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文化与教育(新校本)

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文化与教育(新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钱穆
  • 文化史
  • 教育史
  • 中国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史学
  • 文化研究
  • 教育理论
  • 新校本
  • 繁体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00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96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钱穆先生著作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字数:2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寅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目录


上卷
一 中国文化与中国青年
二 中国文化与中国军人
三 建国三路线
四 东西政治精神之基本歧异
五 东西文化学社绿起
六 东西人生观之对照
战后新世界
世界文化之明日与新中国
新时代与新学术
中国民主精神
齐鲁学报创刊号发列词
中国固有哲学与革命哲学
中西文化接触之回顾与前瞻
中国思想界的出路
从两个世界说到两种文化
如何建立人文科学
新原才
病与艾
过渡与开创
现状与趋势
……
下卷

精彩书摘

惜乎今之大学教育,则违此目的尚远。姑举今日一般大学青年之意志与趋向,印其所想望与希求于大学者而言。今日大学青年之想望与希求于大学者,约而言之,不外两端。一曰职业,一曰智识。求职业者,如应考工、农、商、矿各学院者皆是。外此则大率为求智识者。职业与智识,其事非不相通,求职业必待于修习相当之智识。然投考工农学院之青年,其第一目的在谋职业,而关于工农本身之智识属其次,故曰其意在求职业。其他学科与职业颇无显着直接之关系,如投考文学院修习历史与哲学,此固不与职业直接相关,特彼辈以为苟具相当智识,则职业自可相因而获,牵连而致。故其事虽相通,而不害谓此辈之意在求智识。
职业与智识,亦为人生中一事,然殊包不尽人生,抑且非人牛之普遍与根本者,且亦非人生之紧要与精采处。何以言之?自昔以来,职业与智识,即为人生所追求,然其间自有分岐。平民与贫者,其志多在谋职业,而贵族与富人,则其志多在获取智识。自富有者视之,职业似不如智识之重要;而在贫乏者之心目中,则智识亦每不如职业之可贵。故此二者,易地互观,皆不见有普遍之重要性,而实有一共通相似之点,印纵此二者之所趋,则必日陷于狭窄之境,此即今日之所谓专门化。
何以求职业必趋于专门化?缘人事日向分工,必专精一技,乃可期于熟练而达于最高之效率。故志求职业,则为外界条件所限,自必趋于专门。见异思迁,必遭失败,此事尽人易晓,不烦多论。
何以求智识者亦必趋于专门化?是则稍当申说。夫求知者必悬两境以为趋赴。一曰在我则为无所不知,二则在人则为一无所知,而后可以尽其求知之能事。否则在己郎多所不知,而在外又尽人共知,此则不足以为我有知。然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今既专为智识而求智识,则首先必当划一范围,在此范围内者务求其无所不知,而在此范围之外者,既已不预我事,虽一无所知,固无害其于我之为有知。而此范围,就理想言之,又必求其在先尚不为人知者,而后在我之无所不知,又在人为一无所知,庶可以充足表示其我有知之能事。否则尽人共知者,何得独曰我有知。故知求智识亦必趋于专门化,而此专门化者又当时时在变动中,实则其事固与求职业者蹊径相似,意态亦相肖。
故职业在求能,而智识在求知,而「知」与「能」之能事,则必在求知人之所不知而求能人之所不能,夫而后其知能之意义乃显,其知能之价值乃高。故其求知与能之路向与目标,先则求其专,继则求其新、求其异,求其能出奇而制胜。
……

前言/序言


《文教薪传:千年文脉与现代教育的对话》 本书并非《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文化与教育(新校本)》的直接介绍,而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与教育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现代教育面临挑战的审视,所提出的一个关于“文教薪传”的宏大构想。它旨在探讨如何在汲取中华千年文明精粹的同时,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以应对全球化浪潮、科技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深刻变革。 第一章:千年文脉——文明的基石与精神的源泉 本章将深入回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到汉唐盛世的文化辉煌,再到宋明理学的哲学建树,细致梳理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精神特质。我们将重点关注: 儒家思想的伦理与治国之道: 探讨“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与社会秩序,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精神指引的价值。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与生命智慧: 审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对人生态度、艺术审美以及环境保护的启示,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寻回宁静与和谐。 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分析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以及其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其在应对现代社会焦虑与精神困境方面的可能性。 士人阶层的文化使命与教育担当: 考察中国历史上士大夫群体在传承文化、教化民众、参与政治过程中的角色,以及他们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 经典传承的教育模式: 回顾古代私塾、书院等教育机构的运作方式,以及“经史子集”的经典阅读与阐释方法,分析其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与局限。 本章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力图揭示中华文化深层的精神内核,挖掘其蕴含的、足以滋养现代文明的智慧与力量。我们将强调,理解和传承千年文脉,是构建自信、独立、富有生命力的现代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 第二章:现代教育的困境与反思 进入现代社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将直面当前教育体系普遍存在的困境,并进行深刻的反思: 功利主义的教育导向: 探讨过度强调分数、升学率,以及将教育视为工具的现象,如何导致学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的压抑,以及价值观的扭曲。 知识爆炸与深度学习的割裂: 分析信息时代的知识获取便利性,与学生缺乏深度思考、独立判断能力的矛盾,以及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培养辨别力与整合力。 标准化测试的局限性: 审视标准化考试在评估学生真实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的不足,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应试教育”弊端。 人文素养的式微: 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而人文、艺术、哲学等学科的相对边缘化,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技术至上”的思维模式。 教育公平与资源分配的挑战: 讨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 教师角色的演变与困境: 审视教师在知识传授者、学生引导者、情感支持者等多重角色下的压力,以及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与职业幸福感。 本章旨在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当前的教育现状,剖析其深层原因,为后续的创新与改革奠定思想基础。我们将强调,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第三章:文教融合——重塑教育的新范式 基于对千年文脉的挖掘与对现代教育困境的深刻反思,本章将提出“文教融合”的新范式,探索一条既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之路。 以文化精神涵养德性人格: 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塑造。通过经典阅读、历史故事、人生哲理的探讨,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古今智慧启迪创新思维: 探索如何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科学技术、艺术创作中汲取灵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从《孙子兵法》中学习战略思维,从中国山水画中感悟意境与留白,从传统工艺中体会匠人精神。 人文情怀滋养全面发展: 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学生深刻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 倡导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文化考察、志愿服务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更深刻的体悟。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强调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勇于创新,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避免僵化守旧。教育应是开放的、包容的,能够与时俱进。 个性化与整体性的平衡: 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本章将提供一系列具体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向,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框架,推动教育向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涵养和长远发展的方向转型。 第四章:现代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未来展望 在“文教融合”的理念指导下,本章将探讨具体的实践路径,并展望文教融合的未来前景。 课程体系的重塑: 提出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设或强化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课程内容,例如“中国经典导读”、“中华思想史”、“传统艺术鉴赏”等,并探索跨学科的融合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的创新: 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将传统叙事、吟诵等教学方式融入现代课堂。 校园文化的建设: 强调校园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文化熏陶的阵地。通过营造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 呼吁家庭在传承中华美德、培养良好习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事业中,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提升教育的效率和可及性,但同时强调技术应服务于人文目标,而非主导教育的方向。 国际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同时,鼓励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现代公民。 本章将以更加具象化的方式,展示文教融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并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强调文教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与升华。 《文教薪传:千年文脉与现代教育的对话》是一次对中国教育未来方向的深邃探寻。它不是一本教材,也不是一份学术论文,而是一份饱含着对民族文化深厚情感、对教育事业赤诚担当的思考与呼唤。它旨在唤醒人们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引导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中,找寻安顿心灵、滋养智慧的文化根基,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具生命力、更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的现代教育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的“文化与教育”卷,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迷茫。我曾一度认为,教育就是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优势。然而,钱穆先生的文字,让我看到了教育更为宏大而深刻的意义。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教育方法,而是从中华文化的根本出发,探讨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独立人格的国民。他对于“通识”的强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并非局限于某个狭窄的专业领域,而是要拓宽视野,融汇贯通,培养学生对整个世界的理解能力。我尤其欣赏他对“体悟”的重视,他认为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思考,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这让我联想到当下许多应试教育的弊端,我们过于注重分数和排名,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钱先生的观点,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对教育的浮躁与功利,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评分

翻阅《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中的“文化与教育”卷,我感受到了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自信。钱穆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他以其独特的视角,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并阐述了教育在传承和发展这些价值中的重要作用。他对于“通才教育”的推崇,让我看到了不同于当下专业化分工的另一种教育可能性。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出能够全面发展、融会贯通的人才,而非狭隘的“专才”。我尤其赞赏他对“历史情怀”的重视,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离不开对其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他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历史事件,将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并强调了历史对于指导当下、启迪未来的重要意义。读他的书,仿佛在和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话,他娓娓道来的话语中,充满了智慧和对人生的洞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完整、有思想的人的指南。

评分

《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的“文化与教育”篇章,仿佛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钱穆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理想教育的蓝图。他并非只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赞美,而是深刻地剖析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君子人格”的描绘,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博大胸怀的君子。这与当下许多功利性的教育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对于“生活教育”的强调,也让我耳目一新。他认为教育并非仅仅发生在课堂之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社会,甚至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他用许多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让我不禁对那个时代的教育充满了向往。这本书不仅是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旅行,它引导我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份对知识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热爱。

评分

初翻开这套《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心头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仿佛与一位智者隔着时空对话。这套书的装帧古朴典雅,字里行间流淌着温润的墨香,无不透露出严谨而深厚的学术底蕴。我尤其钟情于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梳理与阐释,钱先生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历史片段、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编织成一张宏大的精神图谱。读他的文字,总能让人在繁复的世事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理解中华文明为何能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尤其在“文化与教育”这个专题下,钱先生对教育本质的探讨,对师道尊严的强调,对人格培养的重视,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引经据典,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深入浅出地分析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我曾在一个下午,沉浸在他关于“家庭教育”的篇章中,细细品味他对父母责任、子女教养的恳切叮咛,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下一代的教育理念,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更是一本能够触及心灵、启迪智慧的人生指南。

评分

最近手捧《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尤其是“文化与教育”这一卷,让我对“知识”的意义有了全新的体悟。钱穆先生的文字,不同于当下许多快餐式的知识输出,他娓娓道来,字字珠玑,不急不缓地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为深邃的精神世界。他对于中国文化“源头活水”的追溯,特别是对儒家思想在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一直对“教育”抱有一种模糊而美好的想象,认为它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但钱先生在这本书中,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他强调教育的根本在于“做人”,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于唤醒个体内在的生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他用许多生动的例子,阐释了何为真正的“德育”,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将这些宝贵的品质传递给下一代。我尤其被他对“历史感”的培养所打动,他认为一个没有历史感的人,就像无根的浮萍,无法理解当下的处境,也无法规划未来。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否过于注重短期的功利性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纵深的培养。

评分

其实,他几乎从来没有接受过她的围巾。他总是很快地把它们除下来,然后压在箱子里,最后还给她。

评分

阅读速度

评分

他们站在树下,秋风过处寒意顿生。薛师姐看着慕容师兄,她的眼神温柔沉迷。我回过头来,就看见姜师兄站在另一棵树后面。他看着他们神色黯然,然后转身离开,只有长长的叹息远远地传来。

评分

第一种是信息式阅读法。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象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

评分

故职业在求能,而智识在求知,而「知」与「能」之能事,则必在求知人之所不知而求能人之所不能,夫而后其知能之意义乃显,其知能之价值乃高。故其求知与能之路向与目标,先则求其专,继则求其新、求其异,求其能出奇而制胜。

评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 起卖给朱文公的 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 草;但那时却是 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 不必说鸣蝉在树 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 在这里弹琴。翻 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 拍的一声,从后 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 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 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 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 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 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 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 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 从枕边飞出,外 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 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 上,而且极想得 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 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 然是常有的,然 而都不是美女蛇。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 形印在雪上) 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 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 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 绳,人远远地牵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 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 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 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 性急,来不及等 它走到中间去。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 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 罢,也许是因为 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 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 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 只很肥大的梅花 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 孔子,第二次算 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 老人,须发都 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 正,质朴,博学 的人。

评分

读书方法

评分

那是一个像水一样柔美的女子。眼神清澈婉转,看上去柔弱而单薄,她是一个需要疼惜的温柔女子。

评分

钱先生的书无可挑剔,太值得后辈学生去学习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