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民國

一本書讀懂民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漢國,宋亞文 著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曆史
  • 文化
  • 人物
  • 傳記
  • 近代史
  • 通俗曆史
  • 曆史普及
  • 社會
  • 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79593
版次:1
商品編碼:10800141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6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本書讀懂民國》,共10章,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側重中華民國的政治,以時間先後順序,講述中華民國從創建直至解體的大勢走嚮;下編側重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用專題形式分彆講述這一時期的典章製度、學術、思想、科技、教育、文學、藝術、生活、風俗等。通過如此的篇章結構,意在有限的篇幅中盡量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的、多姿多彩的中華民國曆史全景。

內容簡介

《一本書讀懂民國》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民國曆史大勢”。以時間為序,勾勒民國曆史的發展進程;下編“民國曆史專題”,從不同方麵,展示民國時代的社會風貌。書中設置以下欄目:篇章概述:介紹各個曆史時期的發展概況;曆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講述重要史事中的細節或人物,注重可讀性和趣味性:大事年錶:以編年的方式,簡要展示曆史演進綫索,從中可以找到曆史故事所處的地位;知識鏈接:以名詞形式闡釋與曆史故事相關的事件等;常識介紹:介紹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識,如典章製度、人物史實等;圖片傳真:選擇曆史圖片.展示講述內容的相關場景等。

作者簡介

硃漢國,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兼仟教育部高等學校撕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受會委員,現兼在國傢基礎教育專傢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等職。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社會史、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研究。著有《中國共産黨建設史》、《中國政黨製度史》、《梁漱溟鄉村建設研究》、《中國通史·民國捲》、《華北農村的社會問題(1928-1937)》、《當代北京市居民的消費生活方式》等。主編初中曆史教科書(全6冊)、高中曆史教科書(全9冊)。
宋亞文,1966年生,山西興縣人。1988年從山西大學曆史係畢業後到山西呂梁高等專科學校任教,1997年在東北師範大學曆史係獲碩士學位,2003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國傢博物館研究館員。主要著作有《施復亮政治思想研究》等。

目錄

前言
上編:民國曆史大勢
民田創建與軍閥政爭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逼宮
宋教仁遇刺
袁剋定僞造《順天時報>
蔡鍔齣京
張勛復闢
徐世昌任總統
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
陳炯明叛變
曹錕賄選
馮玉祥倒戈
國民革命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蔣介石考察蘇俄
孫中山演講三民主義
孫中山逝世
汪精衛當主席
廖仲愷被刺
中山艦事件
遷都之爭
李大釗遇害
國共對峙與民族危機
東北“易幟”
井岡山根據地的創建
李濟深被囚
九一八事變
“圍剿”與反“圍剿”
僞滿洲國的建立
宋哲元與喜峰口戰役
楊杏佛被暗殺
“張北事件”和《秦土協定>
瀋鈞儒與“民國第一冤案”
張學良“兵諫”蔣介石
全民抗戰
南苑殉國
平型關伏擊日軍
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
南京大屠殺
颱兒莊血戰
汪精衛被刺
百團大戰
重慶大隧道窒息慘案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
日本投降
田共政爭與民國解體
蔣介石三邀毛澤東
馬歇爾使華
李聞血案
瀋崇事件
陝北三戰三捷
蔣介石改組政府
國統區搶米風潮
劉鄧大軍韆裏躍進大彆山
傅作義起義
張治中與北平和談
國民黨搶運文物到颱灣

下編:民國曆史專題
製度與國策
袁世凱撕毀《臨時約法》
蔣、鬍“約法”之爭
林森當國民政府主席
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
軍統頭子戴笠之死
保甲製度
“蔣總裁”的由來
李鼎銘提齣“精兵簡政”
蔣介石當總統
廢除不平等條約
宋子文創立預算製度
法幣改革
蔣經國上海“打虎”
思想與學術
鬍適倡導整理國故
問題與主義之爭
東西文化論爭
醒獅派與國傢主義
科學與人生觀之爭
民主與獨裁的論爭
蔣介石兜售力行哲學
毛澤東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
國學大師王國維之死
安陽殷墟的發掘
經濟與科技
狀元實業傢張謇
榮氏兄弟與榮氏企業
範旭東與“永久黃”
盧作孚及其民生實業
侯氏製堿法
華羅庚和“華氏定理”
茅以異錢塘江造橋
教育與文藝
壬成學製
晏陽初倡導平民教育
陶行知與曉莊學校
蔡元培與北京大學
弘一大師李叔同
郭沫若創作白話新詩
魯迅的白話小說
農民作傢趙樹理
“民國第一寫手”張恨水
梅蘭芳蓄須明誌
聶耳與《義勇軍進行麯>
生活與風俗
剪辮風潮
西式餐飲的流行
城市住宅的西化
城市交通的新發展
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禮
孫中山的“國葬”
鞠躬、握手禮的流行
新式紀念日的齣現
新式娛樂的流行

精彩書摘

在中華民國時期,孫中山之名世人皆知,但實際上,在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前,孫中山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因為他長期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孫中山的大名被國人所熟知,是在1912年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後。那麼,孫中山是如何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這時的孫中山正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為革命籌款而奔波。兩天後,即10月12日,他在當地報紙上獲悉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心情非常興奮。孫中山本擬立即起程迴國,但經過一番考慮後,他決定盡自己所能,爭取西方各國對中國革命的支持。所以,他於兼程迴國途中,在華盛頓、倫敦、巴黎等地短暫逗留,爭取列強在財政、政治、道義上對中國革命的支持,但都無功而返。無奈,他隻好於11月24日從法國馬賽起程迴國。
12月21日,孫中山抵達香港。鬍漢民、廖仲愷等人從廣州前往迎接。鬍漢民勸孫中山應暫時留在廣東,待整兵蓄勢後北伐,可收全局之功,反對立即北上。孫中山不以為然,他認為必須立即北上,建立統一的革命政府。最後,孫中山說服瞭鬍漢民,並攜鬍漢民等人於
當晚乘船離開香港前往上海。25日,孫中山一行抵達上海,受到黃興、陳其美等同盟會要人和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
孫中山從海外歸來的消息,立刻傳遍全國。各省都熱烈歡迎,函電如雪片般飛往上海,錶達對孫中山的敬仰和對建立共和國的期待。孫中山成為全國公認的革命領袖。當時盛傳他帶巨款迴國資助革命事業,各報記者紛紛以此相問,孫中山坦然迴答:“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吾此次迴國,未帶金錢,所帶者精神而已。”
孫中山迴國後,立即著手組建革命政府。12月26日,黃興、陳其美、宋教仁、汪精衛等同盟會骨乾人物在哈同花園舉行宴會歡迎孫中山,並且議定臨時政府采取總統製,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27日,各省代錶在南京舉行會議,商討組建中央臨時政府相關事宜。29日,各省代錶會議選舉臨時大總統,到會代錶17省49人,每省一票,共計17票。投票結果:孫中山以16票的絕對多數,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前言/序言


塵封的霓虹:民國風華錄 一部關於那個劇烈變動時代的社會側影、文化脈動與個體命運的深度書寫。 本書並非一本教科書式的曆史敘述,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文化探尋,聚焦於1912年至1949年間,那段在傳統與現代、共和與戰亂、激進與保守之間劇烈搖擺的“黃金十年”與“流亡歲月”。它試圖捕捉的,是那些被宏大敘事常常忽略的、構成民國復雜底色的細節與氛圍。 第一章:舊製度的餘燼與新秩序的萌芽 (1912-1916) 清帝退位後,中國並未立刻步入平穩的共和時代。本章將詳細描繪民初的政治圖景:袁世凱的崛起與倒颱,以及曇花一現的“洪憲帝製”如何反映瞭舊官僚體係對現代政治的巨大不適感。 我們將細緻考察民國初年社會風氣的奇特景象:西裝革履的紳士與長袍馬褂的遺老並存,新的法律條文在地方上如何被麯解和執行。重點分析瞭新式教育的起步階段,特彆是“公立”與“私立”學校的差異,以及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對“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狂熱追求與初步幻滅。 【側寫】 探訪上海灘早期租界與華界交界處的商業活動,記錄下“冒險傢”階層如何利用新舊交替的時機,建立起最初的現代金融與工業雛形。我們不談宏觀經濟數據,而是通過幾傢老字號商鋪的興衰,勾勒齣商業倫理的重塑過程。 第二章:思想的洪流與文化的熔爐 (1917-1927) 這是中國思想界最為活躍和混亂的十年。五四運動不僅僅是一場愛國抗議,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革命”。本章將聚焦於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及其論戰,解析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真正社會阻力與深層意義。 文化版塊的解析將側重於文學與藝術的“拿來主義”。從德奧浪漫主義對中國詩歌的影響,到留學日本的新派畫傢如何嘗試用油彩描繪中國山河。特彆設立專章探討“傢庭革命”——婚姻自由、女性解放思潮的初期形態,以及這些思潮在不同地域(如北京的知識分子圈與江南的士紳傢庭)中遭遇的巨大溫差。 【街景再現】 細緻描摹北京沙灘紅樓周邊的咖啡館與茶館場景,記錄下學生、教授、流亡文人聚集時關於“改造國民性”的激烈辯論。 第三章:都市的繁華與鄉土的沉屙 (1928-1937)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國齣現瞭一種獨特的“雙重性”:一麵是以上海、南京為代錶的都市現代化進程,另一麵是廣袤鄉村依然固守的傳統結構。 我們將深入剖析都市文明的構建: 1. 消費主義的興起: 現代百貨公司(如永安、先施)如何通過櫥窗設計、廣告宣傳,塑造瞭“摩登”的概念,以及“時髦”如何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身份標識。 2. 大眾娛樂的誕生: 留聲機、電影(左翼電影與明星製片廠的競爭)、月份牌年畫,這些媒介如何第一次將“娛樂”推嚮瞭普通市民階層。 3. 法律與社會秩序的張力: 法律體係的現代化嘗試與宗族習慣、地方惡勢力之間的復雜博弈。 同時,本章也毫不迴避農村的睏境。地主階級的轉型、農民的貧睏化,以及各種民間秘密組織(幫會、宗教團體)在權力真空地帶的活動,構成瞭現代國傢機器難以觸及的底層現實。 第四章:戰爭的陰影與流亡者的精神世界 (1937-1945) 抗戰爆發,加速瞭國傢形態的重塑,也迫使文化重心嚮西南地區轉移。本章重點探討“撤退”這一行為對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影響。 【學術的西遷】 詳細描述西南聯大在昆明艱難的辦學情景,這不是歌頌,而是記錄資源極度匱乏下,學者們如何維持學術尊嚴與教學秩序。例如,如何用有限的電石燈光進行夜校,如何用粗劣的紙張印刷珍貴的手稿。 【精神的陣地】 戰爭對文學風格的影響:從前期對個人命運的抒情,轉嚮對民族精神的探索。同時,分析後方社會中,物資的黑市交易、通貨膨脹對普通傢庭的侵蝕,以及民間對“勝利”的復雜期待。 第五章:戰後重構的迷霧與時代的終結 (1945-1949) 抗戰勝利帶來的短暫狂歡後,社會矛盾迅速激化。本章關注戰後“接收”過程中的混亂與腐敗,以及精英階層內部的分化。 我們關注戰後知識分子對未來道路的選擇睏境:是對“第三種人”道路的堅持,還是最終被兩大陣營的強大力量所裹挾。本章將選取幾位不同領域代錶人物(一位老派文人、一位進步青年、一位實業傢)在1948年前後的書信與日記片段,展現他們對未來命運的預感與掙紮。 【尾聲】 最後的上海:都市生活在物資匱乏與政治高壓下的“苟延殘喘”。在解放軍進城前夕,城市裏湧動的“搶購潮”與“告彆宴會”,是這個復雜時代的最後注腳。 本書旨在以細緻入微的筆觸,重現一個充滿活力、矛盾、犧牲與創造的民國——一個永遠在“未完成”狀態中掙紮的時代。它不是關於“誰贏瞭誰輸瞭”,而是關於那些活在曆史洪流中的人,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愛與失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達到瞭一個驚人的高度,簡直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沒有采用那種晦澀難懂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調,將曆史的厚重感包裹在流暢且極富畫麵感的敘述之中。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構建場景時的細節處理,那些關於衣著、器物、乃至氣味和聲響的描寫,都精準到位,仿佛是老電影的慢鏡頭迴放,每一個場景都充滿瞭質感。更難得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和個人記述時,處理得非常自然,絕不突兀,而是巧妙地融入敘事主綫,使得曆史的真實性得到瞭有力的支撐,卻又絲毫沒有削弱閱讀的愉悅感。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你在享受優美文字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吸收瞭大量的曆史信息,知識的攝取過程是潤物細無聲的。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解讀,轉化成瞭一種高品質的文學享受,閱讀體驗是極其愉悅和充實的。

評分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個會讓人感到沉悶的曆史讀物,但事實證明我的預判完全錯瞭。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精妙,它似乎采用瞭一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不斷在不同主題和時間綫上跳躍,但每一次跳轉都服務於一個更大的主題構建,讓人時刻保持著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好奇心。作者在組織材料時展現齣的那種宏觀視野令人敬佩,他總能精準地找到不同看似無關的事件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揭示齣隱藏在錶麵現象之下的深層驅動力。比如,它對某種思潮興起的背景分析,就不僅僅停留在哲學層麵,而是結閤瞭當時的經濟波動和社會流動性,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解釋框架。這種分析的深度和廣度,讓這本書遠超一般的通俗曆史讀物,更像是一部關於“變遷心理學”的生動案例集。每次讀完一個小章節,都會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仿佛原來睏惑已久的曆史脈絡突然清晰起來。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局外人”視角的運用,極其巧妙地平衡瞭曆史的客觀性與人性的溫度。它不像某些曆史著作那樣,將人物臉譜化或標簽化,而是著力去挖掘那個時代普通人在麵對曆史巨變時的掙紮與選擇的復雜性。例如,書中對一些邊緣人物命運的側寫,雖然筆墨不多,卻極具穿透力,讓我們看到那些沒有被史書大書特書的名字背後,所承載的沉重代價。這種“由下而上”的觀察,使得原本冰冷的曆史敘事充滿瞭人間的煙火氣和悲憫情懷。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如果我生在那個時代,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是很多隻注重史實的書籍無法提供的。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關於“人與時代”的哲學對話,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它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描繪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裏,社會結構是如何在看似平靜的錶象下暗潮湧動。作者的筆觸如同顯微鏡下的切片,將那個時代精英階層的精神麵貌、普通民眾的生活掙紮,乃至那些政治角力的微小細節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社會群體內心世界的捕捉,那種復雜的情感糾葛和時代洪流中的無奈與抗爭,讀來令人唏噓。比如書中對於一些文化名人的日常片段的描寫,並非是教科書式的刻闆印象,而是還原瞭他們作為“人”的真實睏境與光芒。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側麵,搭建起一個可觸摸、可感知的曆史場景。看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戰火與新思潮交織的十字路口,對那個時代的人們所承受的文化斷裂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張弛有度,既有宏大曆史的磅礴,又不失個體命運的哀婉,讀起來酣暢淋灕,迴味無窮。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可感知的時代氛圍”,這種氛圍的營造,是建立在作者紮實的基礎研究和極其敏銳的社會洞察力之上的。它不像那種隻關注帝王將相的傳統曆史書,而是把目光聚焦於社會肌理的細微變化,比如教育觀念的轉型、商業模式的革新,乃至日常消費習慣的演變,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正是構成那個時代精神底色的關鍵元素。作者將這些元素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幅既詳盡又立體的時代畫捲。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舊式咖啡館裏彌漫的煙草味,能聽到留聲機裏傳齣的新式歌麯。它提供瞭一種極其豐富的曆史語境,讓我能夠跳齣簡單的“好”與“壞”的道德判斷,去理解那個特定曆史階段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交織的復雜局麵。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那種能真正提升一個人對曆史復雜性理解的質感。

評分

幫同事買的,估計內容不錯!

評分

買來學習下,希望有所收獲。

評分

曆史初級本,值得一讀。

評分

好書,一本書讀懂各朝代,都很好。

評分

幫同事買的,估計內容不錯!

評分

幫彆人買的,應該可以。

評分

配送快,質量好,非常滿意的購物

評分

真好,正版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