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讀的易懂性角度來看,雖然內容是頂級的學術研究,但編排和注釋的處理上,明顯考慮到瞭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繁體竪排的版式,初看或許需要適應,但一旦進入狀態,那種閱讀古籍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便油然而生,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詳盡的校注和索引部分,簡直是為做研究的同仁們量身定做。每一次查閱,都能迅速定位到關鍵信息,大大節省瞭檢索時間。這套書的整體編校質量,體現齣一種對“知識傳承”的敬畏之心,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份精細的學術工具書。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閑書,而是需要隨時翻檢、反復研磨的案頭必備良品。
評分這套文集的選文廣度與深度,確實讓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對某一個特定領域的簡單羅列,更像是一幅宏大的學術版圖的徐徐展開。從早期的考據文章到後期的理論建構,可以看到作者思想演變的脈絡,這種跨越數十年的學術軌跡,對於理解一個學者的思想形成過程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篇對古代文獻的獨到解讀,其論證過程嚴謹細緻,邏輯鏈條清晰可見,仿佛作者手把手地帶著讀者走入文本深處,層層剝開字裏行間隱藏的深意。有些論斷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啓發性,足見其洞察力的超前。這套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在於收集,更在於它完整地呈現瞭一位大傢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思考與積纍,是治學路上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燈。
評分我得說,這套書的學術價值之高,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相關領域摸索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它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概覽式”介紹,而是真正深入到專業核心地帶的硬核論述。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其中幾篇關於文體源流的探討中,那種被復雜概念團團圍住,卻又在作者精妙梳理下豁然開朗的感覺,實在是太酣暢淋灕瞭。尤其佩服作者處理史料的功力,那些看似尋常的零散記載,經過他的裁剪與重組,立刻呈現齣全新的結構和意義。這套書讀下來,你很難不被這種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摺服。它強迫你慢下來,重新審視那些你曾以為已經瞭然的知識點,帶來的是知識體係的重塑和思維方式的革新。
評分老實講,我是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購入的,起初還有些猶豫,畢竟學術著作往往伴隨著晦澀難懂的刻闆印象。然而,這套書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蘊含的那種“文以載道”的深沉情懷。它不隻是枯燥的理論堆砌,字裏行間流露著對文化血脈的深切關懷和對傳統智慧的無限尊重。讀到某些論述時,會有一種被引領的感覺,仿佛進入瞭一個更高遠的學術境界。這種精神層麵的滋養,遠超齣瞭單純獲取知識的範疇。它讓人思考的,是如何以一種更負責任、更具曆史感的態度去麵對當下的學術挑戰。整部書讀罷,心中湧起的,更多的是一種對前輩學人的景仰和對學術事業的使命感。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封麵采用瞭一種典雅的米白色,觸感細膩,光影下泛著低調的質感,很符閤學術著作的氣質。字體選擇上,既有傳統書捲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印刷的清晰度,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尤其是側邊書脊的設計,燙金的書名在深色背景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即便隻是隨意地擺在書架上,也自成一道風景。內頁的紙張選用也值得稱贊,厚實而不失韌性,墨色濃鬱,排版疏朗有緻,長篇閱讀下來眼睛也不容易疲勞。對於一個熱愛紙質書的讀者來說,這樣的物理體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曆史對話,那種沉甸甸的實在感,是電子閱讀永遠無法替代的。裝幀的考究,無疑為這套重量級的學術成果增添瞭不少收藏價值。
評分容庚
評分容庚
評分訂本;科學齣版社,1959年齣增訂本)。
評分書很好,價格便宜,包裝略顯單薄
評分《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捲)》對從事考古學、先秦史學、民族學、文物和博物館學等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工作者,均具有較高參考價值。《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捲)》全麵係統、重點突齣地介紹瞭20世紀20年代初以來80餘年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的成果。《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捲)》的主體,以年代先後為經,以不同地區文化遺存為緯,縱橫結閤,構建瞭全國各地不同時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時間、空間和內涵框架體係。時間方麵,把大約公元前100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按年代早晚和發展演變脈絡,大緻分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四個時期。空間方麵,以黃河流域、北方地區、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四大區域為第一層次,再在四大區域內劃分不同地區為第二層次,然後以不同文化遺存為第三層次。內涵方麵,在介紹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盡可能提供該文化全部的信息,同時注意勾畫若乾重點文化區的文化譜係與文化關係及其重要發展成就;又在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的北南大區所分六章之末,都各列一節,來總結該時間段該大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總的發展水平和麵貌。《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捲)》首尾還有四篇專論,分彆是綜述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展曆程,以瞭解其學術史的一個側麵;從地貌和氣候兩方麵闡述新石器時代自然環境狀況,以瞭解當時人類生存和活動的地理背景;對新石器時代居民的種係研究,重點瞭解先民的體質形態類型和種族演變;最後總體考察中國新石器時代,探討瞭社會發展諸階段的概況和文明起源問題,證實連續、多元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孕育瞭日後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 《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捲)》對從事考古學、先秦史學、民族學、文物和博物館學等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工作者,均具有較高參考價值。《中國考古學》。
評分這是著名學者、金文專傢容庚教授的學術論文集。容庚,字希白,廣東東莞人,生於1894年。他齣生時,其父為慶得子。1917年1917年在東莞中學畢業後,被校長聘為教員,講授國文和文字源流等課程。其後刻苦學習,20幾歲時以研究金文所得編纂成1200餘頁的《金文編》。1922年1922年他攜《金文編》上京求學,得古文字學傢羅振玉、馬衡教授的賞識,被破格錄取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部研究生。他持此書稿遠離廣東傢鄉,北上天津嚮研究古文的權威羅振玉請教,深得羅振玉的贊許賞識,從此被介紹進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作研究生,投在著名學者王國維門下,從此奠定瞭一生從事考古學和古文學研究的基礎。後來,容庚到燕京大學任教,編輯《燕京學報》。又被聘為北京古物陳列所鑒定委員。在此期間,容庚先後編著瞭《寶蘊樓彝器圖錄》、《武英殿彝器圖錄》、《海外吉金圖錄》、《善齋吉金圖錄》等書。1926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次年轉入燕京大學任襄教授,並主編《燕京學報》。容庚1927年起任北京古物陳列所鑒定委員。1931年發錶的《商周彝器通考》。對青銅器進行係統性的科學研究,被學術界譽為商周彝器研究的奠基著作。當時,亡命日本的郭沫若正研究古文字,曾寫信嚮這位年僅37歲的容庚請教。容庚雖未見過郭沫若,卻復信給予支持,二人以通信聯係,交流研究古文字的心得。後來郭沫若曾說,“若是沒有容庚的幫助,我走上研究金文的道路,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容庚從青年時期到滿頭白發,不論時勢如何,個人處境順逆,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在書齋工作,每天總在10小時以上。他博覽群書,手不釋捲,孜孜於古文物的探索之中。容庚幼年時即熟讀《說文解字》和吳大澂的《說文古籀補》。1922年,經羅振玉介紹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讀研究生,畢業後曆任燕京大學襄教授、《燕京學報》主編兼北平古物陳列所鑒定委員、嶺南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係主任、《嶺南學報》主編、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等。他的成名作為《金文編》1925年;香港商務印書館1939年齣修訂本;科學齣版社,1959年齣增訂本)。這是繼吳大澂的《說文古籀補》之後的第一部金文大字典,是古文字研究者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評分九龍峰下雲林館,煑茗時過第二泉。不見故人今十載,夜聽猿鶴思淒然。張樞。
評分門生王達。
評分書內容好,包裝也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