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商隊於開封府博浪沙遭遇兩批神秘刺客狙殺,兩名開國名將同日異地身亡,到底是敵國陰謀詭計,還是私人恩怨情仇?太祖皇帝趙匡胤創立宋朝十餘年,太子之位始終虛懸空缺,未來的儲君是皇弟光義,還是親生的皇子德昭或德芳?萬世上法,父死子替;金匱之盟,兄終弟繼;朝堂宮闈,傳位危機;韆鞦萬歲,悔之莫及。韆古之謎終將在蒼茫雪夜的斧聲燭影中揭開……
作者簡介
吳蔚,祖籍湖北,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喜文史,自稱“故紙堆中尋生活”。已齣版《韓熙載夜宴》、《孔雀膽》、《大唐遊俠》、《璿璣圖》等數本曆史文學書籍。
內頁插圖
目錄
上
引子
第一章 博浪飛鷹
第二章 樊樓燈火
第三章 老鼠彈箏
第四章 清明上河
第五章 風雲再起
第六章 驚天秘密
下
第七章 登聞天聽
第八章 美人如花
第九章 愛恨一綫
第十章 斧聲燭影
尾聲
《斧聲燭影》大事編年
書中人物補記
斧聲燭影之謎小考
五代年號錶
宋遼年號錶
後記——關於《斧聲燭影》小說
精彩書摘
眾人聞言無不麵麵相覷。古代見危不救是犯罪行為,尤其王全斌是朝廷命官,孟玄玨肯承認親眼看見其吊死而不相救,即使能免除刑罰,亦會被禦史上奏彈劾,貶官流放的命運在所難免。如此,他的話應該是實話,隻是聽起來是實話,卻因與物證相悖,實在難以令人相信。
隔瞭好半晌,程德玄纔問道:“那麼孟將軍為何適纔矢口否認齣過四號閣子?”孟玄玨冷笑道:“隔壁王全斌死瞭,你們有物證證明是他殺,我兄弟豈不成瞭首要嫌疑人?我可不想平白惹上麻煩。這件事,我兄長和嚮敏中毫不知情,我親眼看到王全斌吊死後,又不動聲色地迴到四號閣子,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隔壁發生瞭什麼事。”
程德玄道:-F官倒是相信孟將軍的話。不過王全斌相公是他殺無疑,孟將軍又親口承認是最後一個見到他活著的人,殺人嫌疑實在難以洗清。”說著嚮姚恕使瞭個眼色。姚恕便道:“孟將軍,得罪瞭。來人,將孟將軍鎖拿迴開封府,交給右軍巡院①訊問。”
兩名隨從搶上前來,一左一右去抓孟玄玨手臂。孟玄玨怒道:“不勞動手,我自己會走。”
嚮敏中忽然擠過人群,進來道:“等一等!姚推官,程押衙,請容我插一句嘴。”姚恕道:“有話去開封府說。來人,將他一起帶走。”嚮敏中道:“姚推官,真凶還在這裏!”姚恕吃瞭一驚,問道:“你說什麼?”
嚮敏中道:“官人們都認為是孟將軍下手殺瞭王全斌相公,目的在於為那些冤死在他刀下的蜀中將士百姓復仇,再僞裝成上吊自殺的模樣。可你們想過沒有,王相公認得孟將軍,就算十年過去,已經不記得容貌,可是有陌生人進來,他會不警惕提防麼?王相公的身材比孟將軍高大許多,兩個人當真動起手來,隔壁會聽不到動靜麼?我和孟太尉就在隔壁四號閣子,並沒有聽到打鬥。就算你們認為我的話不可信,也該問問另一邊八號閣子的官人。”
張詠道:“關於這一點,適纔八號閣子的李繼遷官人已經作證,他和隨從還有麗娘均未聽到任何不尋常的動靜。”
嚮敏中道:“如此就對瞭。再看這六號閣子裏麵,案桌上的酒肴雖然狼藉一片,卻是擺放如初,並沒有淩亂的痕跡。王相公若是先被勒死,他必定大力掙紮、本能求生,怎麼可能桌凳、酒具都完好無損呢?”
這話極是有力。就連一心想早些結案的程德玄也捋著鬍須道:“有道理,有道理。”
姚恕道:“那麼你如何解釋王相公頸項中一深一淺兩道勒痕?”嚮敏中道:“傢父曾齣仕後漢符離縣令,我曾聽他提過一個移屍訛詐的案子——符離有個好賭的男子去嚮錶兄藉錢還債,錢沒有藉到,還被錶兄辱罵一番,迴傢後不忿上吊自殺瞭。傢人便趁天黑將他的屍首掛到錶兄傢的屋簷下,想以此來訛詐錶兄錢財。哪知道官府驗屍時驗齣頸項中有一深一淺兩道縊痕,認定是錶弟傢人移屍詐財。”
姚恕道:“你是說王相公是在彆處上吊自殺,又被人移來西樓這裏?哈,越來越離譜瞭。”
寇準卻聽齣瞭名堂,忙解釋道:“不,嚮郎的意思是說,王相公是自己先上吊自殺,再被人抱著身子往上移瞭一下,刻意造成兩道勒痕,好造成他殺的假象,以嫁禍旁人。”
眾人這纔恍然大悟,雖感匪夷所思,然而仔細推測,這種說法確實是能將孟玄玨口供和物證統一起來的唯一閤理解釋。
……
《中國古代大案探奇錄:斧聲燭影》(套裝上下冊) 引言 泱泱中華,五韆年曆史長河中,無數王朝更迭,英雄輩齣,亦伴隨著波詭雲譎的政治鬥爭與撲朔迷離的民間疑案。本書《中國古代大案探奇錄:斧聲燭影》(套裝上下冊),旨在撥開曆史的層層迷霧,帶領讀者深入探尋那些在中國古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重大懸案與奇案。我們不以獵奇為目的,而是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從錯綜復雜的綫索中抽絲剝繭,剖析案發背景、人物動機、司法程序,以及最終的結局,力圖呈現一幅幅生動而深刻的曆史畫捲。 上冊:皇權陰影下的迷局 上冊重點聚焦於與皇權、宮廷鬥爭密切相關的幾大奇案。這些案件往往牽扯甚廣,不僅關係到皇室血脈的傳承,更可能動搖江山社稷的根基,因此其真相的掩蓋與挖掘難度極高。 “斧聲燭影”之謎: 這是中國曆史上最令人費解的宮廷疑案之一。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其弟趙光義繼位。關於太祖之死的種種傳言,尤其是“斧聲燭影”的說法,至今仍是曆史學界爭論不休的焦點。本捲將詳細梳理關於此案的各種史料記載,分析當時的環境、人物關係,以及可能的政治動機。我們將探討是否存在“燭影斧聲”這個事件本身,以及即便存在,其背後隱藏的真相究竟是兄弟鬩牆、政治陰謀,還是僅僅是民間道聽途說?我們會從宋朝初年的政治格局、後宮勢力、藩鎮割據等宏觀角度,分析案件發生的可能性,並嘗試從不同史學觀點的碰撞中,勾勒齣一種相對閤理的推測。 “狸貓換太子”的真相與演繹: 這不僅僅是一個民間傳說,其背後牽涉到的宋仁宗的生母之謎,以及圍繞這一謎團展開的政治博弈,都極具研究價值。本捲將深入考證,辨析傳說與史實的區彆。我們將追溯北宋時期關於宋仁宗身世的各種說法,分析劉娥、李宸妃等關鍵人物的曆史形象,以及圍繞她們展開的宮廷權力鬥爭。為什麼會齣現“狸貓換太子”這樣的故事?它摺射齣當時社會怎樣的不安與期待?我們將從宗法製度、皇權繼承、後宮爭寵等角度,解讀這一經典案件的深層含義。 “靖康之恥”後的宮闈秘事: 靖康之恥是中國曆史上一次慘痛的國難,而在這場國難背後,北宋皇室尤其是後宮女性的命運,更是充滿瞭悲劇色彩。本捲將聚焦於金人南下後,北宋宮廷內發生的種種不為人知的事件。被俘的徽宗、欽宗,以及他們的後妃、皇子、公主們,在北國的遭遇是怎樣的?本捲將通過搜集零散的史料,結閤當時的曆史背景,還原這些高貴的女性在國破傢亡後的淒慘境遇,以及她們在異國他鄉的生存掙紮。這不僅僅是曆史的悲劇,更是人性的拷問。 明朝“宮刑”的陰影: 宦官在中國古代政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而“宮刑”作為宦官的特殊遭遇,其背後隱藏著多少血淚與不公?本捲將從曆史的視角,探討明朝時期宮刑的製度化,以及那些被施以宮刑的個體命運。我們將深入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社會、政治原因,以及那些被淨身的宦官在宮廷內外的活動,揭示他們如何憑藉權勢,又如何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一些著名的宦官案例,如魏忠賢等,也將作為切入點,展現宮刑對個體命運的深遠影響。 下冊:江湖廟堂的恩怨情仇 下冊將視角擴展到廟堂之外,關注那些發生在江湖、官場、民間,但同樣影響深遠的重大案件。這些案件往往涉及官員的貪腐、文人的恩怨、盜匪的傳奇,以及尋常百姓的冤屈,它們共同構成瞭中國古代社會復雜而真實的麵貌。 “楊乃武與小白菜”的翻案之路: 這個近代民國時期的奇案,以其錯綜復雜的案情、離奇的巧閤以及最終的平反,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瞭深刻的烙印。本捲將詳細梳理此案的發生、審理、流言傳播,以及最終的平反過程。我們將分析當時的社會風氣、司法體係的漏洞、地方官員的腐敗,以及媒體在案件中的作用。案件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如楊乃武、小白菜、葛品連等,他們的命運如何被捲入這場風波?我們將嘗試還原事件的真相,並探討此案對中國近代司法製度改革的影響。 “張文祥刺馬”的迷霧: 晚清時期,刺殺曾國藩的張文祥,其動機一直是曆史學傢和民間津津樂道的話題。本捲將深入考證此案的各個版本,分析不同記載的可靠性,以及圍繞案件齣現的各種猜測。這僅僅是一場個人恩怨,還是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政治勢力?我們將從晚清政治格局、秘密會社、民族矛盾等多個角度,對案件進行多方位的解讀,試圖還原事件的本來麵貌,並探討其在晚清曆史進程中的意義。 “海瑞罷官”的風波: 這不僅僅是一起獨立的案件,更是明朝時期官場腐敗、政治鬥爭的縮影。本捲將深入分析海瑞的生平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我們將詳細梳理“海瑞罷官”事件的來龍去脈,分析徐階、嚴嵩等政治勢力的介入,以及這場政治風波對明朝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案件不僅僅是關於一位清官的正直,更是關於當時的官場生態、政治權力運作以及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抉擇。 “三司會審”的公正考量: 在中國古代,三司會審(刑部、大理寺、禦史颱)是最高級彆的審判程序,它代錶著國傢司法權威的最高體現。本捲將選取幾起具有代錶性的“三司會審”案件,深入剖析其審理過程、證據鏈條、判決依據。我們將探討在那個時代,如何保證司法公正,又存在哪些漏洞?案件背後反映齣的社會矛盾、法律的局限性,以及官員在審判中的角色,都將得到細緻的呈現。通過這些案例,讀者可以對中國古代的司法體係有一個更為全麵和深入的認識。 盜匪傳奇與民間懸案: 除瞭宮廷與官場的案件,本冊還將穿插一些發生在民間的傳奇盜匪故事和懸而未決的民間奇案。例如,一些著名的盜匪頭目,他們的犯罪動機、作案手法,以及最終的結局。這些案件雖然不如宮廷大案那樣轟轟烈烈,但卻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瞭當時社會的治安狀況、貧富差距以及民間信仰。我們將通過這些故事,展現中國古代社會的另一麵,以及那些在曆史角落裏被遺忘的生命。 結語 《中國古代大案探奇錄:斧聲燭影》套裝上下冊,力求以嚴謹的態度、翔實的史料,為讀者呈現一個真實而引人入勝的古代中國。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大案的深入探究,不僅能滿足讀者對曆史懸案的好奇心,更能引發讀者對曆史、人性、社會製度以及司法公正的深入思考。本書的每一個字,都凝聚著作者對曆史的敬畏與探索的執著,期盼能與讀者一同,在這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尋覓那些被遺忘的真相,感悟古人的智慧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