石的发掘都像是解开了一个时间胶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时间尺度,让我们谦卑地认识到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的渺小。

评分

《信息时代的悖论:从图灵机到大数据陷阱》这本书,为我这个常年与数字世界打交道的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溯源”机会。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使用新软件的教程,而是对信息、计算和知识本身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哲学审视。作者从阿兰·图灵的理论起点讲起,清晰地勾勒出数字革命如何一步步将物理世界抽象化、符号化,最终汇聚成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大数据”的洪流。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富有张力,尤其是在探讨信息过载和“回声室效应”时,那种被困在自己创造的信息茧房中的无力感,被描绘得入木三分。它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只关注“效率”和“速度”,而是聚焦于“意义”和“真实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互联网的依赖有了一种更清晰的认知,仿佛从一个被算法推着走的盲人,变成了一个能够审视道路标志的旅者,对我们如何定义“知识”和“智慧”有了全新的思考。

评分

这本《宇宙的奥秘:从星辰大海到量子纠缠》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浩瀚的宇宙图景之中。他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劝退普通读者,而是将那些复杂的物理概念——比如黑洞的奇点、暗物质的猜想,甚至是弦理论的基本框架——用极其生动和贴近生活的比喻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时间本质的探讨,那种哲学与物理学交织的叙事方式,让我手中的书页仿佛变成了一块块时空碎片,每一次翻动都像是对既有认知的温柔颠覆。书中对现代天文学最新发现的梳理也极为及时,比如韦伯望远镜传回的数据是如何挑战甚至修正我们旧有的宇宙膨胀模型,这些内容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静态的教科书,而是在参与一场正在发生的、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那种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透过字里行间喷薄而出,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深空探索的向往,看完后我忍不住去查阅了更多关于系外行星宜居带的资料。

评分

这本书不错,京东送货也快,值得推荐

评分

太能白呼了,很好,开阔思路了,值得推荐

评分

卢昌海先生的书都收藏齐了

评分

卢昌海系列要收藏,活动入手

评分

绝对的全新正品,东西不错。发货和物流速度都要赞一个,做活动时价格还算合适。

评分

很喜欢的书籍,观察好久了,活动力度大就入手了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很正宗,喜欢。

评分

很喜欢的书籍,观察好久了,活动力度大就入手了

评分

绝对的全新正品,东西不错。发货和物流速度都要赞一个,做活动时价格还算合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