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废水的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法处理技术

印染废水的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法处理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世和,吴慧芳,晏再生 著,王世和 等 编
图书标签:
  • 印染废水
  • 膜生物技术
  • 水解
  • 多格室
  • 废水处理
  • 环境工程
  • 生物处理
  • 膜技术
  • 水污染
  • 环保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00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33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页数:2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印染废水的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法处理技术》是迄今为止国内为数不多的以创新性实用新技术成果为主线,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印染废水的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法处理技术的专著。全书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兼顾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与观点,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为作者研究的最新成果。
全书共6章,内容包括:绪论,印染废水的预处理技术研究,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流化床工艺基础特性研究,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小试研究,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流化床处理印染废水的生产性研究,推荐工艺及技术经济分析。
《印染废水的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法处理技术》可供相关科研院所、工程设计单位的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技术开发背景
1.1.1 我国纺织印染业发展及废水排放现状
1.1.2 印染废水的水质特征
1.1.3 国家及江苏省对印染废水排放控制的政策要求
1.2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1.2.1 物化法
1.2.2 生物法
1.3 印染废水常用处理技术
1.3.1 一般处理技术概述
1.3.2 多格室水解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3 膜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技术开发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技术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1.4.2 技术开发主要内容、重点
1.4.3 研究开发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印染废水的预处理技术研究
2.1 Fenton试剂预处理
2.1.1 作用机理
2.1.2 初始pH的影响
2.1.3 水温的影响
2.1.4 H2O2投加量的影响
2.1.5 Fe2+投加量的影响
2.1.6 氧化时间的影响
2.2 混凝预处理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流化床工艺基础特性研究
3.1 多格室水解反应器的基础特性
3.1.1 水力学特性
3.1.2 有机物的降解动力学模型
3.1.3 处理印染废水的流态模型
3.1.4 缺氧活性污泥特性研究
3.2 膜生物流化床工艺基础特性
3.2.1 中空纤维膜组件系统的水力学特性
3.2.2 中空纤维膜组件系统通水试验
3.2.3 膜生物流化床的载体特性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小试研究
4.1 试验概况
4.2 多格室水解反应器预处理印染废水的特性
4.2.1 概述
4.2.2 反应器的启动
4.2.3 进水pH对前道水处理性能的影响
4.2.4 水温对印染废水处理性能的影响
4.2.5 水力停留时间对印染废水处理性能的影响
4.2.6 进水有机负荷对处理性能的影响
4.2.7 处理水可生化性的提高
4.2.8 与Fenton试剂预处理的比较
4.3 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法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特性
4.3.1 有机物去除特性
4.3.2 脱氮特性
4.3.3 除磷特性
4.4 组合工艺对偶氮染料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流化床处理印染废水的生产性研究
5.1 试验装置与方法
5.1.1 试验装置与流程
5.1.2 试验水质
5.1.3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5.1.4 试验仪器与规格
5.1.5 试验方法及运行条件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器启动阶段
5.2.2 负荷提高阶段
5.2.3 稳定运行阶段
5.3 组合工艺对印染废水中有机物降解的波谱分析
5.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讨论
5.4 不同强化措施对组合工艺出水水质的改善
5.4.1 膜出水投加混凝剂
5.4.2 MBFB内投加混凝剂
5.4.3 MCHR内投加粉末活性炭
5.4.4 MBFB上清液部分回流到MCHR首端
5.5 以污水处理厂混凝沉淀出水为组合工艺进水的试验概况
5.5.1 材料与方法
5.5.2 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推荐工艺及技术经济分析
6.1 推荐工艺流程
6.2 设计水量与水质
6.3 各段处理效果及技术可行性分析
6.4 主要构筑物设计概述
6.4.1 格栅
6.4.2 调节池
6.4.3 混凝沉淀池
6.4.4 MCHR
6.4.5 MBFB
6.4.6 污泥池
6.5 工程投资与运行费用分析
6.5.1 投资费用估算
6.5.2 装机功率与运行功耗
6.5.3 运行费用分析
6.6 经济效益及投资回收期分析
6.6.1 排污超标费
6.6.2 节约水费
6.6.3 H/O(MBFB)技术处理所需总费用
6.6.4 项目可创造经济效益
6.6.5 投资回收期
6.7 污染物减排量估算
6.8 本章小结
……

前言/序言


《高级有机合成中的不对称催化策略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当代有机合成化学领域中,尤其是在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和药物分子构建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不对称催化技术。全书围绕如何高效、高选择性地构建手性中心展开深入探讨,内容涵盖了从理论基础到前沿应用的全方位内容,旨在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从事精细化工和药物研发的科研人员提供一本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参考手册。 第一章:不对称催化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本章首先回顾了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并引出不对称合成的必要性。随后,详细阐述了不对称催化反应的两个核心要素: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原理和反应机理。重点介绍了过渡金属催化(如铑、钌、铱等)和有机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的早期里程碑事件,包括Sharpless环氧化反应、野依不对称氢化反应等,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章特别强调了立体电子效应、空间位阻以及过渡态理论在预测和优化催化剂性能中的作用。 第二章:手性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手性配体是实现高对映选择性的关键。本章将配体设计分为几大类别进行系统介绍: 1. 膦配体(Phosphine Ligands): 深入分析了双膦配体(如BINAP, DuPhos系列)的结构特点及其在不对称氢化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通过调节P-C键的扭转角和电子密度来微调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2. 氮氧/氮硫配体: 重点讨论了吡啶-噁唑啉(PyBox)和席夫碱类配体,它们在不对称环丙烷化、C-H键活化中的应用潜力。 3. 手性N-杂环卡宾(NHC)配体: 介绍了NHC配体作为稳定且电子可调的配体在交叉偶联反应和烯烃聚合反应中的最新进展。 第三章:不对称金属催化反应的精选专题 本章聚焦于几类在现代合成化学中应用最广泛、研究最深入的不对称金属催化反应: 1. 不对称氢化反应(Asymmetric Hydrogenation): 详细解析了不对称转移氢化(ATH)和直接氢化反应的机理,特别关注了对酮、亚胺底物的高效转化,并列举了工业界成功应用的案例。 2. 不对称C-C键构建反应: 涵盖了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不对称Michael加成以及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深入探讨了手性路易斯酸催化剂如何激活底物并引导反应的立体控制。 3. 不对称C-H键活化: 作为合成化学的前沿领域,本章介绍了如何利用导向基团和手性过渡金属配合物实现惰性C-H键的选择性官能化,例如不对称烯胺/亚胺的氨基化和烷基化。 第四章: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Organocatalysis)的崛起 有机小分子催化以其环境友好、易于修饰的特点,成为与金属催化并驾齐驱的重要分支。本章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1. 胺类催化: 详细阐述了脯氨酸及其衍生物在Aldol反应、Mannich反应中的作用机制,重点分析了“活化-加成-消除”的催化循环,以及如何通过动力学分辨率实现对映选择性。 2. 手性Brønsted酸/碱催化: 探讨了基于硫脲、磷酸和二胺骨架的手性催化剂,它们通过形成氢键网络来精确控制反应中间体的构象,实现对亚胺和羰基化合物的高效催化。 第五章:不对称催化在药物合成中的实践 本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展示了不对称催化在复杂药物分子合成中的实际威力。通过分析数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抗癌药物、抗病毒药物的片段合成——读者可以直观了解如何根据底物结构和目标产物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催化体系。内容涵盖了手性合成砌块的制备,以及后期复杂分子骨架的快速构建策略。此外,还讨论了如何将催化反应放大到公斤级生产所需的工艺优化考量,包括溶剂效应、催化剂负载量和回收利用问题。 第六章:新型催化策略与未来展望 本章面向未来研究方向,探讨了当前不对称催化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1. 光催化与电化学不对称合成: 介绍如何利用光能或电能驱动传统上难以实现的自由基反应,以温和的方式构建复杂手性结构。 2. 流动化学中的不对称催化: 讨论了将高效催化剂固定化到载体上,在微反应器中实现连续化、高通量不对称合成的技术优势。 3. 酶催化与化学催化的结合(Chemoenzymatic Synthesis): 探讨如何取长补短,利用酶的高选择性与化学催化剂的广泛底物适用性,设计更高效的合成路线。 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理论推导严谨,并配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图示和实验实例,旨在成为化学工作者手中一份必备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印染废水的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法处理技术"。光是这几个词,就让我想象到一个复杂精密的工业过程。我是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平时接触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于这种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案例研究,我总是特别感兴趣。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问题:多格室水解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它与传统的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而膜生物法又是一个多么巧妙的结合,它又是如何在这个多格室的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呢?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独立的单元技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套高效的废水处理方案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这个集成系统的设计理念、工艺流程、关键控制参数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毕竟,印染废水的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能够找到一种有效且经济的解决方案,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一种期待,一种想深入了解这种先进处理技术的渴望。

评分

我是一名对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学者,常常关注那些能够带来颠覆性变革的技术。当看到"印染废水的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法处理技术"这个书名时,我立刻感受到了其中的创新之处。印染废水以其高色度、高COD、难降解有机物等特点,一直是环保领域的一大挑战。而“多格室水解”和“膜生物法”都是各自领域内的重要技术,将它们巧妙地融合,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力武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两种技术的协同效应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多格室水解如何为后续的膜生物反应器提供更易降解的底物,从而提高膜的使用寿命和处理效率?膜组件的选择、运行策略以及如何防止膜污染,在多格室水解的条件下又有哪些新的考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理论分析,并辅以详实的实验数据和工程实践,为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

我是一名在印染行业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废水处理难题。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们工厂的废水处理系统,虽然也有一些生化处理的环节,但始终没有达到我们理想中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处理的有机污染物,处理效率总是差强人意。"多格室水解"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知道它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有机物降解率的预处理手段,但如何与"膜生物法"结合,并且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我之前并没有深入了解过。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强、可借鉴性高的经验。例如,不同格室的设计是如何影响水解效果的?膜组件的选择、运行以及维护有哪些关键点?如何优化整个工艺流程以降低运行成本并提高出水水质,达到严格的排放标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解决现有问题的希望,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们团队在技术升级和改造过程中的一本宝贵指南。

评分

我是一位对环境保护充满热情的退休化学工程师,虽然已经不在一线工作,但对前沿的环保技术始终保持着关注。"印染废水的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法处理技术"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化学工程在环保领域应用的兴趣。我对"多格室水解"的概念有模糊的认识,知道它可能涉及到不同微生物群落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有机物的可生化性。而"膜生物法"则更让我感到惊叹,它将物理分离与生物处理巧妙结合,能够实现高效的污染物去除和水资源回用。我好奇的是,这本书将如何深入浅出地阐述这两者的结合原理,包括多格室设计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以及膜在生物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例如截留污泥、提高微生物浓度等。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反应动力学、传质过程以及系统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同时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技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对环保技术总是报以极大的关注。这本书的书名,"印染废水的多格室水解:膜生物法处理技术",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性和前沿性。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隐约能感受到这是一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高效化的处理思路。我很好奇,这个“多格室水解”究竟是通过怎样的设计,能够让印染废水中那些顽固的污染物变得更容易被处理?而“膜生物法”又是一种怎样的神奇技术,能够实现如此精密的过滤和净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技术的原理,让我能够理解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最终实现废水的高效处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废水,背后有着如此复杂而精密的科技在默默地发挥作用,也让我对科学家们在环保领域的智慧和努力肃然起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