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著作: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解

王夫之著作: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王夫之 著,王孝鱼 校
图书标签:
  • 王夫之
  • 老子
  • 庄子
  • 道家
  • 哲学
  • 先秦
  • 注释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62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884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2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夫之《1619~1692年》批判老庄的言论很多。老子衍和庄子通是遣方面的雨部专书。老子衍写成于一八五五年,即始着周易外传之时。 一八七二年王夫之重订老子衍。翌年为唐端笏携去,毁于火。现在的本子是其子敔所藏老子衍旧本。庄子通写于:一八七九年。遣时,王夫之六十周岁,他的哲学思想更成熟了。
这两部书是根据曾刻本船山遣书整理的。加了标点,庄子通各篇并分了段。曾刻本中的避讳字已改正。老子衍自序后王敔的跋语是据衡阳学署本补的。老子衍自序第四页三行、正文四十页六行、四十一页六行和庄子通六十一页十一行的校改处是点校者做的。
庄子解不知何年所作。 一八八一年秋,船山曾作南天窝授竹影题用徐天池香烟韵七律七首,现存他的诗集七十自定稿中,其中第六首下自注:时为先开订相宗(即相宗络索),并于诸子论庄。庄子解大概就是遣年写的。他于一八七九年写完庄子通后,可能就着手解说庄子了。
船山解说庄子,注意的是庄子的思想内容及其思想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企圆把庄子的思维过程描绘出来。他认为:寓言篇和天下篇乃全书的序例,尤其天下篇浩博贯综,而微言深至,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

内页插图

目录

老子衍
自序
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通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骈拇
马蹄
肤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逵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庚桑楚
……
庄子解
外篇
杂篇

前言/序言


王夫之著作:对《老子》与《庄子》的精辟解读与深邃阐发 王夫之,这位明末清初的集大成者,以其刚健深沉的学风和博大精深的学识,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著作,尤以对先秦诸子,特别是《老子》与《庄子》的阐释,最为人称道。本次集结出版的《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三部著作,正是王夫之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对这两部奠基性道家经典的深度梳理与解读,更是其自身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延展。 一、《老子衍》:体悟“道”之本源,洞悉宇宙万物之运行 《老子衍》一书,是王夫之对《老子》一书进行的系统性阐发。其“衍”字,意在推衍、阐释,寄寓着王夫之欲将《老子》中深邃莫测的“道”义,条分缕析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抱负。在王夫之看来,《老子》并非仅仅是晦涩的哲理,而是关乎宇宙本体、生命起源、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他以其雄厚的功底,将《老子》的文字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语境中,力求剥离历代学者附会的糟粕,回归老子原初的本义。 全书之要,在于对“道”的根本性追问。“道”是什么?是无形而无名,却又生成万物的本始。王夫之并非将“道”虚化为不可知的神秘力量,而是试图从万物的生成、运动、消亡的规律中,体悟“道”的实在性与普遍性。“道”非外在于事物,而是事物自身之理,是贯穿古今、弥纶万物的根本法则。他尤其强调“道”之“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特性。这“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为,从而达到“无不为”的最高境界。王夫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道”在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中的指导意义。 在解读“道”的同时,王夫之对《老子》中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如“玄德”、“婴儿”、“无名”、“不知”、“无欲”等,也进行了精辟的阐释。他认为,“玄德”是“道”之显现于万物的美德,是自然而然、不求回报的善;“婴儿”象征着生命的纯真、本然的状态,是回归“道”的理想形态;“不知”并非愚昧,而是超越有限知识的智慧,是认识到自身局限而得以接纳更广阔真理的可能性;“无欲”则是去除人为的、不自然的欲望,回归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王夫之在《老子衍》中,特别注重文本的考证与义理的梳理。他仔细辨析《老子》原文的字词含义,考究其在不同语境下的阐释,并结合自己对中国古典哲学及历史的深刻理解,构建出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论证体系。他的解读,既有对传统说法的继承,更有其独到的创新,旨在将《老子》的思想,从被僵化的教条中解放出来,重新焕发其蓬勃的生命力,使其成为指导当下实践的智慧源泉。 二、《庄子通》:领略“逍遥”之妙,洞悉万物齐一之理 《庄子通》,是王夫之对《庄子》学说的系统梳理与阐发。《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奇诡谲的譬喻、天马行空的文风,构建了一个超越时俗的哲学世界。《庄子通》一书,王夫之旨在“通”达庄子之言,使其奥义得以展现,让读者能够真正领会庄子思想的精髓。 王夫之认为,《庄子》的核心,在于“逍遥”与“齐物”。“逍遥”并非无所事事,而是摆脱世俗的束缚,超越物我的界限,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安适。“通”庄子,就是要领悟这种“道通为一”的境界,打破人类固有的认知局限,拥抱无限的可能性。他深入剖析了庄子笔下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如惠施之死、鲲鹏展翅、朝菌蟪蛄等,指出这些并非单纯的寓言,而是对人生真相、宇宙规律的深刻揭示。 “齐物论”是王夫之解读《庄子》的另一重要切入点。他认为,“齐物”并非混淆是非、抹杀差异,而是要认识到万物在“道”的层面上的平等与统一。生死、贵贱、是非,这些在世俗观念中截然对立的概念,在“道”的视角下,皆是相互依存、循环往复的。王夫之强调,只有超越主观的偏见与执着,才能真正达到“物之相反而相成”的智慧。他尤其对庄子所倡导的“无用之用”的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那些被世俗视为无用之物,往往蕴含着更深刻的生命价值与哲学意义。 在《庄子通》中,王夫之也对庄子哲学中的一些关键术语,如“道”、“德”、“性”、“命”、“心”、“知”等,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他认为,庄子的“道”与老子的“道”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指向宇宙的本体与规律。庄子的“德”则更侧重于个体生命在“道”的感化下所显现的自然之性。而“心”在庄子那里,是能够超越物欲、体悟大道的心灵,是能够感知“天钧”的澄明之境。 王夫之在解读《庄子》时,展现了其融汇贯通的学养。他将庄子的思想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哲学史中,与其他学派的思想进行比较,从而凸显了庄子思想的独特价值。他的解读,既有对庄子原文的尊重,又有其自身的深刻体悟,旨在帮助读者打开心智,超越功利,抵达一种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精神境界。 三、《庄子解》:析辨微毫,彰显智慧之光 《庄子解》与《庄子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王夫之对《庄子》的系统性解读。如果说《庄子通》侧重于对庄子整体思想脉络的梳理与阐发,那么《庄子解》则更侧重于对《庄子》文本细节的辨析、考证与深入阐释。其“解”字,意在剖析、解释,力求将《庄子》原文中的难解之处,一一化解,使其义理更加清晰明了。 在《庄子解》中,王夫之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他仔细推敲《庄子》原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辨析其在不同章节、不同篇章中的含义。对于一些历来存在争议的段落,他能够结合古籍文献、历史背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王夫之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进一步深化了对庄子核心思想的理解。例如,在解读《齐物论》时,他会细致分析“庄周梦蝶”的典故,指出其并非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物我界限”的深刻反思;在解读《大宗师》时,他对“安时而处顺,优游适己”的阐释,更是将道家顺应自然的智慧,与个体生命的安顿相结合。 《庄子解》还特别关注《庄子》中的哲学譬喻和象征。王夫之认为,庄子之所以运用大量的譬喻,正是为了突破语言的局限,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他能够穿透这些譬喻的表象,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例如,对于“凿”、“窍”、“理”、“迹”等概念的解读,他能够将其与人生智慧、政治治理联系起来,展现出庄子思想的实践意义。 与《庄子通》的宏观论述不同,《庄子解》更像是精细的工笔画,每一笔都力求精准,每一处都彰显智慧。王夫之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入微的解读,不仅展现了《庄子》原文的博大精深,更凸显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思想家,对传统经典的深刻洞察与创新性诠释。 结语 王夫之的《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三部著作,是其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对《老子》与《庄子》这两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经典性解读,更是王夫之自身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三部著作,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王夫之深邃的哲学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能够深入理解《老子》与《庄子》这两部经典所蕴含的永恒智慧,并从中汲取启迪,指导自身的思想与实践。这套著作,无疑是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者、爱好者,乃至每一个追求思想深度与精神自由的读者,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哲学爱好者的一场盛宴!我最近沉迷于探索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而这本厚重的文集——我姑且称之为“智者之声”——彻底抓住了我的心。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尤其是那些对义理的深入剖析,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原本在理解某些晦涩概念时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但这本书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语言,将复杂的思辨层层剥开,直指核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都被重塑了,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得更加多维和深刻。那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是我在近几年的阅读生涯中极少遇到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但所回报的认知上的飞跃,绝对是值得的。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相当考究,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具匠心,它不是一气呵成的长篇大论,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篇章构成,这极大地方便了碎片化时间的阅读。我可以只挑选我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读,而不会因为跳过某个章节而感到理解上的断裂。例如,我今天只看了关于“变化与永恒”的论述,感觉已经收获颇丰,可以单独消化很久。这种模块化的构建,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压抑的庞大体系变得易于亲近。而且,作者在阐述那些极为宏大的概念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极具画面感的小例子,比如对风雨的描述,对竹林的观照,瞬间就将读者的意识从抽象的哲学殿堂拉回到了鲜活的自然之中,使理论与现实达到了完美的张力平衡。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开时,我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毕竟“经典”二字常常与“枯燥”挂钩。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像一条蜿蜒曲折但最终会汇入大海的长河。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心神,他设置了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和引导,让你在不自觉中就被拉入了思辨的迷宫,但总能在关键时刻找到出口。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矛盾观点时的那种“和光同尘”的姿态,不急于否定前人,而是将不同的声音并置,然后提供一条更为精微的路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去提问,如何用更锋利的工具去切割那些困扰你已久的问题。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极强的“适用性”——当然,这里的适用性并非指具体的工具使用,而是指对心性的锤炼。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本需要深度加工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浮躁的修行。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新的层次。今天我可能关注的是其对“道”的描摹,明天我可能就聚焦于其中对“人世无奈”的深刻洞察。这种“常读常新”的特性,是真正伟大著作的标志。它就像一块多切面的宝石,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映照出你此刻内心的状态。

评分

这套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简直是文采斐然,美轮美奂。我发现自己常常忍不住停下来,不是为了思考其中的深奥哲理,而是单纯地被其语言的韵律和结构所吸引。那些描述自然、描摹人性的段落,仿佛都带着一种古典的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不失磅礴的气势。它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豪放与杜甫的沉郁,只是这里的主题转向了对宇宙本源和个体存在的终极追问。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旁征博引的学识,仿佛信手拈来,就能将天文地理、历史典故熔于一炉,形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论证体系。对于那些追求文字美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品。

评分

王夫之《1619~1692年》批判老庄的言论很多。老子衍和庄子通是遣方面的雨部专书。老子衍写成于一八五五年,即始着周易外传之时。 一八七二年王夫之重订老子衍。翌年为唐端笏携去,毁于火。现在的本子是其子敔所藏老子衍旧本。庄子通写于:一八七九年。遣时,王夫之六十周岁,他的哲学思想更成熟了。

评分

船山著作一种,还是选择了中华书局的,虽然是较早版次的新印,但开本拿在手里读很舒服。

评分

经典作品挑战自己一非常不错

评分

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父亲王朝聘、兄长王介之的教育影响下,少读儒典,关注时局,喜问四方事,凡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考究。14岁,中秀才。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其兄同时考中举人。[1] 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招夫之兄弟往,乃与其兄避匿。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夫之闻变,数日不食,作《悲愤诗·一百韵》。[1]

评分

论惠帝。高帝死後,有惠帝和吕后。晋武帝死了,是惠帝和贾后。明太祖死了,有建文帝和马皇后。二世之主立基不稳,女主当权,其间的联系船山已自揭出。

评分

所著书三百二十卷,其著录於四库者,曰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考异,春秋稗疏。存目者,曰尚书引义、春秋家说。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皆力辟致良知之说,以羽翼朱子。於张子正蒙一书,尤有神契,谓张子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贞隐,无钜公资其羽翼;其道之行,曾不逮邵康节,是以不百年而异说兴。夫之乃究观天人之故,推本阴阳法象之原,就正蒙精绎而畅衍之,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本隐之显,原始要终,炳然如揭日月。至其扶树道教,辨上蔡、象山、姚江之误,或疑其言稍过,然议论精严,粹然皆轨於正也。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僭号於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餽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未几,卒,葬大乐山之高节里,自题墓碣曰“明遗臣王某之墓”。

评分

老子的书,我喜欢,准备买齐各种版本。

评分

纸张不好,字体太小,看不清。

评分

文言文,最好是简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