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可以这样看丛书:生物中心主义

科学可以这样看丛书:生物中心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伯特·兰札(Robert Lanza),[美] 鲍勃·伯曼(Bob Berman) 著,朱子文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
  • 生物学
  • 生物中心主义
  • 哲学
  • 科普
  • 自然科学
  • 思维方式
  • 生命科学
  • 科学普及
  • 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466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3361
包装:软精装
丛书名: 科学可以这样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字数:1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宇宙新理论的奠基之作
   将真正实现人类世界观的转变
   门外汉都能读懂的世界科学名著

内容简介

通过一位生物学家的观点和天文学家的讲述,《生物中心主义》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前人的宇宙--我们自身--我们的生命和意识,引领读者走上一个看似不可能但最终不可避免的旅程。从物理学转换到生物学的观点,打开了西方科学不经意间自我禁锢的囚笼,打破了读者关于生命、时间和空间甚至死亡的观念。同时,它把我们从生命不过是碳元素等少数其他元素的混合物这一沉闷的世界观中解放出来,提出了生命是不朽的可能性。唤起读者不再用原来的方式观察真实的世界。

作者简介

罗伯特·兰札(Robert Lanza),医学博士,世界上最受尊敬的科学家之一。《美国新闻与世界》杂志的封面报道称他为“天才”,“叛逆的思想家”,甚至将他与爱因斯坦相媲美。兰札与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天文学家鲍勃·伯曼组成研究小组,在《生物中心主义》一书提出了有关宇宙的最新的革命性观点。兰札现为美国高级细胞技术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兼职教授,出版了20本科学著作。
鲍勃·伯曼(Bob Berman),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学家之一。他是《天文学》杂志“奇怪的宇宙”的专栏作家,此前他任《探索》(Discover)的天文专题作家,是《老农民的年历》天文部分的主编。他极善于把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成易于非专业读者理解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具备高级知识的读者也富有意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与《时间简史》一样,这篇文章确有激发性,让生物学进入了整体……这本书会对许多不同学科产生吸引力,因为它用新的眼光审视现存的老问题。最重要的是,它让你思考。
--E.唐纳尔·托马斯(E.Donnall Thomas),1990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之作……意识创造真实的观念得到量子论的支持……也与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某些现象相符,道出了我们存在的构成。正如我们现在所知的那样,太阳并未真正运动而我们却在运动(我们是活性剂),所以(这本书)指出,我们就是给一切可能结果(我们称之为“真实”)的特定构形赋予意义的实体。
--罗纳德·格林(Ronald Green),达特茅斯学院伦理研究所主任

罗伯特·兰札这位世界知名科学家跨越了许多领域,从药物传输到干细胞,到阻止动物濒危,无疑是我们时代最有才华的人之一,又写出了一篇好文。宇宙的新理论'深入考察了我们在最近几个世纪获得的全部知识…… 他在生物学的局限中置入的观点,迫使我们理解周围的存在和外在宇宙的更大真相。这一新理论对未来几个世纪的自然法则观念肯定有革命性的改变。
--安东尼·阿塔拉(Anthony Arala),国际公认的科学家,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再生医学研究所主任

目录

1 致谢
1 导言
第1章 泥泞的宇宙
第2章 一开始,世界上有……什么?
第3章 树倒下的声音
第4章 光明与行动
第5章 宇宙在哪里?
第6章 时间中的芭布丝
第7章 明天来到的前天
第8章 最令人惊异的实验
第9章 金凤花的宇宙
第10章 无可失却的时间
第11章 空间之隔
第12章 帷幕后面的人
第13章 思维的风车
第14章 天堂中的坠落
第15章 创生的建构
第16章 这是什么地方?
第17章 科幻成真
第18章 意识之谜
第19章 死亡和永生
第20章 我们何去何从?
附录1 洛伦兹转换
附录2 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生物中心主义
译注
关于作者

精彩书摘

要是芭芭拉能进入到所有的生命中——整张黑胶录音唱片——她就能以非连续的方式体验生命——她会懂得我,把2006年50岁的我搭在时间之箭上,那一支箭上有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一个少年、一个老人。
最终连爱因斯坦也承认:“现在,贝索,”(他的老友之一)“比我早一点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这并不意味着什么。跟我们一样……人们都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区别只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顽固幻觉而已。”
时间是一支固定的箭,这是人类的建构。我们生活在一切时间的边缘,这是一种幻觉。一种不可逆转的、持续流动的事件连续体与银河系、恒星和地球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更大的幻觉。空间和时间是动物理解的形式——周期。我们就像乌龟背着壳那样背着空间和时间。所以,根本就没有绝对自我存在的、其中发生的物质事件与生命无关的基体(matrix)。
不过,还是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更基本的问题吧。芭芭拉想明白时钟是怎么回事。“我们制造出了非常精密的机器,比如原子钟,用来测量时间。如果我们能够测量时间,那不就证明它是存在的了?”
芭芭拉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要知道,我们用升和加仑这种单位量度汽油,并根据这种量化值付款。我们会对某种不真实的东西抱着这种锱铢必较的态度吗?
对于这种问题,爱因斯坦是不屑于谈论的,他只是说:“时间就是我们用时钟来量度的东西。空间是我们用测量杆来量度的东西。”物理学家强调的是“量度”。然而,要强调的也可能正是我们,即观察者,就像这本书坚持讨论的那样。
但如果时钟看起来就像一道难题,那就考量一下,测量时间的能力是否有办法支持时间的物质存在。
时钟是有节奏的东西,意思就是说,时钟具有不断重复的过程。人类利用某些事件的节奏,如时钟的计数来测定其他事件的时间,比如地球的转动。但这并不是“时间”,而是事件之间的比较。特别是经过许多时期以后,人类观察到了自然中有节奏的事物,比如,月亮或太阳的周期性、尼罗河的洪水——于是我们就创造出其他有节奏的东西来看它们是怎样关联的,从而达到比较单纯的目的。

前言/序言

  一个简单但却激进的观点常常撼动知识的基础。“世界不是平的”这一惊人发现,挑战并最终改变了人们对自身的感觉和与世界的关系。对15世纪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地球是由岩石构成的圆球”这一概念是荒谬的。量子理论实验的发现,使整个西方自然哲学再一次经历巨大变化。同时,这些发现令我们对传统物理学对宇宙的起源和构成的解释的怀疑和不确定与日俱增。

  《生物中心主义》完成了世界观的这一转折,它用革命性的观点把这个星球倒转了过来。其观点是,生命创造了宇宙,而不是相反。在这种理论范式看来,生命并不是物理法则的一个偶然副产物。

  通过一位深受赞许的生物学家的观点和前沿天文学家的讲述,《生物中心主义》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我们自身,引领读者走上一个看似不可能但最终不可避免的旅程。从物理学转换到生物学的观点,打开了西方科学不经意间自我禁锢的囚笼。《生物中心主义》打破了读者关于生命、时间和空间甚至死亡的观念。同时,它把我们从生命不过是碳元素等少数其他元素的混合物这一沉闷的世界观中解放出来,并提出了令人愉快的可能性--就根本上而言,生命是不朽的。

  《生物中心主义》唤起读者对一种新的可能性的感觉,书中充满许多令人震惊的新观点,将使读者不再用原来的方式观察真实的世界。
《生命的边界:从微观到宏观的探索》 本书旨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引领读者穿越生物世界的层层帷幕,探索生命存在的本质、演化脉络以及与宇宙万物之间的深刻联系。我们不局限于传统的生物学范畴,而是将目光投向宏大的宇宙尺度,以及微观粒子的奇妙世界,试图理解生命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第一章:混沌初开,生命之源 在浩瀚的宇宙洪流中,地球只是沧海一粟。然而,正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孕育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本章将追溯生命起源的谜团,从宇宙大爆炸后早期地球的极端环境出发,探讨构成生命最基本元素的形成过程。我们将深入研究构成生命体的关键分子——水、氨基酸、核酸等,以及它们在原始海洋中如何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走向自我复制的奇点。 从星尘到生命: 宇宙中的化学元素是如何产生的?恒星的演化与生命的诞生有何关联?我们将简要回顾元素周期表的奥秘,以及构成生命体的碳、氢、氧、氮等元素在宇宙中的分布和起源。 地球的早期舞台: 冥古宙时期,地球环境与今天截然不同。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这些看似毁灭性的力量,是否也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和物质?我们将考察原始大气的成分、早期海洋的化学特征,以及陆地形成的初期状况。 分子生命的萌芽: 在适宜的环境中,无机物如何一步步转化为有机物?我们将探讨“原始汤”假说、“深海热泉”假说等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科学猜想,并介绍对这些假说提供支持的实验室模拟实验。RNA世界理论将作为本章的重点,阐述RNA在早期生命演化中可能扮演的关键角色,它既能携带遗传信息,又具备催化功能,为DNA和蛋白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细胞的诞生: 从无膜的有机分子团到拥有独立边界的原始细胞,这是一个怎样的飞跃?我们将研究细胞膜的形成机制,以及细胞器在早期细胞中的演化过程,理解最初的“生命单位”是如何具备了独立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第二章:演化的乐章,生命的变奏 生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通过不断地变异、选择和适应,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的演化乐章。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亿万年的时光,见证生命形式的多样化以及适应环境的惊人能力。 达尔文的回响: 自然选择理论是理解生命演化的基石。我们将重新审视达尔文及其后的演化思想,从微观的基因突变到宏观的物种形成,深入理解“适者生存”的精髓,以及基因漂移、基因流等其他演化机制。 基因的密码与变异: DNA作为生命的蓝图,其结构的精巧以及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异,是演化动力的源泉。我们将探讨基因突变的多样性,以及这些突变如何影响生物体的性状,并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表观遗传学的最新进展也将被引入,揭示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后代的性状。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生命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演化出高度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我们将考察多细胞生物的起源,理解细胞分化、组织形成以及器官系统的演化过程。共生理论在多细胞生物演化中的作用也将被提及。 适应的艺术: 生物学家们通过对各种生物的深入研究,发现生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几乎是无限的。本章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生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例如深海的黑暗与高压,沙漠的干旱与酷热,极地的严寒,以及火山的酸性腐蚀。我们将关注生物在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的精妙适应,例如变色龙的伪装,候鸟的迁徙,植物的耐旱机制等。 共生与协同: 演化并非总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许多生命形式是通过共生关系得以繁衍。我们将探讨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微生物与动物肠道的共生,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协同进化将作为本章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展示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动力。 第三章:智慧的火花,意识的觉醒 生命不仅仅是生存与繁衍,更包含了感知、思考与创造。本章将聚焦于生命体中智慧的产生,以及意识的神秘本质,探索生命体如何从简单的反应机制发展出复杂的认知能力。 感官的进化: 从简单的光感细胞到高度发达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系统,生命体不断拓展着与外界互动的边界。我们将考察不同物种的感官特化,例如蝙蝠的回声定位,蜜蜂的紫外线视觉,以及哺乳动物的嗅觉优势,理解感官如何影响生物的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 神经系统的奥秘: 神经系统是生命体感知、处理信息和发出指令的中枢。我们将从简单的神经网到复杂的大脑,回顾神经系统的演化历程,以及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基本原理。神经递质、突触可塑性等概念将帮助我们理解学习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行为的智慧: 生物的行为是其内在基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体现。本章将探讨不同生命体展现出的复杂行为,例如鸟类的求偶舞蹈,蚂蚁的社会协作,以及灵长类动物的社会学习。我们将关注生物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们在适应环境、繁衍后代中的作用。 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意识是生命体最引人入胜的谜团之一。本章将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意识的神经基础,以及它在认知、情感和决策中的作用。我们将讨论关于意识的几种主要理论,例如整合信息理论、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等,并思考人类意识的独特性以及与其他生命体意识的差异。 工具的使用与创造: 某些物种,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展现出了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能力,这被认为是智慧的重要标志。我们将考察不同物种的工具使用行为,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学习和模仿来掌握这些技能。 第四章:生命的网络,生态的智慧 生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生命网络。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生态系统的内部,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平衡的微妙机制。 食物链与食物网: 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每一个环节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典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理解能量和物质如何在生态系统中流动,以及营养级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竞争与捕食: 物种之间的竞争是推动演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将探讨不同形式的竞争,例如资源竞争、空间竞争等,以及捕食者与猎物之间长期演化形成的“军备竞赛”。 共生与寄生: 除了竞争,生命体之间也存在互利的共生关系,例如授粉者与植物,清洁虾与大鱼。同时,寄生关系也深刻影响着物种的生存和演化。本章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这些复杂的关系如何塑造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我们将探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以及各种扰动(如火灾、洪水、外来物种入侵)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健康的重要标志。本章将阐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包括为我们提供食物、药物、原材料,以及调节气候、净化水源等生态服务功能。 第五章:生命的未来,人类的责任 在深刻理解了生命的起源、演化、智慧和生态之后,我们不禁要思考生命的未来。本章将聚焦于当前人类活动对生命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物种,应肩负的责任。 气候变化的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我们将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物种生存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可能出现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环境污染的危机: 从塑料垃圾到化学污染物,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正在日益侵蚀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威胁着无数生命的健康。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生物入侵的威胁: 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迁移,导致许多外来物种入侵新的生态系统,并对本地物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将分析生物入侵的机制和后果。 科技的双刃剑: 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生命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但也带来了潜在的伦理和生态风险。我们将审视这些科技的潜力与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章将探讨绿色能源、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前沿理念,以及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众在构建更加和谐的生命未来中所能扮演的角色。 《生命的边界:从微观到宏观的探索》力求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思考。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对生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并激发对保护地球生命的热情与行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一种非常迷人、带着古典韵味的学术散文体。它不像现代流行科普那样追求速度和爽感,而是沉静、内敛,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了思想的张力。我常常需要在某一段落停下来,细细品味作者精妙的措辞和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书中对早期生命形态的推演部分,尤其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生物学功底,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严谨的逻辑链条,重构了那些我们只能通过化石间接推测的历史瞬间。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讨论。我们总习惯于将人类的出现视为宇宙演化的某种必然,但这本书却有力地论证了,生命演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无数的“如果……会怎样”的岔路口,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次概率的奇迹。这种谦卑感是现代科学叙事中常常缺失的,它提醒我们,即便拥有强大的科技,我们依然只是这场漫长演化游戏中的幸运儿。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对“整体性”的强调。它拒绝将生命割裂来看待,无论是将生态系统拆分成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还是将个体拆分成器官和基因的机械组合,作者都持有一种温和但坚决的反对态度。他试图建立一种更加流动的、互联的生命观,强调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反之亦然。阅读过程中,我联想到许多环境问题,过去我或许只关注污染的直接后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污染对生物圈信息和能量流动的深远影响,这种“系统性思维”是极其宝贵的。它的行文过程中,偶尔会穿插一些富含哲理的问句,这些问句不是为了给出结论,而是像精准的探针,深入到读者的内心深处,引发长久的自我对话。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洞察力、视野开阔、并且能够真正改变一个人观察世界方式的杰作。

评分

这本《科学可以这样看丛书:生物中心主义》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冲击力,采用了深邃的蓝色和充满科技感的线条,隐约能窥见细胞和DNA的结构,让人立刻联想到生命科学的深奥与魅力。我最初抱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怀疑的心态翻开它,毕竟“生物中心主义”这个概念在当前的科学思潮中,听起来既前卫又有些绝对。然而,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作者似乎有着把复杂概念简化的魔力,书中对生命起源的探讨,不是枯燥的化学公式堆砌,而是像在讲述一部史诗。它巧妙地将哲学思辨融入到对基因编辑、乃至意识本质的探究之中。我特别欣赏它处理伦理困境的方式,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辩手,引导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它让我反思,我们是不是常常将人类的尺度强加于整个自然界之上?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不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洗礼,让我开始用更“生物”的眼光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好像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重塑了一遍,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长期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突然被告知可以摘下眼镜。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在前几章就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将读者阻挡在外。相反,它像一位耐心的向导,从最基础的细胞通讯讲起,逐步深入到宏观的生态平衡,最终探讨到智慧生命的未来走向。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信息流”在生命体中的重要性那一章印象深刻。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基因、蛋白质、乃至神经元网络描绘成一个巨大的、不断自我优化的信息处理系统,这让我对“生命”这个概念有了更动态、更具动态性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的集合,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追求信息永续的机制。这种视角是如此新颖,以至于我合上书本后,看路边的一棵树,看空中飞过的一只鸟,都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它们是如何在这个信息网络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对自然科学基本概念的了解。但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适应期,你就会发现它给予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后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时常翻阅的工具书。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文献和最新的研究进展,但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如何将这些看似分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宏大的“生物中心”的理论之网。它挑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比如智能的唯一性、人类的特殊地位等等。特别是当它讨论到微生物世界的复杂社会结构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原来我们以为的“简单生命”,其内部的运作机制,比我们想象中的任何人类社会都要精妙和稳定得多。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定义进行了全面的刷新,它不再仅仅关乎我们自己,而是扩展到了地球上每一个有机的存在。

评分

已经读完。受益颇多!

评分

师兄推荐,好好读一读

评分

在京东购物,商品、包装、物流都无可挑剔,满意。

评分

快递员人不错,帮我那上楼

评分

送货快,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一下子买了好多这方面的书,孩子喜欢,必须支持,希望对他的学习有帮助

评分

很实用,非常喜欢,内容也很丰富。引人入胜。

评分

儿子卖的,应还不错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