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工作量之巨大,简直令人望而却步。要在跨越百年、数以万计的书目中做到如此详尽和准确,中间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我好奇的是,他们是如何处理那些特殊时期的出版记录的?比如,在一些资料极为匮乏,甚至很多档案都已散失的年代,他们是如何核实一本书是否真的由中华书局在特定年份出版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口述史料的搜集,以及与各地图书馆、私人藏书家的深度合作。这本身就是一项对中国现代出版业历史的“抢救性工程”。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虽然我不一定需要去核对每一个条目的精确性,但目录的完整度和权威性,给予了我极大的信心去信赖这份文献的价值。它确保了我们今天引用的中华书局版本,其源头和流变路径是可被追溯、可被证实的。这份对细节的苛求,正是老牌文化机构的底色。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寻宝”的心态。我常年关注明清小说研究,手头总有些稀见本的资料需要交叉验证。过去,我们只能依靠零散的二手文献或者分散在各家出版社年报中的信息来拼凑中华书局的出版轨迹,效率之低可想而知。现在,有了这本囊括了整整一百年出版物的巨著,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起来。我试着查找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在战火中抢救性出版的古籍版本,那些往往是孤本或存世极少的珍本。目录的编排细致入微,不仅有时间序列,想来在分类上也必然下了大功夫,这使得信息的检索效率大大提升。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在迷雾中摸索的研究者,而是有了一张清晰的航海图。更何况,中华书局早期出版的许多经典版本,如“二十五史”的点校本、各种经注疏的辑校本,它们本身就是学术史上的里程碑。这份总书目,是对这些集体智慧最全面、最权威的致敬和记录。它让历史的脉络变得清晰可见,减少了后学者重复“发明轮子”的风险。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份书目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中华书局,这块金字招牌,其含金量不仅仅在于出版的内容,更在于其对“标准”的坚守。百年历史,横跨民国、抗战、建国后的数次重大社会转型,每一次的出版规范、字体选用、装帧设计,都记录着时代的烙印。我翻阅目录时,脑海中自动浮现出不同时期书籍的物理形态:早期那种典雅的竖排宋体,到后来的横排铅字排版,再到文革前后的特定风格。这份总书目,虽然是文字和条目构成的,却能引发对这些实体书的强烈联想。它让我们意识到,出版物的生产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如果有人想研究中国现代排版艺术的演变,这本书的原始数据支撑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在讲故事,但它提供的每一个数据点,都指向一个关于“如何记录和传承文化”的故事。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阅读体验”,是对“物”的生成过程的深刻洞察。
评分坦白说,我对“工具书”的期待值通常不高,总觉得它们是为研究者服务的辅助性材料,与纯粹的阅读乐趣相去甚远。然而,这份《中华书局百年总书目(1912-2012)》却让我对“工具”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检索工具,它本身就是一部宏大叙事的载体。想象一下,如果有人能以这份书目为基础,结合当时的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家出版政策的调整——来撰写一部“中华书局的文化编年史”,那将是多么精彩的著作!这本书提供的是原材料,是骨架。它揭示了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保存是如何被有组织地推进的。它让我们看到,知识的传承不是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一个机构长期、有计划、有使命感的持续努力。这份沉甸甸的总结,是对一个时代文化担当者的最好注脚。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摆在面前,光是掂量一下它的分量,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我原以为这会是一份枯燥的索引汇编,如同冷冰冰的图书馆卡片目录。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出版记录中寻找些许线索时,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中华书局”这四个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它不仅仅是一份清单,它更像是为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学术脉络搭建起的一条清晰的时间轴。随便翻开一页,比如关于某个古籍整理项目的条目,背后牵连着的可能是某位学者的毕生心血,是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在动荡中坚守书斋的孤寂与执着。我记得我曾在某个关于宋元版刻的讨论中,瞥见一个模糊的出版信息,当时费尽周折才确定是中华书局的某个早期影印本。如果能对照着这份“百年总书目”,我想我能更精准地追溯到那个版本诞生的历史语境,甚至能想象出当年排版、校对、付梓时的场景。它像一把钥匙,能开启通往中国现代出版史、学术史乃至文化史的无数扇门。对于研究出版史或者想梳理某个学科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案头必备的“镇馆之宝”。
评分中华书局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创办人为陆费逵。初系合资经营,资本二万五千元,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913年设编辑所,陆续编辑出版《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童子界》等杂志和大型汉语工具书《中华大字典》。1915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自办印刷所,增设发行所;翌年资本增至一百六十万元,职工达千余人,继商务印书馆之后成为国内第二家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中华书局主要出版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唐诗》、《全宋词》、《古本小说丛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册府元龟》、《清实录》、《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大藏经》等。
评分法学总论、中国法律、法规汇编、外国法律、国际法、军事、军事学总论、军政、作战、通讯、训练、兵器经济、财政、金融经济理论、经济管理、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外国经济、劳动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运输、邮电经济
评分图书比较有意思,618大促购买,很超值。
评分有经过这一个帐本,楔片木的楔片木,在瀑布计划一个去中国的旅程。我会介绍它,但是它藉着任何方法不是完美。最好的地貌:拉出地道地图某事对加入下一个版本:在地道地图的另一边上的北京的地图太小。任何一个也去北京的人将会去栏栅梁宫殿和长城。在地图上,那些都不是。如果地道映射时,它会帮助复盖路线图。同时, ,尽管事实「帐本含一个地道地图」,有关于北京的地道系统的稀疏资讯。它花费多少?它哪数小时运行?映射的一个轨条是问候的吗?它无论如何被关闭国定假日或?它是安全的吗?工人说话英语吗?那里有方便商店,等等可以用吗?一个主要的理由「我会需要一本中国手册」将点在中国中的素食的食物。我了解,它很困难;这一个帐本几乎不能提出发行。素食者,纯素食者,那些用变应性或饮食的范限将会很失望。最多的旅行商对中国将会去北京和│或上海。那些章节很短。该哪里吃,该哪里住,什么对同前。那些应该全部在更多细节被复盖作为那些都市。这一个帐本花费太多楔片木核对病史和问题,当它会被花费得更好讨论那些都市的引力的时候。的网站是远远地更情报的,和摘要,超过这一个帐本。我不买这一个帐本,它是棒的失望。如果我为一个去中国的旅程有了这一个帐本,它会只是和另外一一起,比较好的帐本。当我已经发现一本较好的手册的时候,我将会更新这评论。这一本手册,在 2013 年梅被公布, 是极大的而且所有的包含。编译 11个作者,它是一个 1047 楔片木,对全部中国的百科全书的介绍。相当令人印象深刻!最一点点被遗漏,但是不是所有的引体簿籍都总是可能是所有的物至所有的人民的心意的城堡。当您是计画您的摔倒的时候,这是买的帐本和需要在棒的深度中知道您前的基础调查任何事。这不是扶手椅旅行商的一本全景的画册,这也不是一个帐本在艺术、病史、政治也不语言学 (虽然这些题目简要地被讨论.) 上,如果您没有耐性在拜访之前读而且研究国家的背景,而且刚好喜欢拿它全部在当您到那里的时候,您将也不很快乐。为您这一个帐本中有相当地很多的信息。对我的第一个摔倒在 1981 年是当做一个观光者,而且我已经自那时起为企业在那里移动。这一件事物哪一永不是有效的到一个视察人是一个地图。他们没有存在,或如果他们做,他们是古老的,过时的和以华语。不只这一本手册含一拉出北京路和公众运输系统的地图,但是公路和都市地图大量地大部分来说其他的位置。泰晤士报已经真的改变!帐本进入四个主要的章节之内被分开:"在路上, " 的 "计画您的摔倒, "" 协商中国 " 、和 "幸存引体. "您从概观开始被屈服 "计画您的摔倒, " ,然后前进到详细的信息在 "在路上. "读其余者,由您决定。关于孤单的行星引体的最有帮助的地貌之一是 " 顶尖的经验 " 区间认明那些基地一个视察人不应该失踪。这一个引体每个有 30个如此的经验说明与一彩色相片。也有关于创造旅程的许多资讯,最好地乘移动,该如何拿广场,该哪里停留,和哪里和该吃什么。如果您正在考虑一个去中国的旅程,我热心地介绍,您从这一个引体开始。这是印刷版本的一个评论。我还没有经历数传版本。
评分《中华书局百年总书目(1912-2012)》分为上、下两编,著录1912-2011年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上编(1912-1949,1949-1954)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1912-1949年书刊目录”,系在1987年出版的《中华书局图书总目(1912-1949)》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和中华书局图书馆的目录卡片,做了若干补遗、改错与提要文字加工的工作,并根据这一时期的出书特点,增补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包括以“新国民图书社”名义印行的教科书)与期刊两大类目;其中教科书部分因书名登录上的差异,恐不免有少数书目与原《总目》的“教育”类书目有重复之处。原《总目》缺失内容提要的,因各种原因一般未做补阙工作。第二部分为新编撰的《1949-1954年书刊目录》。1993年编辑出版的《中华书局图书目录(1949-1991)》(2002年重印),实际上并未收录1949年-1954年间的出版物(这一时期所出图书,有大量苏联图书的中译本和工农业科技知识及大众读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次虽花费不少精力来编,并请了国家图书馆的同志协助调查提供资料,仍因绝大多数难觅原书而只能做最基本的书名、作者、译者、版次、开本、定价著录,并按照这一时期书局出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编排,缺漏或重出在所难免。其中1949年的出版物,因历史原因在版次、印次上亦难免与第一部分有少量重复。
评分大中华经典无数,我们一起致敬,一起庆贺中华百年诞辰。
评分那一年,我二十四岁。做了详细的路线规划,要去专心看看台湾。可惜一退伍回到台北,我没有了机车,也快速失去了当时违禁偷偷骑车的强烈动机。两个多月后,我离台到美国留学,心底一直疙瘩着:我毕竟还不明白台湾,我的家乡,究竟是怎么回事。
评分仿布纸面精装,收的较全面。可惜送来时书角折损了。
评分关注这本书好久了,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将她收入囊中。口吐莲花,胸藏锦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本书是无声的老师,默默地告诉我们需要阅读的一切,需要学习的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