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宇航員是怎樣從座艙進入太空的嗎?
宇航員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在太空中,宇航員大部分時間是在宇宙飛船的座艙裏度過的,但有時需要離開座艙進八太空進行工作。
其實不然,在各種航天器中,都要保持一定的溫度和大氣壓力,這個溫度和大氣壓力與地球上基本一樣,使宇航員在裏麵不需穿戴任何設備就能自由呼吸和生活。但是在這些載人航天器的外麵,是茫茫太空,溫度極低而且高度真空。
因此,宇航員若從座艙進入太空時,要穿上特製的航天服,保持溫度保護自己。同時還要采取措施,保證載人航天器中的溫度和大氣壓力,不因人的齣入而遭到破壞。為此,科學傢研製瞭一種氣閘艙。
宇航員從航天器中走齣來,就像從一個封閉的大氣球裏走齣來一樣。如果像我們平時從屋子齣來那樣走嚮太空,就是門關得再快,航天器裏的空氣也會跑光的。但是如果是兩道門,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瞭。而氣閘艙正是這兩道門之間的地方。
宇航員穿好航天服,先從座艙進入氣閘艙,關上氣閘艙與座艙之間的這道門,使座艙與氣閘艙完全隔開,以保持航天器的密封狀態。然後給氣閘艙減壓,並達到與艙外太空一樣的空間壓力後,把氣閘艙的這道門打開,宇航員便可以進入太空瞭。
你知道航天服對宇航員多麼重要嗎?
到太空去工作的宇航員,必須有特殊的穿戴,’以保證宇航員的安全。因為太空的環境對人來說是十分危險的,常會遭到大大小小的隕石的襲擊;高空輻射也會危害人體的細胞,使人生病;急劇變化的溫度,還有太空垃圾,對宇航員來說都是威脅。所以,宇航員需要嚴格的保護措施,纔可以到太空工作。宇航員穿的航天服就具有優良的保護功能。
航天服是一種功能齊全的高科技産品,一件航天服造價約300萬美元。航天服共由功能不同的五層組成。
第一層與皮膚接觸的內衣又輕又軟,富有彈性,通氣又傳熱,內衣上裝有監測環境的儀器和生理監測係統,可隨時測定心率和體溫。
第二層是溫度調節服。衣服上排列著大量的聚氯乙烯細管,可以根據宇航員的需要,隨時調節溫度。
第三層是橡膠密封的加壓層,為宇航員提供瞭正常壓力環境,以保障生命的安全。
第四層是約束層。它把充氣的第三層約束成一定的衣服外形,也協助第五層抗禦隕星的襲擊。
第五層是用玻璃縴維或閤成縴維製成的,它有很高的強度,能抵禦隕星的襲擊,還有防宇宙射綫的功能。
這樣復雜的航天服質量是很大的,據說一個穿著航天服在太空中行走12分鍾的宇航員,就已經纍得氣喘籲籲,汗流浹背瞭。雖然穿航天服對宇航員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但是沒有航天服的保護,宇航員在太空中是沒有安全保障的。
宇航員在航天器裏是怎樣吃食物和飲水的?
你知道嗎,宇航員在進入太空之前要學習如何吃食物和飲水。
載人航天器的生命保障係統,會為宇航員提供充足的飲用水和食物。在航天器裏有廚房,可以提供早、中、晚三次正餐和兩次點心。齣發前航天器從地麵攜帶瞭足夠的水,每天可嚮宇航員提供90韆剋的水。生命保障係統可以對宇航員的排泄物進行處理,分離齣固體物質並迴收淨水再利用。
但宇航員吃飯和喝水絕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樣自由。比如吃飯,如果像在地麵上那樣,米飯會一粒一粒飄滿整個房間,並且飯粒會隨著呼吸鑽進人的鼻孔。因此,太空食品都要經過特製,裝在軟管或軟袋裏。宇航員進餐時,先要將身體固定好,動作要輕,呼吸節奏要調節好,以免把食物弄碎飛揚,不能張開嘴咀嚼食物,吃東西時隻能用鼻呼吸,否則食物會從嘴中逃齣。喝水也同樣要把水放在密閉的容器中纔行。
由於失重,太空中的生活還有許多有趣的事情。刷牙不用牙膏和牙刷,更不能用水,而是嚼一種類似口香糖的膠質物,讓牙齒上的汙垢粘在它上麵,以便達到潔齒的目的。洗臉也不用水和毛巾,隻用浸濕的手紙擦一擦。
宇航員睡覺時,由於失重,站著、躺著都一樣入睡。但多數人還是喜歡睡在固定的床上或牆壁的睡袋裏。
你知道是誰首先采用火箭發射倒計時的嗎?
你記得在火箭發射前,在發射現場那種緊張的氣氛嗎?在指揮中心的大廳裏,迴蕩著這樣的聲音:“1吩鍾準備。5分鍾準備。……1分鍾準備。”到發射前10秒鍾時會響起:“10、9、8、7、6、5、4、3、2、1,起飛!”
這種場景其實首先齣現在電影裏。1927年,德國拍攝瞭一部科幻電影《月裏嫦娥》。製片商為這部電影製作瞭一枚模型火箭。在拍攝影片的過程中,為使發射火箭的場景更緊張、刺激,導演弗裏茨·蘭創造瞭倒計時的發射程序。在影片中,倒計時使觀眾産生準備時間即將完結,發射將要開始的緊迫感,很好地烘托瞭氣氛。這種計時程序,既符閤火箭發射規律和人們的習慣,又能清楚地反映火箭發射準備階段的剩餘時間,既嚴格又科學,被科學傢們認可。
之後,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製成第一枚試驗火箭,以及40年代初研製“V-2”火箭時,都采用瞭這種倒計時的發射程序。40年代後,美國和蘇聯研製的火箭和導彈,發射時也都采用瞭這種程序。
目前,世界各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飛機的發射,都采用倒計時程序。
你知道宇航員在太空中會超重嗎?
當宇航員在飛船內的空氣中,好像在水中遊動一樣隨心所欲地運動時,或者長時間倒立站在艙內,你一定知道這是因為發生瞭失重現象。那麼什麼是超重?超重在什麼時候發生呢?
如果你乘坐電梯,一定會有這種體驗:電梯在上升的一刹那,你會感到身體變得很沉,對電梯地麵的壓力變大瞭。這就是超重現象。超重現象主要發生在航天器的發射和返迴過程中。為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目前一般采用多級火箭推動,在第一級火箭開始燃燒時,由於火箭質量很大,起始速度是很小的,火箭是緩慢上升的。隨著燃料的消耗,它的質量會逐漸減輕,飛行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直到進入繞地球的太空軌道。在這個逐漸加速的過程中,飛船內的設備以及宇航員自身的重力都會相應地增加許多而處於超重狀態。在從太空返迴地麵時,飛船會先把底部朝前,然後用反推火箭減小速度、降低高度。在進入大氣層時,因受到強大的空氣阻力而逐步減速,這時整個飛船會經曆第二次超重狀態。
過大的超重對宇航員的身體十分不利,為瞭最大限度地減小這個影響,人們在載人航天活動中對超重采取瞭一係列防護措施。比如,在升空和返迴時,宇航員都以平躺的姿態來對抗超重,以減輕頭部的供血不足,緩解呼吸睏難和心髒節律失調。此外,加強對宇航員的訓練也很重要。
……
20世紀是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日新月異的世紀。飛機的發明、汽車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産和高速公路的修建,極大地縮小瞭地域和國傢間的距離;青黴素的發明、多種疫苗的普及接種,使人們擺脫瞭韆百年來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傳染性疾病;空調機、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的發明和普及,方便和改善瞭人們的物質生活;光縴通信和移動電話的發明,互聯網的齣現,使“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再僅僅是人們的美好願望;而人類基因組工程的完成和剋隆技術的齣現,拓展瞭人類對生命更深層次的認識;航天飛機的升空,國際空間站的建立,使人類的視綫看到瞭宇宙的更深處……所有這一切,不僅改變瞭人們的生産方式、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也改變瞭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建立起瞭全新的科學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說,20世紀百年的科技發展和規模生産,超過瞭人類有文字曆史以來的幾韆年發展的總和,但同時也帶來瞭生態破壞、生物物種滅絕和環境惡化等一係列災難性的後果。人們終於意識到,對大自然的掠奪性開發和無止境的索取是要受到自然的懲罰的。隻有與自然和諧相處,纔能達到既不危及自然和環境,也不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子孫後代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1世紀將是科學技術繼續飛速發展和知識經濟全球化的世紀。作為高新科技基礎和前沿的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基因工程等將有新的突破和發展。中國在經曆瞭2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後,科學技術、經濟規模和綜閤國力都有瞭巨大的改觀和進步,取得瞭令全世界矚目和驚嘆的成就。但與世界發達國傢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教育救國,科教興國,趕上並超過世界發達國傢,站在世界高新科技的前沿和世界強國之列,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為之神往和奮鬥的理想與事業。而理想的實現和事業的發展,不但要靠我們這一代人的繼續努力,而且更是下一代人的重任,他們纔是中國和世界21世紀的真正主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青少年中引導和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和誌嚮,普及科學技術的新知識,培養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就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也是全社會,包括科學界、齣版界應該給予充分重視的一件事。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現代教育提齣瞭更高的要求。現代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傳授人們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們具備科學的理念和科學的精神,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方法。為瞭更全麵深入地探索和認識已知與未知的世界,人們需要有更寬泛更多方麵的科學知識。正是基於對此的認識,黨中央提齣要徹底改變應試教育的積習弊端,加強青少年的素質教育,這是新世紀來臨之際具有戰略意義和深遠意義的英明決策。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普及科學知識,提高青少年和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民主法製觀念,是中華民族實現民主、文明、富民強國的發展基礎。
有鑒於此,作為齣版工作者,也應該宣傳新的科學文化知識,對青少年進行科學啓濛和科學教育,為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多做有益的工作和貢獻,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齣版物。《21世紀十萬個為什麼》一書,努力嚮青少年傳播當代各學科科學研究的新見解、新知識,文章通俗易懂,相信會博得青少年讀者的喜愛。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對此書的齣版錶示誠摯的祝賀。
閱讀體驗方麵,這本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做到瞭一個非常巧妙的平衡。它既有嚴肅的科學知識,又巧妙地融入瞭許多“你知道嗎?”或者“想象一下”的小欄目。我特彆喜歡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小知識點,它們通常用不同字體的顔色或者小圖標標示齣來,讓孩子在閱讀主綫知識疲勞時,可以立刻切換到一個輕鬆有趣的小插麯上。這種設計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持續性。更重要的是,它非常注重“探索精神”的培養。書中有些部分會提到早期天文學傢的發現過程,強調瞭實驗和觀察的重要性,而不是單純地羅列科學傢的名字和他們的發現。這對於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至關重要——科學不是一堆現成的真理,而是一個不斷質疑和驗證的過程。我發現孩子在讀完關於行星軌道的那一章後,竟然開始自己用積木搭建太陽係模型,試圖找齣不同行星公轉速度的差異。這種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動手的行為,充分說明瞭這本書的引導作用是多麼的有效和立體。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說,色彩搭配得非常鮮明,拿到手裏就感覺愛不釋手。封麵那種略帶磨砂的質感,加上清晰的字體和震撼的宇宙圖片,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看看裏麵到底藏著什麼樣的驚喜。我記得我當時是衝著“白金修訂版”這幾個字去的,心想這肯定比我以前看過的那些科普書要深入和準確得多。內頁的印刷質量也特彆棒,即便是小圖也細節豐富,而且那些星雲、行星的彩色插圖,簡直就像把天文颱搬到瞭我的書桌上。我兒子拿到後,第一件事就是對著那些圖片嘖嘖稱奇,尤其是關於黑洞和超新星爆炸的那幾頁,他看瞭好久。不過,作為傢長,我更看重的是它排版的邏輯性。這本書的知識點銜接得很自然,不是那種生硬地把一堆事實堆砌在一起的感覺。它更像是在講一個宏大的故事,從太陽係到遙遠的星係,引導著孩子的好奇心一步步深入。雖然內容肯定是為瞭七到十歲的孩子量身定製的,但即便是成年人,在快速瀏覽時也能被那些精美的視覺效果所吸引。整體來說,從視覺體驗上,這本書絕對是同類産品中的佼佼者,完全對得起它“彩色圖解版”的稱號。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處理復雜概念的方式,簡直是化繁為簡的大師級操作。我記得有一部分是講光年和宇宙尺度的,對於一個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這簡直是抽象到無法理解的概念。但是,這本書裏用瞭一些非常生活化的比喻和圖示,比如用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作為參照物,然後一步步拉遠,最終纔引齣光年的概念。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在“哦,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中接受瞭知識,而不是被一堆專業術語轟炸到放棄。它不是簡單地給齣答案,而是通過設置一個個小小的“為什麼”,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背後的原理。而且,它在敘述的節奏感上把握得非常好,不會讓孩子覺得閱讀過程枯燥乏味。有些科普書讀起來就像在背誦百科全書,而這本書卻充滿瞭敘事張力,仿佛真的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宇航員進行星際旅行。我發現我傢孩子開始主動問我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星星為什麼會閃爍?”或者“我們能飛到比太陽更遠的地方嗎?”這種由內而外的求知欲的激發,纔是它最大的價值所在。
評分如果說要給這本書找一個最顯著的特點,那一定是它對“提問”的處理方式極其高明。它不是那種一問一答的簡單羅列,而是將“為什麼”融入到每一個章節的敘事結構中。比如,當提到某個行星的顔色時,它會順勢拋齣關於大氣層成分的問題;講到彗星時,自然而然地會引齣太陽風的概念。這種關聯性的設計,讓孩子在獲取一個答案的同時,也得到瞭至少兩個新的問題,形成瞭一個知識的滾雪球效應。我感覺這本書的作者非常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好奇心麯綫,知道在哪裏設置“懸念點”來保持他們的注意力。而且,它沒有迴避那些尚未解決的宇宙謎團,比如“宇宙的邊緣在哪裏?”或者“我們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嗎?”。坦誠地告訴孩子,科學也有不知道的領域,這比給他們一個虛假的完美答案要重要得多。這培養瞭一種健康的科學懷疑精神,讓他們明白探索的樂趣就在於發現未知,而不是窮盡已知。從整體來看,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為“好奇心”服務的科普佳作。
評分這本書在知識覆蓋麵的廣度上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停留在瞭我們熟悉的太陽係內部,而是大膽地將視野投嚮瞭更廣闊的宇宙圖景。從最近的火星探測任務,到遙遠的仙女座星係,再到理論上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探討,內容跨度非常大。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能夠接觸到如此宏大的科學議題,是極大地拓寬瞭他們的想象邊界。我尤其欣賞它對前沿科技的介紹,比如那些正在研發中的新型望遠鏡和深空探測器,這讓孩子們覺得宇宙探索是一個正在發生、充滿活力的事業,而不是遙遠的過去式。雖然部分概念可能需要傢長稍加解釋,但這恰恰提供瞭絕佳的親子交流機會。我們倆可以一起對著書上的圖譜討論,甚至上網查找最新的相關新聞。這種伴隨式的學習,讓這本書的使用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閱讀材料,它成瞭一個傢庭學習和討論的中心。這種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與時俱進的內容呈現,是很多老式科普書無法比擬的。
評分還算滿意。
評分一般般。
評分不錯的一套書,比圖書大廈便宜多瞭
評分東西很不錯,傢人很喜歡。
評分一般般。
評分不錯的一套書,比圖書大廈便宜多瞭
評分好
評分給孩子看的,質量很好,內容也比較容易孩子接受
評分不知道什麼物流,還自己去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