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新华成语词典(彩色版)》一本帮助你写作的成语词典。
成语是我国极有特色的语言文化,是汉语言的瑰宝。成语语言简练,富有韵律感,经过千百年的演绎和提炼,许多或有深刻的哲理,或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在写作中有些成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整篇文章增彩。
为了同学们能方便地查找到想用的成语,《小学生新华成语词典(彩色版)》提供了两种分类方法。正文部分按成语意义及通常用法分为记事、写人、感情、状物、事理五大类,每类之下再分为若干小类;附录的常用成语分类索引则按常见动物名称、常见武器名称等常见事物对成语分类。这样同学们就可以通过成语的意义和包含的关键字两种方法检索成语,方便查找、使用。
徐成志 ,男,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和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编辑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这本书的编纂理念似乎非常注重实用性和符合现代小学生的认知习惯,这一点从它收录的词条选择上就能看出来。我注意到它收录了许多在日常口语和课本中高频出现的成语,比如“津津有味”、“聚精会神”这类,而不是堆砌大量晦涩难懂的古语。更重要的是,每个成语的解释都非常“接地气”,它没有用过于复杂的书面语去解释,而是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白话文进行阐述,并辅以一个贴近生活的小例句。例如,“一鸣惊人”的释义,直接就说“平时不出名,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配的例句是“小明这次数学竞赛得了第一名,真是‘一鸣惊人’啊!”这种翻译过来的解释,比那些冗长的大段文字有效得多。我特别欣赏它在释义后面增加的“辨析”或“近义词”部分,这对于帮助孩子建立词汇间的联系和区分细微差别非常关键。虽然是工具书,但它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就像在读一本很有条理的故事书一样,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结构设计,体现了对长时间阅读和使用的考虑。它的开本适中,既方便孩子拿在手里翻阅,又保证了版面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文字和插图,不会显得拥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不像有些词典是死板的按拼音顺序排列,这本书在主索引之外,似乎还增加了一个主题分类或部首查找的辅助索引,尽管我没有仔细研究它的所有结构,但孩子可以很方便地通过首字母或拼音快速定位,这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此外,书脊的粘合处理得非常牢固,我已经看到孩子多次粗暴地将它平摊在桌面上,甚至有几次是不小心沾到了一点点水渍,但它依然保持得很好,没有出现散页或卷边的现象,这对于“耐用性”要求极高的儿童读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质量保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我给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买了好几本字典,但这一本的插图风格是我最喜欢的。色彩饱和度高,画风活泼又不失规范,看得出来设计团队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比如,解释“画蛇添足”那个词条时,插图不仅清晰地展示了蛇的样子,连那只多余的脚都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一眼就能理解其中的荒谬感。我家孩子以前对查字典这件事总是提不起兴趣,觉得枯燥乏味,但自从有了这本“彩色版”,他自己会主动翻阅,甚至时不时地指着某个生动的插图问我这是什么意思。这种引导式的学习体验,对于培养低龄段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对词语的直观理解,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书本的纸张质量也非常好,厚实,拿在手里有分量感,边角处理得圆润,不用担心划伤孩子的小手。排版布局上,字体大小适中,重点词汇的标注清晰明了,即便孩子刚开始认字,也能快速定位到自己想找的内容。总而言之,作为一本面向小学生的工具书,它在美观度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作为家长,我最看重工具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而这本词典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我特地拿了几个我不太确定的成语去核对,比如“卧薪尝胆”和“邯郸学步”,它的典故出处和字面解释都标注得非常清晰、准确。对于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成语,它还特别做了区分说明,避免孩子产生误解。例如,对于“差强人意”,它明确指出了正确的理解方向,而非大众误解的“不尽如人意”。这说明编纂团队在内容审核上是极其严谨的。而且,这本词典的收录量对于小学阶段来说是相当丰富的,覆盖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大部分核心成语,完全可以支撑孩子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需求。我不用担心学期末因为新增了几个成语就要更换工具书,这本可以长期使用。从一个深度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它的专业性是无可挑剔的,是真正能陪伴孩子成长的学习伙伴。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词典在“拓展学习”方面所做的细微努力。很多工具书只停留在“解释”层面,但这本却多了一层“活学活用”的引导。除了标准的释义和例句外,它在部分重要的成语后面,会附带一个“小知识角”或者“趣味拓展”。这些拓展内容可能涉及成语背后的历史小故事、文化背景,甚至是与现代生活中的联系。比如,解释“精卫填海”时,它可能不会只讲填海的行为,还会稍微带一下那个神话故事的寓意,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远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有效得多。它不仅仅是在教孩子“这是什么意思”,更是在教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个词”,以及“我该如何运用它”。这使得查阅过程从一个单纯的工具性行为,升华为一次知识探索和文化熏陶,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意义。
评分自己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培养孩子多读书,做对社会有用之人,让儿童喜悦读书对于家长们来说,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既有对话又有画面。一些家人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读书和电影、电视绝不可互相替代!孩子们的特长是什么?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无拘无束。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而非全部\N记得小时候,去外地做工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收音机。那台收音机为我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收音机中播出的故事、评书等,没有电视中的画面,但在听的时候,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相对应的画面和场景。比如,收听《岳飞传》的时候,甚至连那些激烈地战争场面都能浮现出来。听到的信息,对孩子们的想象、思维等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小学的时候作文就比较好,跟我听书、读书的习惯不无关系。(左岸:我们最丰富的阅读感官除了显性的眼、耳、手……还有隐性的想像,神奇的思维,电视跳跃太快,常常没来得及思考,画面就过去了。)孩子在画画,或者玩的时候,或者睡前,打开音响,播放故事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取营养。孩子的想象力会弥补文字和声音的缺陷。等听几次,孩子甚至能够完整地把听到的故事讲下来,连语气都很惟妙惟肖。这种听书的方式,对于孩子语言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和记忆力的培养都是极其有益的。当然,当孩子完美复述听来的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赞美。赞美不能太虚伪,一定要真诚。读书也一样。书 \N不一定非常华丽才好,只要有注音,孩子能够慢慢读下来就行了。对于孩子而言,再美的画面也没有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啊!对于孩子们读的书,家长绝不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该非常重视,至少在孩子觉得你非常重要。你应该在孩子读书以前提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这种对话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一种快乐啊。孩子们的一些观点由于不受任何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现在想想,我多么感恩我的父母亲和爷爷奶奶,他们无论多忙,都不会忽略我的问题,尽管他们的知识有限,但他们朴实的思想和平和、善良的为人之道,让我受益终生。(左岸:再次证明言传不如身教。)千万不要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这种对待成人的方式,除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孩子的学习效率完全源于兴趣。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读什么书,应该在买书以前,就多次在孩子面前“意外”谈到那本书,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吊起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现在的儿童非常可怜,分数老早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童年、快乐和前途。在孩子面前谈论分数是毁灭孩子的最快方式!永远不要在孩子面谈谈分数。这会严重扭曲孩子的内心,使其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孩子们都很好强,不谈论分数他们一般也会很努力,他们厌学往往是不堪压力的结果。家长们更应该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我翻阅了20多本外国专家写的儿童教育方的著作,无不强调快乐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他们认为孩子的专职就是快乐,如何玩得开心、快乐,才是教育的根本。这一点国人很难理解。国外初中的教材(比如 \N数学)还没有我们小学五年级的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培养出大量的世界顶级人才,而我们这些善于考试的人才在走向世界的时候是那么的无所适从。应试教育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越来越受局限,越来越僵化,加之“唯物”论到“唯钱唯权”观的主流思想的过渡,在房地产为核心的投机体系的助推下,彻底毁灭 \N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孩子们是非常可怜的。智慧的家长不应继续给孩子增加压力,与外力合伙戕害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 \N孩子们会慢慢对读书产生兴趣的。另外,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暑假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眼界,也是非常有益的。旅游的时候也不要仅仅是照相而已,要注意感受美景,开阔眼界,多与孩子交流心得。美国人JOSHUA曾写过一篇文章让我非
评分还不错,有点小贵……
评分一直在用的资料,不错
评分书还不错,价钱很划算,很好
评分帮助女儿学习成语,综合运用词汇,为写作打好基础。
评分可以
评分一直在用的资料,不错
评分不错,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
评分还不错,有点小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