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情緣:白先勇的昆麯之旅

牡丹情緣:白先勇的昆麯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先勇 著
圖書標籤:
  • 昆麯
  • 白先勇
  • 牡丹亭
  • 戲麯
  • 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文化
  • 藝術
  • 傳統文化
  • 颱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0860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9554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47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學生 藝術愛好者 昆麯愛好者 藝術推廣機構
  ◆白先勇全麵自敘與昆麯的因緣故事,深度解析自己為何摯愛昆麯、全身心投身製作青春版《牡丹亭》。讀懂他與昆麯的故事,就等於讀懂瞭昆麯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精選白先勇與文化人士、學者的訪談對話,談笑風生之間,洞悉當今的昆麯文化事業和生存環境;與餘鞦雨、許倬雲、李文儒等人精彩訪談,碰撞齣思想火花,讀之令人深思啓發。
  ◆首次收錄英美重要媒體對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彩劇評七篇,作為跨文化交流所引發的另一種解讀,角度新穎。
  ◆首次展現禦用攝影師許培鴻的大量未公開劇照、精彩幕後照片,四色精美印刷,多維度展示白先勇的“昆麯新美學”理念。

內容簡介

  《牡丹情緣——白先勇的昆麯之旅》一書全麵收錄白先勇先生關於昆麯的隨筆,以及與昆麯相關的精彩訪問與對談。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劃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開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齣200場,成為這一階段著名的文化現象,有力推動瞭昆麯在中國社會以及歐美的傳播。在這一期間,白先勇形成並錶述瞭其獨有的昆麯理念,不僅在眾多訪談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製作過程、深入的文化,還提齣瞭“昆麯新美學”的概念。本書作為白先勇先生推廣昆麯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麵展現瞭與昆麯的因緣與感想、收獲與得失,以及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記》的心路曆程。

作者簡介

  白先勇,當代作傢,青春版《牡丹亭》製作人。廣西桂林人,白崇禧之子。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颱灣。中學畢業後入颱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颱灣大學外文係。1958年發錶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發錶瞭《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赴美國,在愛荷華大學作傢工作室研究創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於加州大學。齣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颱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迴首》《樹猶如此》等。2004年後,以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為契機,推動大陸昆麯的傳播與發展。近年來緻力於大學昆麯教育的發展,相繼在北京大學、蘇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颱灣大學推動昆麯課程的建立。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白先生所提供的是什麼呢?他提供的是藝術化瞭的人生方式。……昆劇這樣的藝術就是我們幾百年來直到今天甚至今後,中國人要自我確認的時候,所要拉住的精神纜繩。——著名文化學者餘鞦雨

  白先生本人的魅力是不能忽視的。很多學生排隊找他簽字。《牡丹亭》能夠做成這樣,跟他個人的號召力和魅力有關,文化界很多人主動幫他忙。《牡丹亭》的舞颱、美術、服裝、化裝都是一流的。——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葉朗

  昆麯這個有著五六百年曆史的劇種,發展至今曆經瞭多次興盛衰落。可以說,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使昆麯再次齣現瞭復興的局勢,這的確是一種很有意味的文化現象。——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

  總製片人,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名譽教授,國際著名作傢白先勇先生在謝幕的時候,觀眾持久站立,掌聲雷動,他宣稱自己是“世界上zui幸福的人”。假如你也在那兒,你就有幸能夠見證白先生實現他的終生夢想——復興古典藝術並把它帶給西方觀眾。《牡丹亭》的巨大成功有其曆史性的意義,它不僅呈現瞭一部幾近被遺忘的中國文化遺産的瑰寶,而且把這部有著四百多年曆史的巨作推嚮全球普羅大眾。——美國《聖巴巴拉獨立報》

  《牡丹亭》是介於莎士比亞的愛情喜劇和《睡美人》輕歌舞劇之間的一種戲劇。重要的是它連演三天,非常考驗觀眾的耐心。但是又非常值得去看,它總會讓人返迴來,期待著下一本會發生什麼。——英國《每日電訊報》

目錄

驚變
我的昆麯緣由——憶梅蘭芳與俞振飛/13
我的昆麯之旅——兼憶一九八七年在南京觀賞張繼青“三夢”/15
遊園驚夢二十年——懷念一起“遊園”、一同“驚夢”的朋友們/23
驚變——記上海昆劇團《長生殿》的演齣/27
附:沉醉後的歡聚——白先勇與昆劇界人士談《長生殿》(陸士清)/35
讓《牡丹亭》重現昆麯風華/43
認識昆麯在文化上的深層意義——訪“傳”字輩老藝人/45
昆麯的魅力?演藝的絕活——與昆麯名旦華文漪對談/50
與昆麯結緣——白先勇對話蔡正仁/57
文麯星競芳菲——白先勇對話張繼青/69
絕代相思長生殿?文學與曆史的對話——白先勇對話許倬雲/78
《牡丹亭》和文化美學——白先勇對話餘鞦雨/87
昆劇中的男歡女愛——在香港大學的演講/106
青春夢上
牡丹亭上三生路——製作青春版的來龍去脈/127
《牡丹亭》還魂記/131
古典美學與現代意識——在北京的演講/137
姹紫嫣紅?青春再現——在中國海洋大學的演講/141
姹紫嫣紅開遍——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盛況紀實/157
牡丹一百——青春版《牡丹亭》百場演齣感言/164
《牡丹亭》西遊記/168
英倫牡丹開/172
昆麯的普及教育/183
至高的文化使命/185
麵對世界——昆麯與《牡丹亭》/187
姹紫嫣紅兩百場——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感言/192
“儒生”嶽美緹/196
青春版《牡丹亭》的總導演汪世瑜/199
麯終人不散——《圓夢:白先勇與青春版〈牡丹亭〉》序/205
青春夢下
一個是“美”,一個是“情”——白先勇訪談錄/217
關於《牡丹亭》的青春問題——李文儒訪白先勇/236
中國和美國:全球化時代昆麯的發展——白先勇對話吳新雷/248
昆麯新美學
琴麯書畫——新版《玉簪記》的製作方嚮/292
昆麯與中國抒情詩的傳統——從平麵到立體/295
傳統與現代——從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記》的製作講起/314
白先勇的昆麯新美學:從《牡丹亭》到《玉簪記》——陳怡蓁專訪白先勇/332
昆麯應該成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白先勇、葉朗對話昆麯傳承/340
青春念想——央視《麵對麵》訪談/348
像保存青銅器一樣保存昆麯——央視《文明之旅》訪談/363
附錄一
守護餘鞦雨/379
在春天裏觀看春天樊曼儂/386
青春版《牡丹亭》的三重意義在“白先勇的文學與文化實踐暨兩岸藝文閤作學術研討會”上的緻辭王文章/389
昆麯是一個仍然充滿生命力的傳統——緻中國文化部孫傢正部長楊祖佑等撰白先勇譯/392
十年辛苦?十年有成李婷/394
附錄二
來自一個女孩的夢之泉,長達九小時耳眼銷魂的歌劇體驗,牡丹將要綻放史蒂芬?韋恩撰陸雲雅譯/407
一門精緻的藝術邁剋爾?茨威巴赫撰陸雲雅譯/411
被祝福的迴生《牡丹亭》十月八日,星期天,上演於魯伯歐劇院伊利莎白?施威茲撰陸雲雅譯/415
《牡丹亭》:嫵媚女鬼以處子之身還魂伊斯嫚?布朗撰陸雲雅譯/417
瀋豐英和俞玖林:“中國版的羅密歐與硃麗葉”唐納德?鬍特拉撰陸雲雅譯/419
《牡丹亭》:中國戲劇的高雅精美令DavidDougill如癡如醉大衛?道吉爾撰黃璿譯/421
昆麯《牡丹亭》:蘇州昆劇院安?奧索莉歐撰黃璿譯/423
青春版《牡丹亭》二百場演齣全紀錄/429
後記?明月齣天山,蒼茫雲海間陳均/433

精彩書摘

  姹紫嫣紅兩百場
  ——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感言
  二〇〇四年五月二日青春版《牡丹亭》在颱北首演以來,迄今將近八年,十二月八、九、十日三天即將在北京“國傢大劇院”歌劇廳舉行第二百場慶演。這朵艷冠群芳的牡丹,花中之後,一路綻放盛開,八年間吸引瞭三十多萬觀眾,遍遊海峽兩岸、大江南北、美國歐洲。在這程漫長的昆麯之旅中,我們也曾經曆狂風暴雨,險境環生之時,但終幸賴天意垂成,總有善心人士齣現,扶持一把,渡過難關。天助人助,青春版《牡丹亭》所傳布的昆麯佳音,纔能綿綿不絕,響徹華人世界,遠播重洋異國。
  八年,兩百場,青春版階段性的使命可以說大緻已經完成:青春版《牡丹亭》把成韆上萬廣大的青年觀眾召喚迴劇院,觀賞昆麯藝術,重新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培養一代年輕觀眾,是我們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首要宗旨,錶演藝術,尤其像昆麯這種高雅藝術,沒有知識青年的參與,就不會有青春生命,也就沒有發展前景。因此,走進校園,是我們齣發的第一步。這些年,我們跋涉韆裏,在海峽兩岸、美國西岸二十九所重點高校巡迴演齣。北至蘭州大學,南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廈門大學,這些都是昆麯不曾齣現過的地方。我們曾經三進北大、兩進南開、二進北師大。令人感動的故事大都發生在這些校園巡演期間。十多萬的大學生觀眾,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從未看過昆麯,觀賞過青春版《牡丹亭》以後,許多學生發覺原來我們傳統文化中竟有如此高雅精美的錶演藝術,因此而改變瞭他們對傳統戲麯的一些偏見。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一個天寒地凍的鼕夜,零下九度,北大百周年紀念堂剛演完青春版《牡丹亭》下本大團圓,兩韆多學生情緒沸騰到極點,深夜十一點多鍾,還有數百人依依不捨,排長龍等著要跟我說這樣一句話:“白老師,謝謝你把這樣美的東西帶給我們!”我深為這些青年學子的由衷之言所感動。我是多麼希望所有的華裔青年,一生中至少有一次驀然發覺我們傳統文化之美,因而受到啓發,摒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疏離與冷漠,重新認識我們輝煌的過去。對自己的過去沒有正確認識,如何能計劃將來?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上演時,人民日報的記者,一位年輕女士來采訪我。采訪完畢,她要我與她閤照,同事把等在門外的她的先生一同邀瞭進來。我們三人閤影完畢,她有點激動的告訴我,原來她與她先生本是北大同學,彼此並不熟悉,但是二〇〇六年,青春版《牡丹亭》二進北大,兩人去觀看,同時受到《牡丹亭》中生死不渝的愛情所感動,因而結成連理,我為這一對璧人衷心祝福。這樣的牡丹“姻緣”,我知道起碼有三對。是湯顯祖《牡丹亭》中的至情至性,數百年來,勾動瞭無數青年男女的一顆“春心”。“情”與“美”是昆麯,尤其是《牡丹亭》中不可抗拒的兩大原動力。
  現在,看昆麯在高校中幾乎已成為一種時尚。有一位北大學生在網上這樣寫道:現在世界上隻有兩種人,一種是看過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種是沒有看過的。
  培養青年演員,是我們另外一項重要宗旨,是一種奇妙的因緣使我選中瞭蘇州昆劇院小蘭花班成員作為青春版《牡丹亭》的主要骨乾。二〇〇三年起,我力邀昆麯大師張繼青、汪世瑜進行傳承工作,把一塊塊璞玉琢磨成器。小蘭花班中生、旦、淨、末、醜各就其位,加上蘇昆原來中生代演員,終於把湯顯祖的扛鼎經典名著撐瞭起來,搬上舞颱,大放光芒。這八年來,我帶領青春版《牡丹亭》劇組南徵北討,遠渡重洋,轉眼將臨第二百場隆重慶演。其間我們可以說是“休戚與共,禍福同當”。大傢都為青春版《牡丹亭》盡瞭一己之力。眼看著小蘭花班由青澀稚嫩的幼苗,抽發成長為一株株婀娜多姿、豐神俊朗的“奇花異草”,我為他們耀眼的成績感到驕傲、欣慰,但也曾為他們個彆遭受到的挑戰、挫摺、掙紮、奮鬥而擔心、著急。小蘭花班現在已經脫穎而齣,可以獨當一麵瞭。如果更進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栽培,給予機會把他們排演的劇目送到世界各國巡演,不但可能把他們訓練成國際級錶演者,亦可將我們的文化瑰寶推到世界各國。
  把昆麯藝術推介到國外,尤其是西方世界,是我們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另一項要務,西方國傢對中國戲麯的瞭解隻止於京劇,西方人士很少人知道比京劇早幾百年還有昆麯的存在。二〇〇六年,青春版《牡丹亭》赴美西巡演一個月,造成極大轟動,對美國學術界産生瞭不小的“文化震撼”,輿論界認為是自梅蘭芳一九三〇年赴美巡演以來,中國傳統戲麯對美國文化界産生極大的一次衝擊。二〇〇八年,青春版《牡丹亭》赴歐巡演,在倫敦及雅典都得到當地觀眾熱烈反應。英國泰晤士報破例一星期連續兩篇劇評,一邊倒的給予肯定贊揚。而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校區也因此在音樂係開設瞭昆麯欣賞課程。英美學術界、文化界認識到中國昆麯藝術是一門值得研究的課程。
  有不少戲麯學者專傢,如吳新雷、黃天驥等教授曾撰文評論,青春版《牡丹亭》作為一個成功的昆麯範本,重要的原因在於將“傳統”與“現代”結閤得比較融洽。我們一開始便厘定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重要原則,“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現代但不濫用現代”,在昆麯的傳統基礎上,發揮創意。我們製作齣來的是一齣既傳統又現代的昆麯。一方麵保存瞭昆麯的古典美學,又加入瞭現代舞颱的創新元素,反映齣二十一世紀人的審美觀,因而能引起廣大現代青年觀眾的共鳴。上海戲劇學院昆麯專傢葉長海教授認為在他看過所有的《牡丹亭》演齣版本中,青春版《牡丹亭》極能錶現湯顯祖原著的精神,這是對青春版《牡丹亭》很高的評價。我們懷著虔誠的心情,努力使四百年前湯顯祖的扛鼎之著——《牡丹亭》,在二十一世紀的舞颱上又還魂一次,恢復其青春亮麗的原貌。
  青春版《牡丹亭》是海峽兩岸的藝術傢、文化人共同打造的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這些年來,我極懷念的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原創團隊,大傢在一起孜孜矻矻、日夜切磋的情景,那是腦力的激蕩,智慧的衝撞,大傢的創造精神都釋放齣來瞭。當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燦爛發光的時刻,大傢都有一種完成一件精美無比的藝術品的成就感。我自稱是“昆麯義工”,其實我是義工隊的大隊長,參與青春版《牡丹亭》製作的藝術傢大多也是義工,他們都為復興昆麯大業,做齣瞭無私無償的貢獻。
  青春版《牡丹亭》能夠走得這樣遠,還有一群幕後英雄一直在支撐著我們。我們推廣昆麯,激發瞭許多企業傢的文化使命感,無論他們在中國颱灣、香港特彆行政區、澳門特彆行政區、中國大陸還是美國,他們心中一樣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份熱切的關愛與期望。他們對青春版《牡丹亭》慷慨贊助,亦是希望能夠把我們的文化瑰寶——昆麯,保留下來。對他們的善意與熱情,我們深深感激。
  在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的前夕,我的心情雖然興奮但感有憂慮。青春版《牡丹亭》八年二百場,其本身的使命基本完成,可是昆麯的復興道路仍然非常漫長而崎嶇。昆麯是我們這個民族錶演藝術的至高成就,需要全民族共同協力去保護、推廣與弘揚,就像保護我們的文物:青銅器、宋瓷和古字畫一樣。
  ……

前言/序言

  十年辛苦不尋常
  ——我的昆麯之旅
  白先勇
  我的一生似乎跟昆麯,尤其是昆麯中國色天香的《牡丹亭》結上瞭一段纏綿無盡的不解之緣。小時候在上海,偶然機會看到瞭梅蘭芳與俞振飛珠聯璧閤演齣《牡丹亭》中一摺《遊園驚夢》,從此: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傢院。
  這幾句戲詞,襯著笙簫管笛,便沁入瞭我的靈魂深處,再也無法祓除。第二次看昆麯錶演受到莫大震撼是在一九八七年,又在上海,三十九年後重返大陸,趕上上海昆劇團最後一天演齣全本《長生殿》,由上昆當傢生旦蔡正仁、華文漪擔綱。我記得那晚戲一落幕,我不禁奮身而起,喝彩鼓掌,興奮之情,不能自已,我深深受到感動。沒想到,經過“文化大革命”,昆麯噤聲十年,居然又在舞颱上浴火重生。那晚上昆的戲演得精彩,大唐盛世,天寶興衰,一時盡在眼前,但我不僅是為上昆的錶演者喝彩,而更令我激動的是昆麯,我們中華民族美學成就最高的錶演藝術,經過“文化大革命”暴風雨的摧殘,一脈香火,竟然還在默默相傳,這是一枚何等珍貴的文化火種!昆麯無他,得一“美”字,辭藻美、舞蹈美、音樂美、人情美,這是一種美的綜閤藝術,是明清時代最偉大的文化成就之一。
  “我們這樣瞭不起的藝術,絕對不能讓它衰微下去!”那晚看瞭《長生殿》後,我如此動心起念。
  然而昆麯的頹勢仍然無法遏止。第一綫的演員老瞭,觀眾年齡層愈來愈高,昆麯舞颱呈現也逐漸老化,雖然“文化大革命”後,昆麯恢復瞭錶演,然處在整個急速求新望變的大環境中,昆麯生命仍然脆弱,處處受到生存威脅,這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麵臨的危機,如何將傳統與現代銜接,使得我們有幾韆年輝煌曆史的文化,在二十一世紀的舞颱上,重放光芒,這是每個關心中國文化的人不得不深思的一個命題。昆麯的振衰起敝,應該隻是整個中華文藝復興的一幕序麯。
  但我們總不能眼睜睜看著昆麯在我們這一代手中漸漸消沉下去。於是海峽兩岸,一群對中國文化有熱忱、對昆麯更是愛護有加的文化精英、戲麯精英,由我振臂一呼,組成一支堅強的創作隊伍,大傢眾誌成城,於二○○三年四月起,經過整整一年的籌備訓練,終於製作齣一齣上中下三本九小時的昆麯經典:青春版《牡丹亭》。這是一項海峽兩岸的文化人、藝術傢,共同打造齣的巨大文化工程,事後看來簡直是項“不可能的任務”。然而一開始我們的態度卻是嚴肅的,我們不是在“玩”戲,而是認真地試圖將湯顯祖這齣十六世紀的經典之作賦予新的藝術生命,再度“還魂”,在二十一世紀的舞颱上重放光芒。我們希望能藉著製作一齣經典之作,培養齣一批青年演員,接班傳承,將青年觀眾,尤其是高校學生,召喚迴戲院,觀賞昆麯,使他們重新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最後的目的當然希望恢復昆麯本來青春亮麗的麵貌,所以我們將之稱為青春版的《牡丹亭》。我們的大原則是: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古典,利用現代而不濫用現代,古典為體,現代為用,是在古典傳統的根基上,將現代元素,謹慎加入,使其變成一齣既古典,又現代的藝術精品。迴歸“雅部”,是我們整個昆麯美學走嚮。明清時代,昆麯本屬雅部,本就是一項有文人傳統的高雅藝術,因為昆麯原産於昆山,受吳文化孕育而成,先天就有江南文化中最精緻、最典雅的成分。我們跟蘇州昆劇院閤作,也就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瞭,因為蘇昆成員,大多屬姑蘇子弟,天生就有吳文化的基因,而他們的語言帶有蘇州腔,也就是昆麯的本色瞭。
  我們理想甚高,抱負很大,但執行起來,睏難重重,遠超預期,未來結果如何,也實難預料。後來青春版《牡丹亭》製作成功,演齣轟動,一半天意,一半人事。青春版《牡丹亭》的確是許多因緣際會湊在一起,天意垂成。首先選中男女主角俞玖林、瀋豐英這一對金童玉女,似乎前定。但邀請汪世瑜、張繼青來指導兩位青年演員,則是我經過深思熟慮的考量。首先,我推舉汪世瑜做青春版《牡丹亭》的總導演,就是一項關乎成敗的決策。中國戲麯傳統,本來沒有導演製,戲都是老師傅“捏”齣來的。這些老師傅本身就是資深演員,“捏”齣來的戲,當然都閤乎昆麯法則。然而當今的導演製,導演多為話劇導演,並不熟悉昆麯四功五法,其所發揮隻有在舞美道具上,導齣來的戲也未必是一齣正宗昆麯。汪世瑜是巾生魁首,師承周傳瑛,飾演柳夢梅,瀟灑飄逸,由汪世瑜做總導演“捏”戲,最恰當不過,此外,導演組還加入瞭翁國生、馬佩玲,都是浙昆資深昆麯演員,我們的導演群,陣容堅強。請齣張繼青訓練瀋豐英,是一項關鍵性的決策。張繼青是昆麯旦角祭酒,唱功沉厚,身段規範嚴謹,對杜麗娘一角的詮釋,有獨到見解,她的《尋夢》一摺,無人能及。由張繼青手把手精心磨煉齣來的杜麗娘自然起步高。張繼青的《尋夢》師承姚傳薌,於是“傳”字輩老師傅的姑蘇風範,透過汪世瑜與張繼青,便傳承到俞玖林和瀋豐英身上——這便是我們標舉的正統、正宗、正派的昆麯錶演傳統。但力邀張繼青、汪世瑜跨省跨團參加《牡丹亭》團隊,我曾下足功夫,費盡唇舌。
  二○○三年至二○○四年春,這一年魔鬼營式訓練,早九晚五,有時還開夜班,替青春版《牡丹亭》打下瞭根基。排練的場地是一座還沒蓋好的大樓(現在的蘇州萬豪酒店),當時尚未裝上門窗,鼕日寒風凜凜,四麵來襲。我裹著鴨絨大衣,在排練場“督軍”,跟排練人員一起足足吃瞭一個月的大肉包子,眼看著青年演員在數九寒天穿著單薄戲衣,在寒風中拼命練功,流汗流淚,終於把一齣九個鍾頭的大戲,淬煉成形。張、汪兩位老師傅嚴格把關,對於演員的要求,一絲不苟。看瞭青春版《牡丹亭》的排練,我對昆麯藝術又增加瞭十二萬分的敬佩。這是一種極高難度的錶演藝術,其美學成就,無齣其右。昆麯載歌載舞、無歌不舞,是把歌唱與身段融閤得天衣無縫的錶演。西方歌劇有歌無舞,芭蕾有舞無歌,這兩種錶演藝術的精髓,昆麯兼而有之。
  籌備的一年,青春版《牡丹亭》颱北的創作組也沒有空過一天。在我和樊曼儂召集下,編劇組成員有華瑋、張淑香、辛意雲三位學者專傢,密集開會,磨瞭五個月,把劇本整編完成。我們的原則是隻刪不改,把原劇五十五摺刪減成二十七摺,圍繞著“情”的主題設計齣“夢中情”(上本)、“人鬼情”(中本)、“人間情”(下本)。所謂“不改”,隻是不改湯顯祖華麗的唱詞,可是為瞭順應劇情及製造戲劇效果,我們在場次重組、故事剪接等方麵花瞭很大工夫,就像電影剪輯一樣,整理齣一個緊湊流暢而不失原著豐富內涵的劇本,這個劇本替青春版《牡丹亭》奠下紮實的基礎。大導演王童是我們的美術總監,他替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學定瞭調。王童替這齣戲精心設計瞭兩百套戲服,他去蘇州多次,親自挑選綢料,尋找幾代相傳的老綉娘。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裝典雅精緻,美輪美奐,對戲麯界産生革命性的影響。青春版《牡丹亭》的十三個男女花神,又是一大亮點,由吳素君編舞,花神們姍姍齣場,一亮相,往往獲得颱下觀眾驚艷的掌聲。其他舞美、燈光、音樂,都經過周密的整體考慮,完全為青春版《牡丹亭》唯美的風格打造。林剋華(舞美、燈光)、王孟超(舞美)、黃祖延(燈光),都是颱灣舞颱工作者一時之選,蘇昆周友良為青春版《牡丹亭》整編的麯子,亦替這齣九個鍾頭的戲立下瞭不小的功勞。
  二○○四年四月二十九日青春版《牡丹亭》上本終於在颱北“國傢大劇院”首演。颱灣《聯閤報》頭版頭條報道青春版《牡丹亭》即日演齣的新聞並附大幅杜麗娘《寫真》劇照──其實,這一年來,兩岸媒體早已陸續報道青春版《牡丹亭》的林林總總。演齣前一兩個月,青春版《牡丹亭》的宣傳,鋪天蓋地而來,除瞭各種媒體的報道,同時在PageOne書店舉辦瞭一個青春版《牡丹亭》的劇照展,攝影師許培鴻精美絕倫的劇照,首次大規模露麵。許培鴻的照片,把一對俊美的青年男女主角推介到全世界,他的照片對青春版《牡丹亭》的宣傳立瞭大功。十年來,他鍥而不捨,拍攝瞭二十多萬張青春版《牡丹亭》幕前幕後的照片,一齣戲有如此豐富的攝影資料,恐怕是空前的。宣傳規模如此之大,把觀眾的期望調到最高點。對於首演,我們是誠惶誠恐的,雖然一年來我們這個團隊都盡瞭最大努力,但結果如何,無人能預料。戲要搬上舞颱纔見真章,觀眾能否接受,也是一個問號。但如果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失敗,不僅我們的努力心血付諸東流,對我們標舉的“昆麯復興”運動更是重挫。因此我們對於颱北首演,兢兢業業,嚴陣以待。
  颱北首演其實並非那麼順利。首先,蘇昆的道具櫃遲來瞭兩天,我們隻剩兩天時間搭颱,這是一齣新戲、大戲,燈光、舞美相當復雜,兩天時間遠遠不夠,隻得雇用加倍工作人員,四十八小時通宵趕工。演齣前那幾天,我們都綳緊瞭神經。首演那晚,美術總監王童犧牲前颱看戲,留在後颱把關,每個演員齣場,都要經過他嚴格審查服裝造型。颱北演齣兩輪,九韆張票賣得精光,頭一晚“國傢大劇院”一韆五百個座位滿座,前幾排還坐滿瞭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傢,因為同時間在颱北召開瞭一個“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蘇昆的青年演員是第一次登上這樣國際性的大舞颱,小春香瀋國芳後來迴憶,她上颱一齣場,兩條腿在打哆嗦。可是第一晚蘇昆青年演員便有超水平的演齣,令人驚艷,男女主角,水袖紛飛,勾動瞭所有的觀眾;謝幕時,颱下掌聲雷動,觀眾起立喝彩十幾分鍾。我挽著男女主角俞玖林、瀋豐英走嚮颱前,深深感受到觀眾的興奮情緒如潮水般湧來,那一刻,我猛然感悟到:一個新的昆麯時代可能即將來臨。
  以後數年間,青春版《牡丹亭》巡演所到之處,海峽兩岸、大江南北、歐美、新加坡,這樣的熱烈場麵都被一再復製。七年間,至二○一一年共演齣兩百場,觀眾人次達三十餘萬,幾乎場場滿座,青年觀眾占六七成,《北京青年報》有這樣的標題《青春版〈牡丹亭〉使昆麯觀眾年齡下降三十歲》。兩百場演齣,我大概跟瞭一百五十場,尤其是頭幾年青春版《牡丹亭》的演齣途徑,還處在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階段,必須由我親自領軍作戰,每次演齣都是一場必須攻剋的“戰役”,青春版《牡丹亭》剛剛起步,一跤都摔不得。但當時大環境並不利於昆麯推廣,其實昆麯式微已久,十九世紀,有幾個時期,昆麯幾乎從舞颱上完全消失,“文化大革命”十年當然損傷更大,昆麯觀眾愈來愈萎縮,大學青年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從未看過昆麯。處此逆勢,如何號召廣大青年觀眾步入劇場,安靜地觀賞有六百年曆史的高雅古典藝術,是我們最大的挑戰。但一種錶演藝術,沒有青年觀眾,尤其青年知識分子的支持,不會有未來。我一直持有一個信念,昆麯之美足以打動人心,而湯顯祖的經典之作《牡丹亭》,浪漫瑰麗的愛情故事定能吸引青年男女,青春版《牡丹亭》在颱北首演,觀眾熱烈反應,更加奠定我的信心。但如何將這些訊息傳給大眾,就要靠宣傳瞭,宣傳是青春版《牡丹亭》巡演過程中的首要工作。每次演齣,除瞭舉行盛大的新聞發布會外,我會接受各種媒體訪問:電視、廣播、網絡、報刊,光是電視,我上過中央電視颱不下十次,還有北京衛視、上海東方衛視、浙江衛視、陽光衛視、鳳凰衛視,我嚮全中國、全球華人世界的觀眾喊話:我們的文化瑰寶昆麯,有多麼瞭不起,多麼重要、多麼美,對我來說每次昆麯演齣,就如同秦俑、商周青銅、宋朝瓷器展覽,具有一樣的文化意義。我這樣到處重復呐喊,有時覺得自己像個“電視布道傢”,在嚮世人傳達“昆麯福音”。海峽兩岸的媒體,包括美國、歐洲,對青春版《牡丹亭》算是特彆厚愛,大幅的報道,這些年沒有斷過,於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名聲,隨著媒體宣傳,漸漸嚮四處擴散,尤其在各個大學裏,青春版《牡丹亭》已經成為青年學子競相追逐的文化現象。當然,宣傳有沒有産生效果,完全要看演齣是否成功,戲本身不夠好,也宣傳不起來。兩百場演齣中有幾場是關鍵性的:
  二○○四年六月十一日至十三日,於蘇州大學存菊堂演齣,這是中國大陸首演。青春版《牡丹亭》在颱北、香港演齣轟動,但中國大陸的觀眾,尤其是高校學生,他們反應如何,實在拿不準,但青春版《牡丹亭》日後演齣的場所主要在大陸,大陸首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六月下旬,“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大會在蘇州開幕,各國媒體記者蜂擁而至,蘇州市主辦昆麯演齣,昆麯於二○○一年已被聯閤國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主辦單位把蘇昆另一齣戲《長生殿》當作開鑼戲,卻偏偏將青春版《牡丹亭》壓在最後第十天纔上場。屆時,媒體早已跑得精光,外來觀眾也等不到第十天纔看戲。如此安排,肯定會把青春版《牡丹亭》的大陸首演悶死。我急中生智,跟蘇州大學商量,把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放在蘇大演齣,提前一星期,搶在“世界非遺”大會前麵。同時,我避開蘇州,到上海去舉行新聞發布會,在《文匯報》四十樓大廳,一下子來瞭全國四十幾傢媒體,青春版《牡丹亭》在蘇大首演的消息,沸沸揚揚,傳播各地。蘇大的演齣場地隻有存菊堂,是一個五十年代建築的大禮堂,設備簡陋,但有二韆七百個座位。學校開始還有些猶豫,三天的戲,哪有那麼多人來看?哪曉得消息一齣,九韆張票一搶而光,各校學生還有好奇觀眾,從上海、南京、杭州,甚至遠至北京、成都,紛紛湧至蘇大來看戲。因為舞颱設備不夠,舞美全派不上用場,隻得原始陽春演齣,可是簡陋的大禮堂中觀眾擠得水泄不通,走道上也站滿瞭人。演齣時,觀眾熱情沸騰,掌聲雷動,演完瞭,還有七八百學生、觀眾湧到前颱拍照,場麵熱烈,堪比流行音樂晚會。各地湧來的媒體,爭相報道。青春版《牡丹亭》大陸首演,一炮而紅。這也啓動瞭我們“昆麯進校園”的計劃。
  二○○四年這一年對青春版《牡丹亭》的前途成敗最為關鍵,推動演齣也最為艱難。蘇州首演後即刻轉戰杭州、北京、上海,參加各地舉辦的藝術節、音樂節,這幾個大城市,明清時代都曾是昆麯重鎮、戲麯中心。青春版《牡丹亭》在這些大城市首次亮相,如何徵服這些地方的陌生觀眾,是我們一大挑戰。這種大規模的商業演齣,按理應由演藝公司來操盤,但我們沒有,隻靠我跟我的秘書鄭幸燕兩人橫衝直撞,我笑稱我跟鄭幸燕是“光杆司令帶小兵”,在打遊擊戰。上海演齣最是危險。當時上海符閤國際標準的劇場是上海大劇院,有一韆五百座位,但上海大劇院開張六年,因為商業考慮,從來沒演過昆麯。幸虧香港演藝名人何莉莉女士齣麵主辦,何莉莉在大劇院音樂廳開瞭一傢高級法國餐館,希望把青春版《牡丹亭》當作開幕演齣。如此,青春版《牡丹亭》纔堂而皇之進入上海最高檔的演藝中心,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的一個項目。但主辦單位把最高票價定為一韆二百元人民幣,三天套票便是三韆元,在當時,這是天價,大學生不得其門而入,但他們恰是我最重視的觀眾。於是我便嚮颱灣、澳門幾位有誌於文化的企業傢募款,說服主辦單位,低價購買學生票,然後到復旦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演講,拉瞭幾百個學生去看青春版《牡丹亭》,同時也邀請瞭上海戲麯學校昆麯班四十位小學生,到大劇院觀摩看戲。因為票價太高,我們花瞭九牛二虎之力宣傳,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上海大劇院隆重推齣三本青春版《牡丹亭》,終於滿座。上海以及外地文化界、戲麯界,重要人士都到齊瞭。有一晚,演過我的電影的三位女主角盧燕、姚煒、楊惠姍同時到場,非常難得。上海演齣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一道裏程碑。上海《文匯報》這樣報道:
  青春版《牡丹亭》首輪巡演上海落幕,白先勇集閤兩岸三地文化精英,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希望將有五百年曆史的昆麯劇種振衰起疲,賦予新的青春生命。
  ......
  二○○七年青春版《牡丹亭》第一百場在北京北展劇場上演,北展有兩韆七百個座位,又是三晚爆滿。第一百場,演員的演技成熟瞭,男女主角俞玖林、瀋豐英創下瞭他們演藝生涯的最高峰,俞玖林的《拾畫》,瀋豐英的《尋夢》,完美無瑕的演齣,深深地打動瞭觀眾的心。這場百場慶演是由中國文化部主辦,又是香港劉尚儉先生大力贊助演齣。我們為青春版《牡丹亭》演齣成功在故宮建福宮設慶功宴,由香港何鴻毅傢族基金支持。建福宮是當年老佛爺慈禧太後宴客的地方,那是一場最高規格的慶功宴瞭,當晚海內外文化界人士冠蓋雲集,以飾演慈禧太後著名的明星盧燕也參加瞭。
  當初誰也沒料到青春版《牡丹亭》原班人馬會演到兩百場,七年後,二○一一年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在北京國傢大劇院歌劇廳隆重舉行。歌劇廳有兩韆三百個座位,設備一流,舞颱縱深可以用背麵投影。第二百場的演齣,我們的舞美終於發揮瞭最大效果,美不勝收。但進到大劇院歌劇廳絕非易事,歌劇廳隻演大型歌劇、歌舞劇,傳統戲麯隻能在旁側一個小型戲院演齣。但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必須以最高規格、最佳場地演齣。我們提齣申請,四處碰壁,最後沒法隻好寫信到國務院,我的理由:大劇院歌劇廳可以經常上演西方歌劇、歌舞劇,何以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文化遺産代錶作的中國昆麯反而不能登上歌劇廳的舞颱?國務院批示下來,大劇院歌劇廳頓時大門洞開。青春版《牡丹亭》二百場慶演,滿堂紅、滿堂彩、轟轟烈烈落幕。演到兩百場,我認為青春版《牡丹亭》階段性的使命已經完成。最後散場時,有一位演員趕在我身後叫瞭我一聲“白老師──”便哽咽落淚。我瞭解她悲喜交集的情緒,我們一起走瞭好長好長一段崎嶇行旅,完成一件巨大到不可思議的文化工程,列車將到終站,不免依依難捨。
  據我默默觀察,青春版《牡丹亭》這十年海內外巡演的結果,破瞭幾項紀錄,也産生瞭很大的影響:
  它喚迴瞭昆麯在舞颱上的青春生命,恢復昆麯在舞颱上姣好亮麗的風貌,改變觀眾對昆麯老舊遲緩的刻闆印象,昆麯也可變成年輕觀眾時尚追捧的錶演藝術。
  青春版《牡丹亭》把為數甚眾的青年觀眾,尤其是大學生,召喚迴劇院看昆麯,中國高校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從未接觸過昆麯,青春版《牡丹亭》對這些青年學子有啓濛功效,很多人因此愛上昆麯,並且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有瞭新的認識。“昆麯進校園”是我們的重要目標,我們在三十多所高校巡演,造成一片高校昆麯熱。我又繼續募款,在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颱灣大學設立昆麯中心,開授昆麯課程,聘請昆麯學者、昆麯大師,開一連串講座式課程,同時我把蘇昆小蘭花班演員請來做示範演齣,案頭場上,都讓學生有所感受。如此一來,恢復瞭昆麯學術上的地位與尊嚴,也變成大學重要的文化啓濛課程。選課學生甚眾,培養學生觀眾,得以持續下去。
  青春版《牡丹亭》訓練瞭一批青年演員接班,蘇昆小蘭花班演員,海內外巡演兩百場,有豐富的舞颱經驗,與同儕相比,得天獨厚。我又鼓勵並資助他們,嚮老一輩的昆麯大師學戲,把昆麯大師們的絕活繼承下來,如今小蘭花班生旦淨末醜行當整齊,可以排演大戲瞭。
  同一個戲組,同一批人,連續十年演同一齣戲演瞭兩百三十多場,這在昆麯演齣史上,獨一無二。而且更難得的是這兩百三十多場,滿座率竟高達百分之九十,有的大場子,觀眾四五韆。這種演齣,完全打破昆麯演齣傳統。二十世紀五○年代,因《十五貫》的走紅,有“一齣戲救活瞭一個劇種”之說,青春版《牡丹亭》也是一齣戲振興瞭昆麯,而且是發自民間的自然力量。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因素為何?這些年來有許多學者專傢都評論過,作為製作人,經過親身體驗,我有幾點看法:
  首先青春版《牡丹亭》的製作是一次學術界、文化界、戲麯界的大結閤。製作團隊裏有學者、藝術傢(畫傢、書法傢、舞蹈傢)、昆麯大傢。明清時期,昆麯演齣往往是文人與伶人的結閤,所以昆麯纔能富有詩的意境,充滿文人氣息。青春版《牡丹亭》是在恢復這個老傳統,而且是兩岸文化人與戲麯錶演傢的完美結閤,彼此截長補短,可以說是近年來兩岸閤作共同打造的文化工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一項。連颱灣最負盛名的書法傢董陽孜及畫傢奚淞的藝術極品,也上瞭我們的舞颱。
  青春版《牡丹亭》中,傳統與現代結閤成功,這是我們最大的挑戰。我們要製作的是一齣既傳統又現代的昆麯。二十一世紀的大劇院多半是西方歌劇廳式的舞颱,燈光以計算機控製。錶演藝術與科技結閤是必行之路,如何利用科技而不為所役,是我們嚴肅的考慮,在舞美、燈光、服裝設計、舞颱調度各方麵,我們謹慎的注入瞭現代元素。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除瞭天助還有人助。其實是多少人的善心、誠心在背後支撐,讓我們乘風破浪,安全抵達目的地。這齣戲的製作和巡演需要巨大投資,十年來的費用超過三韆萬人民幣,這全靠一批有心的企業傢無私的挹注,我們這齣戲纔能平步青雲。因為我們的製作,精益求精,什麼都用最好的,當然所費不貲,而我們的演齣,很多場是公益性的校園演齣,沒有迴收,目的隻希望能引起學生對昆麯的興趣熱情。然而這些都需要錢,沒有錢,寸步難行。這些年來募款便成為我沉重的工作。嚮人托鉢化緣,絕非我所長。有一次麵對著贊助人,一頓飯下來,就是開不瞭口。我的秘書在旁等急瞭,乾脆嚮贊助人說明來意,講齣數目。幸虧大多數的贊助人都是因為對我信任,認同我們復興昆麯的文化大業,自動解囊相助。第一個是颱積電曾繁城先生,我們的“籌辦費”是他捐的,他真的熱愛昆麯,看瞭好幾輪青春版《牡丹亭》。澳門瀋秉和先生因為在香港看到我們的戲,主動找到我,願意支持,我們頭一輪二百套亮麗的戲服行頭便是他捐助的。香港餘誌明先生及夫人陳麗娥女士不僅是我們的贊助人,也變成瞭青春版《牡丹亭》最熱忱的擁護者,十年間,青春版《牡丹亭》重要演齣,他們二位一定到場打氣加油,我跟他們不知分享過多少次演齣成功的興奮。香港何鴻毅傢族基金贊助我們三年,這是關鍵的三年,二○○六至二○○八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十多所高校,掀起一陣昆麯熱、牡丹熱。二○○七年北京國傢大劇院落成試演,昆麯隻邀請瞭青春版《牡丹亭》,但演齣還需要費用的,臨時纔通知我們,一時間幾十萬人民幣哪裏找?香港中文大學校董周文軒先生得知我們的睏境,二話不說,頂著六月天的大太陽親自走到銀行匯款給我們救急,不料兩三天後,周先生進瞭醫院,一病不起,那是他最後一項善舉,令我懷念至今。第二百場慶演在國傢大劇院歌劇廳演齣,這場演齣花費是大的,美國趙廷箴文教基金會,及颱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是這次的贊助人。我們換瞭新行頭,演員在舞颱上,光彩奪人。颱達電贊助最新投影機,我們在大劇院的展覽廳開瞭一個盛大的青春版《牡丹亭》攝影展,以最新技術設計瞭兩麵光牆,一麵青春版《牡丹亭》,另一麵新版《玉簪記》,絢麗奪目,攝影師替青春版《牡丹亭》拍下的二十多萬幅照片,如今選齣最精粹的作為展覽,規模之大,陳列之精美,一時震動京師。最後必須提到蘇州颱商李雲政、沙曼瑩夫婦,他們齣錢齣力外,對演員的嗬護照顧,無微不至,令人感動。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除瞭媒體特彆厚愛,鋪天蓋地的宣傳外,學術界昆麯專傢學者的充分肯定,也大大幫助瞭青春版《牡丹亭》在學術界站穩一席之地。周秦(蘇州大學)、吳新雷(南京大學)、葉長海(上海戲劇學院)、寜宗一(南開大學)、餘鞦雨(上海戲劇學院)、葉朗(北京大學)、江巨榮(復旦大學)、鄒紅(北師大)、黃天驥(中山大學)、劉俊(南京大學)、黎湘萍(中國社科院文研所)、王文章(中國藝術研究院)、硃棟霖(蘇州大學)、傅謹(中國戲麯學院),都曾作文贊揚過青春版《牡丹亭》,而且親身參加多次青春版《牡丹亭》研討會。
  這十年來,青春版《牡丹亭》的巡迴演齣,我大概跟瞭一大半,我並不是一個熱衷旅行的人,尤畏車馬勞頓,沒想到到瞭晚年,為瞭青春版《牡丹亭》,飛來飛去,走遍大江南北,遠至歐美,有時覺得自己像個草颱班班主,領著個戲班子到處闖江湖。因為跟小蘭花班演員相處日久,隨著青春版《牡丹亭》演齣的起起伏伏,我跟他們也生齣一種成敗相關、休戚與共的感情來。二○一三年鼕天,我重返蘇州,與小蘭花班相聚於滄浪亭,那是十年前,我嚮男女主角解說《遊園驚夢》的所在。十年後,大傢迴憶青春版《牡丹亭》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歡笑居多,有一種共同完成一件大事的欣慰,但似水流年,也有些微麯終人散的惆悵。十個小蘭花班成員說要獻給我一個禮物,不提防,笛聲響處,他們閤唱起《遊園》中的一段【皂羅袍】來: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二○一五年三月八日

用戶評價

評分

一如既往的白先生的好文筆

評分

京東快遞小哥很贊,太給力瞭!

評分

還沒有看,期待

評分

挺好的,但有一部分舊的文章在其中

評分

挺好的,但有一部分舊的文章在其中

評分

看過青春版牡丹亭以後一直想讀這本書。深入瞭解白先勇和他作品的背後

評分

一本很有厚度和份量的書,就如它的內容一樣,生活無處不藝術,在於發現和傾聽,迴味無窮。

評分

通過此書,瞭解一些昆麯的常識瞭

評分

先看的紅樓夢,又買的這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