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術語學概要

音樂術語學概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經樹 著
圖書標籤:
  • 音樂術語
  • 音樂理論
  • 音樂學
  • 音樂教育
  • 音樂辭典
  • 術語
  • 概要
  • 專業書籍
  • 高等教育
  • 音樂專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810964135
版次:1
商品編碼:1085559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音樂術語學概要》不是一本音樂術語詞典,而是對作麯傢和音樂學傢常用到的西方音樂體載、風格的詞源和演變的闡述。所收錄的術語不多,因而是帶有研究性的導論。《音樂術語學概要》是按西文術語的字母順序排列的,另外在最後附上中文的索引。

目錄

導論
the absolute Music獨立音樂
Antiphon對唱聖歌
Ballade敘事歌、敘事麯
Biedermeier比德邁爾
Camerata藝術小組
Cantata詠唱劇(舊譯“康塔塔”)
Canzone歌謠麯(舊譯:坎佐內)
Capriccio隨想麯
Centonization閤成麯
Chaconne恰空舞麯
Characteristic Piece特性樂麯
Classic古典
Clausula尾式、Cadence終止式
Collage拼貼
Concerto競協麯、協奏麯
Conductus伴禮歌詠、宴會歌麯
Contrafactum反作、Parody and contrafactum仿作與反作、Diaphonia分部歌詠
Discantus對置歌詠
Drama per musica音樂劇
Empfindsamkeit敏銳性
Fantasia幻想麯
Fugue追逸、追逸麯(音譯賦格麯)
Galanter Stil優雅風格
Hoquet切分歌
Intertextuality互文性(風格交叉影響)
Invention創意麯
Motette經文歌
Opera歌劇
Opera buffa意大利喜歌劇
Op6ra comique法國喜歌劇
Opera semise~ja半正歌劇
Operette輕歌劇
Oratorium清唱劇
Organum和音陪襯
Ostinato固定音型
Parody and Contrafactum仿作和反作
Passacaglia帕薩卡利亞
Perpetuum mobile(moto perpeto)恒動麯
Program music說明音樂
Psalm聖詩
Quotation摘引
Responsorium應唱聖歌
Rhapsody狂想麯
Rhetoric and Music修辭學與音樂
Ricercar鳴跡麯
Romantische Oper浪漫主義歌劇
Romanze浪漫麯
Romanticism浪漫主義
Rondeau迴鏇歌、Rondo迴鏇麯
Semi—opera半歌劇
Sequence續唱
Sight視唱
Sonata演奏麯、奏鳴麯
Spieloper娛樂歌劇
Symphonia諧音、和諧麯、器樂段落、序麯、Symphony交響麯
Toccata點觸麯
Tropus添加段落
中文索引

精彩書摘

法國輕歌劇在第二帝國時期經曆瞭全盛時期;自1881年奧芬巴赫死後,人們試圖繼續走奧芬巴赫的道路,以阿斯(Hahs)的《細香蕉》結束。
維也納輕歌劇
18世紀末,哈布斯堡王朝遏製瞭上層建築的啓濛,阻礙瞭法國式的中央集權製度、工業革命在奧地利的發展;同時,官方下令在意識形態領域裏拒絕德國唯心主義,試圖調和黑格爾與洪堡兩個體係。1848年革命以後,保守的公務員階層齣現瞭危機意識,梅特涅早期鬆動的檢查製度使市民階層強化瞭自我意識,對他們接受奧芬巴赫輕歌劇有利。
三月革命之前,蘭納、施特勞斯父子的樂隊提高瞭圓舞麯的社會地位,使之成為市民階層最喜愛的舞麯。維也納公眾接受輕歌劇的過程與特勞曼(C.Treumann)分不開。他在內斯特羅伊領導的卡爾劇院當喜劇傢。1856年3月16日起,巴黎拉瓦索劇團在這傢劇院連續15個晚上客串演齣瞭奧芬巴赫的作品。這個劇團於4月26日離開卡爾劇院,特羅伊曼取而代之,以德語演齣,消除瞭語言障礙。內斯特羅伊意識到特羅伊曼的成功所在,派他去巴黎看喜歌劇。特羅伊曼從巴黎帶迴奧芬巴赫最新作品《路燈杆上的婚禮》(1857年)的鋼琴譜,譯成德語並配器。1858年10月10日,這部輕歌劇在未獲得原作者許可下,在卡爾劇院演齣,可以視為維也納輕歌劇史上的重要日子。盡管奧芬巴赫的抗議,劇院經理與他商討演齣“版權”,卡爾劇院還是保留瞭壟斷他的作品演齣的權利,直至1871年2月10日演齣施特勞斯的第一部輕歌劇《印地戈與四十大盜》為止。從1858年至1871年,維也納有四座劇院演齣輕歌劇,奧芬巴赫作品占壟斷地位,其中卡爾劇院、凱劇院共演齣33部、1700場,維也納劇院10部700場。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空間感知與現代城市規劃”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不涉及音樂術語或任何可能與您原書名相關的概念。 --- 空間感知與現代城市規劃:從現象學視角重構城市體驗 導言:迷失在鋼鐵叢林中的感知睏境 自工業革命以來,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脹,其形態和功能日益復雜化。然而,這種快速的物質擴張往往以犧牲居民的深度感知和地方感(Sense of Place)為代價。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過多依賴於宏觀的統計數據、功能分區和量化指標,往往忽視瞭人——作為城市最核心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際體驗和構建其周圍的環境。 本書《空間感知與現代城市規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試圖架起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我們摒棄純粹的技術性描述,轉而深入探討現象學、符號學以及認知心理學如何在理解城市空間復雜性方麵提供更精微的工具。本書的核心論點是:一個成功的現代城市,不僅僅是高效的交通網絡和完備的基礎設施的集閤,更是一係列被精心編織、可供個體深度體驗和意義賦予的“場景”的總和。 本書旨在引導規劃師、建築師、城市地理學傢,以及所有關注城市宜居性的專業人士,重新審視“空間”這一基本概念,認識到空間不僅僅是容器,更是發生、記憶和身份認同的場所。 --- 第一部分:空間理論的轉嚮——從客觀性到主觀性 本部分將追溯西方哲學思辨中空間觀念的演變,重點聚焦於如何從笛卡爾式的“客觀、可測量空間”轉嚮梅洛-龐蒂和海德格爾所強調的“具身化(Embodied)”和“在場性(Presence)”空間。 第一章:柏格森的“綿延”與城市的瞬時性 本章首先解析瞭亨利·柏格森關於“綿延”(Duration)的概念,將其應用於分析城市節奏的變化。現代城市規劃往往將時間視為離散的、可分割的時段(如通勤時間、工作時間),但居民的城市體驗卻是連續的、內在化的。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設計,減緩或豐富這種“綿延感”,例如通過步行友好型街道和非綫性路徑設計,鼓勵城市居民體驗“慢速的城市時間”。 第二章:現象學視域下的“身體性”與城市尺度的重塑 這是本書的理論基石之一。我們批判瞭現代主義城市規劃中對“標準人”的假設。在現象學視角下,空間是被身體“擁有”和“感知”的。一個過高、過大的建築對人體的壓迫感,並非源於其絕對高度的測量值,而是源於身體在麵對它時所産生的關係性緊張。本章詳細分析瞭“視野(Vista)”、“遮蔽(Occlusion)”和“鄰近性(Proximity)”的心理生理學基礎,並據此提齣一套“以人為尺度的空間量度體係”。 第三章: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構成要素:符號學介入 地方感是規劃的終極目標,但它難以被量化。本章引入瞭喬治·佩雷剋和羅蘭·巴特對符號和意義生産的研究。城市空間中的地標、紋理、色彩和聲音,都是意義的載體。我們將探討城市元素的“意義承載力”,例如,為何某些舊街道的“磨損痕跡”比全新的光滑錶麵更能激發社區歸屬感。規劃師的職責不再是簡單地布置功能,而是要成為意義的“組織者”。 --- 第二部分:感知失調——現代城市規劃的批判性分析 本部分將運用前述的理論框架,剖析二戰後大型城市改造項目和功能主義規劃實踐中,導緻感知貧瘠化的具體案例。 第四章:功能分區與“空間的去情境化” 過度的功能分區(如將居住區、商業區、工業區分離)導緻瞭城市空間的“去情境化”。居民被迫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扮演單一的角色(如通勤者、消費者)。本章深入分析瞭這種分離如何破壞瞭日常生活的連貫性和意義的自然生成,並以“臥室社區”現象為例,說明瞭缺乏“混閤使用”對社區活力的結構性損害。 第五章:流動性至上:汽車化對步行體驗的壓製 本書重點關注汽車作為優先媒介對人類感知空間模式的顛覆。汽車視角下的城市是速度導嚮的,關注點是點對點的最短路徑,而忽視瞭路徑上的細節體驗。本章將通過對比步行者與駕駛者的“認知地圖”,展示道路寬度、街道立麵退讓距離、以及人行道質量如何直接影響人們對安全感、探索欲和環境豐富度的感知。 第六章:透明度、景觀與“被觀看的城市” 現代建築推崇的過度透明度和開放性,在某些情況下反而製造瞭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暴露感。本章探討瞭“窺視(Peeping)”與“被窺視(Being Watched)”的平衡。一個適度的遮擋、一個半私密的庭院,對於構建心理上的安全緩衝區至關重要。我們將分析玻璃幕牆如何使城市景觀成為一種“商品化的展示”,而非可供居住和互動的場所。 --- 第三部分:重建體驗——麵嚮未來的規劃實踐 本部分著眼於如何將空間感知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規劃策略,以應對當代城市麵臨的挑戰,如氣候變化、社會隔離和技術滲透。 第七章:路徑設計與“敘事性流動” 規劃師應將城市路徑視為敘事鏈條而非簡單的運輸走廊。本章提齣瞭“敘事性流動”(Narrative Flow)的概念,主張在關鍵節點設置具有強烈象徵意義或曆史記憶的結構,引導居民在移動中構建起關於城市的個人史詩。例如,通過調整材料的更迭、光影的變化,為漫步者提供節奏性的感官刺激。 第八章:微觀環境中的“可感知復雜性” 成功的街道和廣場需要達到一種“恰到好處的復雜性”。太簡單會引起無聊,太復雜則導緻認知超載。本章引入瞭“邊緣度”(Edge Condition)的概念,探討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邊緣元素(如低矮的牆體、植被帶、傢具擺設),在公共與私密、開放與封閉之間創造齣富有張力的過渡空間,以滿足人類對秩序與變化的雙重需求。 第九章:數字孿生時代下對“在場感”的堅守 隨著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成熟,城市體驗麵臨被數字層覆蓋的風險。本書的總結部分強調,盡管技術提供瞭新的模擬工具,但規劃的最終目標依然是提升物理世界中的“在場感”。我們呼籲規劃師擁抱混閤現實,但更要警惕虛擬體驗對真實空間情感聯結的削弱。真正的城市韌性,建立在居民對他們所棲居的物質環境的深刻情感投入之上。 --- 結語:規劃的倫理迴歸 《空間感知與現代城市規劃》最終落腳於規劃的倫理學維度:我們有責任為下一代構建能夠被他們充分感受、記憶和熱愛的城市。本書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所有參與城市塑造的人,重新學會用身體去閱讀城市,用感知去定義尺度,用意義去編織地方。隻有當我們尊重城市體驗的主觀性,現代城市纔能真正實現其為人服務的終極目標。 --- 關鍵詞: 現象學、空間感知、地方感、城市體驗、具身性、現代主義批判、敘事性流動、城市符號學。 適用人群: 城市規劃師、建築師、景觀設計師、城市社會學傢、對城市理論感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真是一本讓人驚艷的書!剛拿到《音樂術語學概要》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專著,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定義和理論。然而,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卻步的音樂術語,一一展現在我們麵前。他不僅解釋瞭術語的字麵含義,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瞭這些術語背後的曆史淵源、文化語境以及它們在不同音樂風格和時期中的演變。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復雜的和聲術語時,所使用的類比和比喻,它們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之旅,每一次翻頁,都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音樂世界新維度的大門。我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更是在享受這個過程。那些曾經讓我睏惑不解的樂譜符號,現在在我眼中都變得活靈活現,仿佛有瞭生命。這本書讓我對音樂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也讓我對未來的音樂探索充滿瞭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熱愛音樂的朋友,相信他們也會像我一樣,從中受益匪淺。

評分

老實說,當我拿到《音樂術語學概要》時,我並沒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什麼“驚喜”,畢竟,音樂術語這種東西,聽起來就有些…學術,枯燥。但這本書,真的刷新瞭我的認知。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某些書籍那樣,堆砌著晦澀的理論和讓人頭疼的公式,而是以一種非常親切、甚至可以說是“接地氣”的方式,把那些復雜的音樂概念講得明明白白。作者的敘述非常生動,他會用很多貼切的比喻,讓你一下子就茅塞頓開。比如說,他講到某個節奏型時,會讓你聯想到某種日常的動作,瞬間就理解瞭它的含義。而且,書中的案例非常豐富,涵蓋瞭各種風格和時期的音樂,這讓我在學習術語的同時,也仿佛在進行一次精彩的音樂迴顧。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那個隻會“聽”音樂的門外漢,而是開始能夠“讀懂”音樂。它讓我對音樂的理解,從感性上升到瞭理性,但又沒有失去那份純粹的感動。

評分

我一直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感覺自己像是隔著一層紗,無法真正觸及到音樂的本質。《音樂術語學概要》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那扇厚重的大門。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選擇枯燥的學術論證,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生動的曆史故事,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音樂概念一一解構。我非常喜歡他對於不同音樂流派的術語解釋,通過這些解釋,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音樂術語背後,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段文化,甚至是一種哲學。它不僅僅是關於“是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和“怎麼做”。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體係。我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音樂欣賞中,去發現更多隱藏在鏇律和節奏中的奧秘。

評分

坦白說,起初我對《音樂術語學概要》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術語學”這幾個字聽起來就有些…專業。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這類書籍的刻闆印象。它沒有像某些教科書那樣,乾巴巴地列舉定義,而是像一位博學的導遊,帶領我們漫步在音樂概念的奇妙花園。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那些微妙的、不易察覺的音樂細節,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其闡釋清楚。尤其是在討論情感錶達相關的術語時,作者的文字充滿瞭詩意和感染力,讓人仿佛置身於音樂之中,感受著作麯傢想要傳達的情緒。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術語的對比分析,這讓我意識到音樂的普遍性與多樣性並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得到瞭極大的提升,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音樂中那些微妙的情感起伏和結構變化。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啓迪心靈的讀物,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音樂的關係。

評分

這是一本真正能夠“點亮”音樂世界的神奇書籍。《音樂術語學概要》的作者,擁有一種化繁為簡的魔力,他能將那些聽起來就讓人打退堂鼓的音樂術語,變成一個個充滿趣味和啓發性的概念。書中充斥著作者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洞察,他不僅僅是介紹術語的含義,更是帶領讀者去探索這些術語在音樂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我們對音樂的感知。我特彆喜歡他對於那些抽象的音樂理論的闡釋,通過精妙的語言和生動的例子,它們變得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一個音樂術語,都不僅僅是一個符號,它們更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理解音樂的視角。它不僅僅是為音樂愛好者準備的,即使是對音樂知之甚少的人,也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通往音樂殿堂的鑰匙。它讓我對音樂的理解,從淺嘗輒止,變成瞭深入骨髓。

評分

音樂術語學概要書的樣子有什麼好獨特的呢:..劉經樹1.劉經樹細心的讀者將會注意到,這是一本幾乎每頁都分成上下兩欄的書,因為全書沒有一頁下方沒有腳注!扣掉前言兩頁、目次頁、各章標題頁和各章都附的參考書目,這本兩百六十七頁的專書每一頁下麵都有腳注,而且還都不隻一個,至少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事實上,根據錶一的統計,各章的每頁平均腳注數目不一,但最少也有三個,多的還有四個以上,全書平均則是接近四個而且很不符閤一般學術專書()慣例的是,這本書的每一章後麵都單獨附有參考書目,由錶一可見,光光參考書目就占瞭59頁,是全書的20%篇幅,而且在章與章的書目之間根本缺乏整閤,重復的項目不勝枚舉不僅如此,這些在各章之間被重復徵引的專書或論文,在各章第一次齣現在各頁下方腳注的時候,其完整的時地數據還是會再被不厭其煩地注記一次。腳注加上書目,這使得單單作者、書名、時地、頁碼之類的訊息就占瞭全書沒有一半、至少也有三分之一強的頁麵空間。往好處想,這是種對讀者極端友善的作法,因為讀者幾乎不論何時看到一條數據被引用,都不需要再翻查很遠纔能得知完整齣處,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同樣的齣處信息,也能幫助入門的讀者反復學習,有加深印象的效果。不過,萬一讀者不如預期的那樣需要被啓濛的話,隻要稍微熟悉人文社會學術狀況的讀者,可能不難看齣,這是將原先已經的期刊論文草率集結成書的結果[9],而不是一個有計劃、有效率的專書契約會産生的現象,音樂術語學概要不是一本音樂術語詞典,而是對作麯傢和音樂學傢常用到的西方音樂體載、風格的詞源和演變的闡述。所收錄的術語不多,因而是帶有研究性的導論。音樂術語學概要是按西文術語的字母順序排列的,另外在最後附上中文的索引。所以纔會齣現各章在彼此徵引的時候(頁13、112、118),甚至都不知道應該加注「該文現已收入本書第章」。這些格式上的紊亂與資源的浪費,社編輯和原作者隻怕都難辭其咎。

評分

一直想買的一本劉經樹老師編寫的書

評分

4101-12424903.8767

評分

很有用的書 學音樂的人應每人一本

評分

學習或者研究音樂的 應該人手一本 就跟詞典一樣

評分

7213-22210434.3659

評分

總計1897343.959565

評分

總計1897343.959565

評分

錶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