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百岁国医大家钟一棠的养生之道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6-12 |
| 作者:王邦才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46.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323340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浙江省老中医钟一棠先生走过了足足一百年的生命历程,他凭着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执着的职业精神,在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上耕耘了八十余个春秋,被誉为“甬上中医泰斗”。这位百岁老人在长期生活、学习、工作中积累的养生经验,是他宝贵的人生财富,是他对人类的贡献,了解他的养生之道,对现实生活的每个人都大有裨益。《百岁国医大家钟一棠的养生之道》从钟老的事业、运动、精神、生活、饮食、疾病、食疗及膏方调养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介绍,以供认真生活的人们参考。
第一章 钟情中医,百年不辍
一、渊博融通承祖业
二、心存仁术济世愿
1.辨证人微,“四纲”挈领
2.调气补肾,治病之要
3.善调脾胃,升降润燥
4.理偏求和,相反相成
5.遣方用药,精简而廉
6.仁心仁术,医患相得
三、行须学无止境求
四、哺育桃李勤耕耘
第二章 运动养生,持之以恒
一、武术伴他度过青壮年
二、晚年发明钟氏操
三、寄情山水乐不疲
四、动而有节,持之以恒
五、推荐几种运动养生方式与方法
第三章 精神养生,形神共养
一、修身养性,仁德为先
二、调养心神,无我养心
l.淡泊之心
2.宁静之心
3.友爱之心
4.知足之心
5.遗忘之心
三、调和七情,滋养五脏
四、爱马学马,情有独钟
第四章 生活起居,中矩有节
一、起居有常,顺时养生
二、衣着
三、居住
三、睡眠
四、房事
1.七损八益
2.适度房事
3.禁欲不足取
4.纵欲的危害
5.保精固肾,延年益寿
五、恬静自然颐天年
第五章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一、谨和五味
二、饮食有节
三、寒温适度
四、谨守宜忌
1.配伍禁忌
2.胎产禁忌
3.偏食当忌
4.四时进食禁忌
5.病中禁忌
五、饮食养生当以调养脾胃为上
1.脾胃为后天之本
2.养脾胃而五脏和
3.食不在补,适口为珍
第六章 正气为本,治养结合
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生病起于过用
1.天地自然的“过用”
2.情志饮食过用
3.劳逸、房事过用
4.医药过用
三、百病皆生于气
四、治未病,重视体质养生
1.平和质
2.阳虚质
3.气虚质
4.痰湿质
5.湿热质
6.阴虚质
7.瘀血质
8.气郁质
9.特禀质
五、治病求医点滴
1.提高保健意识
2.正确选医
3.知己知彼
4.食药结合,谨防过度治疗
5.正确选用滋补品
6.病愈康复重在养
第七章 食疗养生,却病健体
一、食疗养生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辨证施食原则
3.平衡膳食原则
二、食疗养生的常见方式
1.粥类
2.羹类
3.茶类
4.酒类
三、食疗养生误区
1.补错方向
2.补益过头
3.不辨宜忌
四、常用养生食物分类
1.按照食物作用分类
2.按药理学分类
五、不同体质的食疗养生
1.阳虚体质人群的食疗
2.阴虚体质人群的食疗
3.气虚体质人群的食疗
4.血虚体质人群的食疗
5.痰湿体质人群的食疗
6.瘀血体质人群的食疗
7.气郁体质人群的食疗
8.湿热体质人群的食疗
六、内科常见慢性疾病的食疗
1.支气管哮喘
2.慢性支气管炎
3.高血压
4.高脂血症
5.冠心病
6.脑血管意外
7.糖尿病
8.失眠
9.便秘
10.痛风
11.慢性肝炎
12.脂肪肝
13.肝硬化
14.慢性胃炎
15.缺铁性贫血
第八章 膏方养生.通补结合
一、从观音百补素膏谈起
1.十六补金童膏
2.十六补玉女膏
3.荷叶葛根风味饮料
二、膏方制方的原则
1.君臣佐使,量宜适中
2.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3.健脾补肾,以喜为宜
4.通补相兼,动静结合
三、膏方医案举隅
恬淡从容大爱无疆一一沉痛悼念我的祖父钟一棠
《百岁国医大家钟一棠的养生之道》:
钟老对于运动多年来总结出几个必须遵守的原则:
一是坚持适度原则:《吕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表明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所在。但在运动时一定要掌握量的大小,即把握好“度”。度是运动乃至养生的关键。运动量太小,达不到健身的目的;运动量过大,又往往会适得其反,使身体过劳受损,同样达不到健身的效果。正如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上海名医裘沛然提出“养生贵在识度与守度”,强调无论在运动、饮食、房事,还是洒、财等方面都要把握好度,而“度”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可以根据体质、生活习惯、所在地区以及所处时代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运动养生中要掌握一定的度,以“形劳而不倦”为准则,劳逸结合,以锻炼后不觉疲劳为适宜。
二是持之以恒原则:运动锻炼身体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时间地坚持而不问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运动是达不到健身目的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方面说明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面也强调了运动锻炼要经常地、不间断地进行,经常流动的水才会保持新鲜、不腐败,经常转动的门轴才不会被虫蠹掉,同样,要常运动身体才能不衰。
三是因人而异原则:中医运动养生应根据不同体质人群,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防治疾病与养生。如平和体质的人,一般常见的运动方式可以选择,重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气虚体质的人体瘦且多“火”,情绪较为急躁,应选择以练“意”为主的运动方式,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锻炼,如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练气功等,锻炼时要注意控制出汗量,微出汗即可;阳虚体质的人多较怕寒,易受风寒侵袭,锻炼时要多注意保暖避寒,一般选择在阳光充足的上午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大,不可大量出汗,可选择一些适当的短距离跑和跳跃运动;气虚体质的人多少气懒言,运动的方式以养气、补气为主,慢跑、散步、练气功等是其较为适合的锻炼方法;痰湿体质的人一般体型较为肥胖,易疲倦,一般选择中小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如练保健功、练站桩功、跑步等。
……
手里这本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时间感知”的哲学寓言,书名叫《沙漏之外的七日》。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实验性,全书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对话,而是通过对同一事件在不同时间维度下的多重重复和叠加来推动情节。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镇上,那里的居民似乎被困在一种循环往复的生活里,每一天都在重复前一天的行为,但每一个重复都带有极其微小的、只有最敏锐的观察者才能察觉到的偏差。作者的文字风格极其精准,充满了对物理世界细节的描摹,比如光线穿过百叶窗在木地板上投下的阴影角度,或者不同湿度下墙壁上霉斑的纹理变化。这种对“当下”的极致聚焦,让读者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去品味那些通常被我们忽略的瞬间。这本书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关于“生命长度”的重新定义——生命的厚度(即经历的细节密度)远比它单纯的物理长度更重要。它巧妙地避开了任何医学或健康主题,却深刻地探讨了如何“活得充实”。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被拉长了,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具掌控感,不再被日历上的数字所裹挟。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保养”,让你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活到多少岁,而是你如何填充那每一秒钟。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科普读物,书名叫《大脑的隐形脚本:我们如何编写自己的现实》。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自由意志”和“决策制定”的看法。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语言,结合最新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解释了我们的每一个看似自主的选择,背后都有一套复杂的神经通路和化学信号在驱动。它详细阐述了“默认模式网络”(DMN)在我们进行内省和未来规划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环境刺激如何通过杏仁核快速绕过前额叶皮层,直接触发情绪反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每一章都以一个日常的困惑(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拖延?”或“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偏见?”)开头,然后深入到复杂的科学解释,最后再回归到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如何通过正念训练来“重写”某些根深蒂固的反应回路。它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自身行为的“操作手册”。这种基于硬科学的洞察,让我对自己的情绪波动和认知偏差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如果说传统养生是关注身体的“形”,这本书则是关注心智的“芯”。了解了这个“芯”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做到对自身的管理和优化,远比盲目听从某种食谱要来得长久有效。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历史地理的深度研究丛书,核心是探讨古代漕运系统对中国南北文化融合的影响。这套书可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普及读物,它充满了扎实的文献考据和地理测绘数据,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书里详细描绘了隋唐以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维护,如何牵动了沿岸城镇的兴衰,以及物资、人员、思想的流动路径。比如,书中对“江南稻米北运”的经济链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仅仅是粮食数量的统计,还涉及到了船只制造、水利工程、税收制度的变迁。这种层层剥茧的叙事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江淮水系之中,能感受到那种水波不兴下的暗流涌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高度学术化的,逻辑严密,引用详实,每一章节的论点都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很少有主观臆断。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命运中的决定性作用。看完后,我去实地考察了几处运河遗址,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远比看地图上的线条要震撼得多。虽然阅读过程需要不断查阅地图和注释,但知识体系搭建起来后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关于大历史的著作,虽然与养生保健风马牛不相及,但它教会了我如何用宏大的视角去看待个体生命的延续,理解文化和身体一样,需要稳定的“输送系统”才能长久发展。
评分最近在读一本很独特的传记文学作品,叫做《边缘的艺术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先锋实验》。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极其刁钻,它不关注那些登上历史舞台的巨匠,而是聚焦于一群在特定历史时期,挣扎在主流艺术边缘的创作者——包括一些默默无闻的剧作家、平面设计师和地下音乐人。作者的笔法非常细腻、感性,充满了对那个“迷幻又危险”的都市氛围的捕捉。他擅长通过一些碎片化的日记、信件和泛黄的照片,重构出一个个鲜活而又脆弱的灵魂。比如,书中提到一位名叫“阿芳”的舞台美术师,她所有的设计作品最终都被战乱付之一炬,但作者却通过采访她晚年的邻居,还原了她那套使用煤灰和植物汁液作画的独特技法。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次盗墓般的考古,你在黑暗中摸索着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真实的情感印记。它探讨的主题是如何在社会剧烈动荡中,保持艺术创作的纯粹性与精神的完整性。这与我们当下追求的“成功学”和“高效产出”是完全对立的。这本书让我思考,真正的“健康”不仅是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不被驯服”。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养生”视角:维护内心的火焰不灭,比维护皮囊的完好或许更为重要。
评分哎呀,最近刚好在整理书架,发现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宝藏读物,虽然我手里这本不是《百岁国医大家钟一棠的养生之道》,但它带来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简直是让我对“如何过好每一天”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姑且称之为《闲云野鹤的慢生活哲学》吧,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复杂的理论,就是一位隐居山林的老先生,用他朴实无华的笔触,记录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日常起居、对四季变化的敏感捕捉,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得。读起来就像是清晨薄雾中,漫步在洒满阳光的田埂上,每一个文字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植物的清新气息。作者特别强调“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不被外界干扰的节奏。比如他描述如何处理清晨的第一杯水,仅仅是“掬一捧山泉,温热至恰到好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反倒衬托出对生活本质的洞察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静”,它能让你暂时放下手机,关掉电脑,真正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食养”的部分,它不推崇昂贵的滋补品,而是教会你如何从自家院子里采摘最当季的野菜,如何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保留食物最原始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对“简朴”的深刻致敬,也是对现代人过度消费生活方式的温柔提醒。读完后,我开始尝试每天早起半小时,只是静坐,不为任何目的,只是为了感受呼吸的起伏,这比任何瑜伽课程都来得有效和真实。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心良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