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影視鏡頭前的錶演》從戲劇與影視的異同、戲劇錶演與影視錶演的異同齣發,分析、梳理闡述二者的異同以及不同的式樣所決定的不同錶演掌控等,並詳細介紹影視錶演須熟悉掌握的鏡頭語言、景彆、光與錶演、畫麵運動及影視錶演的案頭準備等。以給學生一個較準確、係統且容易明白的錶演方法。
作者簡介
於濱,國傢一級攝影師,原長春電影製片廠故事片攝影師:中國電影傢協會會員,中國影協吉林分會理事,中國電影攝影師學會會員,中國電影攝影師學會吉林分會理事。從事影視製作三十多年,先後拍攝《炮兵少校》、《直奉大戰》、《天下第一劍》、《復活的罪惡》、《外灘龍蛇》、《斷命紋身》、《黑色閃電》、《鐵血群英》等近二十部電影。拍攝瞭200多部集電視劇,如24集電視劇《孫武》、18集電視劇《麗官》、20集電視劇《賭道梟雄》等。並多次拍攝電視專題片、影視廣告片、MV等電視類節目。 電影《炮兵少校》曾獲1994年國傢政府奬、《大眾電影》百花奬優秀影片奬,並獲吉林省電影傢協會、長春電影製片廠第18屆電影小百花奬最佳攝影單項奬。 2000年初任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電視製作係教師至今。 孫彥軍,國傢一級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錶演係,原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副院長,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委(戲劇)。享有國務院頒發的國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電影、電視、戲劇傢協會會員。曾獲文化部錶演一等奬,文化部優秀錶演奬。1999年後擔任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院長至今。曾發錶《求新不能丟失錶演》、《論演員的舞颱意識》、《察其心、究其形——我的人物塑造》、《戲劇錶演與影視錶演的異同》等多篇文章。主要影視作品:電視劇《三國演義》飾劉備《孫武》飾孫武兼導演《反貪局長》飾局長電影《兵臨絕境》飾師長梁皖育 《刺殺汪精衛》飾汪精衛 主要戲劇作品:《濛塞拉》飾伊斯基耶多 《街上流行紅裙子》飾民警 《魔方》飾主持人 《死罪》飾孫二勇 《老風流鎮》飾範無塵 《在這個傢庭裏》飾父親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雛鳳淩空 十載奮飛
前言
第一章 影視與戲劇
第一節 戲劇、電影、電視的發展簡史
一、戲劇
二、電影
三、電視
第二節 影視與戲劇的異同
一、戲劇的特點及錶現方式
二、影視的特性及錶現方式
第三節 影視錶演與戲劇錶演的差異
一、戲劇錶演
一、影視錶演
思考與練習
第二章 影視錶演必須熟悉與掌握的鏡頭語言及鏡頭調度
第一節 影視鏡頭調度的基本構成與錶現特性
一、有對話無動作的鏡頭構成錶現特性
二、有對話有動作的鏡頭構成錶現特性
三、無對話有動作的鏡頭構成錶現特性
第二節 影視鏡頭調度中常見的幾種人物位置排列的基本錶現形式
一、對麵排列(對立排列)的人物鏡頭調度
二、前後排列的鏡頭人物調度
三、並肩排列的鏡頭調度
四、直角排列的鏡頭調度
第三節 鏡頭組閤與形成鏡頭語言關係的三個基本要素
一、演員的位置
二、演員的動作
三、演員的視綫
第四節 影視鏡頭三角調度的形成與基本的構成原理
一、影視鏡頭三角調度的形成與其基本的構成原理
二、影視鏡頭三角形調度的變化特性
思考與練習
第三章 影視畫麵中“景彆”與鏡前錶演的關係
第一節 景彆的功能與作用
一、景彆的定義
二、景彆的特性及功能
第二節 不同景彆下的錶演
思考與練習
第四章 影視創作中的光與錶演
第一節 光綫的性質簡介
第二節 光綫的錶現特性
第三節 色溫
第四節 光綫的照明方嚮
思考與練習
第五章 畫麵運動形式
第一節 畫麵運動形式的簡單分析
第二節 畫麵運動形式的分類
一、推鏡頭
二、拉鏡頭
三、搖鏡頭
思考與練習
第六章 影視錶演的案頭準備
第一節 分鏡頭劇本與文學劇本的異同
第二節 讀劇本
第三節 劇本的一般分類
第四節 劇本中的人物關係
第五節 揭示人物心理
第六節 錶現人物感情
第七節 塑造人物性格
思考與練習
第七章 進入創作時應注意的事項
第一節 與閤作者的關係
一、與導演的關係
二、與攝影的關係
三、與燈光的關係
四、與化妝的關係
五、與服裝的關係
六、與道具的關係
思考與練習
第八章 在鏡前錶演中最影響你的11個問題
第一節 在鏡前錶演中最影響演員的U個問題
一、影視製作中的拍攝技法
二、不同的景彆結閤不同的技法
三、與鏡頭交流時的視點定位及多點定位
四、齣畫、進畫、背進畫
五、順拍、跳拍
六、鏡頭記憶與情緒記憶
七、注意障礙物影響你的錶演
八、無對象交流中的視綫、背景、錯位
九、最佳鏡頭的産生根本是配閤
十、怎樣快速笑與哭
十一、鏡頭感在錶演中的重要性
第二節 綜閤練習
一、各種景彆的練習
二、不同景彆中練習錶演及錶演的控製._
三、熟悉連接不同景彆的拍攝技法
四、適應腳下及身邊的障礙物
五、訓練學生“躲光”或“找光
六、訓練演員錶演中的鏡頭感
七、訓練學生中近景的哭和笑
八、快速理解導演術語
九、訓練學生在鏡頭銜接中的情緒、動作、服裝、道具的記憶
思考與練習
後記
精彩書摘
獨立思考並集中各方麵好的意見去反復實踐,是話劇演員最為自主的一種創作。當然,進人舞颱空間後,更是對演員塑造人物最後的檢驗。這時的舞颱基本允許演員根據入物的需要去變換動作,也就是說,演員會根據鼬場的大小、觀眾多少去調節自己錶演中的形體幅度、颱詞快慢、聲音大小、情緒變化等。這種根據場地和觀眾變化而由演員自己決定調整的靈活性,也是話劇演員在錶演中所具備的又一個不同於影視錶演的特殊性。
我們常聽話劇演員說“到颱上見”。其意思不難明白,即我幾個月或者更長時間精心排演創造的人物即將正式亮相舞颱,其話語中帶有極強的自主性。事實上也是如此,當一部話劇進入舞颱程序後,演員的獨立創作即將開始,因為這時導演的一切都寄托在瞭演員身上,演員獨立發揮與再創作過程産生的一些變化,話劇導演一般是接受並支持的。
2.戲劇錶演中演員與觀眾互動後的再創造
有一個話劇演員這樣描述他演齣後謝幕的情景,他說:“當我手搖著觀眾送我的鮮花嚮她們再一次緻敬的時候,熱情的觀眾又一次沸騰瞭,以更長時間的掌聲對我報以親切熱烈的迴答。我喜歡這從心裏發齣的掌聲,因為整個演齣中我們的情感一直在碰撞,我們的心一直在溝通。當然,我更喜歡在謝幕時嚮觀眾緻以最誠摯的謝意,因為這不完全是齣自禮貌,更是由於我們的演齣引起瞭他們強烈的共鳴與參與。作為一個演員,沒有比這一刻更叫人激動和興奮的瞭。”
上麵的描述足以讓人們領略話劇在與觀眾互動中形成的那種令人難以忘懷的場麵和它所帶來的令人陶醉的藝術震撼。因此,與觀眾共創作或再創作是舞颱錶演區彆於影視錶演的最大特點之一。觀眾是話劇演齣的載體,戲劇內容的好壞,演員的錶演是否精彩(其中包括聲音、形體、扮相等)都可以在第一時間裏得到觀眾的鑒定。反過來說,觀眾的任何反應都會影響到演員的錶演,這種來自觀眾的反應叫觀眾的參與。觀眾對演員錶演的參與及支撐多來自他們有感而發的掌聲或平息靜聽的寂靜,而演員迴報觀眾的則是更加投入與忘我的錶演,在這樣的境況中常常會産生意想不到的劇場效果,可能是一句簡單的颱詞處理,一個在激情中突發的形體動作,一段下意識産生的人物對白等,都能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
……
前言/序言
香港迴歸祖國,促使香港、內地文化藝術界的交流閤作異常頻繁活躍。適逢新舊世紀交接良時,香港亞洲電視颱與曾在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扮演劉備的錶演藝術傢孫彥軍集思創建一所新型的演藝學院。
擬建成的學院將是一所圍繞電視生産開設各相關藝術與技術專業的綜閤職業高校,突齣産、學、研結閤的特色;並以成品教學的理念使教學與生産緊密相銜、高度結閤;師資配置上則采取聘邀有豐富創作與藝術生産經驗的專傢藝術傢和專業藝術教育傢結閤的方式,突齣雙師型特點。曾在中戲、上戲、北電、北廣、軍藝、吉藝等校工作過的資深教育傢和來自北影、長影、珠影、峨影、中央與地方電視颱、青藝、實驗、上海、哈爾濱、廣州等話劇院、團的藝術傢們紛紛加盟辦學。
2000年金鞦,以孫彥軍為院長的亞視學院正式建成,至今已迄十載。
十年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在全院同人齊心協力奮鬥下,年年攀登新颱階:由不斷地明確目標、調整定位,使學校由成專而普專,由非學曆而國傢承認學曆。
2007年通過瞭教育部專傢組嚴格的人纔培養水平評估;2009年又順利通過瞭廣東省教育廳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教學評估。這對一所民辦院校殊非易事。
辦學十年,一路艱辛;辦學十年,成績斐然,真可謂“雛鳳淩空、十載奮飛”!而今,這所以電視為中心的高職高專層次、多門類綜閤藝術院校,已成為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華南地區的一個藝術教育品牌。
好的,這是一本聚焦於舞颱藝術與錶演實踐的深度探索之作,書名為《幕後之聲:劇場構建與演員自我實現》。 《幕後之聲:劇場構建與演員自我實現》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探討銀幕上的光影魔術,而是將讀者的目光引嚮充滿呼吸與即時性的活生生的劇場空間。它是一部係統梳理從文本解讀到舞颱呈現,再到演員個體生命融入集體創造過程的理論與實踐手冊。我們深入剖析瞭劇場藝術自古典希臘源流至今的演變脈絡,重點考察瞭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在東歐與俄羅斯的深刻發展,以及後繼的,如梅耶荷德的“生物力學”、布萊希特的“疏離效應”和格羅托夫斯基的“貧乏劇場”等流派,如何在理論層麵顛覆並重塑瞭當代舞颱實踐的邊界。 第一部分:劇場的本體論與空間結構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劇場”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儀式與藝術形態的本質。我們探討瞭劇場空間(包括舞颱、觀眾席、後颱區域)的功能性與象徵意義的辯證關係。劇場不僅僅是一個錶演的場所,更是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孵化器和檢驗場。我們將考察不同類型的劇場建築——從傳統的“框景式”舞颱到黑箱劇場(Black Box Theatre)的開放性,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導演的調度、演員的站位以及觀眾的感知體驗。 書中詳細分析瞭劇本的結構性分析,這是一種超越簡單故事情節梳理的深層閱讀。它要求錶演者和導演能夠識彆文本背後的權力結構、潛颱詞(Subtext)的潛藏邏輯,以及不同場景之間張力的建立與釋放。我們引入瞭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文本解讀方法,幫助藝術傢們從“被動接受”文本,轉變為“主動重構”文本,為舞颱上的再創作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石。 第二部分:演員的身體、聲音與內在技術 本書的核心部分緻力於構建一個完整的演員技術訓練體係,完全獨立於電影拍攝環境的特定要求。我們相信,舞颱演員的“工具”是其完整、敏銳且具有穿透力的身心。 身體的解放與精確性: 我們藉鑒瞭邁斯納(Meisner)的技術,側重於“活在當下”的即時反應訓練,並結閤瞭東方武術與舞蹈的元素,強調身體的韻律感和環境感知能力。訓練的重點在於,如何讓身體成為一個能清晰傳達情感和意圖的“高精度樂器”,而非僅僅是道具的搬運工。 聲音的穿透力與質感: 針對劇場對聲音的要求——聲音必須在沒有電子擴音設備(或極少使用)的情況下,清晰、準確地抵達最後一排觀眾,本書提供瞭係統的氣息控製、共鳴腔體開發和元音塑形練習。我們區彆性地探討瞭“朗誦式”發聲與“自然對話式”發聲在不同風格劇目中的適用性,並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聲音的音色變化來暗示人物的心理狀態和階層背景。 情感的喚醒與控製(“想象力工程”): 摒棄對純粹情緒宣泄的盲目追求,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如情感記憶的替代性運用、情境的反復建立)來安全、可控地喚醒和維持舞颱上所需的情感強度。重點在於“意象的構建”,即如何通過想象力將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可被觀眾感知到的舞颱行為。 第三部分:導演、排練室與集體創造的藝術 劇場是集體藝術的極緻體現。本部分將焦點轉嚮導演的工作方法論,以及如何構建一個高效、富有創造力的排練環境。 我們詳細分析瞭不同導演風格的介入方式:是側重於“文本的忠誠執行者”,還是“意義的重新發明者”。書中對比瞭諸如彼得·布魯剋(Peter Brook)強調“空的空間”哲學,與傳統寫實主義導演對場景細節的苛求之間的張力。 排練過程的階段性管理被視為一門精密的學問。我們細緻描繪瞭從“讀本會”(Table Read)到“技術閤成”(Tech Rehearsal)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所需完成的任務。特彆地,我們關注瞭“排練室倫理”——如何在一個高壓、高強度的創造性環境中,確保所有演員和技術人員的貢獻得到尊重,以及如何處理意見分歧,使其最終轉化為舞颱上的化學反應。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劇場探索 在時代的變遷中,劇場藝術正不斷尋找新的錶現形式。本書最後一部分對當代實驗劇場的前沿動嚮進行瞭考察。 參與式劇場與浸入式體驗: 探討瞭打破“第四堵牆”後,觀眾與錶演者之間關係發生的根本性轉變,以及對演員即興能力提齣的更高要求。 非綫性敘事與多媒體整閤: 分析瞭如何將視頻、燈光設計(作為敘事主體而非單純背景裝飾)與演員的現場錶演進行有機的融閤,創造齣具有多層次解讀空間的舞颱作品。 《幕後之聲》旨在為所有熱衷於舞颱藝術的實踐者——無論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還是剛剛踏入藝術殿堂的新秀——提供一套全麵、深刻且極具操作性的參照框架。它強調的是對劇場“現場性”的尊重,對人類經驗的深刻挖掘,以及對錶演作為一種嚴肅、持續性自我完善的藝術實踐的承諾。閱讀本書,如同走進一座結構精良的劇院,從地基開始,細緻地瞭解每一根梁柱是如何支撐起最終令人震撼的藝術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