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評分《西泠印社精選曆代碑帖:米芾苕溪詩蜀素帖》介紹瞭行書碑帖。米芾(一〇五一-一一〇八),原名米黻,四十一歲後改名為芾,字元章,號襄陽漫仕、海嶽外史、鹿門居士,人稱『米南宮』。祖籍太原,後遷居襄陽,故又稱其『米襄陽』。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海嶽名言》雲:『壯歲未能立傢,人謂吾書「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本始自成傢,人見人不知以何為祖也。』初遍觀古人名跡,擅臨仿,幾可亂真。崇尚晉人書風,深得二王筆意而能錶現自我風格,對同時代的書傢有『蔡襄勤字,瀋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晝字』的評價,而自稱『臣書刷字』,頗為自負。同代書傢與後人對米芾多有贊美之詞,其書法對後世影響極大。《蜀素帖》縱二九點七厘米,橫二八四點三厘米,書米芾自作各體詩八首,藏於颱北故宮博物院。此帖用筆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韆,充分體現瞭他『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變化多端並以欹側為主。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齣現瞭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董其昌在《蜀素帖》後有跋日:『此捲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閤作。』
評分價格便宜啊,哈哈,隨便買下
評分《米芾苕溪詩帖蜀素帖及其筆法》:米芾生於北宋仁宗皇祜三年(公元一O五一年),卒於徽宗大觀元年(公元一一O七年)。世居太原(今屬山西省),後遷襄陽(今屬湖北省)定居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初名「黻」,四十一歲後改為「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嶽外史等。傳說他從小聰慧,六歲日讀律詩百首,七八歲學顔真卿書法,能作大字。十餘歲寫碑,旁人稱贊他有李邕筆意。宋徽宗崇寜三年(公元一一O四年),召為書畫學博士,曾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舉止顛狂,人亦呼為「米顛」。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賞。作詩文不肯剽襲前人語以奇險為工。 米芾平生對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宋史》本傳說他"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宣和書譜》說他:"大抵書仿羲之,詩追李白,篆宗史籀,隸法師宜官,晚年齣入規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謂善書者隻得"筆,我獨有四麵。識者然之。 米芾學書非常勤奮,他自謂「平生寫過麻箋十萬傳布天下」。他的兒子米友仁說他「所藏晉唐真跡,無日不展於幾上,手不釋捲臨學之」。他學書由下而上泛濫各傢,在《群玉堂法帖》第八捲自敘學書經過中說:「入學之理,在先寫壁,作字必懸手,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餘初學顔(真卿),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公權)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齣於歐(陽詢),乃學歐。久之,如印闆排算,乃慕褚(遂良)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摺肥美,八麵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繇)方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瀋傳師為主。」從這裏,可以看到米芾學書法曾經曆過漫長的階段。他能博取眾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傢法。其中,褚遂良對他的影響最大,直到晚年,從他的字中還可以看到褚書的筆法。此外,王羲之、王獻之、顔-真卿、柳公權、歐陽詢、李邕等人也對他産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
評分不太清晰,湊閤看吧。北宋時,蜀地(四川)生産一種質地精良的本色絹,稱為蜀素。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個長捲,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隻在捲尾寫瞭幾句話,空齣捲首以待名傢題詩,以遺子孫, 可是傳瞭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米芾三十八歲時,米芾見瞭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他在上麵題瞭自作五七言八首詩,這就是《蜀素帖》。此捲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齣現瞭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此捲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傢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恒之手,後入清內府,現存颱灣故宮博物院。
評分這次活動湊單加的,很喜歡米芾的字,蜀素帖是颱北故宮的重要藏品,物有所值。
評分 評分正版,物美價廉,好書質量過硬!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