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执政观

老子论执政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政治思想
  • 执政
  • 古代思想
  • 中国哲学
  • 智慧
  • 管理
  • 领导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淘书网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中州古籍
ISBN:978753482981902
商品编码:1073610223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老子论执政观
  • 作者:樊建平
  • 定价:20
  • 出版社:中州古籍
  • ISBN号:978753482981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8-09-01
  • 印刷时间:2008-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16

编辑推荐语

《老子论执政观》作者樊建平认为《道德经》是老子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治世之君所作的道德守则和执政宝典,并对《老子》译释进行新的探索,《老子论执政观》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辨析论证,整理错简乱章,删除古注衍文,力求复其原貌,为学界开创新路。

目录

《道德经》原文(整编)
一、大道篇
一(1)道可道
二(25)有物混成
三(14)视之不见
四(4)道沖
五(42)道生一
六(34)大道汜兮
七(51)道生之
八(21)孔德之容
九(6)谷神不死
十(41)上士闻道
二、无为自然篇
十一(11)三十辐共一毂
十二(43)天下之至柔
十三(27)善行无辙迹
十四(49)圣人常无心
十五(3)不尚贤
十六(12)五色令人目盲
十七(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十八(57)以正治国
十九(58)其政闷闷
二十(48)为学日益
二十一(18)大道废
二十二(19)*圣弃智
二十三(63)为无为
二十四(64)其安易持
二十五(56)知者不言
二十六(23)希言自然
二十七(17)太上
三、柔弱、处下不争篇
二十八(76)人之生也柔弱
二十九(78)天下莫柔弱于水
三十(55)含德之厚
三十一(52)天下有始
三十二(15)古之善为道者
三十三(36)将欲歙之
三十四(40)反者道之动
三十五(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三十六(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
三十七(79)和大怨
三十八(28)知其雄
三十九(13)宠辱若惊
四十(61)大邦者下流
四十一(68)善为士者不武
四十二(67)我有三宝
四十三(69)用兵有言
四十四(73)勇于敢则杀
四十五(8)上善若水
四十六(22)曲则全
四十七(24)企者不立
四十八(81)信言不美
四、无私虚静篇
四十九(7)天长地久
五十(5)天地不仁
五十一(16)致虚极
五十二(9)持而盈之
五十三(59)治人事天
五十四(60)治大国
五十五(45)大成若缺
五十六(26)重为轻根
五十七(47)不出户
五、政治修养篇
五十八(38)上德不德
五十九(39)昔之得一者
六十(35)执大象
六十一(32)道常无名
六十二(37)道常无为
六十三(20)唯之与阿
六十四(62)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五(30)以道佐人主者
六十六(31)夫兵者不祥之器
六十七(46)天下有道
六十八(50)出生人死
六十九(80)小国寡民
七十(54)善建者不拔
七十一(10)载营魄抱一
七十二(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七十三(71)知不知尚矣
七十四(33)知人者智
六、警告批评篇
七十五(44)名与身孰亲
七十六(74)民不畏死
七十七(72)民不畏威
七十八(75)民之饥
七十九(53)使我介然有知
八十(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七、尾篇
八十一(70)吾言甚易知
附一关键词索引
附二[论文一]《无为乃大为》
[论文二]《象帝之先辨析》
附三参考书目
后记



《老子论执政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论执政观》一书,并非仅仅是对《道德经》中零散政治思想的简单梳理,而是深入挖掘了老子其人其道的内在逻辑,试图勾勒出一幅完整而深刻的执政图景。本书力求剥离历史的尘埃与后人的附会,回归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体悟其思想的原创性与普适性。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耍弄权术、巩固统治的工具书,更不是一套僵化的政治理论手册。相反,它是一次关于“如何才能有效治理,并且是以一种真正有益于人民、有益于长远的方式治理”的深刻反思。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老子所倡导的“道”,并非虚无缥缈的玄理,而是渗透于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执政者若能效法于“道”,便能找到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而“道”最显著的特质之一,便是“自然”。“自然”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不妄加干涉,不强求改变。因此,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不违背自然,不超越规律”。它是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智慧,是一种“因势利导,顺水推舟”的卓越领导力。 本书开篇,便对“道”的本质及其在政治实践中的意义进行了辨析。作者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准则。一个明智的执政者,应当首先洞察“道”,理解“道”所蕴含的普遍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政务中,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做出最符合长远利益的决策。与那些追求功名利禄、刻意雕琢的治国理念不同,老子的“道”强调的是一种“无所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执政者不应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人民,而应顺应民心,体察民情,让社会自然而然地走向繁荣与和谐。 紧接着,本书深入剖析了“无为”的内涵。许多人将“无为”误解为“不作为”,认为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哲学。然而,老子的“无为”恰恰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有为”。它不是消极的旁观,而是主动地“不妄为”。不妄为,意味着不去做那些违背规律、扰乱秩序的事情。不强行干预,不滥用权力,不制造不必要的冲突。当执政者能做到这一点时,人民的潜能便能被激发,社会便能自我调节,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本书通过大量史实与哲学思辨,阐释了“无为”在减轻社会负担、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深远意义。它揭示了过度干预往往会适得其反,而适时的“无为”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着重探讨了“柔弱”在执政中的力量。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强大的统治者必然是刚强有力的。然而,老子却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柔弱”的价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看似柔弱,却能穿石,能容纳万物。一个优秀的执政者,应当学习水的品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本书通过对比分析,说明了刚猛的政策往往会引发剧烈的反弹,而温和、包容的政策则更容易被人民接受,从而实现长治久安。这种“柔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深沉的力量,一种洞悉事物的智慧,一种不与人争,却能最终达成目标的策略。 此外,《老子论执政观》还对“知足”、“谦下”、“不争”等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元素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阐释。知足常乐,也是治国之本。执政者若能知足,便不会贪得无厌,不会为了私欲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谦下,意味着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争,并非放弃原则,而是不与人民争利,不与臣下争宠,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在老子那里却被升华为治国安邦的智慧,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并联系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书还特别关注了“民本”思想在老子学说中的体现。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一个真正的圣人,没有固定的私念,而是以人民的感受和需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执政者应当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关心民生,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才能真正实现“长生久视之道”。本书通过梳理老子关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强调了执政的精细化与审慎性,以及对人民生活稳定性的重视。 在叙述方式上,《老子论执政观》力求语言平实,逻辑严谨。作者并非一味地引用《道德经》的原文,而是结合古今的政治实践,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阐释老子的思想。本书避免了晦涩的哲学术语,力图让每一个对政治治理感兴趣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社会现象的解读,本书展现了老子执政观的强大生命力与现实指导意义。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启发读者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 总而言之,《老子论执政观》是一本探索古老智慧在现代治理中如何焕发生机的著作。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治理的本质,关注人民的福祉,关注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学习老子的执政观,我们或许能找到一种更温和、更持久、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治理之道,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繁荣的社会。它是一次对“何以为善治”的深刻追问,一次对“如何真正服务人民”的回归,一次对“以道御术”的生动实践。本书希望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深入挖掘,为当代的政治思考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种全新的工具,一种全新的希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思想的深邃性上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程度,但它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并未将自己封闭在纯粹的象牙塔内。作者似乎深谙,理论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实践的有效性上。书中穿插着不少对古代贤者实践经验的细腻描摹,这些描述并非空洞的赞美,而是对特定情境下,特定策略是如何被部署、如何产生影响的精细化复盘。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落地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鼓吹乌托邦式的完美,而是着重探讨了如何在充满缺陷的现实土壤中,最大限度地实现最优的平衡点。这种脚踏实地的哲学探讨,让这本书具备了超越一般理论著作的生命力,它不只是供人冥想的,更是供人参考、可以被引为鉴戒的行动指南,尽管这份指南是以一种极其含蓄内敛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厚重的纸张,散发着一种沉稳的墨香,那种触感就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与智慧的精深。封面那低调而富有深意的留白处理,配合着烫金的篆体书名,如同在喧嚣中开辟出一方宁静的思考之地。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考量,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行距和页边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仪式感,仿佛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件需要被虔诚对待的文物。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信息的摄取,更是一种与书本材质、设计美学之间的对话。很多时候,我甚至会因为翻页时那轻微的沙沙声而感到心神安定。它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成品,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尊重,让人在尚未深入文本之前,就已经对作者的学识和匠心有了初步的肯定和期待。这种精良的制作水准,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花上更多的时间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评分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一种看待问题全新的底层逻辑框架。它不是简单地提供了一系列“应该怎么做”的行动指南,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内在驱动力。书中对于权力结构和个体局限性的分析,尤其犀利,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社会运行的某些隐秘关节。例如,书中对“过度干预”后果的论述,通过历史案例的对比,让我对现代社会中某些集体决策的盲目性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它教导我的,与其急于修补表面的裂痕,不如先去理解构成这面墙的基础材料本身的性质和限制。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探寻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治理学、乃至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认知边界。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新闻报道、分析公司决策时,都会不自觉地多了一层审视的维度,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口号所迷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读者自身心性的修炼所提供的指引。它似乎暗含着一个前提:任何有效的外部治理,都必然源于内在秩序的建立。作者在论述宏大叙事的同时,其笔触时不时地会滑向对个人修养的关注,强调“修身”与“齐家”是理解“治国”的必要前提。这种由内而外的构建思想,对我个人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没有直接说“你应该如何调整情绪”,而是通过对“顺应自然”的阐释,让我体会到,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源于一厢情愿的抗拒。这种哲学层面的自我调适,远比表面的成功学激励来得更为持久和深刻。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漫长的、温柔的自我校准,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重新找回了一种内在的定力和节奏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古朴而不晦涩,精妙却不卖弄”来形容最为贴切。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大量运用了旁征博引的修辞手法,但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典故,用一种极其贴近当下语境的方式重新解读出来,仿佛那些千年前的哲理并未曾褪色,依然是解决现代困境的钥匙。我读到某个关于“无为”的段落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拨开浓雾,看到了清晰的逻辑链条。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着艰深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娓娓道来,每一个转折都充满了洞察力。尤其是一些对于复杂概念的拆解,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概括能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核心脉络,让人忍不住想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这种行文的张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