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灾害

冰雹灾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英 著
图书标签:
  • 冰雹
  • 灾害
  • 农业
  • 气象
  • 防灾
  • 减灾
  • 自然灾害
  • 气象灾害
  • 农业灾害
  • 保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72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59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气象灾害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气象灾害丛书》是一套十分有用、有益和十分必要的防灾减灾丛书。它的出版有助于政府、社会各部门和人民群众对气象灾害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必将大大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丛书的内容丰富、全面、系统、新颖,基本上反映了国内外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可以作为各有关部门指导防灾减灾工作的科学依据。

内容简介

《冰雹灾害》共计七章:第1章概述了国内外有关人工防雹科学技术的形成、发展与实践过程;第2章介绍了冰雹的基本特征、降雹的时空分布规律等;第3章论述了冰雹云和冰雹形成机理、宏微观特征及演变规律;第4章介绍了冰雹的预警预报和国内外有关新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第5章结合世界范围人工防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介绍了我国人工防雹的总体布局、技术系统建设和对应的防御措施;第6章介绍了冰雹灾害评估和应急响应措施;第7章对冰雹灾害特征及历史上重大灾例进行了简要介绍。《冰雹灾害》可供气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广大民众和青少年的科普读物。

目录


编著者的话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冰雹灾害及人工防雹
1.2 人工防雹理论及学科发展概况
第2章 冰雹及其时空分布
2.1 冰雹观测
2.2 冰雹致灾因素
2.3 降雹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第3章 冰雹云和冰雹形成机理及演变规律
3.1 冰雹云的类型及宏观特征
3.2 冰雹的微观结构
3.3 冰雹的成雹机理
3.4 冰雹形成的新概念模型
3.5 雷电与冰雹云
第4章 冰雹的监测预警和预报
4.1 冰雹天气的监测
4.2 国内外冰雹预报技术发展概况
4.3 冰雹临近预报及业务系统
第5章 冰雹防御及人工防雹技术
5.1 人工防雹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5.2 我国人工防雹业务布局
5.3 人工防雹工程设施的建设
5.4 防雹效益的评估
第6章 冰雹灾害评估和应急响应
6.1 冰雹灾害风险评估
6.2 冰雹灾害信息收集上报和灾情评估
6.3 冰雹灾害的应急响应
第7章 冰雹灾害特征及历史上重大灾例
7.1 雹灾及其危害
7.2 伴生灾害
7.3 历史上重大灾例简介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星际航行手册:跃迁与导航的奥秘》 内容简介 浩瀚宇宙,无垠星海,人类文明的征途从未止步于行星的摇篮。自发现超光速引擎的理论基础以来,星际旅行已从科幻的想象变为迫在眉睫的现实挑战。本书并非一部纯粹的物理学著作,而是一本面向未来星际探索者、飞船工程师、以及对宇宙深层结构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的实用指南与深度剖析。 本书的核心聚焦于当前最前沿,也最富争议性的技术——曲率驱动(Warp Drive)与空间跃迁(Jump Navigation)。我们首先将深入浅出地解析爱因斯坦场方程的非线性复杂性,并将其与阿尔库比耶雷度规(Alcubierre Metric)进行细致的对比研究。书中详尽阐述了如何通过理论上的“负能量密度”构造一个可控的曲率气泡,模拟空间本身的收缩与膨胀,从而实现相对论允许范围内的超光速移动。 第一部分:曲率驱动的理论基石与工程挑战 本部分追溯了曲率物理学的历史脉络,从早期的“时空弯曲推进器”概念,到现代“零点能提取”的突破性进展。我们不会停留在抽象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大量图示和实际模拟数据,解释曲率场发生器(CFG)的核心部件——外场线圈阵列的设计原则。读者将了解到,如何平衡电磁场、引力场与潜在的卡西米尔效应,以维持气泡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其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章节专门探讨了“因果律悖论与视界控制”。超光速旅行的最大风险在于可能产生封闭类时曲线(CTC),引发时间旅行的哲学和物理困境。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量子纠缠反馈机制的“视界稳定算法”,该算法能够在飞船进入超光速瞬间,实时监测并微调曲率边界,确保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和因果关系的完好。我们详细分析了数次早期原型机在测试中因边界失控而发生的“时间滞后”现象及其修正方案。 第二部分:跃迁导航与星际定位系统(IS-Nav) 进入曲率空间(Warp Space)并非简单地“加速”,而是一场对时空拓扑结构的精准操控。本书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下一代导航系统——IS-Nav。传统的天文定位依赖光速传播,在星际尺度上延迟巨大。IS-Nav依赖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微小扰动图谱,结合量子引力波的瞬时耦合,构建出三维时空坐标系。 跃迁路径规划是本技术的精髓。由于宇宙空间并非均匀的真空,星际尘埃云、暗物质晕、引力透镜效应都会对曲率场的稳定运行产生负面影响。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霍金辐射衰减模型”的路径优化算法。我们分析了穿越高密度星际介质区域时,曲率气泡可能被“撕裂”的临界点,并给出了应急的“亚光速悬浮”和“局部空间折叠”技术作为备用方案。读者将学习如何解读“时空畸变图谱”,避开引力陷阱和高能粒子流。 第三部分:生命支持、能源供应与舱室环境模拟 长时间的星际航行对乘员生理和飞船结构提出了极端要求。本书的这部分内容更偏向于工程应用和生命科学的结合。 能源系统:曲率驱动的能耗是天文数字。我们剖析了目前主流的“反物质湮灭反应堆”与新型“零点能共振激发器”的优劣。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高效的磁约束系统,将湮灭过程中产生的伽马射线转化为驱动气泡所需的负能量等效场,并将效率提升到理论极限的98%。 乘员生理适应:曲率驱动过程中,飞船外部的时空结构被极度拉伸和压缩,尽管内部乘员理论上感受不到加速度,但对环境的微小扰动却可能被放大。本书详述了“惯性阻尼舱”(Inertia Damping Chambers)的构造,它通过一个动态调整的引力场发生器,确保舱内重力环境的绝对恒定,防止宇航员因微观时空涟漪而产生的恶心、定向障碍等“曲率综合征”。此外,我们还探讨了长途航行中的辐射防护、闭环生态系统(Bio-Regenerative Life Support)的维护策略,以及如何应对因时空相对论效应导致的机组成员“时间漂移”问题。 结论:未来的航行伦理与探索边界 在最后一部分,本书从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星际航行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当旅行不再受光速限制,我们如何定义“邻近星系”?如何处理与潜在地外文明的初次接触?我们提供了关于“星际外交协议”的初步构想,并展望了在成功掌握跃迁技术后,人类文明向银河系更深处拓展的宏伟蓝图。 《星际航行手册》旨在成为每一位立志于探索未知、驾驭时空的先驱者手中不可或缺的宝典。它不仅是技术的指南,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当初是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因为我生活在一个经常受极端天气影响的地区,对自然灾害的变化趋势一直颇为关注。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冰雹灾害这个相对孤立的议题,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来审视。书中关于冰雹灾害对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对航空、旅游、农业供应链等方面的冲击,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作者在分析这些影响时,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让我对冰雹灾害的经济学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读到关于某次特大冰雹灾害后,一个地区的旅游业遭受重创,需要多久才能恢复;也了解到,一些保险公司在评估冰雹风险时,是如何进行精确测算的。这些内容让我认识到,冰雹灾害并非只是物理层面的破坏,它还涉及复杂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议题,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来应对。这本书让我对冰雹灾害的理解,从单一的“天气事件”扩展到了“社会经济风险”。

评分

第一次读到有关冰雹灾害的书,完全是因为我对天气现象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带有破坏性的。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冰雹是怎么形成的,更多的是探讨了冰雹“如何”以及“为何”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我被书中所描述的冰雹“大小”与“速度”对不同材质的破坏力对比所吸引,这种对比让我直观地感受到冰雹的攻击性。书中还分析了冰雹灾害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潜在联系,这部分内容让我思考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快速变化的气候背景下,我们是否会面临更频繁、更剧烈的冰雹天气?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让我意识到,对于冰雹灾害,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看天吃饭”的原始认知上,而是需要有更科学、更长远的认识和准备。

评分

我一直对灾害学这个领域颇感兴趣,尤其是一些相对不那么被广泛关注的自然灾害。《冰雹灾害》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的一份求知欲。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地区冰雹灾害案例时的细节处理。书中并没有简单罗列发生过多少次冰雹,而是着重描绘了每一次灾害发生时,当地居民所经历的恐慌、损失以及之后漫长而艰难的重建过程。我读到了一位农民在辛勤耕耘数月后,眼看着成熟的庄稼被冰雹砸得体无完肤时的绝望;也读到了一个古老小镇在遭受罕见特大冰雹袭击后,屋顶被砸穿、车辆报废的惨状,以及人们在混乱中互相帮助的温情。这些故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冰雹灾害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统计,更是无数个体生命经历的痛苦和磨难。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冰雹”的书,更是在阅读一个个关于“人”的故事。它让我更加关注和理解那些受灾者的不易,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如何以更同情的视角去面对和理解这些自然事件。

评分

这本书我之前在书店偶然翻到,封面就吸引了我,虽然我本人对冰雹这种自然现象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但出于好奇还是买了下来。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读物,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数据,但我很快发现自己错了。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冰雹的形成、发展以及它对我们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娓娓道来。其中关于冰雹形成的章节,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物理模型,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水滴在云层中经历了怎样的“奇幻漂流”,又如何在极端的条件下凝聚成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对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冰雹灾害的潜在后果,从农业生产的毁灭性打击,到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坏,再到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这些都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看似普通的自然现象。读完这些章节,我对冰雹灾害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简单地认为“下冰雹就下冰雹”,而是开始思考它背后隐藏的风险和应对之道。

评分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我不敢妄下评判,但作为一名对相关领域有初步了解的读者,我不得不说,作者在梳理和呈现冰雹灾害的相关信息时,其逻辑性和系统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的结构安排得很清晰,从冰雹的成因机制,到不同气候带下的冰雹特征,再到冰雹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策略,循序渐进,内容涵盖面很广。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讨论防治策略时,并没有给出一些空中楼阁式的建议,而是结合了现实中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比如如何利用气象雷达进行有效监测,如何通过改进建筑设计来提升抗冰雹能力,以及在农业领域推广的防雹网、烟雾剂等技术。这些内容让我看到,面对冰雹灾害,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周密的规划来降低其破坏力。虽然书中涉及一些技术性内容,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恰当,既保证了专业性,又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其核心要义,这一点非常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