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主要介绍了我国北方农业干旱、北方低温冷害、华南寒害、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监测预警的最新研究方法、技术与成果,同时介绍了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的最新研究方法、技术与成果,并进一步介绍了北方农业干旱、南方季节性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的最新研究方法、技术与成果,进而简要介绍了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评估与风险评价技术的最新研究方法与成果,最后展示了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综合服务系统开发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农业干旱监测预警
1.1 农业干旱指标研究
1.2 华北平原多层次相互作用的农业干旱综合指标实用模式
1.3 农业干旱监测技术研究
1.4 农业干旱预测研究
1.5 农业干旱监测预测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低温冷害监测预警
2.1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2.2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2.3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预测技术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章 华南寒害监测预警
3.1 寒害的概念与发生概况
3.2 寒害的天气气候特征
3.3 主要果树、蔬菜寒害指标
3.4 寒害的监测技术
3.5 寒害的预警技术
3.6 寒害的预测技术
3.7 寒害气候风险区划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温热害监测预警
4.1 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影响机理
4.2 长江中下游主要地区水稻的高温热害研究
4.3 水稻高温热害生理和遥感地面试验和监测
4.4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遥感
参考文献
第5章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
5.1 森林火灾扑救辅助决策
5.2 森林火灾安全与防护
5.3 树种的燃烧性和抗火性
5.4 边境森林火灾监测预警
5.5 森林可燃物调控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章 北方农业干旱防控
6.1 干旱综合防御技术
6.2 北方农业干旱监测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
6.3 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干旱防治技术布局
参考文献
第7章 南方季节性干旱防控
7.1 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农业概况
7.2 南方季节性干旱分区与评价
7.3 典型区域季节性干旱防控关键技术
7.4 化学避旱减灾节水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第8章 低温灾害防控
8.1 低温灾害调控技术
8.2 东北玉米低温冷害调控关键技术进展
8.3 东北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生产模拟模型研究
8.4 作物低温灾害精确区划研究
8.5 棉花低温灾害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8.6 园艺作物低温灾害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8.7 黄淮麦区小麦防御霜冻实用技术研究
8.8 低温灾害远程监控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章 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区域农业的影响
9.1 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演变
9.2 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模拟
9.3 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9.4 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综合影响评估
9.5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与风险评价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10章 农业重大气象灾害服务系统
10.1 系统总体设计
10.2 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开发
10.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开发
10.4 数据库应用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⑤冷害对叶绿素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低温会明显地减少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温度越低,叶绿素含量下降得越明显。低温使叶绿体的形成和叶绿素的合成速率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下降,幼嫩叶片易发生缺绿或黄化。低温对玉米幼苗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在不同叶位的叶片中,越是处于上部正在发育的叶片,经低温处理后,叶绿素含量下降的幅度越大,而底部发育成熟的叶片,虽然低温能降低叶片绿素含量,但降低的幅度较小。低温明显减弱玉米功能叶片的光合强度,减弱程度随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⑥冷害对膜脂过氧化的影响。丙二醛(MDA)是植物组织在逆境下遭受氧化胁迫发生膜脂过氧化的主要产物之一,对细胞有很强的毒性,对膜和细胞中的许多生物功能分子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并参与破坏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MDA含量的上升与膜透性的增加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积累是活性氧毒害作用的表现,是反映膜质过氧化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张毅等(1992)对玉米在孕穗期和灌浆期遭遇低温后丙二醛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发现低温处理导致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丙二醛含量剧增,使细胞膜系统受到伤害,从而抑制了雌穗分化和发育,致使穗粒数和百粒重下降,引起产量降低。
(2)玉米抗寒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玉米在低温胁迫过程中,不仅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变化,而且许多受低温调节的特异基因也被诱导表达。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日新月异,大量冷诱导表达的基因已被分离出来,对于进一步阐明作物抗低温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从而为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玉米抗冷育种及有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前言/序言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气象灾害频发重发区和典型的气候脆弱区。中国农业又是受气候影响最敏感的行业,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天气气候条件,区域性、季节性农业气象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呈上升态势,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防御和抗御农业气象灾害成为各地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重点关注、研究和服务的领域。
农业是最易受天气气候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民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的弱势群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2010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握我国农业农村基本特征,着眼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前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防灾减灾和稳定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气象服务“三农”面临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气象服务“三农”的内涵与思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服务的理念、广度、深度和能力建设上均有很多新机遇和新挑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气象部门始终把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始终坚持把为农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气象服务“三农”的内涵日益丰富,功能空前凸显,发展思路发生深刻转变。不断扩大为农服务范围,努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气象服务“三农”的合力。在农业气象监测、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候区划及资源开发利用、农作物产量预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保障和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显著贡献。
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一个关于挑战与应对的深刻探索 《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并非一本仅限于罗列数字、分析图表的研究报告,它是一部关于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农业与自然力量博弈的史诗,一次关于人类智慧与顽强韧性在极端天气面前的生动展现。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那些一次次撕裂丰收希望、挑战生存底线的重大气象灾害,并以此为出发点,绘制了一幅关于风险、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图景。 历史长河中的严峻考验:灾害的足迹与演变 本书并非凭空而谈,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漫长的农业历史。从古至今,洪涝、干旱、台风、霜冻、冰雹、高温、低温等各种气象灾害,如同无情的刻刀,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者追溯了历史上那些影响深远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事件,不仅仅是记录它们的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更重要的是,深入探究了这些灾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区域的发生规律、演变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人口迁徙、粮食安全乃至政治格局产生的复杂影响。 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朝代因连年旱涝而引发的农民起义,分析了气候变化如何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甚至影响了王朝的兴衰。对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几次标志性的农业气象灾害事件,如1959-1961年的大范围自然灾害,以及改革开放后,区域性、季节性干旱和洪涝的频发,都进行了详实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不仅包含了灾害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强度,更重要的是,勾勒出了灾害发生期间,农民如何抵御、政府如何应对、社会如何承受的真实画面。 书中并未将这些灾害仅仅视为孤立的偶发事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下进行审视。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在中国农业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作者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如何与中国区域气候特点相互作用,加剧了某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强度,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灾害的多维度影响:不仅仅是产量下降 《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深刻认识到,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绝非仅仅体现在农作物产量的下降上。书中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影响分析: 经济层面: 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经济作物受损,进而引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农民收入,加剧城乡经济差距。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灾害对不同农作物、不同区域经济造成的具体经济损失,并探讨了灾害对农产品供应链、国际贸易以及整体国家经济稳定性的潜在威胁。 社会层面: 粮食短缺和收入减少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甚至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书中深入探讨了灾害对农村社会结构、社区韧性以及农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一些章节还关注了灾害对弱势群体,如贫困农民、老年人、妇女儿童的特殊影响,以及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灾害应对机制。 生态环境层面: 强降雨引发的水土流失、干旱导致的土地沙化、过度抽取地下水等,都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长期损害,进一步削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书中也探讨了灾害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土壤健康、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连锁反应。 粮食安全层面: 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农业气象灾害的频发和加剧,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供给,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挑战。本书详细分析了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所面临的气象风险,以及如何通过科学预警、高效应急和长期规划来应对这些风险。 科学的应对之道:从被动承受走向主动适应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灾害的描述和影响分析,其核心在于探索科学的应对之道。作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在应对农业气象灾害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积累的经验以及探索的创新模式。 预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在气象监测、信息共享、灾害预警模型研发等方面的进展。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气象预报的精准度和预警的时效性,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及时的决策支持。同时,也指出了现有预警体系在覆盖范围、信息传播、公众接受度等方面仍需改进之处。 减灾防灾的科学技术: 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耐旱耐涝作物品种的选育,到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的监测,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类科学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作用。例如,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灌溉系统、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来应对干旱;如何通过改进农田排水系统、建设防洪堤坝来抵御洪涝;以及如何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等来应对其他极端天气。 风险管理与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被认为是转移农业生产风险的重要手段。本书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如何设计更合理的保险产品,如何提高农民的参保意愿,以及如何通过保险机制来加速灾后恢复和重建。 政策法规的支撑与引导: 健全的政策法规是灾害应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梳理了中国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导向和财政支持体系,并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完善政策,以更好地激励减灾防灾投入,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 社区韧性与适应性: 除了宏观的政策和技术层面,本书同样关注微观的社区层面。书中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社区在面对气象灾害时的适应性策略,包括农民的传统耕作经验、社区互助机制的建立、以及地方政府在组织民众应对灾害方面的作用。强调了提升农民的适应能力和社区的韧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 在气候变化的全球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的应对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本书也简要提及了中国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和应对方面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展望未来:迈向更具韧性的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当下,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本书最后部分,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建议和发展方向。 作者们强调,必须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研发更先进的气象预测技术、更具抗性的农作物品种、更智能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建立更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动机制。此外,推动农业保险制度的普及与深化,构建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对于保障农民利益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本书呼吁要将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灾防灾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可持续化转型。这包括推广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中国农业在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是一部充满深度、广度和人文关怀的著作,它不仅为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广大农民、关注中国农业发展的人们提供了一扇理解挑战、探索解决方案的窗口。这本书,是关于中国农业在严酷自然面前,不屈不挠、智慧求生的深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