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史话·思想学术系列:佛教史话》以简洁流畅的文字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关佛教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变革、主要的佛教人物及其事迹思想、众多佛教宗派的兴衰消长、中国僧侣的特有风貌等,同时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刻印和流通,佛教基本理论的源流和核心内容,诸多佛、菩萨等崇拜对象的起源、构成和社会功能等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叙述,以期使读者能全面了解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发展趋向。
作者简介
魏道儒,1990年6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华严宗通史》、《中华佛教史-宋元明清卷》、《宋代禅宗文化》、《禅宗无门关》、《坛经译注》等,合著有《中国禅宗通史》、《佛教史》等,合译有《早期佛教与基督教》、《宗教生活论》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一个幻想的太阳”
二 佛教初传与早期形态
1.域外佛教一瞥
2.汉代佛教传播
3.汉代佛经翻译
4.汉代佛教风貌
三 社会普及与般若思潮
1.三国西晋佛教概况
2.玄学促动下的佛学
四 民族融合与区域特色
1.供奉戎神与灵异布道
2.道安生平与传教成就
3.罗什译经与罗什僧团
4.江南佛教与名僧风度
5.格义拟配与六家七宗
6.慧远僧团与协契皇极
五 多元开拓与诸派师说
1.平稳发展的南朝佛教
2.剧烈波动的北朝佛教
3.风行社会的菩萨净土
4.沟通中外的传经求法
5.南北各地的译人译籍
6.分道弘扬的诸派师说
六 佛教昌盛与诸宗态势
1.隋唐佛教的整体构架
2.隋唐诸帝的佛教政策
3.天台诸祖与天台教义
4.吉藏与三论宗
5.信行与三阶教
6.玄奘与法相宗
7.华严诸祖与华严教理
8.禅宗的形成和演变
9.开元三大士与密宗
七 义学衰落与禅门独盛
1.宋代佛教政策
2.译经与刻藏经
3.诸宗兴衰一览
4.编集语录、灯录
5.公案诠释之学
6.两种禅法体系
八 汉藏融合与汉地诸宗
1.元代佛教新格局
2.曹洞宗和临济宗
3.白莲教和白云宗
九 明代佛教与清代佛教
1.明清佛教政策
2.明清佛教走向
3.居士佛教概观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从东汉末年开始,不断有华严类单行本经译出,但研究并不普及。东晋60卷本《华严经》译出后,相继出现了一些华严学僧。从南北朝后期开始,地论学派中的不少人促动了对《华严经》研究的兴盛,并为日后华严宗的形成开辟了理论通道。到了隋代,以长安南郊至相寺为中心,聚集了或研究《华严经》义理,或依此经修行的数十名僧人,华严宗即由此产生。
法顺(557~640年)是雍州万年(陕西长安)人,俗姓杜,所以也习称“杜顺”。他平生主要游化于今陕西关中和甘肃庆阳一带,传有驱使虫蚁、治疗天生聋哑等多种神异功能,被称为神僧。据说唐太宗曾慕名召见,赐号“帝心”。法顺劝人诵读《华严经》,并依据此经修普贤菩萨行。他著有《华严法界观》,把止观分为五等,并奉《华严经》为最高经典。后来经智俨、法藏等人对此发挥,形成华严宗的判教理论。
法顺最著名的弟子是智俨(602~668年)。他早年从法顺出家,入至相寺,曾随两位外籍僧人学梵文。他曾游历各地学习多种经论,然后回至相寺随智正学《华严经》,再独立研究地论师慧光的《华严经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智俨的著述约20余部,以现存的《搜玄记》、《华严一乘十玄门》、《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为主。
通过系统诠释60卷本《华严经》,智俨着重以“十玄门”、“六相”来论证“法界缘起”理论,并指出《华严经》宣扬的华藏世界信仰与净土信仰的区别。智俨基本创建了华严宗独特学说的整体框架,实现了从《华严经》学说到华严宗学说的理论形态转变。《华严经》通过描述幻想的禅定境界和神话故事来宣扬教理,经过智俨的改造,形成以概念分析为特征的华严宗学说体系。智俨的新罗弟子义湘(625~702年),学成后归国传教,被奉为“海东华严初祖”。
智俨学说的集大成者,是其弟子法藏(643~712年)。他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全国最有名望的学问僧之一。法藏祖籍康居,后迁长安,17岁随智俨学《华严经》,后又从学于智俨弟子道成、薄尘等。他相继参与过地婆诃罗、提云般若、实叉难陀、义净和菩提流支等人的译场,通晓多种经论。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令京城10名高僧为其授具足戒,赐号法藏“贤首法师”。圣历二年(699年),他奉诏于洛阳佛授记寺讲解《华严经》,以金狮子为喻,为武则天讲华严教义。中宗和睿宗曾请法藏为菩萨戒师。
法藏平生讲《华严经》30遍。在智俨学说的基础上,他系统组织和完善了华严宗教义,使主要从诠释晋译《华严经》而阐发新说的过程基本结束。他运用华严宗特有的命题、范畴和思辨方式解释《密严经》、《般若心经》、《梵纲经》,促动华严学向整个佛学中拓展。法藏的著作传说有百余卷,现存有《探玄记》、《五教章》、《华严旨归》、《华严金狮子章》等24种。
……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卷首语:在历史的河流中,寻觅智慧的灯塔 浩瀚的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跌宕起伏。在这波澜壮阔的画卷中,思想与智慧的光芒,犹如点点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们跨越时空的阻隔,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汇聚成一股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塑造着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自身的认知。 《中国史话·思想学术系列》正是致力于发掘和梳理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我们相信,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脉络,是深入理解其文化、历史乃至当下命运的钥匙。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国,其思想学术的演进,更是世界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本系列图书,并非仅仅是枯燥的学理阐述,而是力求以“史话”的形式,将深奥的思想,还原到其发生的历史语境中,展现思想家们如何 grappling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heir times, and how their ideas, in turn, shaped the societies they lived in. 我们希望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以及对思想逻辑的清晰梳理,让读者得以轻松而深入地领略中国思想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史话·思想学术系列》中,我们精心选取了对中国乃至东亚思想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几个关键领域,逐一展开细致的探讨。每一本分册,都力求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具备引人入胜的可读性,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完成一次思想的朝圣之旅。 第一辑:道家智慧与宇宙的和谐 中国思想的源头,常被追溯至先秦诸子百家。而在这百家中,道家无疑是最具独特魅力的一支。它以“道”为核心,描绘了一个自然而然、无为而治的宇宙图景。本系列的第一辑,将带您走进道家的世界,探寻其思想的根源与演变。 《论老子:天地之道,万物之母》:我们将从《道德经》的解读入手,深入剖析“道”的含义,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理念。老子并非提倡消极避世,而是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在看似的“不争”中实现真正的“不败”。本书将还原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探讨其思想如何回应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并追溯其对后世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深刻影响。我们将分析“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等经典思想,阐释其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启示意义。 《庄子:逍遥游,精神的自由》:如果说老子侧重于宇宙的本源与规律,那么庄子则更将目光投向了精神的解放。他的哲学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超越世俗束缚的精神乐园。《庄子》的文字,如同天马行空的艺术品,让我们在“鲲鹏展翅”的壮丽景象中,感受生命的无限可能。本书将深入解读《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分析庄子如何通过“得意忘形”、“安时处顺”等方式,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并探讨其对中国人的心灵境界所产生的独特塑造作用。 第二辑:儒家伦理与社会的基石 与道家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不同,儒家思想则将重心放在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上。孔子及其后学,以“仁”、“礼”、“义”、“智”、“信”等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与文化。 《孔子:仁者爱人,君子之道》: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春秋末期的动荡年代,理解孔子“周游列国”的奔走与“杏坛讲学”的辛劳。我们将聚焦“仁”的核心概念,探讨其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适性。本书还将解析“礼”的社会功能,以及“君子”的理想人格。我们不仅要理解孔子的学说,更要看到其思想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不断地继承、发展与阐释,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孟子:性善论与民本思想》:孟子作为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他将儒家的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将深入探讨孟子关于“性善论”的辩论,以及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我们将分析孟子如何运用“四端”之说,论证人的善性,并阐述其“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更是对后世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隆礼重法,王制之路》:与孟子强调性善相对,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并主张通过“礼”和“法”来约束人性,建立秩序。本书将分析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探讨其对于“劝学”和“制礼作法”的论述,以及他如何构想一个理想的“王制”。荀子的思想,为儒家体系注入了更为务实的成分,也为后世法家思想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三辑:墨家兼爱与法家治世 在中国思想史上,并非只有儒道两家占据主流。墨家与法家,虽然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的痕迹不如儒道深厚,但其思想的独特性与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使能》:墨家思想以其“兼爱”的博爱精神和“非攻”的和平主张而独树一帜。本书将带领读者了解墨子的生平,以及他所倡导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核心理念。我们将分析墨家思想如何在战国时期,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以及其严密的组织和实践精神。尽管墨家后学逐渐衰微,但其“兼爱”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韩非子:权谋法术,富国强兵》:法家思想,尤其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术”、“势”的运用,主张严刑峻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本书将深入解析韩非子《韩非子》中的经典篇章,探讨其对君主统治的策略性论述。我们将分析法家思想如何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理论基础,并反思其在历史上的功过,以及其思想对后世政治实践的持续影响。 第四辑:玄学与佛学:中国文化的精神之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转折点。在政治动荡与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佛教也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并深深扎根。这两股外来与本土结合的思想潮流,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竹林七贤:魏晋玄风,旷达与叛逆》:玄学是中国人对老庄思想的再创造,它以“有”与“无”、“名”与“实”等为探讨对象,追求精神的超越与个体的自由。本书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展现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生命姿态与思想风貌。我们将探讨玄学如何影响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印度佛学传入与中国化》:佛教,作为源自印度的宗教哲学,在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本土化过程。本书将梳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轨迹,从早期翻译与传播,到各宗派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将重点探讨佛教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我们将解析佛教的根本教义,如“缘起”、“无我”、“涅槃”,以及它们如何被中国哲人所理解与诠释。本书还将关注佛教对中国社会生活、思想观念、艺术审美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展现佛教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所绽放出的独特光彩。 结语:思想的传承,智慧的启迪 《中国史话·思想学术系列》的每一本书,都如同一个独立的窗口,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伟大的思想家对话,与古老的智慧同行。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史话”,能够帮助您: 理解中国思想的演进脉络: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魏晋的玄学与佛教,您将清晰地看到中国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演变,并相互影响的。 领略不同思想流派的魅力:无论是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仁爱”,还是法家的“严法”,您都将感受到它们独特的智慧与价值。 认识思想与历史的互动关系:您将看到,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历史的进程紧密相连,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获得现代社会的思想启示:许多古老的智慧,在历经千年之后,依然能够为我们当下的生活与思考,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迪。 我们深知,思想的海洋浩瀚无垠,人类对智慧的探索永无止境。本系列图书,只是一个开始,一个邀请。我们期待,通过这些文字,能为您点亮一盏探索思想的明灯,引领您在历史的河流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智慧之光。 愿您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体悟,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创新的火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思想的璀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