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极个别例外,《霍金的派对 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收录的是我替《科学画报》撰写的文章,其中多数是替“格物致知”专栏撰写的篇幅不超过1500字的短文——当然,收录到《霍金的派对 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的版本往往比发表在杂志上的字数略多,内容也更完整。约稿编辑对此类文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必须联系近期的科技新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必须“赶时髦”。因此那段时间我将几个英文科技网站的“简易信息聚合”(RSS)放在浏览器首页上,以便随时留意科技新闻。编辑偶尔也布置一两篇“命题作文”。
除极个别例外,本书收录的是我替《科学画报》撰写的文章,其中多数是替“格物致知”专栏撰写的篇幅不超过1500字的短文——当然,收录到本书的版本往往比发表在杂志上的字数略多,内容也更完整。
约稿编辑对此类文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必须联系近期的科技新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必须“赶时髦”。因此那段时间我将几个英文科技网站的“简易信息聚合”(RSS)放在浏览器首页上,以便随时留意科技新闻。编辑偶尔也布置一两篇“命题作文”。本书的多数文章便是由此而来。我的“速朽之作”(代序)霍金的派对——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虽然作者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尽可能长久的生命力,但“赶时髦”的一个可以预期的后果就是“速朽”。因为定义乃至创造“时髦”的是媒体而非历史,而历史地看,媒体的品位往往是“速朽”的。
因此,我曾建议将本书命名为《我的“速朽之作”》,但出版社出于可以理解的理由否决了这一提议,于是我退而求其次,从收录于本书的文章中选了一个标题作为书名。不过对读者我愿实话实说: 本书介绍的很多新设想将会是昙花一现的,本书介绍的很多新研究将很快被证明为错误,从统计上讲,这是“赶时髦”的宿命。
明知“速朽”,为何还要集结成书呢?——读者也许会问。
这首先不可否认是出于作者固有的“敝帚自珍”心理。收录于本书的这些文章虽大都很短,话题虽大都来自媒体或编辑,撰写时却也依然费了心思,基本上每篇都参阅了原始论文,以避免“读科普写科普”那样的“近亲繁殖”,或“读新闻写科普”那样的敷衍了事,因而自信要比媒体的花哨之言更有料,也更准确。
其次——并且更重要的——则在于写作手法。具体地说,我对话题的背景介绍通常具有普遍性,从而不会因话题本身的“速朽”而失去意义;此外,我还尽量用思考性的角度来切入话题,启发读者带着开放和怀疑的眼光阅读新闻,不把结论写死,也不把问题掩去。
这种写作手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速朽之作”的寿命。比如拙作《来自襁褓宇宙的线索》发表后不久,其所介绍的观测结果就被基本否定了(被基本确定为是星际尘埃造成的干扰),成为本书中“朽”得最快的文章。但我回过头来读那篇文章,却发现不仅占篇幅一大半的背景介绍丝毫不受影响,就连结论部分也无需修改,因为我不仅引述了“在未得到不止一组确认之前,没有任何实验能被太认真地看待”那样的谨慎之语,强调了“复核”这一“容易因兴奋而忽视的环节”,并且具体提到了作为主要复核途径之一的“普朗克卫星预计将在几个月内发布新数据”(后来正是那些新数据为推翻原先的观测结果提供了依据)。跟同时期的其他介绍相比,拙作可算是为数不多将“速朽”列为重要可能性,而且并非是用“凡事都有可能出错”之类宽泛而圆滑的理由来搪塞的,这一点我是略觉自豪的。在具体题材“速朽”的背后,具有普遍性的背景介绍及带着开放和怀疑的眼光阅读新闻的方法是不会“速朽”的。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理由也可为“速朽之作”的集结成书略作辩解,那就是这些文字毕竟记述了我们这个时代曾经有过——甚至曾经热捧过——的无数想法中的一部分,哪怕错了,甚至错得可笑,作为历史侧记也是不无趣味的。
1938年10月,在将于来年举办的纽约世博会(New York World�餾 Fair)的工地上,一些留给5000年后的人类子孙的物件被埋入了地下,其中包含了一封爱因斯坦的信。爱因斯坦在简述了他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之后,在信的末尾写道: “愿后代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和理所当然的优越感阅读此信。”在结束这篇自序时,容我拾爱因斯坦牙慧说上一句: 愿本书的读者也能怀着“自豪的心情和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读这本“速朽之作。”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串探索的足迹,这串足迹里的“速朽”反衬出的正是他们的进步。
我向来对那些过于“高冷”的科普读物敬而远之,但《解码未来: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与技术前沿》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数字原住民”量身定做的指南。它没有停留在科幻电影里那些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夸张叙事,而是极其细致地剖析了当下最前沿的机器学习算法,比如深度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GANs)是如何在幕后悄然重塑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艺术创作的。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算法偏见那一章,作者用几个具体的案例展示了数据收集过程中的细微偏差如何被放大,最终导致对特定人群的不公对待,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伦理问题。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手机里推荐算法的推送逻辑,那种被“算计”的感觉很强烈,但同时也明白了,理解技术原理是参与未来社会对话的前提。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犀利,观点直击要害,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对技术进步中人性拷问的深刻反思。
评分《地球的脉搏:从板块漂移到气候变迁的宏大叙事》这本书,成功地将地质学这门看似沉闷的学科,描绘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作者的文笔充满了画面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他描述板块构造运动时,那种“大陆如同巨兽般缓慢爬行”的意象,让人一下子就抓住了地球动力学的核心。我特别喜欢他将数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与我们当下正在面对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的方式。这并非简单的因果罗列,而是一种深沉的警示:人类文明在地球尺度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却可能带来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后果。书中穿插的古生物化石发现过程,读起来就像是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每一次化石的发掘都像是解开了一个时间胶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时间尺度,让我们谦卑地认识到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的渺小。
评分对于想要了解现代生物学突破的人来说,《基因的秘密:编辑生命与未来医学的黎明》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没有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描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之手”,而是极为审慎地探讨了这项技术带来的巨大潜力与随之而来的道德困境。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背后的故事,以及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能够“剪切”和“粘贴”基因序列的阶段。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遗传性疾病治疗的案例分析,那些曾经被判为“无药可救”的病症,在基因疗法面前展现出的希望之光,让人热泪盈眶。但同时,书中对“设计婴儿”可能引发的社会分层风险的探讨,也让我感到警醒。这本书的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即便对分子生物学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被其内容的震撼力和紧迫感所吸引,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是否有权干预生命的底层代码?
评分这本《宇宙的奥秘:从星辰大海到量子纠缠》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浩瀚的宇宙图景之中。他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劝退普通读者,而是将那些复杂的物理概念——比如黑洞的奇点、暗物质的猜想,甚至是弦理论的基本框架——用极其生动和贴近生活的比喻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时间本质的探讨,那种哲学与物理学交织的叙事方式,让我手中的书页仿佛变成了一块块时空碎片,每一次翻动都像是对既有认知的温柔颠覆。书中对现代天文学最新发现的梳理也极为及时,比如韦伯望远镜传回的数据是如何挑战甚至修正我们旧有的宇宙膨胀模型,这些内容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静态的教科书,而是在参与一场正在发生的、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那种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透过字里行间喷薄而出,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深空探索的向往,看完后我忍不住去查阅了更多关于系外行星宜居带的资料。
评分《信息时代的悖论:从图灵机到大数据陷阱》这本书,为我这个常年与数字世界打交道的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溯源”机会。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使用新软件的教程,而是对信息、计算和知识本身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哲学审视。作者从阿兰·图灵的理论起点讲起,清晰地勾勒出数字革命如何一步步将物理世界抽象化、符号化,最终汇聚成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大数据”的洪流。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富有张力,尤其是在探讨信息过载和“回声室效应”时,那种被困在自己创造的信息茧房中的无力感,被描绘得入木三分。它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只关注“效率”和“速度”,而是聚焦于“意义”和“真实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互联网的依赖有了一种更清晰的认知,仿佛从一个被算法推着走的盲人,变成了一个能够审视道路标志的旅者,对我们如何定义“知识”和“智慧”有了全新的思考。
评分水平很高。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很正宗,喜欢。
评分科普作家卢昌海的最新力作,收录大部分科学小品,值得一读
评分太能白呼了,很好,开阔思路了,值得推荐
评分给个好评。
评分卢昌海先生的书都收藏齐了
评分卢昌海系列要收藏,活动入手
评分非常好的科普书系列,凑齐一套。
评分水平很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