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 名:书画家必备 草字汇
作 者: 王冬梅
出版社: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9
印刷时间:2006-9
版 次:1印 次:1
I S B N:7531816614006
页 数: 765
开 本:32开
定 价:59.80元
我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在于其独特的“线”的表达力,那种如行云流水、抑扬顿挫的线条美感,是草书最迷人的地方。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系统地解析这些“线”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书中收录的草书范例确实非常多,涵盖了从章草到今草的演变脉络,从这个角度看,它的资料收集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但问题在于,这些例字很多都是直接从古碑帖上拓印或影印的,虽然保证了原貌,却缺乏现代编辑的“转化”和“提炼”。这意味着,很多初学者会直接面对那些高古的、风格强烈的碑帖,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很容易被其宏大的气势所压倒,反而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模仿。我期待的是能有针对不同程度学习者的分层解析,比如“初学者如何从结构入手模仿某家”或者“进阶者如何理解笔断意连的奥秘”。现在这本书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文物库”,对专家学者或许价值连城,但对于希望通过练习快速提高的普通读者来说,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文物,书中的指导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仿佛是把最好的食材摆在了面前,却忘了附上菜谱。
评分说实话,被这个厚重的名字吸引,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真正帮助我提升到“大字”书写水平的权威指南。我一直觉得,写大字不仅是力度的控制,更是气韵的贯通,需要深厚的功力才能驾驭得游刃有余。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画家”、“正版”的字样,都给人一种“这是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的错觉。然而,当我翻阅到关于章法布局和气势连贯的部分时,我发现它更多地侧重于单个字的结构美感,而非整幅作品的气场营造。例如,一篇好的草书作品,笔墨的浓淡干湿是表达情绪的关键,墨色的变化能带来视觉上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在这本书里,所有的字迹似乎都被统一处理成了标准的浓墨打印效果,这使得读者很难从中领悟到不同墨法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和效果。对于想要从“写字”跨越到“作画”层面的爱好者来说,这种对书写媒介特性的忽略,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式的范本集,而非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手把手地传授“控墨”之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确实挺讲究,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了本钱的制作。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那种微微带着纹理的米白纸,墨色印上去之后显得格外清晰有力,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这细节非常重要,毕竟眼睛得舒服,看得久了才不累。不过,我得说,光是外表漂亮,内容才是王道。我本是冲着能系统学习草书的笔法和结构来的,期待能看到一些前人大家独到的心得体会,比如不同流派在转折处的微妙差异,或者在章法布局上的一些独门秘籍。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非常详尽的字帖汇编,收录的字样是不少,从楷书到行书,再到主要的草书字形,可以说是“海”字当头,包罗万象。然而,对于一个想要“精进”的习书者来说,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深入的理论分析,比如如何理解古人创作时的心境,如何将情感融入到笔画之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照着写”的层面。如果能在讲解草书的“神韵”上再多下些功夫,哪怕是牺牲一些字体的数量,把少数几个经典字样的解析做到极致,这本书的价值恐怕会再上一个台阶。现在的版本,虽然字帖丰富,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丝“灵魂的引导”。
评分这本书的名称中提到了“字海”,这暗示了其内容的广博性,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房里一本可以随时查阅、解决疑难的“工具书”。在需要查找特定字的多种写法时,它的确能提供很多参考,这一点毋庸置疑,作为一本检索工具的价值是存在的。然而,作为一本强调“草书”和“书法”的书籍,我认为它在对“书写者”的关注上略显不足。一个真正的书画家在创作时,不仅仅是“写”出字形,更是在进行一场与纸张、与笔、与自身的对话。这种对话包含了心境的投入、身体的协调,以及对空间布局的掌控。遗憾的是,这本书似乎将重点完全放在了字形本身的研究上,而对书写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着墨不多。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通过练习来培养书写者的内在节奏感、如何调整握笔姿势以适应草书快速多变的运笔需求,甚至是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草书的笔毫和墨汁的实用建议。如果它能从一个更立体的、更贴近实践操作者的角度去构建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形的美学对比上,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字帖”,而真正成为一本指导“成家”的宝典。
评分我对书法学习的热情一直很高,尤其对那些能一眼看透、直击要害的教学方法情有独钟。市面上关于书法的书籍多如牛毛,真正能让人茅塞顿开的凤毛麟角。拿到这本所谓的“字海”,我原以为它会像一个武林秘籍一样,揭示出草书行笔的内在规律,比如“飞白”的出现时机和力度控制的奥秘。结果呢,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漫步,展品极多,琳琅满目,但讲解员的声音却有些含糊不清。它罗列了大量的碑帖选段和字形,各种风格的草书都有涉及,这无疑拓宽了眼界,对于初步认识草书的博大精深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作为一本旨在指导实践的书籍,它在技法层面的深入挖掘明显不足。比如,讲解某个字的连带关系时,如果能用动态图示或者更细致的笔触分解,指出起笔、行笔、收笔的提按顿挫,那该多好啊!现在只是静态的呈现,对于我这种需要明确指导才能进步的学习者来说,很多精妙之处还是只能凭感觉去猜测,这大大减缓了学习的效率。总而言之,它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深度”却像一片浅滩,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很喜欢,每天看看看看
评分相对于其它的来说这个的质量还可以
评分相对于其它的来说这个的质量还可以
评分很喜欢,每天看看看看
评分清朝人编的,学草书版本。
评分感觉还好,纸质一般,工具书而已
评分相对于其它的来说这个的质量还可以
评分相对于其它的来说这个的质量还可以
评分清朝人编的,学草书版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