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大作,不可不读。
评分好书,好版,陆续入了很多,细细读,慢慢读。
评分叶灵凤先生是极具特色的作家、画家、翻译家、收藏家,然而他是现代文学里声名与才华不匹配的一位。对普通读者来说,他的散文正如沧海遗珠。
评分《平家物语》[1] ,作者信浓前司行长[2] ,后改写为《平曲》。《平曲》不同于《平家物语》,是军记正史的文学化和扩充化[2] ,又称《平家琵琶曲》,改写作者不详,为盲艺人以琵琶伴奏演唱的台本,成书于13世纪(日本镰仓时代)的军记物语,记叙了1156年-1185年这一时期源氏与平氏的政权争夺。
评分《越缦堂日记》刊世的是64册,而另有九册自光绪十五年乙丑七月十一日,迄光绪二十年甲午元旦止,名为《郇学斋日记》当年却未及刊行,后又辗转乱世,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露出真面目。据载,这部分日记记述了作者与鲁迅的祖父周福清、青年蔡元培等越中人士的交往情形,为后人了解当年鲁迅何以特别关注越缦堂日记,以及蔡元培缘何延期参加殿试的原由提供了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鲁迅祖父周福清与同乡李慈铭同科应试,周点了翰林,李却名落孙山。李慈铭长周九岁,此时名气已经很大,因此对周福清的点翰林,很不以为然。虽然后来周福清科场案发,身为御史的李慈铭是否一再搏击,揪住不放,我没看过一手资料不敢确定,但嫌隙肯定是已经结下了。众所周知,鲁迅就是从祖父的案件中最早感受到人间的虚伪和黑暗的,在他心中,对李慈铭一定一直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恶性情结。 李慈铭在同治甲戌年四月二十七日日记中提到周福清,“凡《文史通义》内篇五卷外篇三卷,《校讎通义》三卷,共五册,道光壬辰其子华绂所刻,不知何时板归于郡绅周以均,故印行绝少。近年以均死后,其子某及其从子福清谋铲去章氏之文,更刻以以均所著制艺。仲修子缜等知之,力向福清阻止。遂以闻当事,购归浙江书局,为之补刻印行,此之实斋之厚幸也。”这周福清,差一点就成了千古文化罪人。 时过境迁,李慈铭不因看不起鲁迅的祖父,鲁迅更不因骂了李慈铭,而稍损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只是我们更应明白凡事皆有两面,凡人皆有复杂性,一贯正确反倒是不存在的。 李慈铭的日记是一座学术宝库,“生不愿作执金吾,惟愿尽读李公书”;而鲁迅对其日记的批评不可谓不中的,反观今日网上泛滥的Blog,至少我自己的blog那三条就一一可以对号入座:“上谕”是抄了的;涂改都在“草稿”中存着,看得仔细的诸君一定还会发现多篇文章“昨非而今是”;而一两句话刚想出来就急忙“发送”。不但“自己”未必看得见,于他人也是只拾了牙慧,而没有咀出李慈铭那样的英华来,于公于私皆无可观,却还是那么兴致盎然。 鲁迅不用我辈再置喙多赞,多说一句,他一定是嫌恶再长一分。而李慈铭,虽然得罪人无数,但终因学术昭彰,而不以负面形象存照青史,前人早已指出,“甚矣,文人托身不可不慎也!然莼客秉性狷狭,故终身要无大失。”这就可以了,真的可以了。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命令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的批注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包装朴实,京东图书,必出精品!收藏,品读的上上之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