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东方照相记
定价:59.00元
作者:南无哀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
ISBN:9787108053442
字数:344000
页码:3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3903843
编辑荐语
这是一部深入研究1844年中国遭遇摄影术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的拍摄活动的摄影史著作。书稿呈现出自1844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20位西方摄影家在中国摄取的近140张历史影像,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加以阐述,非常独特地展现出百年中国大历史下的许多重要细节,细细读来,全书稿图文并茂,血肉丰满,全书有以下几个看点:1.珍贵的图片:几百张珍贵图片,有的为首次在国内出现;生动展示了中国时代的变迁与沧桑岁月。2.14位赫赫有名的摄影师:享誉国际的摄影大师在中国留下了他们的拍摄足迹,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精彩故事:打开中国的大门,战火纷飞的历史见证,新中国建设的困惑,新时期发展的赞美,等等。3.拓展了照片的社会——历史视野:通过考察西方摄影家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揭示其影像背后隐藏的社会历史内涵。4.首次性:首次勾勒出西方人拍摄的中国照片中潜伏的“东方学影像链条”,综合运用东方学、历史学等学术研究成果,拓展了摄影史研究的学术视野。
内容提要
全篇以1844年起,来华谈判的法国拉萼尼使团成员于勒伊迪埃拍摄了澳门、广州的市井风物、官员富商、参加谈判的中法代表以及《中法黄埔条约》的签字仪式,这是西方人在中国拍摄的*批照片,现在还有37张银版存于法国。此后,西方来华的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冒险家、军人、记者各色人等穿行于中国大地,成千上万人留下了关于中国的照片,其中哪些人、哪些照片是*重要的?为何重要?那些著名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那些*重要的西方摄影家因何原因来这是一部深入研究1844年中国遭遇摄影术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的拍摄活动的摄影史著作。书稿呈现出自1844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20位西方摄影家在中国摄取的近140张历史影像,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加以阐述,非常独特地展现出百年中国大历史下的许多重要细节,细细读来,全书稿图文并茂,血肉丰满。作者简介南无哀,本名王保国,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编审、《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长期致力于国际报道摄影(含纪实摄影)、艺术摄影和摄影史、摄影评论的编辑、研究和译介工作。是法国佩皮尼扬国际报道摄影节(Visa pour l'Image)、英国FORMAT 国际摄影节、美国露西基金会国际摄影奖(IPA中国赛区)和中国连州、大理、丽水、济南等国际摄影节(双年展)评委。曾应邀出席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与西班牙 1936-1939:罗伯特卡帕与全球人民阵线” 国际研讨会。著有《谈影唯缺颂红妆——摄影阅读笔记》。目录
目 录
序言 东方学视野中的中国照片 1
*章 见证条约时代的开始
—1860 年菲利斯·比托记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7
第二章 衰落的帝国
—1869—1872 年约翰·汤姆森记录的中国 35
第三章 1900 年的北京
—詹姆斯·利卡尔顿镜头中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61
第四章 “农夫歌”
—1908—1932 年西德尼·甘博照片中的中国 91
第五章 香格里拉的始作俑者
—1922—1949 年约瑟夫·洛克在中国的探险 119
第六章 1935 年的禁地之旅
目 录
序言 东方学视野中的中国照片 1
*章 见证条约时代的开始
—1860 年菲利斯·比托记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7
第二章 衰落的帝国
—1869—1872 年约翰·汤姆森记录的中国 35
第三章 1900 年的北京
—詹姆斯·利卡尔顿镜头中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61
第四章 “农夫歌”
—1908—1932 年西德尼·甘博照片中的中国 91
第五章 香格里拉的始作俑者
—1922—1949 年约瑟夫·洛克在中国的探险 119
第六章 1935 年的禁地之旅
—艾拉· 玛雅尔穿越“隔断的绿洲” 143
第七章 1936 年的禁地之旅
—埃德加·斯诺探寻红色中国 153
第八章 在战火中疗伤
—1938 年罗伯特·卡帕目击的中国抗战 180第九章 北平的声音与记忆
—1933—1946 年海达·莫理循眼中的古都 206
第十章 1948—1949:穿行于新旧中国之间
—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在中国(上) 224
第十一章 1958:“我们有一个重大的责任”
—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在中国(下) 254
第十二章 旁观者
—1964—2005 年何奈·布里的七访中国 276
第十三章 1979 年的中国
—伊芙 ·阿诺德与她的《中国之行》 288
第十四章 红色中国
—马克·吕布眼中的毛泽东时代 304
第十五章 中国之惑
—马克·吕布眼中改革开放的中国 325
第十六章 我的情怀在这里
—1976—2010 年刘香成的中国叙事 350
后记 363
目录
目 录
序言 东方学视野中的中国照片 1
*章 见证条约时代的开始
—1860 年菲利斯·比托记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7
第二章 衰落的帝国
—1869—1872 年约翰·汤姆森记录的中国 35
第三章 1900 年的北京
—詹姆斯·利卡尔顿镜头中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61
第四章 “农夫歌”
—1908—1932 年西德尼·甘博照片中的中国 91
第五章 香格里拉的始作俑者
—1922—1949 年约瑟夫·洛克在中国的探险 119
第六章 1935 年的禁地之旅
目 录
序言 东方学视野中的中国照片 1
*章 见证条约时代的开始
—1860 年菲利斯·比托记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7
第二章 衰落的帝国
—1869—1872 年约翰·汤姆森记录的中国 35
第三章 1900 年的北京
—詹姆斯·利卡尔顿镜头中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61
第四章 “农夫歌”
—1908—1932 年西德尼·甘博照片中的中国 91
第五章 香格里拉的始作俑者
—1922—1949 年约瑟夫·洛克在中国的探险 119
第六章 1935 年的禁地之旅
—艾拉· 玛雅尔穿越“隔断的绿洲” 143
第七章 1936 年的禁地之旅
—埃德加·斯诺探寻红色中国 153
第八章 在战火中疗伤
—1938 年罗伯特·卡帕目击的中国抗战 180第九章 北平的声音与记忆
—1933—1946 年海达·莫理循眼中的古都 206
第十章 1948—1949:穿行于新旧中国之间
—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在中国(上) 224
第十一章 1958:“我们有一个重大的责任”
—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在中国(下) 254
第十二章 旁观者
—1964—2005 年何奈·布里的七访中国 276
第十三章 1979 年的中国
—伊芙 ·阿诺德与她的《中国之行》 288
第十四章 红色中国
—马克·吕布眼中的毛泽东时代 304
第十五章 中国之惑
—马克·吕布眼中改革开放的中国 325
第十六章 我的情怀在这里
—1976—2010 年刘香成的中国叙事 350
后记 363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介绍
南无哀,本名王保国,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编审、《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长期致力于国际报道摄影(含纪实摄影)、艺术摄影和摄影史、摄影评论的编辑、研究和译介工作。是法国佩皮尼扬国际报道摄影节(Visa pour l'Image)、英国FORMAT 国际摄影节、美国露西基金会国际摄影奖(IPA中国赛区)和中国连州、大理、丽水、济南等国际摄影节(双年展)评委。曾应邀出席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与西班牙 1936-1939:罗伯特卡帕与全球人民阵线” 国际研讨会。著有《谈影唯缺颂红妆——摄影阅读笔记》。
文摘
媒体荐语
读者若熟悉中国人,了解他们根深蒂固的迷信习惯,应不难理解,在我完成这项任务时,会面对多大的困难与危险。……我的照相机被视为神秘暗器,与我的天生魔眼相得益彰,使我得以洞穿岩石山峦,看透当地人的灵魂,制成可怕的图像。被拍摄者会神魂出窍,不出几年,就会一魂归西。
——罗伯特卡帕,1938年
我很高兴见到中国的摄影家们,和他们熟悉起来,并和他们畅谈我们共同的职业。尽管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同,我们的职业是要按照我们各个人的感觉直接地而且自然地表达一切生活。
我们有一个重大的责任,因为我们把亲眼见到的历史记录传达给各国的百万人民。
读者若熟悉中国人,了解他们根深蒂固的迷信习惯,应不难理解,在我完成这项任务时,会面对多大的困难与危险。……我的照相机被视为神秘暗器,与我的天生魔眼相得益彰,使我得以洞穿岩石山峦,看透当地人的灵魂,制成可怕的图像。被拍摄者会神魂出窍,不出几年,就会一魂归西。 ——约翰汤姆森,1873-1874年我们眼前的这座巨大的城市不仅被荒废了,而且被信奉基督教的军队洗劫、掠夺,成了废墟。 ——詹姆斯利卡尔顿,1900年 我是这个远征队的穷亲戚,这给我造成很多困难。他们人很好,但拍电影是他们的私事(他们让我感觉到了这点),照片完全是次要的……台儿庄的照片拍得不错,但你背着一台很大的电影摄影机,身边有四个检查员,你还要协助拍电影……你想拍好照片真不容易。
——罗伯特卡帕,1938年
我很高兴见到中国的摄影家们,和他们熟悉起来,并和他们畅谈我们共同的职业。尽管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同,我们的职业是要按照我们各个人的感觉直接地而且自然地表达一切生活。
我们有一个重大的责任,因为我们把亲眼见到的历史记录传达给各国的百万人民。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1958年
中国所见,两点让我铭记在心:在过去30年(1949-1979)中他们已经走了多远;为了摆脱令人吃惊的落后的体力劳动——中国有千百万人还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他们还要走多远。 ——伊芙阿诺德,1980年
给变化如此之速的中国拍一幅肖像仍然十分困难。照片可能是模糊的,甚至相互矛盾。在我走过的很多城乡,前一眼看到的东西被后一眼所否定,昨天看到的东西被今天所否定。
——马克吕布,1996年
我拍的是中国人的中国。我觉得我拍的东西没有什么异常,我是用摄影把生活与那个时代的大环境、大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刘香成,2004年
显示全部信息
这本书的名字《东方照相记/南无哀》,光听名字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我拿到书的那个下午,天气正好,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封面上,一种古朴而又带着一丝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翻开书页,字里行间仿佛流淌着旧日的时光,那些定格在照片里的画面,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都像是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画卷,缓缓在我眼前展开。我试图去想象,那个“东方”究竟是指代着怎样的地理坐标,又承载着多少被历史尘封的记忆?而“照相记”三个字,则直观地告诉了我,这是一场关于影像的叙事,是对过往的记录与回溯。至于“南无哀”,这个词组则带着一股浓烈的东方宗教情怀,或许暗示着某种超脱、某种释然,又或者是一种深刻的悲悯。这种名字的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迫切地想知道,这些元素是如何在作者的手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怎样独特的故事世界。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邀请读者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旅行,一次对生命、对历史、对情感的深度探索。当我沉浸其中,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岁月的低语,看到了那些泛黄照片背后鲜活的生命。
评分每当我读完《东方照相记/南无哀》的某一部分,我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作者的叙事节奏,仿佛带着一种自然的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疲惫,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他能够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细节;也能够在描绘个人情感时,赋予它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这种叙事技巧,让我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家,他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乐器”,奏出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旋律。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作者的情感渲染所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着那些悲欢离合,一起感受着那些刻骨铭心的情感。这本书,让我对“叙事”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精神的共鸣。
评分《东方照相记/南无哀》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所呈现出的那种“东方美学”。这种美学,并非是流于表面的色彩运用,而是渗透在文字的骨子里,体现在故事的意境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将东方文化中那些含蓄、内敛、诗意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我仿佛听到了古老的丝竹之音,看到了水墨丹青的意境,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那些独特的韵味。这种“东方照相记”,不仅仅是对过往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东方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我感觉,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东方文化的窗户,让我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东方照相记/南无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厚度”。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需要你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味。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匠人,用文字打磨着每一个词语,雕琢着每一个句子,最终呈现出了一件饱含深情的艺术品。书中的情感表达,也并非那种直白的宣泄,而是如同一股暗流,在文字的缝隙中缓缓涌动,直到将你的心房浸润。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他没有直接告诉你人物的情感,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通过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通过他们紧握的双手,来传递出最真实、最深沉的情感。这种“留白”式的表达,反而让情感更加具有穿透力,更能触动人心。每当我读到一些触动我的段落,我都会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感受那种复杂的情绪在心中荡漾。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评分当我翻开《东方照相记/南无哀》,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宝藏。作者的文字,就像是打开宝藏的钥匙,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意想不到的惊喜。他对于人物的塑造,尤其令人称道。他笔下的人物,并非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显得那样真实可信。我甚至可以在书中的某些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看到我所认识的人的模样。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更加投入地去阅读,去感受。我仿佛不仅仅是在看一个故事,更是在参与一个人生。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那些微妙的情感纠葛,那些难以言说的羁绊,都被他描绘得入木三分。
评分读完《东方照相记/南无哀》,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像是经历了一场洗礼。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有着一种极其细腻的触感,仿佛能捕捉到最微小的光影变化,最转瞬即逝的情感波动。他笔下的那些场景,无论是宏大的历史画卷,还是个人的悲欢离合,都显得无比真实,仿佛我就置身其中,亲身经历着那些悲喜。特别是一些对细节的描绘,简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比如,他对某个老物件的描写,会详细到它表面的纹理、光泽,以及它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色彩变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一下子就将那个物件的生命力赋予了文字,也让我想象着它曾经承载过的故事。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叙事上,并没有采用单一的线性结构,而是像是在玩一场精妙的拼图游戏,将不同的时间线索,不同的叙事视角,一点点地拼凑起来,最终形成一幅完整而震撼的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思考和感受,但正是这种“费力”的阅读过程,让我感觉自己与书中的世界建立了更深的连接,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图。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东方照相记/南无哀》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某些叙事的认知。作者打破了常规的叙事逻辑,他更像是在捕捉生活中的“碎片”,然后将这些碎片以一种别样的秩序重新组合。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一开始可能会让读者感到一些不适应,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你就会发现,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更能捕捉到人生的真实面貌。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个瞬间、无数个片段组成的,而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最本质的“瞬间”,然后将它们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画面都引人深思。阅读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时光。
评分《东方照相记/南无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史诗画卷。它所描绘的场景,有宏大的时代背景,也有细微的个体命运。作者在处理这些宏大与微小之间的关系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他能够将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悲欢离合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读者在感受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个体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刻画。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坚持,都构成了历史最真实、最生动的注脚。作者用充满敬意的笔触,去描绘这些普通人的生命轨迹,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对生命本身有了更深的敬畏。我感觉,这本书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活的历史,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史诗。
评分《东方照相记/南无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其所蕴含的“悲悯”情怀。作者在描绘那些苦难、那些离别、那些无法挽回的遗憾时,并没有流露出廉价的煽情,而是用一种深沉的、克制的笔触,去触碰那些最柔软、最脆弱的人性部分。他仿佛在用一种近乎于宗教的虔诚,去对待每一个生命,去理解每一个灵魂的挣扎与痛苦。这种“南无哀”的意境,贯穿了整本书,让我在感受到悲伤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一种超脱,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接纳。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试图与读者进行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对话。他引导我去看那些隐藏在苦难背后的美好,去看那些在绝望中闪烁的希望。
评分初读《东方照相记/南无哀》,就被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所吸引。作者的遣词造句,仿佛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律,既有书面的严谨,又不失口语的鲜活。他能够用最平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也能够用最精炼的词语,道出最深刻的哲理。这种语言的驾驭能力,让我叹为观止。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写作,更是在用一种近乎于诗歌的语言,来记录生命中的种种瞬间。书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们不是那种刻意为之的雕琢,而是自然而然地从文字中流淌出来,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想象空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对谈,他用他的人生阅历和智慧,为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窗户。我常常在读完一段文字后,会陷入沉思,去回味作者所说的每一句话,去思考它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