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进人十九世纪的南粤,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斗争中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用鲜血写下了无数彪炳千秋的史诗。业绩煌煌,理当镌刻青史、流芳久远。
据《补注》凡例:“翁著原无目录及编目,为方便读者查阅,本书在篇首增编目录,正文内加插篇目。”此举甚佳,然待完善处亦多。
评分卷一增补叶尔诜翻刻《石鼓文》与何瑗玉(《补注》误作“何玉瑗”)翻刻启功《论书绝句》第四十一首说:“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此有感于收藏家看重书法美观,而轻视文字内容。客观言之,碑帖收藏已算小众,碑帖研究更属凤毛,所以承沈展公赐下他编辑的《粤东金石略补注》(翁方纲著,欧广勇、伍庆禄补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高兴莫名。
评分在北京任职期间,翁方纲曾与黄景仁同游陶然亭、窑台,并为陶然亭撰写过楹联。“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这副楹联悬挂在陶然亭正面的抱柱上。此联描写的是古时陶然亭的景致。上联“烟笼”,指烟雾笼罩。整句写白天的清静,古寺被烟雾笼罩,无人到此;下联述夜晚的安谧,深堂处于树林之中,只有明月照映进来。以“无人”与“有月”的对比描写,显现了庵堂幽深绝世的风貌,蕴含着超凡脱俗的韵味。作者是当时的达官显宦,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对世俗的尘嚣,也感腻味,发现城内竟有这“无人”“有月”的古寺,真像进入世外桃源。联语表达了他向往隐居生活的心情。如今,这里已辟为公园,此联也已经不是原联,它是由光绪的老师翁同龢重书的。就连此联所描写的 “静”,也被公园里的笑语欢歌划破了。
评分《粤东金石略》是翁方纲在《两汉金石记》之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原书价值,陈鸿钧先生“前言”概括准确;补注成就,罗韬老师“贯穿两个半世纪的金石之缘”(《南方都市报·南方阅读》 2012年5月13日第8版)揄扬得体。要言之,续书不易,人所共知,晚近金石学著作续书可传者,柯昌泗《语石异同评》,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并此书,鼎足而三矣。
评分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在密教中,以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法身之妙观察智,称为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其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种子为逳(hrīh!),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其身为白黄色或真金色,闭目,身着轻衣,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其种子为筟(sam!),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初开之莲花。[4]本段内容参考《佛光大辞典》
评分阿弥陀佛(梵文天城体:??????,拉丁字母转写:Amitābha,(今音已不同古音,普通话更是与古音
评分1、关于篇目
评分据《补注》凡例:“翁著原无目录及编目,为方便读者查阅,本书在篇首增编目录,正文内加插篇目。”此举甚佳,然待完善处亦多。
评分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又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他是清中叶一位著名的学者,六七十岁时还能在灯下作细书,阅蝇头字。每过一岁,翁方纲必用西瓜子写下四个楷字,五十岁后写“万寿无疆”,六十岁后写“天子万年”,至七十岁后则变成“天下太平”。最后一年元旦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