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俊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发动机
  • 电控技术
  • 发动机控制系统
  • 汽车电子
  • 传感器
  • 执行器
  • ECU
  • 燃油喷射
  • 点火系统
  • 排放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49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70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5
字数:55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系统地介绍了电控发动机的功用、组成、工作原理、维护与故障检修方法。主要内容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点火系统、汽油机怠速控制系统、进气控制系统、排放控制系统、失效保护与故障自诊断系统、电控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柴油机电控系统等。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图文并茂,层次清晰,易学易懂,维修操作规范,可操作性高,“经验点拨”实用、见效快,是一套规范化、实用化的职业教育教材。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适合作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运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汽车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汽车技术培训的教材,以及广大汽车维修人员的“专业资料库”或工具书。

目录

第1章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1.1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1.1.1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1.1.2 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1.2 汽车电子控制基础知识
1.2.1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1.2.2 信号输入装置(传感器)
1.2.3 ecu控制的执行机构
1.2.4 ecu
1.3 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
1.3.1 汽油发动机主要电子控制子系统
1.3.2 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主要传感器
1.3.3 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主要执行器
1.4 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
小结
习题
第2章 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2.1 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类型
2.1.1 根据计量空气量的方式分类
2.1.2 根据燃油喷射位置分类
2.1.3 根据燃油喷射方式分类
2.1.4 根据喷射控制装置的结构型式分类
2.2 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2.1 空气供给系统
2.2.2 燃油供给系统
2.2.3 电子控制系统
2.3 发动机ecu及其控制电路
2.3.1 发动机ecu的基本功能
2.3.2 发动机ecu的电源控制
2.3.3 发动机ecu的搭铁控制
2.3.4 传感器信号电路
2.4 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主要传感器
2.4.1 空气流量传感器
2.4.2 进气压力传感器
2.4.3 曲轴位置传感器与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2.4.4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2.4.5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与进气温度传感器
2.5 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主要执行器
2.5.1 电动汽油泵
2.5.2 喷油器
2.5.3 燃油压力调节器
小结
习题
第3章 电控点火系统
3.1 电控点火系统的种类与工作原理
3.1.1 电控点火系统的种类
3.1.2 电控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3.2 直接点火系统
3.2.1 无分电器点火系统的组成
3.2.2 无分电器点火系统的原理
3.2.3 同时点火方式
3.3 有分电器点火系统
3.3.1 有分电器点火系统的组成
3.3.2 有分电器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3.4 点火控制
3.4.1 点火提前角控制
3.4.2 闭合角控制
3.4.3 爆震控制
3.5 典型汽油发动机电控点火系统原理简图
3.5.1 无分电器同时点火方式
3.5.2 无分电器单独点火方式
小结
习题
第4章 汽油机怠速控制系统
4.1 怠速控制系统的功能
4.1.1 怠速控制系统的功能
4.1.2 怠速控制执行方式
4.1.3 怠速控制系统的组成
4.1.4 怠速工况的识别
4.2 发动机怠速控制的工作原理
4.2.1 步进电动机怠速控制阀
4.2.2 旋转电磁阀型怠速控阀小结
习题
第5章 进气控制系统
5.1 进气控制系统概述
5.1.1 可变压缩比(vcr)
5.1.2 可变工作汽缸数
5.1.3 可变配气相位(vvt)
5.1.4 可变进气管
5.1.5 废气涡流增压技术
5.2 动力阀控制系统
5.3 谐波进气增压系统
5.3.1 谐波进气增压系统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5.3.2 谐波进气增压系统的检修
5.4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
5.4.1 可变气门正时
5.4.2 可变气门升程
5.5 废气涡轮增压系统
5.5.1 废气涡轮增压系统的功能
5.5.2 废气涡轮增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5.6 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
5.6.1 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的功能
5.6.2 etcs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5.6.3 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小结
习题
第6章 排放控制系统
6.1 三元催化转换与闭环控制系统
6.l.1 twc功能
6.1.2 twc的构造
6.1.3 twc与闭环控制的工作原理
6.2 氧传感器
6.2.1 氧传感器
6.2.2 氧传感器的常见故障及检测方法
6.3 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
6.3.1 废气再循环控制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6.3.2 废气再循环控制的类型及结构
6.2.3 废气再循环系统的检测
6.4 二次空气喷射第统
6.4.1 空气泵二次空气喷射系统
6.4.2 脉冲式二次空气喷射系统
6.4.3 空气泵送系统的故障诊断
6.5 燃油蒸气排放控制系统
小结
习题
第7章 失效保护与故障自诊断系统
7.1 失效保护系统
7.1.1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进入失效保护
7.1.2 电控点火系统进入失效保护
7.2 应急备用系统
7.3 故障自诊断系统
7.3.1 故障自诊断系统的功能
7.3.2 故障自诊断系统的工作原理
7.3.3 故障报警系统
7.3.4 故障码
7.4 电子控制系统专用检测设备
7.4.1 解码器
7.4.2 示波器
小结
习题
第8章 电控发动机的故障诊断
8.1 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程序
8.1.1 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思路
8.1.2 汽车故障诊断的一般步骤
8.2 汽车故障诊断的方法技巧
8.2.1 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8.2.2 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技能
8.3 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故障的诊断
8.3.1 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程序
8.3.2 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典型故障的诊断
8.3.3 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元器件及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8.4 发动机启动困难的故障诊断
8.5 怠速不良的故障诊断
8.6 发动机失速与喘抖的故障诊断
8.7 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故障诊断
8.8 燃油消耗异常的故障诊断
8.8.1 燃油消耗异常的原因分析
8.8.2 燃油消耗异常的诊断与排除
小结
习题
第9章 柴油机电控系统
9.1 概述
9.1.1 柴油机电控技术的发展
9.1.2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优点
9.2 柴油机电控系统
9.2.1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9.2.2 现代柴油机电控系统
9.3 典型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9.3.1 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9.3.2 电控分配泵喷射系统
9.3.3 电控泵喷嘴系统
9.3.4 电控共轨燃油系统
9.4 典型柴油机电控系统电路图
9.5 柴油机电控系统检修
9.5.1 电控分配泵系统的维修
9.5.2 电控共轨燃油系统的维修
小结
习题
实训1 认识发动机控制系统
实训2 发动机控制单元及其电路的检修
实训3 efi燃油供给系统的检修
实训4 空气流量传感器的检修
实训5 曲轴位置传感器的检修
实训6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检修
实训7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与进气温度传感器的检修
实训8 氧传感器的检修
实训9 电控点火系统的检修
实训10 怠速控制系统的检修
实训11 排放控制系统的检修
实训12 智能可变气门系统(vvt-i或vtec)的检修
实训11 3发动机控制系统故障的诊断
实训14 电控发动机综合故障的诊断
实训15 电控发动机控制系统综合故障的诊断
实训16 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总体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包含《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内容的图书简介,聚焦于其他汽车技术领域,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汽车底盘系统设计与集成:从理论到实践 主编:张维明 教授,李强 高级工程师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XXXX-X 页数:约1200页 定价:198.00元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现代汽车的底盘系统,是当前汽车工程领域中,复杂性、集成度和智能化程度日益提升的关键研究方向。不同于传统侧重于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器)控制技术的专著,本书将视野完全投向车辆的运动、连接、承载与安全骨架——底盘。 本书系统梳理了汽车底盘从概念设计、结构选型、性能仿真到系统集成的全过程,旨在为汽车研发工程师、底盘系统集成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手册。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三十个章节,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 第一部分:底盘基础理论与现代趋势(约200页) 本部分奠定底盘系统设计所需的基础理论框架,并探讨当前汽车产业变革对底盘技术提出的新要求。 1.1 汽车运动学与动力学基础回顾 详细分析了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力学模型,包括轮胎与路面接触的摩擦特性(侧向力、纵向力、滚阻模型),建立刚体动力学模型以预测车辆的直线行驶稳定性、转向特性和制动性能。重点讨论了非线性轮胎模型在复杂路面条件下的应用。 1.2 汽车结构材料与轻量化设计 深入探讨了高强度钢、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底盘结构件(如车架、悬架连杆)中的应用。内容涵盖材料选择标准、疲劳寿命评估、碰撞安全需求下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详细介绍了拓扑优化在悬架部件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1.3 数字化与集成化设计流程(CAD/CAE/PLM) 介绍现代底盘开发中,从概念设计到虚拟验证的完整数字化流程。重点阐述多学科优化(MDO)在底盘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和耐久性分析中的集成应用,并对比了不同CAE求解器在底盘仿真中的优劣。 1.4 智能网联汽车(CAV)对底盘的挑战与机遇 分析了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等技术对底盘机械架构提出的根本性改变。讨论了底盘系统如何作为执行平台,接收来自域控制器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指令,实现精确的车辆运动控制。 --- 第二部分:悬架系统设计与性能优化(约350页) 悬架是决定汽车行驶品质和操纵性的核心部件。本部分内容详尽,涵盖了从传统到主动悬架的所有主流技术。 2.1 经典悬架结构原理与分析 详细解析了麦弗逊式、双叉臂式、多连杆式、扭力梁式等常见悬架的几何结构。侧重于对运动学参数(如悬架运动中心、侧倾中心、后束角变化)的计算与优化方法,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车辆的转向不足/过度特性。 2.2 减震器与弹簧系统设计 深入探讨了螺旋弹簧、扭杆弹簧和空气弹簧的特性匹配。对于减震器,详细剖析了液压油路结构、阀系设计(如HCVA/LCVA技术),以及如何通过阻尼曲线调校来实现舒适性与支撑性的平衡。 2.3 被动悬架的NVH性能分析与控制 着重讲解了悬架系统传递到车身的振动路径分析。内容包括隔振垫的选型与布置、轮胎模态对簧下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悬架连杆刚度,控制特定频率范围内的振动传递。 2.4 先进与主动悬架技术 全面介绍半主动悬架(如磁流变减震器、CDC连续可变阻尼)的工作原理、控制策略(如Skyhook/Groundhook算法)。此外,对全主动悬架(如电磁式、机电式)的结构创新和控制系统的实时性要求进行了深入探讨。 --- 第三部分:转向系统集成与线控化(约250页)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精确、稳定地控制车辆的航向,并向实现“手放松”的未来驾驶体验演进。 3.1 传统转向系统机构与性能分析 解析了齿轮齿条式、循环球式转向机的机械结构,以及液压助力系统的设计要点。通过转向比、转向回正力矩等指标,评估转向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路感反馈。 3.2 电子助力转向系统(EPS)的技术详解 系统阐述了不同类型的EPS(如C-EPS、P-EPS、R-EPS)的电机选型、扭矩传感器标定与控制策略。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软件算法补偿电机带来的“虚假力矩”,实现更接近液压系统的自然转向感。 3.3 线控转向(SbW)系统架构与安全冗余 作为底盘集成的关键技术,本书详细介绍了SbW系统的三大核心要素:转向输入模块、执行模块和控制模块。深入分析了双电机冗余设计、故障诊断与安全监控机制(ASIL等级要求),以及对延迟和带宽的严苛要求。 3.4 智能转向辅助功能集成 探讨了车道保持辅助(LKA)、自动泊车(APA)等功能如何通过EPS/SbW系统实现对方向盘的精确干预,涉及传感器数据融合与控制算法的快速响应。 --- 第四部分:制动系统与整车稳定性控制(约250页) 本部分强调制动系统在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作为主动安全的核心执行单元的角色。 4.1 传统制动器设计与热管理 详细解析了盘式和鼓式制动的摩擦材料选择、活塞结构设计及热衰减特性分析。重点讨论了制动盘的通风设计和材料热处理对性能的影响。 4.2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与牵引力控制(TCS) 深入剖析了ABS的电液控制单元(ECU)结构、轮速传感器的数据处理机制。讲解了基于滑移率控制的TCS算法逻辑,包括对不同附着系数路面的适应性策略。 4.3 电子稳定程序(ESP/ESC)的集成控制 ESP作为车辆动态控制的基石,本书详细推导了车辆侧偏力模型、横摆力矩估计方法。重点阐述了ESP如何通过对四个车轮的独立制动干预,实现对车辆失控状态的修正。 4.4 线控制动(Brake-by-Wire, BBW)系统 全面介绍集成制动助力与真空泵取代的BBW系统架构,包括集成制动控制器(IBC)的功能。分析了BBW系统在实现能量回收、快速响应以及与ADAS系统无缝对接方面的技术优势和挑战。 --- 第五部分:车桥、传动与集成(约150页) 本部分关注于连接车轮并传递扭矩的结构件,以及底盘系统在整车平台中的集成要求。 5.1 驱动桥与差速器设计 分析了前驱、后驱及四驱(AWD/4WD)车辆的驱动桥结构。详述了开放式、限滑差速器(LSD)以及电控多片离合器式(TCU控制)差速器的原理与应用场景。 5.2 传动轴、等速万向节与轴承技术 探讨了用于传递动力的传动轴系统的动态平衡要求,以及不同类型CVJ(如三球笼、Rzeppa型)在不同悬架行程下的角度适应性设计。 5.3 底盘的模块化与平台化集成 讨论底盘系统如何被设计为一个可快速适应多种车型(SUV、轿车、MPV)的模块化平台。内容涉及接口标准化、线束集成、以及底盘布置对电池包(针对电动车)和燃油箱的兼容性设计。 --- 目标读者 汽车底盘系统工程师、整车集成工程师、动力学分析师、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人员、从事车辆结构与控制的专业研究人员和研究生。 --- 本书特点: 1. 实践导向强: 大量引用实际工程案例和数据,辅以关键公式推导,注重从“为什么这样设计”到“如何实现”的转化。 2. 集成视角: 强调底盘各子系统(悬架、转向、制动)之间相互耦合的关系,而非孤立研究。 3. 前瞻性: 深度覆盖线控制动/转向、主动悬架等未来汽车的核心技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专业术语的使用和行文的严谨性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水平无疑是相当高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些前沿研究成果或专利技术时,都标注得非常清晰,这对于我后续需要进一步查证原始资料的研究需求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是操作手册,更像是一份扎实的参考资料库。语言风格上,它摈弃了某些中文技术译著中常见的生硬和晦涩,保持了一种地道的、充满逻辑性的书面语,句子结构清晰,逻辑连接词使用精准到位,使得即使是面对如“自适应前馈控制”这类复杂的概念时,也能感到理解上的清晰和顺畅。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顾了深度、广度和可读性的硬核技术著作,对于想要在汽车电控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来说,是案头必备的良器。

评分

我接触汽车技术已经有十多年了,从早期的化油器时代一直跟进到现在的全面电气化趋势。坦率地说,市面上关于电控技术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很多要么过于侧重理论推导而脱离实际应用,要么就是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对于故障诊断的深度挖掘总是不够。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仿佛是站在一个资深技师的角度来撰写,每一个技术点后面都紧跟着“这在实际维修中意味着什么”。举个例子,当介绍到传感器信号的电压范围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立刻补充了如果信号电压异常偏高或偏低时,ECU最可能判断的故障码类型以及可能伴随的发动机性能表现,这种“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后果”的叙述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面对实际故障现场的人来说,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宝典。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本书对于不同品牌和技术路线的兼容性处理。在探讨发动机管理系统时,很少有书籍能做到对主流平台(比如BOSCH Motronic、德尔福等)的共性原理进行透彻分析后,还能兼顾到不同OEM厂商在实现细节上的差异化策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固步自封地只介绍一种架构,而是提供了足够广阔的视角,让你明白那些看似不同的控制策略,底层逻辑依然是相通的,只是在参数标定和外设接口上有所区别。这种“宏观把握,微观点拨”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整个汽车电控行业的技术格局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学习技术不能只盯着一个点,而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生态图谱。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巧妙,它并非那种一板一眼的教科书式编排。作者似乎深谙读者在面对高密度技术信息时的注意力曲线,总能在关键节点设置一些回顾和前瞻性的内容。比如,在深入讲解CAN总线通信协议的复杂性之前,它会先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数据包”和“仲裁”的概念,使得抽象的数字通信变得生动起来。这种循序渐进、不断抬高难度的处理手法,让我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几乎没有出现那种“读不下去了”的卡壳感。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结构设计能有效避免因为一开始的挫败感而放弃深入学习,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总能在你快要迷失在技术细节的迷宫时,及时拉你一把,指出下一个路标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我通常在阅读技术书籍时,对图文的结合度要求比较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对复杂原理的理解速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那些剖视图和流程图,线条清晰,标识明确,即便是初次接触电控系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部件的相对位置和工作逻辑。比如在讲解喷油策略的那一章节,作者没有堆砌冗长的文字,而是用了一组精心设计的对比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工况下喷油脉宽是如何动态调整的,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比单纯的公式推导要高效得多。装帧上,纸张的厚度和光泽度也恰到好处,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让人感到疲劳,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查阅的工具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可以说,这本书的“硬件”部分,就已经为后续的学习体验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让人在拿起书本的第一刻就充满了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评分

嗯嗯

评分

讲述汽油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优点及基本分类;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功能;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原理;空气供给系统主要元件的构造与检修;燃油供给系统主要元件的构造与检修;控制系统主要元件的构造与检修。 重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功能;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原理;燃油供给系统、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原理及主要元件构造;部件测试与系统测试的方法。

评分

针对本专业特点,以典型国产汽车及 常见进口汽车为基本车型,着重讲授电控 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原理和常见故障的检 测方法,并对典型电控发动机的现代诊断 检测技术进行适当分析;授予学生电控原 理及检测规律性的知识,为学生参加专业 实践和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奠定基础。掌握各种类型电控发动机的特点;掌握电控 发动机空气供给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电 控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 电控发动机点火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控 制系统的组成与控制功能;掌握排气控制系统中 各种类型的结构与控制原理;掌握常用检测仪器 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几种典型电控发动 机的控制电路原理图并能进行常见故障的检测与维修。

评分

图表清晰可见,注释明确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讲的很细,也全面。

评分

内容还可以 就是原理性的东西没有说

评分

英语专业学习书籍,实用性强!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讲的很细,也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