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吴念真的人间影像——《特别的一天》,大陆授权小说集!
最初的书写岁月,最后的小说集。
七部小说,如七段电影脚本,用文字带你认识父辈的(另一个)台湾。
其中:《白鸡记》入选联合报第三届小说佳作奖,《是的,哈姆雷特先生!》入选联合报第四届小说佳作奖,《白鹤展翅》获吴浊流文学奖小说创作正奖。
内容简介
《特别的一天》为台湾作者吴念真先生的短篇小说选集。
书中包含吴念真早期创作的七部短篇小说。其中《白鸡记》《是的,阿姆雷特先生!》连续入选台湾联合报第三届和第四届小说奖佳作奖;《白鹤展翅》获台湾吴浊流文学奖小说创作正奖。大部分以描写台湾北部矿区的乡间生活为主,故事里饱含对村庄的浓浓乡愁和人情味道。故事中对溪尾、瑞芳等台湾地方的描摹写出了一个个大陆读者所陌生的台湾面孔,故事的主人公也都是在乡村劳作的底层人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及城市化对矿区和农人们原本生活的冲击在这些小故事中也都有反映,既有温情,却也悲凉。
吴念真的小说作品充满悲悯的情怀,故事真实的呈现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和个体在社会生活的洪流中的无助与茫然。文字朴实内敛,讲述充满耐心和同情心,但情感上又是不失理智和节制的,展示命运的残酷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
《特别的一天》适合小说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吴念真,全方位的创意人、电影人、广告人、剧场人。本名吴文钦。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1973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1981年起,陆续写了《恋恋风尘》《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悲情城市》等75部电影剧本,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主持TVBS“台湾念真情”节目三年,舞台剧代表作有《人间条什》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吴念真
也是广告也是序——一个不要当杰出青年的人/小野
壹 白鸡记
贰 巡夜
叁 是的,哈姆雷特先生
肆 病房
伍 白鹤展翅
陆 特别的一天
柒 悲剧脚本
跋/吴念真
前言/序言
吴念真
重写一篇序,却有写墓志铭的感觉。埋葬的是自己的小说,或者,写小说的自己。
最后一篇小说,就是收在这个集子里的《悲剧脚本》,是十六年前写的。记得那年瑞芳枫仔濑的矿场发生灾变,联副的痖弦先生要我写一篇“小说”。
枫仔濑灾变现场的记忆犹新:抢救人员忙着接电加装抽水马达,现场灯火通明,老爸也跟去那儿帮忙,很没有效率,可能也没人理会地大呼小叫。矿务局一个官员跟记者说可能没有什么生还的人了,“因为……”他说,“他们名字的笔画都不太好。”
而就在大约五十尺外,阻绝“闲杂人等”的红色塑胶绳旁,一个欧巴桑却绝望而认命地在为矿坑里的儿子烧脚尾钱。儿子的儿子跪在一边,从制服的学号看得出是四年级,十岁吧,表情是一脸疑惑、好奇以及因为围观的人多而不得不撑出来的严肃、正经;当时正是薄暮,微雨,燃烧的冥纸随风翻飞,火光时明时暗,是一个悲剧场面的绝佳氛围。我本能地从包包里抓出相机,焦点放在欧巴桑的眼睛和下巴之间,等待她把冥纸放入火中,不得不移近身子时,脸部下沿便有足够的光让我按下快门。
等待中,欧巴桑不经意地看了我一眼。
只是不经意的一瞥吧,对我来说,却成了永恒的逼视。
那眼神极其复杂,像是礼貌的致意,像询问、质疑,像埋怨,像咒骂、轻视、敌意……甚至哀求,或者,同情——同情这个正以“兴奋”的心情企图抓住自认为杰出的一刹那的无知的旁观者。而,这个旁观者却正是出身自这个悲剧场景的自家子弟。
后来,我把相机收了起来,此后,直到现在,除了孩子,除了家庭生活之外,我不曾把镜头瞄向其他人。
几天后,我写了《悲剧脚本》这篇小说,因为解除了“虚构”之外,我根本无法掌握真正的情绪和文字进入真实的人间。
小说登出来的时候,我已经在中影上班了,从此与影像为伍,从此任何文字的终极目标都是为影像服务。
十六年后的现在,父亲过世了,枫仔濑的矿场早就不见了,相机的长短镜头都早巳发霉了,机身虽然完整,但连卷片器都生锈失灵了……
而那个欧巴桑还在吗?我常想起她的眼神。她大概永远都不会知道,当年那么不经意的一瞥,却让一个人从此和他人生的一个阶段永远地告别。
《特别的一天》当初远流要出版时拖延了许久,拖延的是我自己,理由正是那种已然决定告别,何必留下痕迹的心情。后来,是当时小说馆的主编陈雨航把所有稿子收齐、打字、校对、编辑完毕拿到我家,我唯一要做的是写一篇序,没想到,我还是照延不误,结果,是好友小野为我写的。许多人都说他的序比我的小说好玩,我当然也这么觉得。
这回,远流再度重出《特别的一天》,理由是什么我不知道,不过,我猜,大概是他们知道这个人要再写小说已经很难了吧?干脆就用这本书做这个作者的告别纪念。如果是,我这个序就真的是墓志铭了——是留给自己的小说和曾经写小说的自己。
铭曰:躺在这本书里的文字和作者一样,面对可能的礼貌的致意,或询问,或质疑,或埋怨、咒骂、轻视、敌意……或者同情,都只能无言以对——因为两者都已经死了十六年了。
在线试读
《特别的一天》第1部分 自序
秋男漱洗完毕走出厨房时,甬道边他阿母和孩子们的房间里都还静悄悄的,只有窗外塑胶搭棚轻缓的水滴声。他略停了一会儿,似乎想起什么,便掀开布帘跨了进去。
《星辰大海的低语》 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追寻、关于遗忘,也关于重新找回的故事。它不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史诗,没有波澜壮阔的战争,也没有惊心动魄的阴谋,它的力量藏匿在细微之处,如同深海里不为人知的珊瑚,安静地绽放着独属于自己的色彩。 故事的开端,是一个被遗忘的童年秘密。主人公艾莉亚,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总是略显笨拙的年轻女子,在整理祖母遗物时,偶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这本日记的笔迹陌生,内容却异常熟悉,仿佛每一个字都触碰到了她早已遗忘的神经末梢。日记的主人,一个名叫“夜莺”的神秘女孩,用她充满诗意的语言,记录着那个遥远的夏天,记录着她与一个叫“星辰”的男孩之间,一段纯粹而又炽热的感情。 艾莉亚的记忆深处,似乎也曾有过这样一个夏天,一段模糊的友谊,一个不曾说出口的名字。她不确定,这本日记里描绘的,是否就是她早已遗失的过去。然而,日记中那些关于海边小镇、关于老旧灯塔、关于夜空中闪烁的星座的细腻描写,却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她。她决定踏上旅程,循着日记的线索,去寻找那个被时间冲刷得面目全非的真相。 旅途中,艾莉亚来到了日记中反复提及的海边小镇——“海潮镇”。这是一个宁静而又带着些许忧伤的小镇,海风吹拂着,带着淡淡的咸味和远方的故事。镇上的老渔民们,如同海边的礁石,沉默而又充满智慧,他们低语着关于往昔的故事,关于那些被海浪带走的船只,也关于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痕迹的年轻生命。艾莉亚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一点点拼凑着“夜莺”和“星辰”的轮廓。 她了解到,“夜莺”并非真名,而是“星辰”为她取的昵称,因为她总是在夜晚,在星空下歌唱。而“星辰”呢,他是一个有着一双如同夜空般深邃眼眸的男孩,他热爱天文,梦想着有一天能用自己的双手触碰到那些遥远的星辰。他们在这里相遇,在那个被海浪冲刷得格外绵长的夏天,分享着彼此最纯粹的梦想和最细微的喜悦。 然而,日记的字里行间,也透露着一丝不安。有关于一次意外,有关于一次被迫的分离,也有关于一个未竟的承诺。艾莉亚的心情也随之起伏,时而为他们纯真的感情而感动,时而又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感到压抑。她希望在抵达真相的同时,也能为这段被遗忘的感情,找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海潮镇,艾莉亚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古怪而又热情的咖啡馆老板,他的咖啡里藏着对往事的回忆;有沉默寡言却心地善良的图书管理员,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收藏着小镇的秘密;还有一位同样对过去充满好奇的老画家,他用画笔记录着小镇的风貌,也用画作诉说着未曾言说的情感。他们每个人,都在艾莉亚的寻找之路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提供着不同的线索。 随着调查的深入,艾莉亚发现,“夜莺”和“星辰”的故事,比她想象的更加复杂。那本日记,并非是完整的记录,其中夹杂着一些被刻意掩盖的片段,一些模糊不清的暗示。她开始怀疑,那个夏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夜莺”最终选择了遗忘,让“星辰”又去了哪里? 她踏上了更深的探索。她去了小镇郊外那片被遗弃的灯塔,那里是“夜莺”和“星辰”最常去的地方,他们曾经在这里仰望星空,许下愿望。灯塔孤独地矗立在海边,海风吹拂着,发出低沉的呜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悲伤。在灯塔的残垣断壁中,她找到了一些被埋藏的信件,那些信件,是“星辰”写给“夜莺”的,字迹依然是那么充满希望,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信中,他描述着自己的天文研究,描述着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也描述着他对“夜莺”深深的爱恋。他写道,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再次相遇,在星辰闪耀的夜空下。然而,信件的结尾,却变得越来越潦草,越来越急促,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未写完的句子,和一个被撕毁的签名。 艾莉亚的心,如同被海浪拍打的沙滩,一次次地被激荡,又一次次地被抚平。她开始明白,这段感情,或许并没有她最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可能经历过背叛,经历过牺牲,甚至经历过失落。 她继续寻找,她的脚步遍布海潮镇的每一个角落,她的目光搜寻着每一个可能存在的线索。她找到了一位曾经与“星辰”有过短暂接触的老人,老人告诉她,“星辰”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孩子,但他身上似乎背负着一些沉重的责任,一些他无法逃避的命运。老人还提到,在那个夏天之后,“星辰”似乎突然消失了,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去向。 线索渐渐指向了小镇附近一个古老的码头。据说,那里曾经停靠着一艘远洋货船,而“星辰”的消失,可能与那艘船有关。艾莉亚租了一艘小船,独自前往那个被海浪侵蚀的码头。码头早已荒废,只剩下几根腐朽的木桩,在海水中摇摇欲坠。海风更加凛冽,仿佛要吞噬一切。 就在她感到绝望的时候,她在码头的一块石头下,发现了一个被防水布包裹的金属盒子。盒子很沉,打开后,里面是几张泛黄的照片,以及一个精致的望远镜。照片上,是年轻的“夜莺”和“星辰”,他们笑容灿烂,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而望远镜,依然完好无损,仿佛随时可以被再次举起,望向无垠的星空。 在盒子的底部,她还发现了一封信,这是“星辰”留给“夜莺”的,也是他最后的留言。信中,他解释了自己突然离开的原因,原来,他并不是因为抛弃了“夜莺”,而是因为他得知了自己身患绝症的消息,他不想让“夜莺”为他担心,更不想让她看到自己虚弱的样子。他选择独自一人,在生命的最后,去追寻他一直以来的天文梦想,去看看他一直想看的那片星空。他写道,他希望“夜莺”能快乐地生活下去,能继续歌唱,能继续仰望星空。 艾莉亚终于明白了,那个夏天,那个被遗忘的童年秘密,原来是如此悲伤而又美丽。日记的主人“夜莺”,就是她自己,而“星辰”,是她早已遗失的儿时玩伴。他们曾经如此亲近,分享着彼此的梦想,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而被迫天人永隔。她之所以会遗忘,是因为她太小,无法承受这份悲伤,她的内心,选择了自我保护,将这段记忆深埋。 旅程的终点,并非是寻找一个答案,而是找回一份缺失的记忆,找回那个曾经的自己。艾莉亚带着那封信,那本日记,那些照片,回到了海潮镇。她将这些东西,郑重地放在了海边,让海风吹拂着,让海浪洗涤着。她知道,无论过去多么悲伤,无论分离多么痛苦,爱和记忆,都不会真正消失。 她站在海边,抬头仰望着夜空。曾经,她仰望星空,是为了寻找“星辰”留下的痕迹;而现在,她仰望星空,是为了纪念那段纯粹的感情,是为了致敬那个为了梦想而勇敢赴死的灵魂。她知道,无论她走到哪里,无论她成为什么样的人,“星辰”和那段关于星辰大海的低语,都将永远在她心中,闪烁着,低语着。 这是一个关于告别,也是关于重生的故事。艾莉亚的故事,也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她带着对过往的理解,带着对生命的敬畏,重新出发,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属于星辰大海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