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译美文:变形记》集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之大成,包括《变形记》、《一次斗争的描述》、《致科学院的报告》、《地洞》、《夫妻》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变形记》是卡夫卡著名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912年,他采用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人一夜之间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嘲讽了人和人之间的冷漠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内容简介
《译美文:变形记》是一个看上去荒诞,内里却透小人的无奈与悲哀的故事。
主人公的变形所反映的不仅是形体的变形,更是心理的变形、人性的变形。作者卡夫卡的写作技巧与思想深度在其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文学的魔法师20世纪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全部都是关于人类世界这个庞大的寓言体系的一部分,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卡夫卡用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象征洞悉人们生活的虚无、矛盾和荒谬,剖析人性的孤独、脆弱和绝望,以不朽而精辟的真知揭示生命及其生命置身其中的世界的所有真相。
《译美文:变形记》收入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等短篇小说数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妙,文笔流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能把它当作寻常的小说,只有仔细研读,才能领略到作者那独特的写作风格及思想内涵。
目录
一次斗争的描述
变形记
商人
路遇
突然的散步
在流放地
万里长城建造时
杀兄
致科学院的报告
一个杂种
同伙
夜
考验
饥饿艺术家
夫妻
地洞
精彩书摘
变形记 一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嫌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挂着那幅画,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一位戴皮帽子、围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格里高尔的眼睛接着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阴暗——可以听到雨点敲打在窗槛上的声音——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要是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那该多好。”他想。但是完全办不到,平时他习惯于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再也不能采取那样的姿势了。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
他试了至少一百次,还闭上眼睛免得看到那些拼命挣扎的腿,到后来他的腰部感到一种从未体味过的隐痛,才不得不罢休。
“啊,天哪,”他想,“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力、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倒换各次火车的担忧,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
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觉得肚子上有点痒,就慢慢地挪动身子,靠近床头,好让自己的头抬起来更容易些。他看清了发痒的地方,那儿布满着白色的小斑点,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马上又缩了回来,因为这一碰使他浑身起了一阵寒战。
他又滑下来恢复到原来的姿势。“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的。人是需要睡觉的。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妇人。比如,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登记取订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肯定当场就给开除。也许开除了倒更好一些,谁说得准呢。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早就辞职不干了,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临下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但是事情也未必毫无转机,只要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一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
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 他看了看柜子上滴滴答答响着的闹钟。天哪!他想道。已经六点半了,而时针还在悠悠然向前移动,连六点半也过了,马上就要七点差一刻了。闹钟难道没有响过吗?从床上可以看到闹钟明明是拨到四点钟的,显然它已经响过了。是的,不过在那震耳欲聋的响声里,难道真的能安宁地睡着吗?嗯,他睡得并不安宁,可是却正说明他还是睡得不坏。那么他现在该干什么呢?下一班车七点钟开,要搭这一班车他得发疯似的赶才行,可是他的样品都还没有包好,他也觉得自己的精神不甚佳。而且即使他赶上这班车,还是逃不过上司的一顿申斥,因为公司的听差一定是在等候五点钟那班火车,这时早已回去报告去了,那听差是老板的心腹,既无骨气又愚蠢不堪。那么,说自己病了行不行呢?不过这将是最最不愉快的事,而且也显得很可疑,因为他服务五年以来没有害过一次病。老板一定会亲自带了医药顾问一起来,一定会责怪他的父母怎么养出这样懒惰的儿子,他还会引证医药顾问的话,粗暴地把所有的理由都驳掉。而在那个大夫看来,世界上除了健康之至的假病号,再也没有第二种人了。再说今天这种情况,大夫的话是不是真的不对呢?格里高尔觉得身体挺不错,除了有些困乏,这在如此长久的一次睡眠以后实在有些多余,另外,他甚至觉得特别饿。
这一切都飞快地在他脑子里闪过,他还是没有下决心起床—— 闹钟敲六点三刻了——这时,他床头后面的门上传来了轻轻的一下叩门声。“格里高尔,”一个声音说——这是他母亲的声音——“已经七点差一刻了,你不是还要赶火车吗?”好温和的声音!格里高尔听到自己的回答声时不免大吃一惊。没错,这分明是他自己的声音,可是却有另一种可怕的唧唧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了出来,仿佛是伴音似的,使他的话只有最初几个字才是清清楚楚的,接着马上就受到了干扰,弄得意义含混,使人家说不上到底听清楚没有。格里高尔本想回答得详细些,好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只得简单地说:“是的,是的,谢谢你,妈妈,我这会儿正在起床呢。”隔着木门,外面一定听不到格里高尔声音的变化,因为他母亲听到这些话也满意了,就拖着步子走开了。然而这场简短的对话使家里人都知道格里高尔还在屋子里,这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于是在侧边的一扇门上立刻就响起了他父亲的叩门声,很轻,不过用的却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道,“你怎么啦?”过了一小会儿他又用更低沉的声音催促道:“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在另一侧的门上他的妹妹也用轻轻的悲哀的声音问:“格里高尔,你不舒服吗?要不要什么东西?”他同时回答了他们两个人:“我马上就好了。”他把声音发得更清晰,说完一个字过一会儿才说另一个字,竭力使他的声音显得正常。
于是他父亲走回去吃他的早饭了,他妹妹却低声地说:“格里高尔,开开门吧,求求你。”他并不想开门,所以暗自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
首先他要静悄悄地不受打扰地起床,穿好衣服,最要紧的是吃饱早饭,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因为他非常明白,躺在床上瞎想一气是想不出什么名堂来的。他还记得过去也许是因为睡觉姿势不好,躺在床上时往往会觉得这儿那儿隐隐作痛,及至起来,就知道纯属心理作用,所以他殷切地盼望今天早晨的幻觉会逐渐消逝。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重感冒的朕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
要掀掉被子很容易,他只需把身子稍稍一抬被子就自己滑下来了。可是下一个动作就非常地困难,特别是因为他的身子宽得出奇。
他得要有手和胳臂才能让自己坐起来,可是他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却完全无法控制。他想屈起其中的一条腿,可是它偏偏伸得笔直。等他终于让它听从自己的指挥时,所有别的腿却莫名其妙地乱动不已。“总是待在床上有什么意思呢。”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地说。
他想,下身先下去一定可以使自己离床,可是他还没有见过自己的下身,脑子里根本没有概念,不知道要移动下身真是难上加难,挪动起来是那样地迟缓。所以到最后,他烦死了,就用尽全力鲁莽地把身子一甩,不料方向算错,重重地撞在床脚上,一阵彻骨的痛楚使他明白,如今他身上最敏感的地方也许正是他的下身。于是他就打算先让上身离床,他小心翼翼地把头部一点点挪向床沿。这却毫不困难,他的身躯虽然又宽又大,也终于跟着头部移动了。可是,等到头部终于悬在床边上,他又害怕起来,不敢再前进了,因为,老实说,如果他就这样让自己掉下去,不摔坏脑袋才怪呢。他现在最要紧的是保持清醒,特别是现在。他宁愿继续待在床上。
可是重复了几遍同样的努力以后,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还是恢复了原来的姿势躺着,同时瞧他那些细腿在难以置信地更疯狂地挣扎。格里高尔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荒唐的混乱处境,他就再一次告诉自己,待在床上是不行的,最最合理的做法还是冒一切危险来实现离床这个极渺茫的希望。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提醒自己,冷静地、极其冷静地考虑到最最微小的可能性还是比不顾一切地蛮干强得多。这时,他竭力集中眼光望向窗外,可是不幸得很,早晨的浓雾把狭街对面的房子也都裹上了,看来天气一时不会好转,这就使他更加得不到鼓励和安慰。“已经七点钟了,”闹钟再度敲响时,他对自己说,“已经七点钟了,可是雾还这么重。”有片刻工夫,他静静地躺着,轻轻地呼吸着,仿佛这样一养神什么都会恢复正常似的。
可是接着他又对自己说:“七点一刻前我无论如何非得离开床不可。到那时一定会有人从公司里来找我,因为不到七点公司就开门了。”于是他开始有节奏地来回晃动自己的整个身子,想把自己甩出床去。倘若他这样翻下床去,可以昂起脑袋,头部不至于受伤。他的背似乎很硬,看来跌在地毯上并不打紧。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巨大响声,这声音一定会在所有的房间里引起焦虑,即使不是恐惧。可是,他还是得冒这个险。
当他已经半个身子探到床外的时候——这个新方法与其说是苦事,不如说是游戏,因为他只需来回晃动,逐渐挪过去就行了——他忽然想起如果有人帮忙,这件事该是多么简单。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和那个使女——就足够了。他们只需把胳臂伸到他那圆鼓鼓的背后,抬他下床,放下他们的负担,然后耐心地等他在地板上翻过身来就行了,一碰到地板他的腿自然会发挥作用的。那么,姑且不管所有的门都是锁着的,他是否真的应该叫人帮忙呢?尽管处境非常困难,想到这一层,他却禁不住透出一丝微笑。
他使劲地摇动着,身子已经探出不少,快要失去平衡了,他非得鼓足勇气采取决定性的步骤了,因为再过五分钟就是七点一刻了——正在这时,前门的门铃响了起来。“是公司里派什么人来了。” 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
一时之间周围一片静默。“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可是使女当然还是跟往常一样踏着沉重的步子去开门了。格里高尔听到客人的第一声招呼就马上知道这是谁—— 是秘书主任亲自出马了。真不知自己生就什么命,竟落到给这样一家公司当差,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池,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在这一个所有的职员全是无赖的公司里,岂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忠心耿耿吗?他早晨只占用公司两三个小时,不是就给良心折磨得几乎要发疯,真的下不了床了吗?如果确有必要来打听他出了什么事,派个学徒来不也够了吗——难道秘书主任非得亲自出马,以便向全家人,完全无辜的一家人表示,这个可疑的情况只有他自己那样的内行来调查才行吗?与其说格里高尔下了决心,倒不如说他因为想到这些事而非常激动,因而用尽全力把自己甩出了床外。“砰”的一声很响,但总算没有响得吓人。地毯把他坠落的声音减弱了几分,他的背也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毫无弹性,所以声音很闷,没惊动人。只是他不够小心,头翘得不够高,还是在地板上撞了一下,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愤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
“那里有什么东西掉下来了。”秘书主任在左面房间里说。格里高尔试图设想,今天他身上发生的事有一天也让秘书主任碰上。谁也不敢担保不会出这样的事。可是仿佛给他的设想一个粗暴的回答似的,秘书主任在隔壁房间里坚定地走了几步,他那漆皮鞋子发出了吱嘎吱嘎的声音。从右面的房间里,他妹妹用耳语向他通报消息: “格里高尔,秘书主任来了。”“我知道了。”格里高尔低声嘟哝道,但是没有勇气提高嗓门让妹妹听到他的声音。
……
前言/序言
null
译美文:变形记 一、 审慎的文学翻译:重塑而非复刻 《译美文:变形记》并非是对某一部特定作品的简单复制或“中文化”,而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文学对话,一次对语言、文化与情感的精妙重构。它所呈现的,是翻译者以审慎的态度,对原著精神内核的深刻理解,并以汉语的独特韵味,将其以一种全新的生命姿态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并非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如同艺术家在画布上运用不同的颜料,以同样的构图,却能创造出别样的视觉冲击力。 翻译,在此被视为一项高度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它要求译者不仅精通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更要洞悉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基因、历史积淀和社会语境。对于《译美文:变形记》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译者并非以一种“拿来主义”的方式,将他者的文字生硬地嫁接到汉语的土壤,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剥离出原著的精髓,再以汉语最富表现力的词汇、最贴切的句式、最能引起共鸣的意象,将其重新编织。这其中的“变形”并非是失真,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适应汉语的审美习惯,适应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最重要的,适应文学作品本身想要传达的那份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译者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建筑师,他需要理解一座宏伟建筑的蓝图,但最终呈现给世人的,是他用当地的材料、按照当地的风格,根据原有的设计理念所建造出的、同样令人赞叹的建筑。他会考量砖石的质地,会权衡木材的纹理,会计算每一处承重与美学的比例。《译美文:变形记》便是这样一种“化他者之材,为己之用”的艺术实践。它所追求的,是汉语表达的极致,是汉语在承载和传递异域文学时的最大张力。 每一次推敲,每一个字斟句酌,都源于译者对原文的敬畏,以及对汉语的深情。他需要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微妙情感,需要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需要解读那些在字面意义之外的深层含义。然后,他要在汉语的海洋中,寻找最贴切的“珍珠”,将它们一一拾起,串联成最耀眼的项链。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与发现,充满了挑战与乐趣。 《译美文:变形记》的“变形”,更体现在其对原作的“再创作”。它并非仅仅忠实于字面,而是忠实于原作的 spirit。当原文中的某个意象在中国文化中难以找到直接对应时,译者需要创造性地寻找类比,用中国人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当原文描绘一种欧洲特有的自然风光,或是某种在东方文化中陌生的社会习俗时,译者需要运用恰当的比喻和描述,让中国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非置身于一个晦涩难懂的文本迷宫。 这种“变形”也是对汉语潜力的挖掘。汉语拥有丰富的词汇、灵活的语序、婉转的表达方式,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译美文:变形记》正是通过对这些汉语特质的充分运用,让被翻译的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它可能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注入更细腻的汉语情感,更精准的汉语逻辑,或者更具诗意的汉语表达。这种“变形”,是让异域文学在中国文化土壤中,以最健康、最茁壮的姿态生长的过程。 因此,《译美文:变形记》所呈现的,是一种“信达雅”的理想境界,更是一种超越“信达雅”的艺术追求。它是在保持原作精神内核的前提下,用最优美的汉语,将最动人的故事、最深刻的思想,以最能打动中国读者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是一次翻译的“升华”,是一次文学的“新生”。 二、 经典文本的生命延续: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 《译美文:变形记》并非仅仅是一本翻译作品,它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一次对经典文本生命力的不懈探索。它所承载的,是译者与原作者之间,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所进行的一场深刻而有意义的交流。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超越创作的时代,触动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读者。《译美文:变形记》正是致力于实现这一点。它精选的文本,本身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然而,要让这些经典在新的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翻译就显得尤为关键。译者在此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文字的搬运工,更是经典的“守护者”和“再激活者”。 审视《译美文:变形记》,我们看到的是译者对原作的“敬意”与“理解”。这份敬意,体现在对原作者的创作初衷、艺术风格、以及情感表达的尊重。译者不会轻易地修改、删减或添加,而是力求在有限的翻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的面貌。然而,这份理解,又使得译者能够超越字面,抓住原作的“神”。当原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显得生硬或拗口时,译者会巧妙地调整,但这种调整,绝不会偏离原作的核心意图。 《译美文:变形记》的“变形”,更体现在它对经典文本“生命延续”的贡献。一部作品,一旦被翻译,就如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它有机会与新的读者群体相遇,有机会在新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译者正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这些经典文本开辟了通往中国读者的道路。他们不仅传递了故事本身,更传递了原作所蕴含的价值观、情感共鸣,以及对人类共同境遇的思考。 想象一下,某位外国作家在一百年前写下的一段关于孤独的描写,当它被《译美文:变形记》以最贴切的汉语呈现时,中国读者在当下感受到同样的孤独,并因此产生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译美文:变形记》所追求的价值。它让古老的智慧,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回响;让异域的情感,得以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激起涟漪。 《译美文:变形记》所做的,不仅仅是“翻译”二字所能概括的。它是在进行一种“文化的移植”,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思想的交流”。译者如同一位博学的导游,他不仅为读者介绍异域的风光,更会解读风光背后的文化内涵,讲述风光中的历史故事。他会引导读者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 因此,《译美文:变形记》所呈现的,是一种“经典”的“再生”。它让那些可能因为语言障碍而鲜为人知的优秀作品,得以在中国读者面前展现其独特的光芒。它丰富了中国读者的精神世界,拓展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边界。它证明了,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们能够以各种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继续讲述它们不朽的故事。 《译美文:变形记》所传递的核心信息是:经典的生命力,可以通过精妙的翻译而得以延续。而每一次成功的翻译,都是对原作的一次“致敬”,也是对文学这一人类共同语言的一次“赞美”。它邀请我们,以汉语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早已成为世界文学瑰宝的作品,去感受它们穿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三、 汉语表达的艺术高度:细腻、精准与意境的融合 《译美文:变形记》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汉语表达艺术的极致探索。它所呈现的,是译者将源语言的精髓,以汉语最细腻、最精准、最富意境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成果。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将汉语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阅读体验。 审视《译美文:变形记》,我们可以看到其在“细腻”上的追求。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触及人类情感深处的作品,往往依赖于作者对细节的捕捉和描绘。译者需要将这种细腻的情感,转化为同样细腻的汉语表达。这可能体现在对人物微表情的捕捉,对环境细微变化的描写,或者对复杂内心活动的阐释。译者会精心挑选词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让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亲历其境。 紧随其后的,是“精准”的要求。文学的精准,并非机械的对号入座,而是在传达原意的前提下,选择最贴切、最有力的词语。在《译美文:变形记》中,译者会避免那些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达,力求让每一个句子都清晰明了,让每一个概念都准确传达。这种精准,不仅体现在对事物本身特征的准确描述,更体现在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准确把握。译者如同一个外科医生,在解剖文字时,能够精准地找到关键的神经和血管,将最准确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然而,汉语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意境”的营造,才是《译美文:变形记》最为闪耀之处。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营造的,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将这种意境,用汉语的独有方式“再创造”。这可能涉及到对原文意象的巧妙转换,对汉语语感和韵律的精心编排,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似意境的借用。 例如,当原文描绘一种西方特有的忧伤时,译者可能不会直接翻译成“悲伤”,而是会选用更能引发中国读者共鸣的词汇,例如“寂寥”、“惆怅”、“落寞”,并结合特定的场景和氛围,营造出一种含蓄而悠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的传递,不仅仅是对原文的忠实,更是对汉语表达艺术的升华。它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仅仅是“读懂”,更是“感受到”,是“品味到”。 《译美文:变形记》所呈现的,是一种“言外之意”的艺术。译者深谙汉语的含蓄之美,懂得在字里行间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他不会将所有的信息都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巧妙的暗示和烘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这种“留白”的艺术,正是汉语文学独具魅力的体现。 此外,译者在《译美文:变形记》中,也展现了对汉语“节奏”和“韵律”的敏感。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的节奏感。译者会通过调整句子的长短、语气的抑扬、词语的搭配,来创造出流畅而富有音乐感的文本。这种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握,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的阅读快感,让文字本身也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因此,《译美文:变形记》所代表的,是一种“汉语至上”的翻译理念。它并非盲目地追求“形似”,而是致力于达到“神似”。它相信,通过对汉语表达艺术的极致运用,能够让被翻译的作品,在汉语的世界里,获得比原作更为动人、更为深刻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对汉语的“热爱”,也是一种对文学的“敬畏”。 《译美文:变形记》不仅仅是一本翻译作品,它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用汉语讲好故事”的范本。它向我们展示了,汉语在承载和传递世界文学时,所能达到的高度,所能展现的魅力。它是一次文学的“品鉴”,更是一次汉语表达艺术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