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跨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作者简介
朱永新,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曾任苏州市副市长,现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新教育之思》、《写在新教育的边上》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2007年第七届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2005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5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2003年《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在学海遨游——30年治学生活回顾
一九八一
张载的学习心理思想
一九八二
二程心理思想研究
一九八三
早期教育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
一九八四
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一九八五
坚持心理科学的理论思维
一九八六
王夫之的学习心理思想
一九八七
什么是学校心理咨询
一九八八
成功的要诀
一九八九
中国古代学者对于大脑研究的贡献
一九九〇
中国近代的教育心理思想
一九九一
试论人才团体的动力心理学
一九九二
日本教育问题与前瞻
一九九三
论中国人的“帕里斯情结”
一九九四
书院精神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一九九五
从封闭走向开放——试论综合大学办师范的新模式
一九九六
中美高等教育办学效率之比较
一九九七
关于苏州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九九八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之贡献与局限
一九九九
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创新教育论纲
二〇〇〇
光荣与梦想——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回顾与前瞻
我心中理想的教师
二〇〇一
教育,我的至爱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为新世纪教育而作
二〇〇二
中国教育缺什么?
二〇〇三
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
二〇〇四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
二〇〇五
关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建议
二〇〇六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展望
二〇〇七
关于“名校办民校”的思考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二〇〇八
灾后,教育需要做什么?
期待教育回到“原点”
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二〇〇九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二〇一〇
解放教育,还权校长——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文化,为校园立魂
附录:朱永新著述表
精彩书摘
新中国成立后,研究人的问题的论著开始丰富起来,但对人的现代化问题仍旧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阐述。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的因素日显重要,到七八十年代,许多学者开始真正把目光投向人的现代化问题。对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颇为深入的当数杨国枢及其弟子。他的《中国人的现代化》等论著,提出并阐发了个人现代性的具体内容
英格尔斯、杨国枢等人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调查与研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这决定了他们所论述的现代化人的特征与当代人对现代化人特征的分析无疑是有差别的。英格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模式,而杨国枢则偏重于克服中国人的传统、保守、僵化等弊端。他们的研究成果尽管很有价值,但未必适合对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分析
人的现代化是比社会现代化更为复杂、更难界定的问题。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往往是从分析传统人与现代人的差异入手的。英格尔斯通过对智利、阿根廷、印度、以色列、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研究,揭示了传统人的十大特征:(1)害怕和恐惧革新与社会改革;(2)不信任乃至敌视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思想观念;(3)被动地接受命运;(4)盲目地服从和信赖传统的权威;(5)缺乏效率和个人效能感;(6)顺从谦卑的道德,缺乏突破陈旧方式的创造性想象和行为;(7)头脑狭窄,对不同意见和观点严加防范和迫害;(8)凡事总要以古人、圣人和传统的尺度来衡量评判,一旦与传统不符,便加以反对和诋毁;(9)对待社会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与外界孤立隔绝,妄自尊大;(10)不重视与眼前的切实利益无明显关系的教育、学术研究等
在此基础上,英格尔斯提出了现代人的12个特征:(1)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看法、意见;(4)注意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5)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究效率;(6)能规划自己的现在和未来;(7)寻求新知识和尊重知识;(8)信赖人类的理性力量和理性支配下的社会,信赖他人;(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产过程。英格尔斯为了有效地测量这些特征还编制了一个综合现代性量表③
另一位社会学家卡尔通过在巴西和墨西哥的调查与实证研究,也提出了现代人的若干特征:(1)为人处世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在生活的重要问题上相信事前的计划,而且有一种自觉能够实现这些计划的安全感;(2)在实行计划和目标时,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信赖亲戚和别人;(3)具有个人主义倾向,不愿在自己的工作团体中过度地认同别人;(4)欢迎都市生活的刺激与机会,有足够的技巧在都市中结交朋友;(5)强调都市中社会结构的可变性,主张任何人都可能影响社会;(6)认为生活与事业上的机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出身低微的人,也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7)最大可能地利用大众媒介④。我国台湾学者杨国枢对于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揭示了中国人传统性的五项特质(遵从权威、孝亲敬祖、安分守成、宿命自保、男性优越)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现代性的五项内容,即平权开放、独立自愿、乐观进取、尊重情感和两性平等。
……
前言/序言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顾名思义,是三十年来思想、情感、观察与记录的结晶,由不同作者、不同主题的书籍汇聚而成。本系列旨在凝聚三十载光阴的智慧沉淀,展现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独特风景,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心灵深处的一次袒露,是他们对生活、对世界、对自我的不懈追问与解答。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历史的注脚,心灵的迴响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是一段跨越三十载岁月的思想旅程,是一份献给时光、献给每个在时代洪流中前行的灵魂的纪念。这套系列并非单一作者的个人史,而是一个由多位视角独特、思想深邃的作者汇聚而成的思想长廊,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捕捉并记录了三十年来社会变迁的轨迹,个体成长的足迹,以及人类情感与智慧的跌宕起伏。每一本书都如同一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坐标点,共同勾勒出近三十年来思想界、文化界乃至社会生活的丰富图景。 本系列丛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当下”的宝贵窗口。三十年,足以让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沉稳的壮年,也足以让一个新兴的概念成为街头巷尾的流行语,更足以让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集”系列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们在这三十年间,对周遭世界发生的深刻变革,对自身心境的细微波动,以及对未来方向的审慎思考所留下的文字痕迹。它们并非历史教科书式的枯燥陈述,而是充满个人温度和情感色彩的生命体验。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回溯那些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时代节点,重温那些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并从中体悟不同个体在同一历史背景下的多元反应与价值选择。 其次,“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现了思想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在这个系列中,没有统一的腔调,也没有刻意的迎合。每一位作者都坚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路径,用最真诚的笔触,表达他们最真实的见解。无论是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犀利剖析,还是对个体精神困境的细腻描摹,抑或是对艺术哲学领域的前沿探索,本系列都力求呈现出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相信,思想的火花,往往在不同的观点碰撞中产生,在开放的讨论中升华。因此,这个系列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并在思考与质疑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 再者,“三十年集”系列丛书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与张扬。三十年,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岁月。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经历了成长、失落、奋斗、迷茫,也收获了爱、智慧、勇气与希望。“三十年集”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对自己生命历程的一次深刻回顾与总结。它们记录了作者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生活的困境中寻求突破,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平凡的意义。这些作品,是对生命韧性的赞歌,是对人类精神永不熄灭的追求的礼赞。它们激励着每一个读者,珍视自己的生命,勇敢地去探索,去创造,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系列丛书的构成与特色: “三十年集”系列汇聚了来自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艺术评论等多个领域的杰出写作者。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主题鲜明,共同构成了这个系列丰富而多元的内容矩阵。 文学的温度与深度: 部分作品以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通过生动的故事、细腻的笔触,展现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情感纠葛、命运沉浮与心灵成长。它们将宏大的社会背景融入微观的人物命运,让读者在感人至深的故事中,体味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哲学的思辨与追问: 另一部分作品则聚焦于哲学、思想层面的探索。作者们以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洞察,对社会现象、文化趋势、人生意义等重大议题进行深入的思辨与追问。他们挑战固有观念,拓展思维边界,为读者提供理解世界的新视角与新方法。 历史的审视与反思: 还有一些作品,选择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过去三十年的重要事件、社会思潮、文化遗产进行审慎的审视与深刻的反思。它们以史为鉴,汲取经验教训,为我们理解当下、展望未来提供宝贵的历史依据。 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本系列尤其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许多作品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融会贯通,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这种跨界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为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阅读“三十年集”系列,您将获得: 对时代的深刻理解: 通过阅读不同作者、不同视角的作品,您将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过去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个体命运和集体意识产生的深远影响。 思想的启迪与拓展: 本系列中的智识精华,将激发您的思考,拓展您的视野,帮助您形成独立判断的能力,并对人生、社会、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心灵的共鸣与慰藉: 那些充满人性关怀与情感温度的作品,将触动您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您在阅读中找到共鸣,感受到温暖,并获得前行的力量。 个体的成长与反思: 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的生命体验,也引导您反思自身的生命轨迹,激励您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追求卓越。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礼物。我们邀请您,加入这场跨越三十年的思想对话,与智慧同行,与时代共进,共同品味生命的多彩,感悟岁月的深邃。在这三十年集结的文字里,您或许能找到对过去的回响,对现在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