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守軍奮起抗擊.演變成中日兩國間曠日持久的民族戰爭、自1868年明治維新起,日本就處心積慮,亡我中華。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後,中國仍是積貧積弱的國傢,很清楚自己的力量與實力,在日軍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麵前,中國的態度是“和平未到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一味地屈辱地妥協與退讓,並不能換來暫時的和平與安寜、日本的貪得無厭與得隴望蜀,打破瞭中國忍讓的底綫.為瞭保持民族的生命、國傢的尊嚴、人類的正義,以及每一個國民的人格,就隻好與日寇拼命瞭。”
《抗日戰爭正麵戰場檔案全紀錄(套裝上中下冊)》通過曆史檔案,描述抗日戰爭的下麵戰場,讓讀者瞭解抗日戰爭的艱苦、犧牲和作戰的過程與曆史的真實,讓為國傢、為民族而流血犧牲的英雄們得以正名,含笑九泉。
作者簡介
王曉華,民國史專傢。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曆史係,曾在河南大學《史學學刊》工作:現為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研究館員。從1993年以來,先後發錶專著:《遠徵頌》《塞外雄風一一西北軍傳奇》《北洋梟將孫傳芳》《滇緬軍魂》《百年生活變遷》《百年風俗變遷》《百年演藝變遷》《百年證券變遷》《決勝神州》《京華名士袁寒雲》《吃在民國》《民國子午綫》《民國軍服圖誌》《抗戰海報》《杏花煙雨一一一江蘇舊影》《漢奸大審判》《颱灣光復紀實》《模範南昌-一新生活運動》等。
與張慶軍閤著:《多棱鏡下的蔣介石》《國共抗戰大肅奸》《民國di一艦》《中原大戰》《秘密之劍一德國顧問在中國》《大紅大黑周佛海》《百年中國奧運》《黃埔恩怨》等。
戚厚傑,江蘇沛縣人。曾當過兵,扛過槍,也進過大學校門。現為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退休研究員。曾作過民國軍事史與抗日戰爭史的研究。主要著述有《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日諜在中國》《洋顧問列傳》等。曾參加瞭《中國抗日戰爭正麵戰場作戰記》的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第一編 戰略防禦階段的作戰(1937.7-1938.10)
第一章 七七事變和平津作戰
第一節 日本全麵侵華,國共閤作抗戰
一、日軍肇事,製造“盧溝橋事變
二、中國守軍奮起,誓死保衛盧溝橋
第二節 國民黨的抗戰準備
一、蔣介石抗戰思想演變
二、國民黨的備戰舉措
第三節 日本增兵,擴大戰事
一、日軍增兵平津
二、冀察當局的妥協退讓
三、國民黨的軍事預案
第四節 平津失陷
一、激戰南苑及北平陷落
二、天津作戰及失陷
第二章 冀察作戰
第一節 戰時體製的確立
一、中國大本營的設立
二、國共閤作,團結抗日
第二節 平綏綫禦敵
一、平綏綫東段布兵
二、藉道張傢口
第三節 喋血南口
一、湯軍團血戰
二、南口失陷
第四節 平漢路北段作戰
一、阻敵琉璃河
二、保定失陷
三、到敵人後方去
第五節 津浦路北段的抵抗
一、內訌的第6戰區
二、短促的作戰
第三章 太原會戰
第一節 雁北失守
一、破産的大同會戰
二、李服膺被誅
第二節 平型關戰役
一、八路軍平型關大捷
二、脆弱的防綫
第三節 忻口血戰
一、原平保衛戰
二、浴血忻口
三、奇襲陽明堡
四、忻口退守
第四節 娘子關戰鬥及太原失陷
一、戰鬥部署
二、娘子關禦敵
三、太原失陷
第四章 淞滬會戰
第一節 兵齣淞滬
一、會戰前的準備
二、先敵攻擊
三、將帥不閤
第二節 海空軍抗戰
一、海軍抗戰
二、八一四空戰
第三節 混戰上海灘
一、淞滬激戰
二、壯哉,“八百壯士
三、慌亂的撤退
第四節 南京保衛戰
一、唐生智臨危擔重任
二、浴血石頭城
第五章 徐州會戰
第一節 津浦路沿綫序戰
一、津浦路南段遊擊戰
二、淮河阻擊戰
三、韓復榘棄守津浦北段
四、孫桐萱、鄧锡侯奮力穩定北綫
第二節 臨沂戰役
一、龐炳勛力戰阻敵
二、以日寇血雪恥的張自忠
三、消嫌共禦侮
第三節 滕縣保衛戰
一、滕縣外圍戰
二、浴血滕縣城
第四節 颱兒莊大戰
一、兵聚魯南
二、國共協力
三、大戰颱兒莊
四、湯軍之怠與敗軍詭辯
五、有守無攻的“大捷
第五節 徐州突圍
一、雙方兵力部署
二、血戰禹王山
三、濛城保衛戰
四、豫東告急
五、緊急大撤退
六、蘭封之戰
第六章 武漢會戰
第一節 黃河決口
一、根據兩份情報下定一個決心
二、花園口決堤
第二節 中日雙方作戰計劃與意圖
一、日軍會攻武漢計劃
二、中國保衛武漢作戰計劃
第三節 沿江要塞作戰
一、馬當、湖口要塞失陷
二、田傢鎮保衛戰
第四節 第9戰區江南作戰
一、萬傢嶺大捷
二、廬山阻擊戰
第五節 武漢海空戰
一、武漢空戰
二、海軍長江抗戰
第六節 第5戰區江北作戰及放棄武漢
一、黃(梅)廣(濟)阻擊戰
二、逐鹿大彆山
三、信陽失守武漢放棄
第七節 廣州失守
一、日軍進攻廣州的部署
二、倉促防守,廣州失陷
三、統帥部的對策
四、粵北作戰及廈門淪陷
第二編 戰略相持階段的作戰(1938.11-1941.11)
第七章 南國風雨
第一節 南昌會戰
一、英雄所見
二、岡村寜次的“N號作戰
三、南昌失守
第二節 上高會戰
一、日軍的“錦江作戰
二、羅卓英揚眉吐氣
第三節 桂南戰役
一、南寜告急
二、乾掉瞭中村正雄
三、鐵血昆侖關
第八章 南嶽雄峙
第一節 南嶽霧靄
一、長沙大火
二、南嶽會議
第二節 第一次長沙會戰
一、生鐵碰上瞭鋼
二、將在外
第三節 第二次長沙會戰
一、森嚴壁壘
二、“加號作戰”與“伯陵防綫
三、功虧一簣
四、廖齡奇之冤死
第九章 襄棗血紅
第一節 隨棗會戰
一、襄東——兵傢必爭之地
二、第5戰區的“反掃蕩”計劃
三、鄂北烽火
四、鄂西狼煙
五、棗陽混戰
第二節 棗宜會戰
一、戰火又燃
二、鍾毅為國捐軀
三、襄東烽煙
四、棗陽反擊
五、張自忠率部齣徵
六、張自忠盡忠報國
七、為總司令報仇雪恨
八、襄陽之戰
九、大洪山殲敵
十、保衛宜昌
第十章 北國烽煙
第三編 相持階段後期作戰及反攻(1941.12-1945.9)
第十二章 豫湘桂鄂大作戰
第十三章 遠徵凱歌
精彩書摘
一、正麵攻擊敵人為第9戰區,飛行第44戰隊協助我軍攻擊。
二、軍企圖以第6,第40師團從12月24日夜開始攻擊,在新牆東南地區擊潰新牆河左岸地區之敵後,再擊潰淚水左岸地區之敵。
三、第6師團應於24日夜發起攻擊,在新牆西方地區突破敵綫,捕捉該地區以西之敵,進入關王橋四五公裏處之三江口附近。
四、第40師團應於24日夜發起攻擊,在潼溪街東方地區突破敵綫後,捕捉該地以西之敵,進入關王橋附近。
五、第3師團應於25日拂曉,以一部炮擊潼溪街附近的敵陣地,協助第40師團的攻擊。主力轉移到第6師團的右側,在新牆河渡河,捕捉所在之敵,進入歸義附近。
日軍這次進攻長沙的行動,由於是匆匆決定,且帶有阿南惟幾和參謀長木下勇兩個人的私憤因素,因而從準備進攻時就暴露齣這次行動的弊端。
12月18日,第11軍司令部主任參謀長島村矩康前往第6、第40師團聯係作戰。其不在期間,漢口的司令部首腦之間,對進攻長沙發生爭論;一方認為,大本營決定瞭太平洋戰爭,中國戰場即成為次要戰場。在華中地區應實行局部休戰,在武漢周圍實行保境防禦,維持目前的局麵,況且無論是大本營還是派遣軍總司令部也沒有主動要第11軍進攻的命令。這樣突然決定進攻,準備行動也是倉促得很。
另一方則認為,現在大本營已決定瞭嚮太平洋進攻,中國戰場應以積極的進攻予以配閤,況且中國軍隊為配閤香港英軍的作戰,第9戰區派齣兩軍南下,因此第11軍應以積極的進攻予以牽製。
前言/序言
《烽火歲月:民族血淚的史詩》(套裝) 捲一:黎明前的黑暗——抗爭的種子(1931-1937) 九一八事變,這聲刺破東方黎明的槍響,不僅撕裂瞭山海關的安寜,更在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烙下瞭難以磨滅的屈辱與悲憤。本書《烽火歲月:民族血淚的史詩》(套裝)捲一,將帶您穿越迴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深入探尋中國人民在日寇鐵蹄下的苦難與不屈。 我們不聚焦於宏大的戰役全景,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微觀敘事,勾勒齣“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地如何在短短數月內淪陷,無數普通民眾如何在冰天雪地裏掙紮求生,又如何在絕望中燃起抵抗的火種。從東北義勇軍的星星之火,到中共早期組織的秘密聯絡,本書力求還原每一個個體在國傢危亡之際的選擇與呐喊。 我們將細緻描繪東北各階層人民麵對侵略時的不同反應:一部分心懷傢國的愛國誌士,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組織起樸素的武裝力量,與日僞勢力展開殊死搏鬥。即使麵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他們的每一次反擊,每一次微小的勝利,都凝聚著民族的尊嚴和不屈的意誌。我們將展現那些在山林間、在冰河畔,用血肉之軀築起抵抗長城的普通士兵和民眾。 同時,本書也審視瞭當時的國民政府在麵對國傢主權被踐踏時的猶豫與彷徨。我們將通過史料梳理,呈現國民黨內部對於“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爭議,以及在國際壓力和國內民意下的艱難抉擇。這段時期,雖然正麵戰場尚未全麵展開,但潛流暗湧,各種政治力量的博弈,為後續的全民族抗戰埋下瞭伏筆。 在文化層麵,本書將關注知識分子、藝術傢、作傢們如何用筆墨和創作,喚醒民眾的抗日意識。那些慷慨激昂的詩歌、揭露日寇暴行的文章、充滿民族氣節的戲劇,不僅是記錄曆史的文字,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火炬。我們將引用當時報刊雜誌上的文章片段,力圖重現那個時代文化界激昂的呼聲。 捲一的敘事,將以東北淪陷為起點,逐步過渡到“華北事變”的緊張局勢,描繪齣“七七事變”前夕,整個中華民族所處的風雨欲來、山雨欲來的嚴峻局麵。本書力求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抗日戰爭爆發前,中華民族所經曆的屈辱、掙紮與覺醒,為讀者理解中國人民為何能夠最終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走嚮全民族抗戰的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它不僅是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民族精神的深刻拷問與禮贊。 捲二:山河破碎,怒吼驚天——全麵抗戰的序麯與激戰(1937-1940) 盧溝橋的槍聲,宣告瞭中華民族進入瞭最殘酷、最艱苦的全民族抗戰時期。《烽火歲月:民族血淚的史詩》(套裝)捲二,將帶您深入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爭洪流,感受那個年代,中華兒女如何在山河破碎的危局中,以血肉之軀鑄就銅牆鐵壁。 本捲將聚焦於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所組織的大規模正麵戰場防禦戰。我們不會止步於羅列戰役名稱,而是深入剖析每一次戰役背後的戰略意圖、戰術運用,以及在極其睏難的條件下,中國軍隊如何展現齣的英勇頑強。我們將細緻描繪淞滬會戰的慘烈,上海這座東方巴黎如何在戰火中化為焦土,中國軍隊如何以少勝多,予敵重創,粉碎瞭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本書將通過對戰役細節的還原,展現中國士兵們麵對飛機大炮時的無畏,他們用簡陋的武器,麵對鋼鐵洪流時的血性與犧牲。 我們將深入探討“八一三”事變前後,國民政府為何最終下定決心進行全麵抵抗,以及在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的決策過程中,所麵臨的巨大壓力和艱難抉擇。本捲將勾勒齣這場戰爭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對抗,更是國傢存亡的政治博弈。 本書也將細緻描繪忻口會戰、太原會戰等華北戰場上的重要戰役。我們將展現中國軍隊在麵對日軍的優勢裝備和強大攻勢時,如何運用靈活的戰術,層層阻擊,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我們將還原那些戰役中的英雄事跡,比如八路軍在平型關大捷中,如何打破瞭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比如國民黨軍隊在娘子關、南口等地的頑強抵抗,他們用生命阻擋瞭日軍西進的步伐。 在深入軍事層麵之外,捲二還將關注抗戰初期的社會動員。在國難當頭之際,全國人民,無論男女老少,無論貧富貴賤,都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抗戰中。我們將描繪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生,懷揣救國理想,奔赴前綫;我們將展現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支持抗戰;我們將記錄婦女們,在後方默默奉獻,支援前綫。本書力求展現這場戰爭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戰爭。 同時,本捲也將觸及抗戰初期的國際斡鏇與援助。在國傢危亡之際,中國是如何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以及在有限的援助下,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我們將分析當時復雜的世界格局,以及中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捲二的敘事,將以武漢會戰為高潮,展現中國軍隊在戰略撤退中,保存實力,為持久抗戰奠定基礎的決心。雖然武漢的陷落標誌著中國正麵戰場進入新的階段,但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決心並未動搖,反而更加堅定。本書將以沉雄的筆力,描繪齣抗戰初期,中華民族在絕境中迸發齣的驚人力量,以及這場戰爭如何將無數個個體命運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鑄就瞭一麯悲壯的民族史詩。 捲三:血火洗禮,浴火重生——持久抗戰與曙光初現(1941-1945) 當中華民族的抗戰烽火燃燒至第六個年頭,世界格局也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珍珠港事變的槍聲,將太平洋戰爭的戰火引燃,也意味著中國長期孤立無援的局麵即將改變。《烽火歲月:民族血淚的史詩》(套裝)捲三,將為您呈現抗戰後期,中國人民如何在嚴峻的考驗中堅持抗戰,並在盟國的協同下,逐步走嚮勝利的光明。 本捲將重點關注抗戰後期的正麵戰場。我們將深入分析國民政府在艱難條件下,如何維係戰略持久。雖然正麵戰場麵臨著物資匱乏、兵力損耗等諸多挑戰,但中國軍隊並未放棄抵抗。本書將聚焦於如常德會戰、豫湘桂戰役等後期重要戰役。我們將不迴避其間的失利,但更側重於展現中國軍人在極端睏境下,如何依然堅守陣地,為國傢民族的存亡拼死搏鬥。我們將通過具體戰役的細節,展現中國軍隊的頑強與犧牲,以及他們在戰略撤退中,如何盡力保存實力,為最終的反攻積蓄力量。 捲三將深入探討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員之一的角色。我們將展現中國在牽製日軍陸軍方麵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以及盟國在中國戰場上的協同作戰。本書將還原如“駝峰航綫”的艱辛運輸,以及盟軍在中國境內進行的戰略情報偵察與支援。我們將分析中國在製定同盟國共同戰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在爭取國際援助中的努力。 同時,本捲也將關注抗戰後期,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社會層麵所麵臨的挑戰。我們將探討通貨膨脹、物資短缺等問題對民眾生活的影響,以及國民政府為應對這些挑戰所做的努力。本書將呈現中國人民在戰爭的長期消耗下,所錶現齣的驚人韌性與愛國熱情。 我們將特彆關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敵後戰場在抗戰後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雖然本書的敘事重心在於正麵戰場,但我們也必須承認,敵後戰場的牽製和配閤,對於整個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本書將簡要提及敵後戰場在打破日軍對國民黨統治區的封鎖、擴大抗日根據地、以及對日軍進行襲擾等方麵所做齣的貢獻,以期更全麵地展現抗日戰爭的復雜性。 最後,捲三將聚焦於抗戰勝利的曙光。我們將描繪日本帝國最終走嚮覆滅的曆史進程,以及中國人民如何迎來民族解放的偉大時刻。本書將呈現中國軍隊在戰略反攻階段所取得的勝利,以及全體中華兒女如何共同慶祝抗戰勝利。 《烽火歲月:民族血淚的史詩》(套裝)捲三,旨在通過對正麵戰場後期戰況的梳理,以及對中國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中作用的分析,展現中國人民在經曆瞭十四年的艱苦卓絕的抗戰後,最終贏得民族獨立與解放的偉大勝利。本書不渲染虛假的英雄主義,而是力求以史料為依據,以真摯的情感,重現那段蕩氣迴腸的歲月,銘記那些為民族解放而英勇犧牲的先烈,並從中汲取力量,警示後人,勿忘國恥,珍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