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论与法哲学》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法律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在教授我“是什么”,更是在引导我思考“为什么”。书中关于“法律的目的是什么”的讨论,让我对法律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是维护社会秩序?是保护公民权利?还是追求普遍的道德理想?作者通过对不同法哲学流派的介绍,揭示了这些目的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犯罪与惩罚的辩护”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不同刑罚的理论基础,而是深入探讨了刑罚的社会功能,比如威慑、改造、报应等。我曾经对死刑等极刑是否具有正当性产生过疑虑,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更理性地审视这些问题。它提醒我,法律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判决,背后都凝聚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社会价值取向。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法律视为一种强制性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
评分这本《犯罪论与法哲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法律体系的底层逻辑和深层含义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堆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将抽象的法哲学概念与具体的犯罪论实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书中对“正义”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哲学流派对正义的不同理解,比如功利主义、义务论,甚至是罗尔斯的正义观,这些都让我对“什么是真正的公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梳理,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这些法哲学理论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作用,又会遇到哪些挑战。 比如,在讨论“犯罪构成要件”时,书中不仅仅列举了“行为”、“主体”、“客体”、“主观方面”等基本要素,而是进一步追问,当这些要素之间出现模糊地带时,法律是如何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这涉及到法律解释的方法论,以及不同法学理论在解释过程中的侧重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原因导致结果”,而是引入了“可能性”、“必要性”等概念,并结合了“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等不同学派的观点,让我理解到,看似简单的犯罪认定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的哲学思辨。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法律并不是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辩驳的思想体系。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它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断舍离”,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权利”、“义务”、“责任”等基本概念的认知。读完关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在犯罪行为中的博弈,我开始反思,一个人是否真的能够完全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还是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限制?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犯罪者的责任归属问题。书中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剖析,更是让我看到了法律在追求公平的同时,也必须考量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法律上的灰色地带时,所展现出的严谨和审慎。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判断标准,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利益衡量,以及不同哲学思想对这些情况的处理方式。比如,当一个人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免受侵害而采取极端手段时,我们如何权衡生命权、身体权与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这种对复杂伦理困境的哲学式解析,让我对法律的“温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提醒我,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规则,更是承载着社会价值和道德判断的复杂体系。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智识的“探险”,我跟着作者的笔触,深入到了犯罪行为背后的思想土壤。书中对于“犯罪的社会学解释”与“犯罪的心理学解释”的梳理,让我看到了犯罪研究的多元视角。它不仅仅将犯罪行为视为个体道德败坏的结果,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机制中去考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犯罪原因”的探讨,作者列举了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创伤等多种可能,并且分析了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我曾经对一些新闻报道中的恶性犯罪感到困惑,总觉得无法理解行为人的动机。但读完关于“社会学解释”的部分,我开始明白,有时候,个人的选择是受到环境和结构性因素的深刻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为犯罪行为开脱,而是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犯罪的根源,从而更好地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这种从“个体”到“社会”的视野拓展,让我对“罪与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犯罪论与法哲学》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匹黑马!起初翻开它,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用一种非常清晰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将一些原本非常抽象的法哲学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而且充满了启发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法律的渊源”的探讨,它不仅仅局限于成文法,还深入分析了习惯法、判例法、自然法等不同渊源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不同法律文化中的地位。 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将这些法哲学理论与具体的犯罪案例相结合。例如,在讨论“故意”和“过失”时,作者不仅仅从主观认识出发,还结合了行为人的认知能力、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分析,让我意识到,判断一个人的犯罪意图,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我曾经对一些看起来“显而易见”的犯罪行为,产生过疑问,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法律在认定犯罪时,需要经过层层剥离,才能最终抵达真相。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让我对法律的严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对于违法论与责任论也可以这么说,即便引进“构成要件•违法•有责”这一“三阶层论”,通过普通的方法也不能简单地解决问题。纵观世界刑法学,例如,以判例法为母体的英美犯罪论体系不是“三阶层论”,与德国同属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国的犯罪论体系,也与德国的“三阶层论”有很大的不同。并且,从犯罪的认定与“刑法的合理适用这一目的”来看,德国的“三阶层论”也未必优于英国、美国和法国的犯罪论体系。
评分我特别注意到,当前中国正处于刑法学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选择容易单纯化,视野容易变得狭窄。虽然引进以德国刑法为中心的新型刑法学并无不妥,但德国刑法学的内容极其复杂,并不单纯。
评分正如题目“犯罪论与法哲学”所示,本书尝试着将通说的犯罪论体系(犯罪是符合构成要件、违法、有责的行为)进行哲学上的再思考。为什么需要进行这一尝试呢?
评分还没读,应该不错吧!
评分书质量很好,符合我目前的需要,给力,推荐一下。
评分因此,我认为在当代中国刑法学的这一转型期,着眼于支撑犯罪论体系的基础部分,从“法”的“存在论上的考察”与“认识论上的考察”的角度,重新考察犯罪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如果我的著作能够为中国刑法学略尽绵薄之力,将是我莫大的光荣。
评分书好!快递好!愉快的网购!
评分此次,由中国吉林大学法学院的陈劲阳副教授将我的最新著作翻译成了中文。该书能够有机会得到中国年轻研究者的阅读,令我感到无比喜悦。
评分有些冷僻的书怕现在不买了囤,想看的时候买不到就郁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