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铆工手册(第2版)

实用铆工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忆沩 等 编
图书标签:
  • 铆接
  • 金属加工
  • 工业技术
  • 手工技能
  • 机械制造
  • 维修
  • 工程
  • DIY
  • 工具
  • 实用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21745
版次:2
商品编码:1092702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3
字数:8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用铆工手册(第2版)》包括:常用知识,铆工制图与识图基础,铆工计算与展开,铆工常用工具与设备,铆工基本操作技能,备料,放样与号料,加工成形,装配,压力容器制造与安装,铆接与敛缝,铆工工艺规程及产品检验。《实用铆工手册(第2版)》专业数据全部取自国家现行标准,为铆工提供了必备、新的技术资料和成熟的操作技能知识。
   《实用铆工手册(第2版)》是目前铆工专业类手册中,内容丰富、取材规范的手册之一。供从事金属结构工程安装、维修的铆工(冷作钣金工)技术工人使用,也可作为从事一般金属结构工程设计、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职业技术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常用知识
1.1 铆工专业术语和定义
1.2 公称尺寸(直径)
1.3 公称压力
1.4 金属型材的最小弯曲半径
1.5 材料标记及移植制度

第2章 铆工制图与识图基础
2.1 制图概述
2.2 图纸幅面和格式
2.3 标题栏
2.4 明细栏
2.5 比例
2.6 字体
2.7 图线
2.8 剖面区域的表示法
2.9 尺寸标注
2.10 尺寸公差与配合注法
2.11 形状和位置公差表示法
2.12 中心孔表示法
2.13 金属结构件表示法
2.14 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
2.15 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
2.16 基本几何作图
2.17 金属容器图基础及识读
2.18 管道制图与识图
2.19 焊接图识读

第3章 铆工计算与展开
3.1 铆工计算
3.2 展开放样基础知识
3.3 筒体与封头
3.4 直管段
3.5 弯头
3.6 三通
3.7 锥体、方圆体
3.8 钢结构
3.9 板厚处理

第4章 铆工常用工具与设备
4.1 常用量具的使用与维护
4.2 常用手动工具的使用与维护
4.3 钻孔设备
4.4 切管设备
4.5 弯管设备
4.6 矫直设备
4.7 剪切设备
4.8 成形设备
4.9 焊割设备
4.10 刨边机
4.11 加热炉子

第5章 铆工基本操作技能
5.1 工件画线
5.2 锯割
5.3 錾削
5.4 锉削
5.5 钻孔
5.6 螺纹基础
5.7 攻螺纹
5.8 套螺纹
5.9 矫直
5.10 弯形
5.11 手工电弧焊操作技能
5.12 气焊操作技能
5.13 气割操作技能
5.14 起重吊装操作技能

第6章 备料
6.1 矫正
6.2 除锈
6.3 备料画线与合理用料
6.4 下料
6.5 铲边、刨边
6.6 钢材的拼接

第7章 放样与号料
7.1 放样
7.2 号料

第8章 加工成形
8.1 钢板、型钢成形
8.2 压延
8.3 热煨
8.4 弯管
8.5 翻边制作
8.6 拉制三通的加工
8.7 胀管
8.8 手工成形
8.9 有色金属材料的弯曲与压延
8.10 爆炸成形与冷缩成形
8.11 弯曲、压延成形后的修形

第9章 装配
9.1 装配的技术基础
9.2 装配用夹具
9.3 装配的准备工作
9.4 焊接结构的装配
9.5 螺栓连接、铆接结构的装配方法
9.6 典型金属结构的装配
9.7 装配的质量检验

第10章 压力容器制造与安装
10.1 压力容器概述
10.2 压力容器装配
10.3 立式油罐制造与安装
10.4 球形储罐制造与安装
10.5 换热器制造与安装
10.6 压力容器制造质量检验

第11章 铆接与敛缝
11.1 铆接的原理与特点
11.2 铆钉的种类与用途
11.3 铆接的种类与形式
11.4 铆铆钉的方法
11.5 敛缝
11.6 铆接工艺要点及实例
11.7 铆接质量检查及铆接缺陷与处理方法

第12章 铆工工艺规程及产品检验
12.1 铆工制造工艺规程编制
12.2 金属结构产品的检验
参考文献

《精密机械装配工艺与操作规范》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精密机械制造领域中,零部件的精密装配技术、质量控制标准以及相关的操作规程。内容聚焦于高精度、复杂结构机械产品的集成与调试,为机械工程师、高级装配技师以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提供一本权威、实用的技术参考手册。 第一章 绪论:精密装配的地位与挑战 本章首先界定了精密机械的范畴,从航空航天、高端数控机床、精密测量仪器到微电子设备,阐述了精密装配在现代工业链条中的关键作用。接着,深入剖析了当前精密装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亚微米级的公差配合控制、复杂装配顺序的优化、不同材料间的界面处理,以及在洁净室环境下的操作要求。本章强调了“首装即优”的理念,并概述了从设计输入到最终交付的整个装配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 第二章 材料特性与预处理技术 精密装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装配零件的初始状态。本章详细讲解了用于精密机械的各类工程材料(如特种合金钢、陶瓷、复合材料及高性能聚合物)的力学、热学及表面特性。重点内容包括: 表面洁净度标准与检测: 介绍了不同等级的清洁度要求(如ISO 14644标准),以及超声波清洗、等离子清洗和化学浸渍法的具体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残余应力控制与消除: 阐述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对装配精度和长期稳定性的影响,并提供了热处理、振动应力消除和喷丸等方法的应用指南。 润滑与防腐: 详尽介绍了真空环境、高温高压环境以及摩擦磨损敏感部件所适用的特种润滑剂(如固体润滑膜、全氟聚醚等),并论述了不同防腐涂层的选择与施加技术。 第三章 几何精度与公差配合的深度解析 本章是全书的技术核心之一,着重于将设计图纸上的二维或三维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物理操作。 形位公差(GD&T)的实际应用: 不仅复习了基础理论,更侧重于如何根据实际装配需求(如运动副、定位基准、接触面)合理解读和应用最大实体原则、最小实体原则等特殊要求。 公差链的计算与补偿: 系统介绍了线性公差链、角度公差链的叠加分析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利用可调元件(如垫片、调整螺栓)对累积误差进行“柔性补偿”的数学模型与操作步骤。 基准的建立与传递: 探讨了如何选择稳定可靠的主基准、工作基准和测量基准,以及在多步骤装配中确保基准一致性的技术手段,包括使用专用检具和夹具进行基准锁定。 第四章 关键连接技术的精细化操作 本章聚焦于实现部件间可靠、精密连接的各种技术手段的专业化操作指南。 螺纹连接的扭矩控制: 详细介绍了从预紧力计算、扭矩扳手校准到最终紧固的完整流程。涵盖了标准螺栓、自锁螺母、锁紧垫片等不同紧固件的专用扭矩值和紧固顺序。特别加入了“转角法”和“应变控制法”在高负载连接中的应用。 过盈配合与干涉配合的装配: 深入讲解了冷装(压入法)、热装(加热/冷却法)的工艺参数设定。对于关键轴承和衬套的压入,提供了分步加载速率控制图表和在线监测技术。 粘接技术在精密装配中的应用: 侧重于结构胶、导热胶和厌氧胶在不同界面(金属对金属、金属对陶瓷)的选择、涂覆厚度控制、固化温度曲线管理及最终剪切强度验证。 第五章 运动副与导向系统的装配调试 精密机械的核心价值往往体现在其运动部件的平稳性和重复定位精度上。 滚动轴承的安装与预载调整: 详细区分了深沟球、角接触、圆柱滚子等轴承类型的安装要求,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调整轴向间隙或施加预紧力,以达到最佳的运行刚度和最小的摩擦力矩。 直线导轨与滑轨的对中: 介绍了V型块、T型块导轨的对中方法,包括激光干涉仪辅助下的直线度校正和预紧力的精确施加,以消除爬行现象。 齿轮、蜗轮蜗杆副的啮合间隙调整: 讲解了使用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测量啮合侧隙的方法,以及通过更换或调整齿轮基准高度来优化接触斑点和传动误差的工艺流程。 第六章 计量检测与装配质量保证体系 本章提供了装配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最终验收的科学方法。 在线监测与数据采集: 介绍了位移传感器、应变片在装配过程中的应用,用于实时捕获关键连接点的受力情况,确保装配过程不超出安全阈值。 精密测量工具的使用与校准: 详细说明了三坐标测量机(CMM)、激光跟踪仪、光学影像测量仪在装配后几何特征复核中的设置参数和测量程序。强调了周期性校准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性。 系统调试与性能验证: 涵盖了整机负载测试、循环寿命测试、噪声与振动分析(NVH)的标准流程。重点讨论了如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迭代优化,确保产品达到设计规定的工作寿命和可靠性指标。 附录 常用材料的物理参数表 标准紧固件扭矩推荐值表 洁净室操作SOP速查卡 典型装配失败案例分析与预防措施 本书以其详尽的操作步骤、严谨的工程原理和对前沿装配技术的涵盖,是从事高精度产品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同类的技术书籍,很多要么是大学教材的翻版,要么就是某些特定流派或厂家的推广材料,总带着一股子“学术腔”或者“商业味”。而这本手册给我的感觉是极其“中立”和“全面”。它没有偏袒任何一家铆钉制造商的标准,而是公正地列举了市面上主流铆接系统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甚至包括一些正在淘汰但仍有存量的旧式连接方法,也做了详尽的说明,这对于维护老旧设备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附录部分收录了很多关键的材料性能对照表和应力转换系数,这些小东西平时查找起来特别费劲,现在全集合在一本地方,查阅起来效率极高。总而言之,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老师傅,用最朴素的语言,把一辈子积累下来的行家经验,系统地整理了出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真正做到了“手中有书,心中不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我本来以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搞懂一些基础的铆接技术,没想到这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初入行的工人量身定做的。它的排版清晰明了,图示也非常具体,即使是像我这样对理论知识不太敏感的人,也能很快地在实际操作中找到对应的概念。特别是关于不同材质铆接的注意事项,书里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对比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某些场合必须使用特定类型的铆钉,而不是凭感觉乱来。我记得有一次需要在高空作业,对重量和强度都有严格要求,我当时心里很没底,翻阅了这本书的特定章节后,立刻心里有数了,选对了材料和工艺,顺利完成了任务,老板还因此表扬了我。这种实实在在能帮到人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比起那些空洞的理论教材,它更像是我们工地上最可靠的伙伴,随时都能掏出来查阅,简直是口袋里的技术宝典。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技术手册一直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内容陈旧得跟不上时代。然而,这本手册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停留在讲解“怎么做”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工程原理。书中对各种失效模式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让我深刻理解了规范背后的逻辑和安全性考量。我尤其欣赏它对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关注,虽然我目前主要处理传统项目,但了解前沿技术总是好的,这能让我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保持竞争力。有一次我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旧结构修复问题,原有的连接件已经锈蚀严重,按照常规方法处理根本不行,最后是书中提到的一个关于预应力控制的章节给了我灵感,让我们成功地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步骤,而是一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三个字绝对是货真价实的。我发现很多技术资料都需要搭配专业的计算软件或者昂贵的测试设备才能理解,但这本手册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提供的大部分计算和判断方法,都可以直接在现场用最基础的尺子、游标卡尺和简单的三角函数就能完成估算。这对于野外作业或者临时项目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记得有一次在偏远地区安装设备支架,设备突然要求调整角度,时间紧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回到办公室用电脑软件模拟。我翻开手册,根据现场的测量数据,按照书里给出的简化公式快速计算出了所需的垫片厚度和倾斜角度,结果完美符合要求,为大家节省了至少一整天的时间。这种能将复杂的工程理论,转化为工人可以立即执行的现场决策的能力,是这本手册最宝贵的财富,它真正体现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力量。

评分

哇,这本书的细节处理得太到位了!我是一个对工具和精度要求极高的人,很多手册只讲了操作流程,但对“精度”的把控含糊其辞。而这本手册,对于孔径公差、铆接力矩的测量和校准,都有非常明确的数值范围和推荐工具。我对比了好几个我以前用过的工具箱里的测量卡尺,发现按照书里的标准去校准,我们的成品率明显提高了,废品率下降了好几个百分点。这直接影响到了成本控制,对于我们小型加工厂来说,这可太重要了。而且,书中关于安全操作规程的描述,不是那种官样文章,而是结合了大量真实事故案例进行的反思和警示,读起来让人脊背发凉,同时也更加敬畏手中的工具和工艺。每次开始新的批次生产前,我都会让我的小师傅们把相关的章节再过一遍,确保每个人对“安全”和“质量”的理解是一致的,这比任何一次口头强调都有用。

评分

四川省德阳市是一个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城市,但生态环境却出人意料地好,市区的野生鸟类超过200种,总数超过上万只。能在中国的都市里观看到野生鸟,这吸引了世界的目虽然这是几十年前的科普读物了,但我仍然得说这是一本优秀的科普书籍。虽然在大学课堂上初略学习了简单的相对论只是,但是对于时间和空间、四维空间这些概念,理解起来仍然觉得吃力。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通过二维“平面人”来解释处在三维空间中的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四维空间,非常形象,用魔比斯带和克莱因瓶等来解释空间扭曲也让人决定甚好理解。如果教科书在公式推导之余,也能像本书这样深入浅出,那将非常之好。小时候看过很多非常好的科普书籍,比如《阿哈!灵机一动》、《从一到十话知识》、《物种起源》、《奇妙的世界》、《趣味数学》等等。由于从小比较孤僻,也比较爱刨根问底,所以别人用来做游戏、逛街、看电视、吃零食的时间,几乎都被我用来看书了。象《趣味数学》,从5岁开始大约看了20多遍,至今仍能背得下所有的题;《阿哈!灵机一动》更是看了无数遍,受其影响还去找了一堆拓扑学、概率、排列组合、优选法之类的书来阅读。而这一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让我开始对那些虚无缥缈的学说、设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还真去把华老师《数论导引》读了一遍,呵呵!挺难为一个小孩子的! 不知道为什么,随后的几十年中再版的很少,到这几年才又看到这些经典的书籍。由于工作在异地,虽然非常想念家里这些书,却没有办法随时翻阅,故而时时遗憾。还好,现在又能买到他们了! 这本书是非常值得珍藏的,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更有必要收藏这一类的书籍。它用非常形象、通俗的语言和类比的方式,把很多艰深的理论性知识生动化,带你进入数学、空间数学、逻辑学等无法触摸的奇妙领域。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书的生动性,使我从小非常讨厌上学,听学校老师那些枯燥无聊充满说教的话还不如自己看书。当然,毕竟这本书成书时间很早,有的观点到现在已经过时了,有的设想已经被证实,有的已经被推翻,但这有什么所谓呢?全国至今还有超过500人在验证已经证明无法验证的哥德巴赫猜想呢!只要它提起了你对科学的兴趣,教会了你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了你独立辩证的科学精神,就已经起到了科普读物的最大效果。 不过不太喜欢再版的装帧,花里胡哨的。 而且印刷装订问题多多,买了一本中间n多空白页,等了很久才给换了一本,拿到后发现里面好多重页。不过总比空白的强,而且实在懒得换了。科学出版社这是怎么

评分

很不错的资料很有的多谢的,,,

评分

真的非常好,经济又实惠,五星好评

评分

书趣之三,当你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或是当你对某一个问题小有心得时,打开一本书,发现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的痒处,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于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换不去的。

评分

挺好

评分

好书啊 不错的东西

评分

四川省德阳市是一个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城市,但生态环境却出人意料地好,市区的野生鸟类超过200种,总数超过上万只。能在中国的都市里观看到野生鸟,这吸引了世界的目虽然这是几十年前的科普读物了,但我仍然得说这是一本优秀的科普书籍。虽然在大学课堂上初略学习了简单的相对论只是,但是对于时间和空间、四维空间这些概念,理解起来仍然觉得吃力。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通过二维“平面人”来解释处在三维空间中的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四维空间,非常形象,用魔比斯带和克莱因瓶等来解释空间扭曲也让人决定甚好理解。如果教科书在公式推导之余,也能像本书这样深入浅出,那将非常之好。小时候看过很多非常好的科普书籍,比如《阿哈!灵机一动》、《从一到十话知识》、《物种起源》、《奇妙的世界》、《趣味数学》等等。由于从小比较孤僻,也比较爱刨根问底,所以别人用来做游戏、逛街、看电视、吃零食的时间,几乎都被我用来看书了。象《趣味数学》,从5岁开始大约看了20多遍,至今仍能背得下所有的题;《阿哈!灵机一动》更是看了无数遍,受其影响还去找了一堆拓扑学、概率、排列组合、优选法之类的书来阅读。而这一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让我开始对那些虚无缥缈的学说、设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还真去把华老师《数论导引》读了一遍,呵呵!挺难为一个小孩子的! 不知道为什么,随后的几十年中再版的很少,到这几年才又看到这些经典的书籍。由于工作在异地,虽然非常想念家里这些书,却没有办法随时翻阅,故而时时遗憾。还好,现在又能买到他们了! 这本书是非常值得珍藏的,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更有必要收藏这一类的书籍。它用非常形象、通俗的语言和类比的方式,把很多艰深的理论性知识生动化,带你进入数学、空间数学、逻辑学等无法触摸的奇妙领域。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书的生动性,使我从小非常讨厌上学,听学校老师那些枯燥无聊充满说教的话还不如自己看书。当然,毕竟这本书成书时间很早,有的观点到现在已经过时了,有的设想已经被证实,有的已经被推翻,但这有什么所谓呢?全国至今还有超过500人在验证已经证明无法验证的哥德巴赫猜想呢!只要它提起了你对科学的兴趣,教会了你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了你独立辩证的科学精神,就已经起到了科普读物的最大效果。 不过不太喜欢再版的装帧,花里胡哨的。 而且印刷装订问题多多,买了一本中间n多空白页,等了很久才给换了一本,拿到后发现里面好多重页。不过总比空白的强,而且实在懒得换了。科学出版社这是怎么

评分

身边很多人在看这本书,现在买来了我也在看。评价真的是一片叫好,我认识的人当中,有自讨腰包买了好几本送朋友的,有看书从头哭到尾的。   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说看完了,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作者柴静本人,而是她所描写的身边的那些人。 有人喜欢陈虻,大约也希望生活中有这样的长者指点一二。跟柴静合作的几位男女摄影和导演更是各有粉丝。   这么火红的第一女主角不被喜欢,反而是配角们纷纷抢镜,让我想到的简直就是《士兵突击》中的那个许三多。   还有人看到的是大事件,是并不那么遥远,跟我们切身相关的大事件——SARS事件,汶川地震,山西煤矿塌陷|、华南虎造假,大事件像舞台上的聚光灯,把主角照的熠熠生辉,这也就是对此书不那么喜欢的人所说的—— 柴静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不是记者。   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跟许三多不一样,我看到的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成长。这跟CCAV的宏大背景无关,跟著名记者的光环无关,跟那些传播率极高的新闻节目无关,我能看到的,是一位女性,从年轻气盛,到平淡如水。   她说二十出头的时候,采访黄永玉, 问他的人生哲学是什么。 黄回答“寻常”。 二十多岁的柴静不明白,心想,这也叫哲学吗?。老人家说, “天上那么多高干子弟,七仙女为什么要下凡嫁董永? 因为她什么都有,只缺寻常。”   二十几岁,她听不懂。      在最初的不适应之后,她在SARS的报道中找到了勇往直前的胆气,也找到了记者引以为豪的“正义感”和“道德感”。   但是, 太用力了。   太用力并不是坏事,年轻的时候,自然是应该“跨马提刀入东京”,应该“一日看遍长安花”, 年轻的时候,快意恩仇是对的,热血沸腾是对的。   我想起自己十四五的时候,还拿刀割过手腕,呃- - - - 太痛,结果放弃了。但总觉得死是件诗意浪漫的事,活得窝窝囊囊才糟糕呢。看到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简直引为知己。   当然, 也并没有成名。   还有虚荣心,心里眼里老看着那个谁。 比我漂亮了也不行,比我成绩好了也不行。高中的时候强烈妒忌一个女生,人家长得也不行,成绩也普通,就语文特别强,没事作诗填个词什么的,让我气得牙痒痒,晚上打个手电也看全唐诗什么的,但是没那份文雅,一看就瞌睡,只好换成武侠小说。后来进大学了,还跟装没事地跟老同学打听她的近况。   好像都是这么过来的。   用力,咬着牙地用力,拼着命地用力。看见菜场里穿着睡衣,蓬乱着头发,还有眼屎的大妈就害怕,生怕以后变成她们那样。   太用力了,为赋新词强说愁。      所以我才喜欢这本书,喜欢中间往后的部分,喜欢那种慢慢松下来的活法。 SARS是2002年,柴静26岁。 汶川地震是2008年,柴静32岁。   汶川的报道是平静的,他们跟随普通的叶哥叶嫂回家,从废墟里挖出锅来,挖出土豆和白菜,做饭。镜头里几分钟都没人说话。 她说“我不想提问,也不想劝谁不难过”。 也许,如果是26岁的柴静,她会配上解说词“汶川人民仍然坚强地生活着”。   那不行,32岁的她已经知道,那个,太用力了。      因为出版社选的名字是《30岁前的每一天》,有朋友笑说你赶快写《40岁前的每一天》吧。   如果是40岁前的每一天,我猜想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那么用力地生活,但是认真地生活,每一天,每一天。做饭,吃饭,睡觉,起床。 天凉了加床被子,天热了买个新扇子,不需过分强求,但也不一味退让。 用点气力生活,但如果太累了就歇着。   市井人生,就过成那个样子。      这也不完全算是书评,不过是一点感受罢了。还是强烈推荐此书的。

评分

内容不错,就是寄来的时候看的出来是被退过一次,两个标签,将就用了,书籍,只要内容到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