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守定,字叔论,号易斋,晚号渔山翁,清代丰城县(今丰城市)人,三岁丧父,家境贫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曾在湖南参与撰修《通志》,继而任湖南会同知县等官职,在任断案如神,被誉为“袁青天”。三十七岁时为终养老母,辞官归里。侍母十二年以终,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年复北上任官,临行前撰文发誓:“一家衣食,仰给在官,外如持一钱归者,当获天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告病辞归。在乡二十余年,造桥修路,施舍棺木,荒年赈济。著有《地理啖蔗录》、《读易豹窥》、《图民录》、《占毕丛谈》《雩上诗说》等。
凡例
自序
地理啖蔗录卷
推原
祖山
出身、枝干
行度
枝脚
开帐、缠护
过峡
地理啖蔗录卷二
剥换
行止、将入首
穴星
地理啖蔗录卷三
穴法
地理啖蔗录卷四
穴法补义
扦法
地理啖蔗录卷五
龙虎
案山、朝山
地理啖蔗录卷六
水法
明堂
官、鬼、禽、曜
地理啖蔗录卷七
平洋
相土、望气、尝水
杂说
地理啖蔗录卷八
杂说二
闻谈
地理啖蔗录附录
堪舆部纪事
堪舆部名流列传
历代相地师一览表
拿到这套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全”和“精”。“地理啖蔗录”的足本全译,这在市面上是相当难得的。很多风水古籍要么残缺不全,要么翻译晦涩难懂,而这套书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它将原文的精髓保留下来,同时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进行解读,使得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古代风水理论,现在能够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曾尝试阅读过其他一些风水书籍,但往往因为语言障碍或内容删减而感到困惑。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能够完整地、深入地理解“地理啖蔗录”的思想体系。从峦头到理气,从形势到取用,书中几乎囊括了风水学的基础和进阶内容。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易学在风水中的应用的阐述,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让我看到了易经与风水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如何运用易学的思维来分析和判断风水格局。而且,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解,让复杂的概念变得可视化,非常便于理解和实践。对于每一个想要系统学习风水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很精美,拿到手里很有质感,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种细节上的用心也让我感到十分愉悦。“周易辨原”这部分内容,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我一直对《周易》的深邃思想感到好奇,但总觉得无从下手。《周易辨原》的出现,就像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它不仅解释了《周易》的文字和卦象,更重要的是,它剖析了《周易》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辨原”的解读,它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观点,而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辨析,让我对《周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提到了《周易》与风水学的关联,这种跨领域的结合,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智慧体系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风水或者易学的书籍,它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古代智慧的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购买这套书,主要是想了解风水学在古代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特别是“地理啖蔗录”这部分,它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呈现,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古籍,但由于古文功底不足,往往只能浅尝辄止。这套书的对照翻译,让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书中对地理形势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对山脉走向、水流形态、穴位选择等多个维度的考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砂”、“水”的论述印象深刻,古人对这些自然元素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确实令人赞叹。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蕴含着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读完“地理啖蔗录”,我仿佛对古代的堪舆之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风水学在中国古代能够如此盛行。它不仅仅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基于对自然环境的长期观察和实践总结的学问,其中蕴含着许多朴素而深刻的智慧。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相术大全”这个词吸引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神秘学领域略有兴趣的人,相术一直是我非常好奇的方面。拿到书后,我才发现,这套书远不止于此。虽然“相术大全”这部分内容我还在细细品读,但它所呈现出的那种对人体面部、手掌、骨骼等特征的细致观察和解读,确实令人惊叹。它不仅包含了对个人命运的预测,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相术背后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古人对生命、性格、健康等多方面的洞察。这种将个体特征与宏观宇宙联系起来的视角,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而“周易辨原”这部分,更是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对《周易》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探究了《周易》的起源、发展及其思想精髓。我尤其喜欢它对《周易》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辨析,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晦涩难懂的卦象、爻辞,在“辨原”的梳理下,变得豁然开朗。这本书将易学与风水紧密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学者是如何将一种哲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评分这套书到手着实让我惊喜,原本只是想找些风水入门的资料,没想到翻开才发现,它所承载的文化厚度远超我的想象。光是“地理啖蔗录”这部分,就足以让人沉醉。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有意思,古文的典雅与白话的直白交织,就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在娓娓道来,既有韵味又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读着这些古老的智慧,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人是如何观察山川河流,如何理解天地之间的微妙联系。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环境的尊重,以及其中蕴含的朴素哲学,在今天看来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书中对地理形势的描绘,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勾勒,更是一种空间感的营造,让人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风水之妙。特别是那些关于龙脉、砂水、穴场等概念的阐释,虽然是古代的术语,但在白话对照的帮助下,变得清晰易懂,为我这样初涉风水领域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经典风水案例的解读,那些看似神秘的理论,在具体的分析下,展现出一种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风水的书,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窗户,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