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民族的祖先自刀耕火种、以佃以渔而渐进文明,便充盈着对宇宙时空以及“近取诸身”的独特智慧。天地大美而不言,先哲以为至诚。人别于禽兽,确有精诚之心。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古往今来的一切人事、社会的演进,信念终始一贯于民众心际之间。玺印则为信念之见证。
“玺”字初形本为描述钤盖印章方式的会意文字。其上部为印身,下部为钤盖出来的印痕。其玉部表示材质为石,玉亦表明其文化内涵。玺字还有从土部、金部者,说明其材质尚多元。
目前甲骨文、金文中尚未发现使用玺印的记载。这或许表明殷与西周时期还未形成普遍而稳定的运用。东周以后的社会生活,各地域之间交流频繁,便需要信物了。《周礼》云:“凡通货且有以玺节出入之”,“辨其物之微恶,与数量,揭而玺之”。一个政府施政,同样也需要规矩,否则“民弗从”。许慎《说文解字》释印,“持政所持信也。”蔡邕《独断》云:“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可见,玺印也成为历代政治制度之证物。
篆刻入印文字依然保持着殷周的传统。“画成其物,随体诘屈。”乃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自伏羲创八卦,苍颉造文字,即为中国特色的智慧。由今视昔,我们从战国玺印文字的简化、繁化、异化、几何化中,逐渐认识其中国广大的地域,文字运用的流变发展。
汉魏时期造印不胜枚举,且多制作精美。钤盖泥封,凹凸韵致。南北朝战事频繁,印多临时凿刻以授,遂多急就之趣。汉代官方所用玺印一般由将相人数为印数之限,但隋唐以后则不然,印章制度转为掌印机构统一铸造并运用了。于是,印制尺寸也逐渐增大数倍。纸本广泛应用后,钤盖泥封转为钤盖纸张,表现效果遂由三维入二维。故唐宋鉴赏图书之章悄然兴起,宋元押印亦颇为檏拙。
元明以降,篆刻材料逐渐具备,学者不仅要认识上古文字,远接学脉,还兴起对玺印的再认识与再创造,亲自选石,刀耕石田。遂有对刀法、字法、章法等再阐发,对书法、金石文字等反诸实践,如“印中求印”“印由书出”“印外求印”等。
总之,古今虽为阻隔,然古物之图形犹能自言。观之则冥冥神遇,操之若磕磕神游。上友贤达之心,岂不为高尚之士耶?信矣!又今世信息广传,有幸而遇。戴建国、林子序、魏晓伟、周赞等同仁,玩而后集,编校诸册,以方便后来之好古者。诚也!其中释文多依今日古文字一般认识,仅供参考。料读者、学者“见仁见智”。
适合篆刻爱好者学习,借鉴。
本书主要展示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的篆刻作品。
最近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介绍基础知识,又能提供实践指导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篆刻的入门要点,比如从选石、用刀、执刀的姿势讲起,并配以清晰的图示,让我能直观地了解操作方法。我尤其希望它能详细讲解如何掌握不同的刀法,例如,如何在刻制线条时表现出笔墨的韵味,如何处理转折处的力度和刀痕,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刀法来达到粗犷或细腻的艺术效果。对于印面的布局,即“章法”,我也渴望得到深入的指导。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基本的章法原则,例如如何平衡印面结构、如何处理边款与印文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字体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此外,如果能提供一些不同风格的篆书字帖,并配以临摹指导,让我能够先掌握篆书的写法,再进行刻制,那就更好了。我对一些古代印章的欣赏也很有兴趣,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不同印章流派的特点,并学习其中的精髓。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印章练习范例,让我能够逐步上手,那将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工艺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最近将目光投向了篆刻。我深知,这项技艺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耐心与细致。我正在寻找一本能够引导我入门的实用手册,它应该能够系统地介绍篆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刀法”开始,详细讲解如何用刀、如何控制力度和速度,以及不同的下刀方式会产生怎样的线条效果。比如,劈、冲、切、刮等,这些基础的刀法,如果能配以清晰的图示和视频(如果书籍支持的话),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此外,对于印面的布局,即“章法”,我也希望能有深入的讲解。如何根据字体的特点来安排位置,如何做到疏密得当、虚实相生,如何平衡印面的整体美感,这些都是我渴望学习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风格的印章临摹范例,并详细分析其结构和技法特点,让我能够通过模仿来逐步掌握。同时,关于篆刻的材料选择,比如不同种类的石材,它们的硬度、纹理以及对刀法的要求,也希望能有所涉及。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篆刻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引领我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
评分一本关于中国篆刻的入门书籍,听名字就很吸引人,我一直对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颇感兴趣,但苦于没有门路,也怕自己天资愚钝,学不好。市面上的书籍琳琅满目,看了很多介绍,都觉得要么太深奥,要么太浮泛,总找不到一本真正适合我这样零基础新手入门的书。我希望这本书能从最基础的笔画、刀法开始讲解,就像教我们写字一样,一步一步来。比如,如何持刀,如何运刀,不同的刻刀适合刻什么样的线条,这些细节是最重要的。我特别希望能有详细的图解,最好是那种能看到刀尖与石材接触的细微变化,以及不同落刀角度对线条质感的影响。当然,如果能介绍一些基础的印章结构,比如边款的安排,印面的章法布局,哪怕是最简单的四方匀称的布局,也能让我对篆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练习的范例,最好是初学者可以临摹的、难度适中的字。另外,关于篆刻的材料,比如不同种类的石头,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合的刀法,也希望能有所介绍。如果还有一些关于印泥的选择和使用的小贴士,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仅学会如何下刀,更能体会到篆刻的乐趣,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评分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关于中国传统书画的资料,尤其对印章部分情有独钟。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对篆刻中那种方寸之间见乾坤的艺术魅力,一直心生向往。市场上关于篆刻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侧重于艺术鉴赏或者名家作品集,对于我这种想要了解其技法源流和具体实践的读者来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仅能给我介绍一下篆刻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篆刻的实用技法。比如,如何从摹印开始,一步步过渡到创作,其中的心法和技巧是什么。我特别想了解一下,不同的篆书字体,在刻制时需要注意哪些不同的地方,例如,是结构的疏密,还是线条的粗细,亦或是笔画的起收。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名家对不同字体处理的实例分析,那将是极大的帮助。此外,对于一些常用的篆刻工具,如不同类型的刻刀、修边工具等,它们的用途和选择,如果能有详细的说明和图片展示,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篆刻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并为自己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小众”艺术形式情有独钟,比如篆刻,就常常让我着迷。我觉得在一方小小的印章上,能够承载历史的痕迹,体现艺术家的功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看懂”篆刻的书,它不一定是要教我成为大师,但至少能让我明白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老先生,娓娓道来篆刻的历史,讲讲那些著名的印章流派,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告诉我,一块印石是怎么变成一方有生命力的艺术品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用笔”在篆刻中的体现,毕竟篆刻很多时候是在“写”字,然后“刻”下来。比如,如何模仿毛笔的飞白、顿挫、转折,这些细微之处,我希望能得到详细的指导。如果书中能有一些经典的印谱,并且能够对其中的佳作进行一些赏析,分析其用刀、用字、用章的妙处,那对我来说将是莫大的启发。我不太希望看到那些纯粹的理论堆堆砌,我更喜欢有实际操作指导,能够让我动起手来的东西。例如,关于不同刀法的运用,是直接刻下去,还是需要反复打磨,这些细节我都很想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