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包括笔译、口译、理论、通识和工具书五大系列,是国内头一套专门针对MTI学生编写的专业教材,具有专业化、实践性、应用型的鲜明特色。整套教材以职业翻译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应用型翻译理论为指导,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专题训练,旨在完善学习者的翻译学科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学习者口、笔译实践能力。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科技翻译》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专业选修课教材。《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科技翻译》以英译汉为切入点,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以准确性、客观性、繁复性、规范性、逻辑性及程式化等科技语言属性为纲,逐一讨论词义、句式、句法、篇章以及文本的语言呈现规律,具体分析科技翻译的基本原则、规范、过程、策略及其实际运用,帮助学习者逐步提高科技翻译的实践能力。《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科技翻译》具有以下特点:
理念新颖:以英汉对比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帮助学习者把握科技语码转换的特点。
视角全面:从词义选择、句式结构到篇章逻辑,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全方位探讨科技翻译技巧。
实用性强:不仅从词汇、句法和篇章角度展开探讨,而且还涉及图表、公式、说明书等常见科技文体的翻译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科技英语文体的特征、功能和语境
第二节 科技英语文体和其他英语文体的对比
1.科技英语文体与英语文学文体的对比
2.科技英语文体与英语口语体的对比
第三节 科技英语文体的正式程度
第四节 顺应目的语语境的选择
第五节 科技英语翻译的标准
1.忠实准确
2.通顺流畅
3.规范专业
练习
第二章 词义选择的准确性及其翻译
第一节 科技英语词汇的来源、分类及特征
1.科技英语词汇的来源和分类
2.科技英语词汇的构词特征
3.科技英语词汇的其他特征
第二节 科技英语词汇语义的确定及翻译
1.根据词汇的联立关系确定词义
2.根据词汇的语法功能确定词义
3.根据专业领域确定词义
第三节 科技英语词汇的认知隐喻
1.隐喻——创造科技词汇的重要手段
2.科技英语术语与隐喻
3.英汉认知隐喻对比及其翻译
练习
第三章 句式陈述的客观性及其翻译
第一节 英汉时态对比及其翻译
第二节 英汉语态对比及其翻译
1.译为汉语被动句
2.译为汉语主动句
3.译为汉语判断句
4.译为汉语无主句
5.译为汉语惯用句式
第三节 英汉情态对比及其翻译
第四节 英汉语气对比及其翻译
1.祈使语气的翻译
2.虚拟语气的翻译
练习
第四章 句式结构的繁复性及其翻译
第一节 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
1.结构复杂的长句
2.名词化结构
3.省略、倒装、割裂句式
第二节 英汉句式对比及其翻译
1.形合与意合的转换
2.树形结构与线形结构的转换
3.语言单位的推移
4.句子成分的转换
5.语序调整
6.句界调整
练习
第五章 数字、图表、句式的规范性及其翻译
第一节 数字的表达及其翻译
1.数
……
第六章 篇章的逻辑性及其翻译
第七章 文本的程式化及其翻译(一)
第八章 文本的程式化及其翻译(二)
参考书目
我发现书中引用的案例和实例严重滞后于当前科技前沿的发展速度。在科技翻译领域,信息的时效性至关重要,新的技术术语、新的研究范式层出不穷。然而,这本书中挑选的范文和分析的案例,大多停留在几年前甚至更早的水平,对于理解当前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热点领域的最新翻译挑战,几乎起不到什么指导作用。阅读这些过时的材料,让我感觉自己好像在“考古”而不是在学习前沿知识。一个优秀的教材应当具备前瞻性,能够引导学生预见未来的翻译需求和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明显失职,它提供的知识储备显得有些“陈旧”,对于培养具备时代前沿意识的翻译人才而言,帮助非常有限。我更希望看到对近两年顶级期刊论文或行业报告的深度剖析。
评分从整体的知识覆盖面来看,这本书的广度有余,深度略显不足。它似乎想面面俱到,涵盖所有科技分支的翻译问题,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未能对任何一个关键领域进行深入挖掘。比如,对于法律文本和技术文档的交叉领域,如环境法规的翻译,这本书的论述就显得单薄无力,缺乏对特定领域术语体系构建的系统讲解。一个合格的MTI教材,理应在保证基础理论扎实的同时,能引导学生探索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复杂的科技子领域。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只是搭建了一个非常基础的框架,但填充的“砖块”质量参差不齐,且在关键的承重部位留下了明显的空洞。我希望它能更聚焦于几个核心挑战,用更深层次的分析来支撑其专业性,而不是这种看似包罗万象的浅尝辄止。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阐述过于晦涩和抽象,缺乏足够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指导方针。许多章节堆砌了大量的翻译理论术语,但当真正落实到具体的科技文本翻译操作层面时,读者却找不到清晰的“操作指南”。例如,它花费大量篇幅讨论翻译的“等值性”和“可接受性”,但对于如何在一个时间紧迫、信息量巨大的专利说明书中,平衡这些要素,却没有给出任何实用的技巧或流程建议。我需要的是那种可以立即应用到工作中的方法论,而不是停留在象牙塔里的哲学思辨。科技翻译对准确度和可读性的要求是并存的,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学术探讨,而对培养译者的实战能力关注不足,使得这本书在实用性上打了折扣,对于希望快速提升翻译技能的读者来说,吸引力不足。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纸张质量也配不上这个价格。我本来满怀期待地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科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权威教材,结果拿到手就感觉被敷衍了。字体大小不一,有些地方的图表模糊不清,简直是在挑战读者的耐心。更别提装帧了,翻开没几次书脊就开始松动,这让我不禁怀疑出版社对“教材”二字的理解是否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作为一本面向专业硕士的教材,严谨性和规范性是底线,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完全不达标。我甚至怀疑作者在编写时是否真正深入研究过当下的科技发展趋势和翻译规范。如果只是为了凑数出书,那不如不出版,省得误人子弟。对于那些想通过这本书打好基础、提升专业素养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恐怕更多是学习路上的“绊脚石”而非“垫脚石”。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对这些基础问题加以重视,毕竟,内容再好,如果载体都无法让人接受,那也是大打折扣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简直令人费解,知识点的跳跃性太大,缺乏必要的循序渐进。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起清晰的联系,但总感觉作者是在罗列知识点,而不是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在介绍某个特定技术领域的翻译难点时,前一页还在讨论术语的精确性,下一页就跳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两者之间的过渡显得非常生硬和突兀。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跳跃性无疑会造成巨大的理解障碍,让人无所适从。我期待的是一种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能够让我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对科技翻译复杂性的认识。遗憾的是,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散乱的笔记汇编,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清晰主线,使得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让人读起来非常“费劲”。
评分走到了平时都不敢来的201室,不同于往日所弥漫的腐朽气息,整个房间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一点都不像是阿三和众女之间的战场。春日的阳光不是很温暖,却已经带有了活力,除了几株阿三养护的君子兰,一点他曾生活在这的痕迹都没有留下。“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死老头经常教我们这些有的没有,也不知道是哪个角落里流传出来的诗句,但用在此时此景却是再恰当不过了。随手推开了窗,也不知是不是盼着有哪只无聊的彩蝶会飞过来应景。猥琐而又严肃,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环境培养了他如此独特的性格,定是有许许多多我们所不从了解的故事,他不曾说起,只是将如此独特的他展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呵呵呵呵,速度很快哟
评分2.通顺流畅
评分第三节 英汉情态对比及其翻译
评分呵呵呵呵,速度很快哟
评分好好好
评分“帝国理工,你以为是什么,这可是银河星系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学院了,给你考试的机会就已经是万里选一了,一个人,最算是天才也很能在二十年中,把其中的精华,也就是我们报名的政治经济学学精通,所以团队学习是效率最高的方法。”
评分还不错,喜欢,推荐京东,速度很快
评分2.树形结构与线形结构的转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