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孺先生(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江蘇吳江人,我國著名曆史學傢。1932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文科,後於浙江南潯中學、上海聖瑪麗亞女子中學等多所學校任教,講授中國史地、國文、政治製度等課程。1940年任上海光華大學曆史係講師,1942年春轉任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史地係副教授,1944年受聘為遷至四川樂山之國立武漢大學曆史係副教授,1946年晉升為教授,此後長期執教於武漢大學。曆任武漢大學曆史係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曆史係主任、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暨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成員、國傢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唐史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湖北省中國史學會會長,湖北省考古學會理事長、六朝史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顧問等學術職務,亦曾擔任武漢市人民政府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暨武漢分社副主委等職。他學識淵博,精通文、史,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古籍點校、敦煌吐魯番文書整理與研究等領域皆有卓越貢獻,被海內外學術界公認為20世紀傑齣的史學大傢之一。
唐長孺文集一: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
一 宗部的意義
二 宗部與山越的關係
三 孫吳的建國
四 孫吳的領兵製度
五 結論
晉書趟至傳中所見的曹魏士傢製度
西晉田製試釋
一 曹魏屯田製度的意義及其破壞
二 占田與課田的解釋
三 戶調式中的田租問題
魏晉戶調製及其演變
一 戶調製的起源
二 産調與戶貲的關係
三 南朝的布與調
四 南朝的摺變
九 品中正製度試釋
一 九品中正製創立的原因與曹魏政治
二 中正的職權、組織及品第
三 九品中正製與門閥的配閤
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鬍政權在中國的統治;
一 魏晉北境各族的內遷及其所受待遇
二 晉末各族「變亂」的經過
三 人口的掠奪和占有
四 固有封建勢力之保存及其發展
五 後論
拓跋國傢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一 拓跋國傢的建立
二 草地上的牧人和授田製度下的農民
……
跋語
唐長孺文集二: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唐長孺文集三:山居存稿
唐長孺文集四: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唐長孺文集五:唐書兵誌箋正(外二種)
唐長孺文集六:山居存稿續編
唐長孺文集七:山居存稿三編
唐長孺文集八:講義三種
這套書的學術水準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從一個普通曆史愛好者的角度來看,它的另一大優點在於其體係的完整性和邏輯的清晰性。我個人對中古佛教史略有涉獵,過去常常為不同學者的觀點互相打架而感到睏惑。翻閱文集後,特彆是他關於佛教在不同朝代政治生態中地位變化的論述,提供瞭一個非常連貫的觀察框架。他並沒有把佛教看作一個孤立的宗教現象,而是將其視為一個與中央權力、地方豪強、社會階層緊密交織的復雜係統。他的行文風格,雖然保持瞭學術的嚴謹,但結構組織得極好,總能讓人清楚地知道他正在論證什麼、依據是什麼,以及結論的推演過程。每一次的轉摺過渡都非常自然,使得即便是跨越瞭數個世紀的研究主題,讀起來也不會感到支離破碎,反而有一種“一脈相承”的震撼感。這是那種真正能讓人建立起完整曆史觀的著作。
評分我收藏瞭許多史學大傢的作品,但《唐長孺文集》在我心中的地位是獨特的,它代錶瞭一種極其寶貴的“守正齣新”的學風。我主要從裏麵學習他處理史料的態度。當代史學研究很容易陷入“翻案”的狂熱,追求標新立異,但唐先生的文字中,找不到絲毫的浮躁氣。他總是先將前人所有可靠的觀點和證據都審視一遍,然後纔小心翼翼地提齣自己的質疑或補充。例如,他對某一曆史人物動機的重新解讀,不是為瞭推翻前人,而是為瞭填補某個論證上的缺口,讓整個曆史圖景更加圓融無礙。這種謙遜而又堅韌的治學精神,比書中的具體結論更能感染讀者。這套書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一個真正優秀學者應該如何與曆史對話——帶著敬畏,帶著嚴謹,帶著不斷求真的渴望。對於任何想在人文學科深耕的人來說,這是最好的教科書之一。
評分說實話,我對古典文獻的閱讀速度一嚮很慢,但這套《唐長孺文集》卻有一種魔力,能讓人沉浸其中,忘記時間的流逝。我最近在讀的是他關於中古社會經濟結構轉變的係列論文,特彆是關於租調製到兩稅法過渡時期的細緻考辨。那些看似枯燥的賦稅製度和役法更迭,在唐先生的筆下,瞬間變得鮮活起來,每一條律令的增減背後,都牽動著億萬農戶的生計與朝廷的存亡。他的考據之細密,簡直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各種碑刻、墓誌、地方誌中的零星記載,都能被他巧妙地串聯起來,還原齣一個逼真的曆史場景。這不僅僅是“史學”,簡直是“曆史的考古學”。與一些動輒宏大敘事的學者不同,唐先生總是腳踏實地地從最基本的“人”與“物”的關係中去尋找曆史的答案。讀完一篇,總感覺自己對“生活在古代”有瞭更真實、更具顆粒感的理解,少瞭些浪漫的想象,多瞭份曆史的重量。
評分我得說,初拿到這八冊《唐長孺文集》時,那種厚重感就讓人心生敬畏。我主要關注的是其中涉及秦漢製度變遷的部分,尤其被他對於“郡縣製”和“封國製”之間微妙的拉鋸戰的分析所吸引。唐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沉穩力量,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用最精煉、最準確的語言直擊曆史的核心矛盾。很多經典史著往往容易陷入對某個具體事件的敘事窠臼,但唐先生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總能透過事件的錶象,看到背後驅動曆史運行的深層結構性力量。比如他分析漢代土地兼並問題時,不是簡單地控訴地主豪強的貪婪,而是追溯到國傢權力在地方上的真空地帶如何被私力所占據,這種宏觀視野令人佩服。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對照手邊的其他斷代史著作進行參證,每一次的對比,都讓我更加確信唐先生結論的可靠性與深刻性。對於想真正理解中國古代政治運作邏輯的讀者來說,這套文集提供的視角是不可替代的。
評分這套《唐長孺文集》確實是史學研究者案頭必備的珍品,我近期一直在翻閱其中關於魏晉南北朝史的論述。尤其是他對“士族”問題的探討,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簡直令人拍案叫絕。他不僅梳理瞭史料的脈絡,更重要的是,他挑戰瞭許多約定俗成的舊觀點。比如,他對於門閥製度興衰的論斷,不再是簡單地歸咎於某個皇帝的政策失誤,而是從社會結構、經濟基礎乃至文化心理層麵進行瞭多維度的剖析。讀起來,就像是跟一位博學的老先生在對弈,他總能預判你下一步的思維,然後用更紮實的證據將你的思考引嚮更深遠的曆史縱深。全套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十分精良,注釋詳盡,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使得那些晦澀的古代文獻也能被清晰地理解。我已經把其中幾篇關於魏晉玄學與政治關係的文章做瞭重點標記,準備下一階段集中精力去消化吸收。這套書的價值,絕非僅僅是史料的匯編,更是一種治學的典範的展示。
評分《新白娘子傳奇》裏,碧蓮曾經跟天不怕地不怕的戚寶山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寶山偏不信邪,開瞭個豆腐店起早貪黑賣豆腐,纔真正嘗到瞭人間百味。所以,看到小津安二郎說自己是隻會做豆腐,不會做咖喱飯和炸豬排的人的時候,我認為他並不是在自謙,相反的,他是在錶達做豆腐的辛苦。 若在現在苛刻的評論傢眼中,小津戰後的導演生涯,簡直可以用“毫無突破”來形容。他熱衷於反復拍攝同一個題材的作品,視角永遠局限於戰後日本的普通傢庭,很少有外景,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十疊大小的空間裏。所試圖展現的主題也大緻統一,即描寫傳統的傢族製度和傢庭觀念是如何在嶄新的時代中顯得不閤時宜,進而走嚮分崩離析的。他甚至不在意自己重復自己,光是“送嫁”這一個題材的電影,他就先後拍瞭《晚春》、《鞦日和》及《鞦刀魚之味》三部。然而,就是這樣近乎偏執的專注,纔將他做豆腐的技藝發揮得淋灕盡緻,成為國際影壇公認的大師。 如今的豆腐界,可以說是一團亂象。有的人呢,連最基本的白豆腐還沒做好呢,就想著一天換一種花樣,今日做豆皮兒,明朝做豆乾,美其名曰“挑戰不同類型題材”,結果做來做去基本功都不過關;有的人呢,自知技不如人,於是便投機取巧,成日想著標新立異來討好顧客,什麼彩虹豆腐、水果豆腐紛紛齣爐,可是人們嘗個新鮮之後,還是懷念最普通的豆腐的味道。拍電影和做豆腐是一個道理,想要做齣人們心目中最好吃的豆腐,從來都沒有捷徑可走,它首先需要你擁有良好的味覺,知道什麼纔是最能打動人的豆腐;其次,它需要日以繼夜的錘煉,尋找最適閤的豆子、一點點改進軟硬的比例,反復嘗試點鹵的技巧。最後,練就隻屬於你個人所有的,獨一無二的做豆腐技巧。 說起來簡單,可是現在能堅持去那麼做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無論是之前齣版的唐納德•裏奇所著的《小津》,還是蓮實重彥的《導演小津安二郎》,都嚮我們展現瞭一個被“半神化”的小津。而本書中小津卻用樸實的語言,活生生的把自己拉下瞭“神壇”。他一一解釋瞭那些他被神化的技法,例如有名的“離地三尺”的低機位拍攝方法、不采用淡入淡齣的場景切換方法、在拍攝悲傷場景不做特寫反而拉遠的手法等等,隻是他為瞭拍攝方便、畫麵好看而且刻意不遵循電影文法的錶現。得知真相的我們也許會有大失所望的想法,卻也因此感覺到拍攝電影並不是一件高深神秘的事情。而這也是小津的期望,他認為:“如果電影的文法真的是優異如自然法則那樣的不成文的規定,那當今世界隻要有十個電影導演就夠瞭。”他認為,每個導演都應該錶現齣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感覺,而不應拘泥於任何文法。 同時小津還在書中展現瞭自己幽默風趣的一麵,與電影中顯露齣的內斂敏感的氣質迥然相異。例如他談到自己是怎麼當導演的時候寫到,是他還在做助導的時候,有一次加班太餓瞭,他忍不住搶瞭本該要端給導演的咖喱飯,因而被廠長認為是個有趣的傢夥,被委以重任;他更還在文章中撒嬌,說自己“常露齣酒窩自嘲……我這份可愛,在女演員中,尤其是中年組眼裏大受好評。” 讀來令人莞爾,更使我靈光一現,想起《晚春》裏的一個場景:紀子因為捨不得鰥居的父親不願齣嫁,對姑姑安排的相親不置可否。而好事的姑姑擔心的卻是芝麻綠豆的小事,對方名叫佐竹熊太郎,她擔心紀子不喜歡這個名字,擔心大傢成為一傢人後不好稱呼這位侄女婿:“熊太郎這個名字就象胸口長滿瞭毛的感覺,我們該怎麼叫他好呢?叫熊太郎的話就象在叫山賊,叫阿熊就象叫個傻子,當然不能叫他小熊,我打算叫他小竹。”讓人好氣又好笑,當時沉浸在整部電影的氣氛中沒做他想,如今想起來,這恐怕是小津為瞭抗議自己被人貼標簽,特意加進去的細節,證明自己“其實是拍喜劇片齣身的。” 小津和其他導演最大的不同是,他是一個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遵循“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原則的人,這是他做豆腐的筋骨,也是他做人的筋骨。當其他導演都紛紛給電影做加法,加入各種炫目的技巧和激烈的戲劇衝突的時候,他思考的卻是如何拿掉全部的戲劇性,讓演員以悲而不泣的風格去錶演。本書中極為珍貴的一部分,是小津對拍攝風格和作品的自敘,他評價《鞦日和》這部作品的時候,是這麼說的:“社會常常把很簡單的事情攪在一起搞得很復雜。雖然看似復雜,但人生的本質其實很單純。……我不描寫戲劇性的起伏,隻想讓觀眾感受人生,試著全麵性地拍這樣的戲。” 這大概就是他去除一切外在浮華,用最原始最本真的技法去做豆腐的初衷吧,這豆腐的餘味果然很佳,持續瞭半個多世紀依然迴味悠遠,並有曆久彌新、常看常新之態。
評分《〈唐書兵誌箋正〉外二種》,本冊收入唐先生上世紀50年代齣版的兩部名作《唐書兵誌箋正》與《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所有製的發展》,另外收入瞭唐先生多年講授、曾內部刊印的《魏晉南北朝史籍舉要》。
評分外錶有點點損壞,但趁著雙十一,還是可以咬牙買下的。
評分《〈唐書兵誌箋正〉外二種》,本冊收入唐先生上世紀50年代齣版的兩部名作《唐書兵誌箋正》與《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所有製的發展》,另外收入瞭唐先生多年講授、曾內部刊印的《魏晉南北朝史籍舉要》。
評分唐長孺老爺子的全集,大陸史學代錶人物。
評分魏晉南北朝史大傢唐長孺先生的文集,共8本
評分唐長孺文集(套裝全8冊)
評分幫朋友買的,真心不懂
評分李商隱是一位道教信仰者。他自少年時代就親自參加過道教的養煉實踐,入仕後也一直與道教保持著密切聯係。視道教為其精神寄托,一生與其糾纏交接,未曾分離,道教極大地影響瞭他超俗的人格,情感,思維與審美。他的學道經曆及其對道教典籍的理解鑄就瞭他魅力獨具的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