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赴台知识分子研究:殷海光夏道平纪念会论文合集

大陆赴台知识分子研究:殷海光夏道平纪念会论文合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卓恩,张斌峰,夏明 编
图书标签:
  • 殷海光
  • 夏道平
  • 大陆知识分子
  • 台湾研究
  • 两岸关系
  • 学术史
  • 思想史
  • 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17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44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陆赴台学人是一个有待系统研究的学术增长点。1949年后一大批宗法各种学脉的大陆知识分子进入台湾,如胡适、傅斯年、毛子水、雷震、梅贻琦、钱穆、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张其昀、胡秋原、陶希圣、郭廷以、王云五、罗家伦、朱家骅、张佛泉、蒋梦麟、郑学稼、尹仲容、周德伟、沈刚伯、傅正、成舍我、陈启天、殷海光、夏道平等等,数不胜数。这些人过去在大陆的情况,研究者大多关注到;但他们到台湾去以后的思想状况,我们却知之甚少。其中的原因有不少,包括两岸政治气候上、资料上的困难。今天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两岸关系的改善,这些困难正在逐渐克服。

目录

编序
在殷海光诞辰9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致殷海光诞辰90周年纪念会
在纪念殷海光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纪念夏道平先生诞辰1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贺函
我的祖父夏道平
在纪念夏道平先生诞辰1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与殷海光师三日游
逻辑问题二篇——献给殷海光老师、金岳霖师公
激情与乡愁:鄂东籍旅台思想家的乡土文化因素
自由主义与新儒学的思想交锋——殷海光与徐复观的“自由辩”述论
民本与民主:1950年代殷海光经历的两场论战
殷海光道德重建论再认识
殷海光晚年思想动向的文化史思考
殷海光人生哲学思想简论
后期殷海光与基督教关系考
殷海光的言论自由观述评
孔子儒学“选举”“禅让”思想刍议
胡秋原等对殷海光的迫害及后果
高山安可仰
夏道平及其自由思想简介
夏道平: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坚强斗士
“自由经济学者”的一段心路历程——夏道平反计划经济思想的演变
夏道平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证成
夏道平的自由观
夏道平经济自由思想的内涵
殷海光、夏道平自由主义思想之比较
胡适国学研究的思想史意义
论“胡适派”的经济权利思想
60年代台湾五四意识的断裂与传续
“文化自由主义”的理论张力及其启示意义
——评徐复观的“儒家自由主义”
张其昀与南高学派
钱穆对新史学派“以新奇资料相炫”的考据方法的批评
自然法与儒学——周德伟自由主义思想的法治基础”
傅斯年对台湾大学精神的塑造
十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的殷海光研究

精彩书摘

生命的根在何处?从广义上说,这些鄂东籍旅台思想家都归结为中国文化传统。这不仅在徐复观、胡秋原那里是如此,在殷海光那里也是如此。晚年的殷海光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态度出现了相当大的转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精神与道德作用作了积极的肯定。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生发了自由的因素,而现代民主的建构绝对少不了道德的支撑。他说:“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自由主义要如何沟通?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我的病能好,我要对这问题下一点功夫去研究。许多人拿近代西方的自由思想去衡量古代的中国而后施以抨击(胡适和我以前就犯了这种错误),不想想看:在思想上,老子和庄子的世界是多么的自由自在?特别是庄子,心灵何等的开放(要建立开放的社会,首先必须有开放的心灵)。再从社会层面看,中国在强大的帝制下,人民却有很大的社会自由。拿犹太教和回教来说,比孔教要专断多了。历史的社会应与历史的社会比较,拿历史的社会与近代西方的社会比较,是一个根本的错误。”①他认为,民主政治的实现,除了制度的建设外,还需要有道德的支撑。这种道德力量,属于海耶克所说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是每一个人的超生物的力量实体的核心,具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既可以是道德的坚持,又可以是宗教信仰,还可以是佛家的慈悲。“如果一个人的这种‘内在力量’够坚强,那么他可能不在镇制的刀尖之前退却的。如果一个人内心真正抱持着一个理想,坚持着道德原则,谨守着一个宗旨,那么就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②
而更具体地看,对这些鄂东籍旅台思想家来说,他们生命的根深植于鄂东之地的山山水水、故土故园之中。徐复观很早就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他曾向那些流亡到台湾的大陆人痛切陈辞:“多增加你对农村的记忆,对农民的记忆,对你自己在农村流过汗流过泪的父兄亲戚的记忆吧!在这种记忆中会使你迷途知返,慢慢的摸出走回大陆的土生土长之路。
……

前言/序言


陆沉百年:台湾知识群像与思潮变迁(1945-1980) 一部深入剖析战后台湾知识界脉络、思想演进与社会批判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以扎实的史料和精微的分析,勾勒出1945年台湾光复至1980年代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内,台湾本土知识群体如何面对外来政权、文化断裂与现代化冲击的复杂历程。全书跳脱传统政治史的线性叙事,聚焦于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重塑中的角色、他们所秉持的知识信念,以及知识生产如何成为影响台湾社会形态与公共领域构建的关键力量。 第一部分:知识的“流亡”与“播迁”:战后初期的身份重塑(1945-1950年代中期) 台湾战后初期,知识界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剧烈震荡。本部分着重探讨在国民政府迁台后,原先的日据时期知识精英如何进行自我定位与职业转型,以及随迁而来的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新的权力结构下延续其学术传统与社会抱负。 一、光复的知识光谱与期待的幻灭: 重点考察战后初期,知识分子对“回归祖国”的初期热情如何迅速被现实的政治高压和治理失能所消解。分析战后初期短暂的“言论宽容期”内,知识界对社会改革和民主建设的尝试与呼声。特别关注省籍隔阂加剧背景下,本土知识分子在教育界、文化机构中的边缘化困境。 二、教育体系的重构与知识的再训练: 考察战后国民政府如何迅速改造台湾的教育系统,以推行其新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建构目标。深入分析大学、中学教科书的修订过程,探讨国民党意识形态如何通过知识传播机制,对一代知识青年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进行“再塑”。此阶段的知识分子,无论是主动顺应还是被动接受,都不得不面对一种由政治权力主导的知识生产范式。 三、隐性的抵抗与知识的“小岛化”: 在严酷的政治审查(如“思想改造”)下,知识分子群体转向了更内敛、更注重专业技术或古典学术的“避风港”。本章研究少数精英如何在学术殿堂的深处,以“纯粹学术”为名,保存了某些批判性思维的火种,同时也讨论了这种选择在社会参与层面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本土意识的萌芽与现代性的焦虑:社会批判的兴起(1950年代后期-1960年代) 随着台湾经济的初步起飞与社会矛盾的深化,知识群体开始从对政治现实的消极规避,转向对台湾自身文化与社会病灶的积极审视。 一、文学的乡土转向与“台湾意识”的幽微呼唤: 本书将重点分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尤其是探讨文学家如何通过描摹本土的艰辛生活、人性的扭曲以及与土地的疏离感,来构建一种区别于“大中华文化”的台湾经验叙事。这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纲领,而是一种植根于地方的文化敏感性。 二、西学东渐的冲击与知识精英的抉择: 探讨1960年代起,西方思潮(如存在主义、社会学方法论、自由主义思想)对台湾知识界的影响。分析知识精英如何吸收这些现代性理论,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台湾的现实批判。重点分析不同学科(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在引入西方理论时所采取的路径差异,以及如何避免将外来理论简单地等同于政治解放的工具。 三、从“文艺复兴”到“社会关怀”的张力: 考察1960年代知识分子内部关于文化建设方向的争论。一部分人主张通过提升“文化品味”和美学素养来净化社会(偏向文化精英主义),而另一部分人则呼吁知识分子必须走出象牙塔,直接介入社会不公与民生疾苦。这种内部张力,是理解战后台湾知识分子发展脉络的关键。 第三部分:公共领域的重塑与知识的异化:反思与出路(1970年代) 进入1970年代,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岛内民主运动的抬头,知识界面临着更直接、更具政治后果的参与抉择。 一、从“庙堂”到“街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再定义: 研究在“保卫大中国”叙事逐渐瓦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开始关注更切实的社会议题,如都市化带来的阶层固化、环境污染以及经济发展背后的社会成本。分析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撰写社论、评论文章,参与到社会运动的论述建构中。 二、官方意识形态的专业化应对: 探讨在1970年代,官方试图通过引进更精密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技术官僚体系来巩固统治合法性的过程。分析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一部分人如何成为国家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以及这种专业化选择对他们批判能力的潜在消解作用。 三、知识分子的“出走”与“在场”: 本部分细致考察了部分知识分子选择远赴海外深造或定居,以期在更自由的学术环境中延续其思想探索的现象(知识的“出走”)。同时,也分析了那些选择留守岛内,冒着巨大风险在体制边缘进行批判性思考(知识的“在场”)的群体,他们的论述策略和承受的代价。 结语:战后知识界的遗产与未竟之业 本书最后将对1945年至1980年间,台湾知识界所留下的复杂遗产进行总结。探讨他们如何在高压下坚持了知识的独立性,如何在文化断裂中努力构筑新的文化认同,以及他们的探索为后来台湾社会转型留下了哪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待解决的问题。全书强调,这段历史并非简单的政治压迫史,而是一部知识分子在夹缝中寻求尊严、进行艰难求索的“思想史”。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融合思想史、社会史与文化研究的视角。 史料扎实: 广泛运用了当时的中英文期刊、私人信件、政府解密档案(非直接引用的内部会议记录)及当事人口述历史(非直接引用的访谈内容)。 重点突出: 聚焦于知识生产的场域(大学、出版社、知识人社群)而非宏大的政治斗争。 面向读者: 历史学者、社会学研究者、台湾研究爱好者,以及所有关注知识分子在转型社会中角色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大陆赴台知识分子研究:殷海光夏道平纪念会论文合集》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模糊但又充满吸引力的画面。想象一下,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群拥有深厚学养的知识精英,他们告别故土,带着满腹经纶和对未来的期许,踏上了前往台湾的旅程。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次对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深度回溯,一次对那些在学术、思想、甚至社会文化领域留下印记的先行者的致敬。殷海光和夏道平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历史重量,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标杆。作为一本纪念会的论文集,我预期书中汇聚了多位学者的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大陆赴台知识分子”这个主题展开研究。这或许意味着,我们能从中看到对他们思想的梳理、对他们学术成就的评价,甚至是对他们人生轨迹的细致描摹。我尤其好奇的是,他们在台湾的学术生涯是怎样的?他们的思想如何在中国传统与西方思潮的交汇处发展?又对当时的台湾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素雅的底色上,书名以一种沉稳而又引人深思的字体呈现,仿佛预示着内容的分量与深度。我一直对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所经历的迁徙、思索与抉择,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信息。当得知有这样一本汇集了关于大陆赴台知识分子研究的论文集时,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尚未翻开书页,但单从书名便能感受到其聚焦的特定人群——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从大陆远赴台湾的知识精英。他们的学术背景、思想流派、以及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适应与贡献,无疑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思想史乃至社会史不可或缺的一环。想象一下,这些在战乱与变革中辗转迁徙的灵魂,他们带着怎样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记忆,又如何在新生的土地上播撒思想的种子?这本书似乎正是试图勾勒出这样一幅宏大的知识分子群像,探寻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轨迹。

评分

《大陆赴台知识分子研究:殷海光夏道平纪念会论文合集》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首先,“大陆赴台”这个地理和历史坐标,立刻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那个无数知识分子背井离乡、踏上未知旅途的时期。而“知识分子”的定位,则意味着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群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有着深刻洞察力、并且在文化和学术领域贡献卓著的人物。更何况,这还是一个“纪念会论文合集”,这暗示着书中的内容凝聚了一批学者对特定人物(殷海光、夏道平)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群体进行的深入研究和纪念。这不仅是对个体精神的追溯,更是对一个时代思想脉络的梳理。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这些知识分子思想形成、演变、以及他们如何与台湾社会进行互动,甚至影响台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深刻剖析。他们的人生经历,必然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紧密相连,从他们的视角切入,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台湾的现代性进程提供独特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大陆赴台知识分子研究:殷海光夏道平纪念会论文合集》让我联想到了一幅宏阔的历史画卷。我一直觉得,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思想火花往往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他们的困惑与挣扎也折射出时代的症结。而“大陆赴台”这个限定词,则让这个群体显得尤为特殊。他们经历了从一个社会体系到另一个社会体系的剧变,他们的思想和学术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得以延续,甚至焕发新的生命力?书中提到的殷海光和夏道平,我虽然对他们的具体思想了解不多,但单从名字就能感受到他们代表着那个时期知识界的一种精神追求。这是一本纪念性的论文集,这让我预感到,书中不仅有对学术问题的探讨,也可能包含着对人物人生境遇的体悟,以及对时代变迁下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些知识分子如何在新的土地上,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去构建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甚至为当时的台湾社会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大陆赴台知识分子研究:殷海光夏道平纪念会论文合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将是一部深入探讨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与思想演变的学术力作。从“大陆赴台”这个词语,便能感知到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离散与重构,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而“知识分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多层次的概念,他们是时代的眼睛,是思想的火炬。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一个“纪念会论文合集”,这意味着它不仅是对特定事件或人物的回顾,更是对那个群体学术传承与思想精神的延续。我对书中是否能呈现出这些知识分子在新的社会土壤中,如何保持其思想的独立性,如何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与互动,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学术传统如何在台湾得到发展和演变等问题,充满了期待。殷海光与夏道平作为纪念会的焦点人物,他们的研究视角和贡献,无疑将是理解整个群体的一把钥匙,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智慧与学术风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