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多所卓见。《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闻一多是民国时代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国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为此,我们重新出版了此书,并请著名学者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际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在大有裨益。
他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唐诗的发展变化,冲破了传统学术方法的某种狭隘性和封闭性。这是闻先生唐诗研究的极可宝贵的思想遗产,是值得我们很好吸取的。
——傅璇琮
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听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量不多,有他的同时人作见证,杜甫讲过的:“吾怜孟浩然……赋诗虽不多,往往凌鲍谢。”质不多,前人似乎也早已见到。苏轼曾经批评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话诚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所承认的,是说尽了孟浩然,但也要看才字如何解释。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式的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论前者,质和量当然都不如杜甫,论后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维。甚至“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
……
这部《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引发读者主动思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唐代边塞诗的研究,他不仅仅罗列了王昌龄、岑参等人的名篇,更着重分析了这些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边疆将士的精神风貌以及作者的家国情怀。读到关于边塞诗的章节,我仿佛能听到那金戈铁马的呐喊,感受到那漫天飞雪的寒意,以及将士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作者在分析这些诗歌时,善于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论证严谨而不失趣味。更重要的是,他鼓励读者去体会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人生哲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格律和词藻的赞叹。这本书让我明白,唐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承载着无数人的喜怒哀乐和家国情怀。
评分《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带给我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一开始,我对唐诗的理解主要停留在作品的表面意义和抒情层面。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分析远不止于此。他在研究白居易的诗歌时,特别强调了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易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书中对《卖炭翁》等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社会观察者和批评者的敏锐洞察力。作者通过对白居易诗歌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解释了为何他的诗歌能够深入民间,广为流传。这种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接受度的视角,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阅读这本书,就像请教了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他不仅告诉我“是什么”,更引导我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做”,让我对唐诗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立体。
评分《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艺术性。在讨论到唐代山水田园诗时,作者对孟浩然和王维的比较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两人归类,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诗歌风格的异同,以及他们对自然景物的不同感悟。书中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阐述,让我更加领略到王维作品中那种静谧、空灵的艺术境界。作者在分析这些诗歌时,常常会引用同时期的其他艺术作品,比如绘画、音乐,以此来衬托诗歌的意境,这种跨界的解读方式,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唐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字本身,更在于它所能够引发的多种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地将我对唐诗的理解推向了新的高度。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被《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吸引,是因为书名中“蓬莱阁”三个字带给我的那种古典而飘渺的意境。翻开书页,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在探讨杜甫诗歌时,着重分析了其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这部分内容让我对杜甫这位“诗圣”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认知,不再仅仅局限于他那些宏大叙事的诗篇,而是看到了他内心深处对普通百姓的同情与悲悯。书中关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解读尤其精彩,作者不仅仅是分析了诗歌的意象,更深入挖掘了杜甫在那个年代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这种将诗歌与历史、社会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唐诗的理解维度,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在动荡时代依然能发出如此强大思想声音的伟大诗人。
评分读《蓬莱阁丛书:唐诗杂论》就像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让那些曾经辉煌过的诗句重新在眼前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李白《静夜思》的考证,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而是深入探讨了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流传。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对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背后那份深沉的孤独与思念。书中的论述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作者对唐诗的热情与洞察,他引用的史料和典故都恰到好处,既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重新翻阅那些被提及的唐诗,每一次重读,都仿佛能从中汲取到更深一层的韵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将抽象的文学理论化为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他构建的唐诗世界。
评分蓬莱阁丛书,内容经典,价格便宜,好
评分好
评分朋友说,样式不好看,书还行
评分大师的经典,永恒的记忆
评分不错,当代诗人论唐诗。
评分比如上海古籍,比如中华书局,比如广西师范,比如上海译文,比如南海出版,比如三联。还有人民文学啊译林啊新星啊。
评分对文学一类的完全没有抵抗力好吗。满分。
评分很好看喜欢看这部不错的作品
评分没看,囤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