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23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史学通论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史学通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本书以导言论述历史与史学的本义,然后分论史学是否科学、史学的今昔、史学的目的、史学的功能、史学的分类、史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无论从结构的严整还是从分析的细密来说,都更加成熟,其论史学是否科学的问题,是当时世界上比较领先的历史哲学话题,在论及史学与各学科关系这样的老问题时,将其置于史学的多学科研究的意义上!强调博学淹通、凡百学问无绝对独立者,颇见新意而且在论及具体学科时,也多涉及具体的理论问题,如讲到与地理学的关系时,涉及到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历史理论问题的看法,而并不在史学概论性著作中单独列出若干历史理论问题,从而既保持其论述的一致性,又未全然放弃对一些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其结构安排还是颇具匠心的。
评分史学是什么一个问题到此便可暂且解答如次,研究与[历史]有关系的种种理论和搜辑鉴别整理史料的最可靠的方法与必需的技能的学问,就叫做史学。[史学]既以历史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干,所以从柏恒以来东西各国学者所撰的史学通论都是在一册书内就要讲述到两方面,不知近代历史的理论和研究的方法已经日趋复杂,尤其是研究法现已由文字的史料进展到遗物,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极专门。
评分不错的书,很好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活动价购入,性价比不错
评分杨鸿烈,又名宪武、志文,号知不足斋主。1903年农历6月28日生于云南晋宁。著名的法学巨擘。 著作有:《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等。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后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研究历史,1927-1928年经梁启超介绍,任教于南开大学;1928-1931年经胡适聘请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为文史学系教授、主任,同期又任教或兼课于大夏大学、复旦大学、法科大学等。1931-1932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1932-1933年任教于云南大学,为师范学院院长兼教授;1933-1934年任教于河南大学,为史学系教授、系主任。1934-1937年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1938年离日到香港,从事中外交流史研究工作。1939-1940年任教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1941-1945年在汪伪控制下之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任教授,并兼任伪中央宣传部编审司长及国史编纂委员。1946-1955年避居香港,在香港大学任教授并充任《星岛日报》英文翻译。1955年6月自港返回广东,任广东文史馆馆员。1977年逝世。 中外学者都喜欢用“新史学”“旧史学”的名词的习惯。“新史学”一词的不妥当,昔日史学理论不健全和方法拙劣的根本原因,昔日史家选择材料的错误,随便记录人名地名而缺乏内容。喜欢叙述骇人听闻的奇事。偏重政治事实的记载。中外史籍的实例。辩《二十四史》并非全系“家谱”或“相斫书”。昔日史家所用方法的拙劣。能因袭而不能创作。现实史家所最应注意的几个要点。“目的”须正确,材料的范围须尽量扩张。鉴别史料的方法须极端严格。别种科学的研究须利用为解决困难问题的工具。总结“今”“昔”之称有“相对的”妙用而不似“新”“旧”之成为绝对无通融之余地。
评分作者用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的一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来概括传统经史之学的历史观念。 一 传统经史学的历史观念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二是历史变易思想与理论及其影响三是古代的大一统思想。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综合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特征。从渊源来讲“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特征是从“囊括一切的决定论”思维方式发展来的“六经”元典明显具有一种天人一系的宇宙观念和追求秩序的思维特征。由于早期人类认识水平有限其思维方式往往呈现弥漫性的特点只能“以一种完全彻底的、囊括的决定论为前提”①古人类早期的理性思维方式具有“囊括一切的决定论”倾向。中华民族早起文化自我建构的思维方式与人类早期建构神话、图腾等原始思维或野性方式相似。不过这种原始性思维经过加工、升华后被留在了传统文化与学术当中形成了传统文化与学术的一种独特的思维特点即“囊括一切的决定论”的天人一系的整体思维方式。 “六经”天人一系的思维方式。先秦道家与魏晋玄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传统史学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视“通变”与“会通”的思想。从《周易》到清代《公羊》的“三世”历史变易说无不贯通着这一思想“通古今之变”是众多史家撰史的重要旨趣之一。 “大一统”是传统经史之学关于政治格局与民族关系的一种政治历史观点从汉代《公羊》、《史记》一直到后世的朱熹的“只天下为一”的正统观历代统治者花了很大气力来巩固“大一统”的观念
评分这样的图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价格还不贵,太棒了,想这种通论,大纲型的东西,值得我们细读,思考
评分值得购买,东西还不错了
评分杨鸿烈,又名宪武、志文,号知不足斋主。1903年农历6月28日生于云南晋宁。著名的法学巨擘。 著作有:《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等。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后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研究历史,1927-1928年经梁启超介绍,任教于南开大学;1928-1931年经胡适聘请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为文史学系教授、主任,同期又任教或兼课于大夏大学、复旦大学、法科大学等。1931-1932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1932-1933年任教于云南大学,为师范学院院长兼教授;1933-1934年任教于河南大学,为史学系教授、系主任。1934-1937年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1938年离日到香港,从事中外交流史研究工作。1939-1940年任教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1941-1945年在汪伪控制下之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任教授,并兼任伪中央宣传部编审司长及国史编纂委员。1946-1955年避居香港,在香港大学任教授并充任《星岛日报》英文翻译。1955年6月自港返回广东,任广东文史馆馆员。1977年逝世。 中外学者都喜欢用“新史学”“旧史学”的名词的习惯。“新史学”一词的不妥当,昔日史学理论不健全和方法拙劣的根本原因,昔日史家选择材料的错误,随便记录人名地名而缺乏内容。喜欢叙述骇人听闻的奇事。偏重政治事实的记载。中外史籍的实例。辩《二十四史》并非全系“家谱”或“相斫书”。昔日史家所用方法的拙劣。能因袭而不能创作。现实史家所最应注意的几个要点。“目的”须正确,材料的范围须尽量扩张。鉴别史料的方法须极端严格。别种科学的研究须利用为解决困难问题的工具。总结“今”“昔”之称有“相对的”妙用而不似“新”“旧”之成为绝对无通融之余地。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史学通论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