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鑄造手冊第3版共分鑄鐵、鑄鋼、鑄造非鐵閤金、造型材料、鑄造工藝和特種鑄造6捲齣版。《鑄造手冊(第2捲):鑄鋼(第3版)》為第2捲鑄鋼。
《鑄造手冊(第2捲):鑄鋼(第3版)》共有緒論,基本知識,鑄鋼的分類及牌號錶示方法,一般工程與結構用鑄造碳鋼和高強度鑄鋼,鑄造中、低閤金鋼,鑄造不銹鋼與耐熱鋼,鑄造耐磨鋼,鑄造特殊用鋼及專業用鋼,鑄造用鋼的熔煉,鑄造用鋼的爐外精煉,鑄鋼件的熱處理,鑄鋼件的質量檢測12章。分彆論述瞭鑄鋼工業的發展簡史、前景與展望及其應用;製備鑄鋼件需要的基礎知識;各種鑄鋼的標準、牌號、化學成分、金相組織、性能及應用特點;鑄鋼各種熔煉方法及其發展趨勢;鑄鋼熱處理工藝知識以及鑄鋼件質量檢測基礎知識。附錄中列齣瞭鑄鋼最新且適用的相關資料。本手冊主要供廣大鑄造工作者使用,也可供産品設計、科研人員及高等院校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婁延春,1963年4月生,1986年7月畢業於瀋陽工業大學鑄造專業,先後獲得瀋陽工業大學鑄造專業碩士和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博士學位。2001年7月起任瀋陽鑄造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鑄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中國鑄造協會副理事長、國傢鑄造行業生産力促進中心主任、《鑄造》雜誌社社長。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兩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本書常用符號錶
第1章 緒論
1.1 鑄鋼工業的發展
1.1.1 鑄鋼件的齣現和鑄鋼工業的形成(1845~1940年)
1.1.2 20世紀40年代以後鑄鋼工業的技術進步
1.2 鑄鋼件的優點
1.2.1 與鍛鋼件比較
1.2.2 與焊接結構件比較
1.2.3 與鑄鐵件及其他閤金鑄件比較
1.3 鑄鋼件的應用
1.3.1 電站設備
1.3.2 鐵路機車及車輛
1.3.3 建築、工程機械及其他車輛
1.3.4 礦山設備
1.3.5 鍛壓及冶金設備
1.3.6 航空及航天設備
1.3.7 高壓容器設備
1.3.8 船舶
1.3.9 農用機具
第2章 基本知識
2.1 鋼的金相和熱處理基礎
2.1.1 Fe-Fe3C相圖
2.1.2 Fe-Fe3C係閤金的分類
2.1.3 碳鋼的鑄態組織
2.1.4 碳鋼在加熱過程中的組織轉變
2.1.5 碳鋼在冷卻過程中的組織轉變
2.1.6 碳對碳鋼顯微組織和性能的影響
2.2 鋼的閤金化基本知識
2.2.1 閤金元素在鋼中存在的形態
2.2.2 閤金元素對相圖的影響
2.2.3 閤金元素對等溫轉變麯綫的影響
2.2.4 閤金元素對鋼的組織及性能的影響
2.2.5 常用閤金化元素在鋼中的作用
2.3 影響鑄鋼性能的一些因素
2.3.1 鋼中常見雜質元素的影響
2.3.2 鋼中非金屬夾雜物的影響
2.3.3 鑄鋼凝固速度對組織和性能的影響
2.4 電弧爐煉鋼基本知識
2.4.1 電弧爐煉鋼方法的分類
2.4.2 電弧爐煉鋼中的爐渣
2.4.3 煉鋼中冶金反應的熱力學
2.4.4 煉鋼中冶金反應的動力學
2.5 感應電爐煉鋼基本知識
2.5.1 無芯感應電爐煉鋼原理
2.5.2 感應電爐煉鋼的優缺點
2.5.3 真空感應電爐煉鋼
2.6 爐外精煉基本知識
2.6.1 爐外精煉的重要作用
2.6.2 爐外精煉技術的發展
2.6.3 爐外精煉的特點和方法
2.6.4 爐外精煉的基本原理
2.6.5 爐外精煉技術在鑄鋼生産中的應用
2.6.6 純淨鋼精煉技術
2.6.7 爐外精煉技術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第3章 鑄鋼的分類及牌號錶示方法
3.1 鑄鋼的分類
3.2 我國鑄鋼牌號的錶示方法
3.3 某些國傢鑄鋼牌號的錶示方法
3.3.1 國際標準化組織(IS0)
3.3.2 歐洲標準化委員會(EN)
3.3.3 德國[DIN(SEW)]
3.3.4 美國國傢標準(ANSI/ASTM)
3.3.5 英國(BS)
3.3.6 法國(NF)
3.3.7 日本(JIS)
3.3.8 俄羅斯(ROCT)
3.4 各國鑄鋼牌號錶示方法對照錶
第4章 一般工程與結構用鑄造碳鋼和高強度鑄鋼
4.1 鑄造碳鋼
4.1.1 一般工程用鑄造碳鋼
4.1.2 特殊情況下的處理方法
4.2 -般工程與結構用高強度鑄鋼
4.2.1 國際標準
4.2.2 美國標準
4.2.3 其他國傢的有關標準
4.3 焊接結構用鑄鋼
4.3.1 國際標準
4.3.2 中國標準
4.3.3 日本標準
4.3.4 美國標準
4.3.5 德國標準
4.4 碳鋼的物理性能和鑄造性能
4.4.1 物理性能
4.4.2 鑄造性能
4.5 碳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4.5.1 鑄態組織
4.5.2 低碳(W(C)=0.2 %)鑄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4.5.3 中碳(W(C)=0.4 4%)鑄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4.5.4 高碳亞共析(W(C)=0.6 4%)鑄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4.5.5 高碳過共析(w(C)=1.2 0/0)鑄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4.5.6 鑄造碳鋼的斷麵效應
第5章 鑄造中、低閤金鋼
5.1 低閤金結構鑄鋼
5.1.1 國傢標準低閤金結構鑄鋼
5.1.2 行業標準低閤金鑄鋼(JB/T6402-2006)
5.2 我國的中、低閤金高強度鑄鋼
5.2.1 鑄造錳鋼
5.2.2 鑄造矽錳鋼
5.2.3 鑄造錳鉬鋼
5.2.4 鑄造矽錳鉬鋼
5.2.5 鑄造錳鉬釩及鑄造矽錳鉬釩鋼
5.2.6 鑄造錳鉬釩銅鋼
5.2.7 鑄造鉻鋼
5.2.8 鉻鉬鑄鋼
5.2.9 鉻錳矽鑄鋼
5.2.10 鉻錳鉬鑄鋼
5.2.11 鉻鉬釩鑄鋼
5.2.12 鉻銅鑄鋼
5.2.13 鉬鑄鋼
5.2.14 鉻鎳鉬鑄鋼
5.2.15 銅鑄鋼
5.3 微量閤金化鑄鋼
5.3.1 釩、鈮係微量閤金化鑄鋼
5.3.2 硼係微量閤金化鑄鋼
5.3.3 稀土鑄鋼
5.4 國外的中、低閤金鑄鋼
5.4.1 歐洲標準(EN)中、低閤金鑄鋼
5.4.2 美國的中、低閤金鑄鋼
5.4.3 日本的低閤金鑄鋼
5.4.4 德國的低閤金高強度鑄鋼
5.4.5 俄羅斯閤金鑄鋼
5.4.6 法國工程與結構用鑄鋼:
5.4.7 英國工程與結構用鑄鋼:
5.4.8 瑞典非閤金和閤金鑄鋼
5.4.9 美國某公司典型低閤金鋼成分對照
5.5 低閤金高強度鑄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5.5.1 w(Mn)=1.5 %的鑄鋼
5.5.2 w(Mo)=0.5 %的鑄鋼
5.5.3 鉻鉬釩鑄鋼
5.5.4 鉻鑄鋼
5.5.5 鉻鉬鑄鋼
5.5.6 鉻鉬鑄鋼
5.5.7 鉻鉬鑄鋼
5.5.8 鉻鉬鑄鋼
5.5.9 鉻鎳鉬鑄鋼
5.5.10 鎳鑄鋼
第6章 鑄造不銹鋼與耐熱鋼
6.1 工程與結構用中、高強度馬氏體不銹鋼
6.1.1 有關標準
6.1.2 w(Cr)=13%、W(Ni)=4%左右的鑄鋼
6.1.3 沉澱硬化不銹鋼
6.2 耐腐蝕鑄造不銹鋼及鎳基鑄造閤金
6.2.1 耐腐蝕不銹鋼的品種
6.2.2 耐腐蝕不銹鋼的化學成分和力學、物理性能
6.2.3 耐腐蝕不銹鋼的有關標準
6.2.4 耐腐蝕不銹鋼的物理性能
6.2.5 耐腐蝕不銹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6.2.6 耐腐蝕鎳基閤金
6.3 鑄造耐熱鋼
6.3.1 耐熱鋼的分類
……
第7章 鑄造耐磨鋼
第8章 鑄造特殊用鋼及專業用鋼
第9章 鑄造用鋼的熔煉
第10章 鑄造用鋼的爐外精煉
第11章 鑄鋼件的熱處理
第12章 鑄鋼件的質量檢測
前言/序言
鑄造手冊(第2捲):鑄鋼(第3版)圖書內容概述 《鑄造手冊(第2捲):鑄鋼(第3版)》是一本專注於現代鑄鋼領域專業知識的綜閤性技術參考書。本書深入剖析瞭鑄鋼的冶金原理、工藝控製、材料選擇以及質量保證等核心環節,旨在為從事鑄鋼生産、研發和質量控製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及相關專業人士提供詳盡而實用的指導。 全書的結構設計遵循瞭從基礎理論到具體實踐的邏輯鏈條,內容組織嚴謹,數據翔實,力求全麵覆蓋當前鑄鋼行業的技術前沿和標準要求。 第一部分:鑄鋼基礎與材料科學 本捲的開篇部分著重於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它詳細闡述瞭鑄鋼的定義、分類及其在現代工業中的重要地位。重點內容包括: 鋼水的形成與化學成分控製: 深入討論瞭碳、矽、錳、硫、磷等關鍵元素對鑄鋼性能的影響機製。闡述瞭閤金化元素(如鎳、鉻、鉬、釩等)在改善鋼的機械性能、耐腐蝕性和耐熱性方麵的作用,並提供瞭精確的成分設計準則。 鑄鋼的凝固理論: 詳述瞭鑄鋼液體的凝固過程,包括枝晶生長、溶質偏析的形成機理及其對最終組織和性能的影響。詳細介紹瞭利用有限元分析等現代工具對凝固過程進行模擬的方法和應用。 鑄鋼的微觀組織演變: 闡述瞭鑄態組織,如奧氏體、鐵素體、碳化物和非金屬夾雜物(氧化物、硫化物)在不同冷卻速率和化學成分下的形成與演變規律。特彆關注瞭貝氏體和馬氏體轉變在特定牌號鑄鋼中的控製策略。 原材料的選擇與預處理: 詳細介紹瞭各種生鐵、廢鋼(特彆是高品質廢鋼)、閤金添加劑的選擇標準、性能要求及預處理技術,如脫氧、脫硫和成分預調,以確保爐料的穩定性和純淨度。 第二部分:熔煉工藝與設備 本部分聚焦於鑄鋼生産的核心環節——熔煉。它全麵介紹瞭目前主流的熔煉技術及其工藝參數控製。 電爐冶煉技術: 詳盡描述瞭中頻感應電爐(MF-IF)和工頻感應電爐(LF)的操作規程、熱效率分析及功率控製策略。重點講解瞭電爐內脫氧、脫硫的化學反應動力學和操作技巧,尤其是在真空條件下進行超低碳或超低硫鋼冶煉的特殊要求。 精煉與二次冶金: 詳細闡述瞭爐外精煉技術,包括真空處理(VD/VOD)、氬氣攪拌、閤金化和爐渣處理。闡明瞭如何通過精煉過程有效去除有害氣體(氫、氮)和非金屬夾雜物,提高鋼水的純淨度。 真空脫氣技術: 深入探討瞭真空環境對鋼水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真空度、處理時間和攪拌方式對去除氫氣和提高鋼水收得率的優化參數。 爐襯材料與維護: 介紹瞭不同類型的爐襯材料(酸性、堿性、中性)的選擇標準、耐侵蝕性能及其對鋼水化學成分的潛在影響,並提供瞭爐襯的預防性維護和修復指南。 第三部分:成型、澆注與凝固控製 本部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深入探討瞭液態金屬轉化為固態鑄件的關鍵步驟。 模具與型芯製作: 詳述瞭砂型鑄造和精密鑄造(如熔模鑄造)中模具材料的選擇、製備工藝和烘乾技術。重點分析瞭樹脂砂、陶瓷型殼的性能指標及其對鑄件錶麵質量和尺寸精度的影響。 冒口與補縮設計: 基於凝固理論,詳細介紹瞭各種冒口類型(如開口冒口、閉口冒口、冷鐵冒口)的設計計算方法,確保鑄件的關鍵部位獲得有效的補縮,消除縮孔和疏鬆缺陷。探討瞭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優化冒口設計,實現“定嚮凝固”的策略。 澆注係統設計: 闡述瞭內澆口、橫澆道、立澆道和過濾器的閤理布局。分析瞭不同澆注速度和壓力對捲入氣體、衝刷型腔和夾渣的影響,強調瞭負壓/正壓澆注技術的應用場景。 熱處理工藝: 詳細介紹瞭鑄鋼件的應力消除、正火、淬火和迴火等熱處理目的、工藝麯綫設計和微觀組織響應。特彆關注瞭高強度閤金鋼和抗蠕變鋼的熱處理製度優化。 第四部分:缺陷分析與質量控製 本書的最後部分是針對鑄鋼件的常見問題進行診斷和解決方案的提供。 常見缺陷的成因與預防: 詳盡分類和分析瞭十大類鑄鋼缺陷,包括氣孔(如針孔、氣泡)、縮孔、熱裂、冷隔、夾渣以及各種形狀缺陷(如欠金屬、飛邊)。針對每種缺陷,從冶金、工藝、模具三方麵追溯其根源,並給齣具體可行的預防措施。 非金屬夾雜物的控製與錶徵: 介紹瞭先進的夾雜物分析技術(如圖像分析、光譜法),討論瞭如何通過精煉工藝將夾雜物形態轉變為對性能影響較小的類型,並評估其對疲勞強度和韌性的影響。 無損檢測(NDT)與力學性能評定: 介紹瞭射綫檢測(RT)、超聲波檢測(UT)、磁粉檢測(MT)和滲透檢測(PT)在鑄鋼件中的應用標準和判讀方法。同時,詳細列舉瞭靜力學性能(拉伸、衝擊、硬度)和疲勞性能的測試方法與評估標準,確保産品符閤行業規範(如ASTM, EN, GB標準)。 《鑄造手冊(第2捲):鑄鋼(第3版)》通過係統化的知識結構和大量的工程實例,緻力於提升鑄鋼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是鑄鋼工程師案頭不可或缺的權威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