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對這批手稿的期待更多是源於對“未完成”的迷戀。完美的體係固然令人敬畏,但人性的光輝往往閃耀在掙紮與修正之中。這部《講演手稿1》的魅力,恰恰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和探索性。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是那個無懈可擊、最終完成的“絕對精神”,而是一個在與時代對話、在與具體案例碰撞中不斷自我揚棄的思考者。那些關於早期政治哲學和邏輯雛形的批注,簡直像一張張哲學傢的素描,筆觸粗糲卻精準地抓住瞭對象的本質。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羅馬法和早期基督教影響力的那些片段,他試圖在曆史的縱深中尋找普遍性的法律與倫理基石,那種強烈的曆史感和對“現實精神”的關注,遠比後世那些空洞的思辨來得鮮活有力。當然,閱讀體驗是跳躍且需要耐心的,因為主題常常是突然轉換,需要讀者自己去填補其中的邏輯跳躍,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自身理解力的考驗,也是一種智力上的互動樂趣。
評分我必須承認,如果僅從可讀性或流暢性來評價,這本手稿集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地在通勤路上翻閱的讀物。更準確地說,它更像是給那些已經熟悉黑格爾基本概念框架的讀者準備的“進階工具箱”。每一個片段都充滿瞭思辨的密度,句子結構常常是層層嵌套,充滿瞭被省略的邏輯連接,這要求閱讀者必須不斷地進行內心的“重構”和“補白”。但正是這種挑戰性,使得最終的收獲更加令人滿足。它強迫我放慢速度,不再是囫圇吞棗地接受結論,而是細緻地分析每一個限定詞、每一個否定詞在構建其思維過程中的作用。它揭示瞭偉大的思想是如何從最初的模糊、矛盾和反復嘗試中提煉齣來的,這比直接閱讀最終的、光鮮亮麗的成品,更能讓人體會到知識的艱辛曆程和思想的內在張力。這是一次對哲學思維過程的深度潛入,而非對哲學結論的被動接收。
評分對於任何一位試圖深入理解德國古典哲學的學者或愛好者而言,這本手稿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提供瞭一種時間維度上的切片,讓我們得以審視黑格爾是如何將早期的浪漫主義情懷,一步步轉化為他晚期那種恢宏的、以辯證法為核心的理性體係的。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手稿內容和《精神現象學》、《法哲學原理》之間來迴對照,那種“啊,原來這個概念的萌芽是這樣産生的!”的頓悟時刻頻繁齣現。相比於閱讀最終定稿時那種“被告知”的清晰感,這種在手稿中追溯源頭的過程,更接近於一種“發現”的體驗。這批材料展現瞭黑格爾思想的韌性與靈活性,他並非是僵硬的教條主義者,而是一個在不斷自我批判和吸收新知中前進的思想巨人。當然,這也意味著普通讀者可能會感到門檻較高,因為其中許多術語和概念的指涉對象需要深厚的背景知識作為支撐,否則很容易迷失在那些密集的德文句式和晦澀的哲學指嚮上。
評分這部厚重的捲冊,我翻開它時,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曆史的沉澱感。那種紙張的質地,略帶泛黃的邊緣,仿佛能觸摸到十九世紀初葉歐洲思想界的脈搏。我原以為這會是一場艱澀的智力跋涉,畢竟,黑格爾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高不可攀的哲學光環。然而,在仔細研讀其中一些零散的講演片段後,我發現,比起他那些結構嚴謹、體係龐大的著作,這些手稿更像是一位巨匠在思緒激蕩時的隨筆記錄,帶著一種未經雕琢的、直擊核心的原始力量。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旨在建立一個完美邏輯閉環的論述,而更像是對特定時期社會思潮、法理基礎或者美學判斷的一種即興迴應。閱讀這些文字,我仿佛置身於他那間堆滿書籍的辦公室裏,聽他喃喃自語地勾勒齣那些宏大概念的雛形。那些關於國傢、理性與自由的思考,雖然尚未完全被係統化,卻已顯露齣未來哲學的磅礴氣象。這對於理解黑格爾思想的演變軌跡來說,無疑是極具價值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座哲學大廈是如何從一堆散落的磚石中逐漸拔地而起的。
評分這次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過去聲音的私密對談。這些手稿記錄的講演時期,正值歐洲風雲變幻之際,拿破侖的陰影尚未完全散去,新的國傢形態與市民社會正在重塑歐洲的版圖。黑格爾在課堂上嚮他的學生們闡述的觀點,帶有強烈的現場感和針對性,少瞭純粹理論構建的疏離,多瞭對當下世界的迴應。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客觀精神”早期形態的論述,那些關於道德(Moralität)與倫理(Sittlichkeit)的區分,在這個階段的錶達比成熟體係中更為直觀和帶有辯論色彩。它們似乎是在迴應當時特定的法學思潮或政治爭論。這種“活的哲學”比冰冷的文本更具感染力。雖然篇章的組織略顯鬆散,但我更喜歡這種“未經編輯”的狀態,它讓我們得以更真實地感受這位哲學傢在知識高峰上眺望世界時的心境,以及他如何試圖用哲學語言去把握那迅速流逝的、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
評分本書講述的整閤心理學竭力囊括瞭現代科學研究心理學、意識和治療領域的精粹,同時也從開創心理學的這段整閤時期汲取瞭靈感。本書所做的,僅僅是最簡單地勾勒齣某種整閤心理學的輪廓。它試圖接納並整閤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資源中那些不朽的智慧,並相信:所有這些智慧都能給我們帶來極其重要的啓發。
評分翻譯的挺好,紙張挺好,印刷包裝都不錯,書的內容更不用說瞭。
評分很好的書,自己很喜歡。
評分現代心理學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靈性傳統之中,理想的心理學研究應該關注所有這些東西:身體、心智和靈魂;潛意識、自我意識和超意識;睡眠、半睡半醒和完全清醒。
評分本書講述的整閤心理學竭力囊括瞭現代科學研究心理學、意識和治療領域的精粹,同時也從開創心理學的這段整閤時期汲取瞭靈感。本書所做的,僅僅是最簡單地勾勒齣某種整閤心理學的輪廓。它試圖接納並整閤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資源中那些不朽的智慧,並相信:所有這些智慧都能給我們帶來極其重要的啓發。
評分內容簡介
評分商務的黑格爾,必須收!
評分《黑格爾全集·第17捲:講演手稿1(1816-1831)》收入的是黑格爾在1821年夏季學期第一次講授宗教哲學時寫的手稿。它給他1824年、1827年和1831年講授這門課程奠定瞭理論基礎,製訂瞭基本框架,對於理解他的學生們記錄的這三次演講在觀點和結構方麵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附錄收入本捲的十四件散篇是他在第一次講授宗教哲學時以提綱挈領的方式補寫的,對於準確把握他的宗教哲學也有參考價值。《黑格爾全集·第17捲:講演手稿1(1816-1831)》收入的是黑格爾在1821年夏季學期第一次講授宗教哲學時寫的手稿。它給他1824年、1827年和1831年講授這門課程奠定瞭理論基礎,製訂瞭基本框架,對於理解他的學生們記錄的這三次演講在觀點和結構方麵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附錄收入本捲的十四件散篇是他在第一次講授宗教哲學時以提綱挈領的方式補寫的,對於準確把握他的宗教哲學也有參考價值。《黑格爾全集·第17捲:講演手稿1(1816-1831)》收入的是黑格爾在1821年夏季學期第一次講授宗教哲學時寫的手稿。它給他1824年、1827年和1831年講授這門課程奠定瞭理論基礎,製訂瞭基本框架,對於理解他的學生們記錄的這三次演講在觀點和結構方麵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附錄收入本捲的十四件散篇是他在第一次講授宗教哲學時以提綱挈領的方式補寫的,對於準確把握他的宗教哲學也有參考價值。《黑格爾全集·第17捲:講演手稿1(1816-1831)》收入的是黑格爾在1821年夏季學期第一次講授宗教哲學時寫的手稿。它給他1824年、1827年和1831年講授這門課程奠定瞭理論基礎,製訂瞭基本框架,對於理解他的學生們記錄的這三次演講在觀點和結構方麵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附錄收入本捲的十四件散篇是他在第一次講授宗教哲學時以提綱挈領的方式補寫的,對於準確把握他的宗教哲學也有參考價值。《耶拿體係1804-1805:邏輯學和形而上學》作為黑格爾哲學體係形成史中的第一個哲學體係,是研究黑格爾哲學思想發展的極其重要的著作。這是黑格爾在1803年撰寫的三部“體係草稿”之一,即《邏輯,形而上學,自然哲學》,是最具代錶性的。盡管本書遺留下來的是一份殘缺不全的手稿,卻具有兩方麵的意義:1.《耶拿邏輯》提齣的“邏輯學”雛形對於未來黑格爾邏輯學體係的建立有重大意義,成為6年後分三捲齣版的宏篇巨製《邏輯科學》(大邏輯)的理念和雛形。2.《耶拿邏輯》提齣的“絕對精神”概念對於未來黑格爾哲學體係的性質和建構有重大意義;即在本書的“形而上學”部分首次明確地提齣和完滿地論述瞭黑格爾未來由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組成的哲學體係的基本概念——“絕對精神”。這兩方麵標誌著黑格爾在擺脫謝林、走自己獨立的哲學道路上已經邁齣瞭堅實的步伐。對於黑格爾哲學的研究者來說,這是一部不能、也不應繞過的重要著作。是瞭解黑格爾成熟時期的著作及其與康德、費希特、謝林的主要著作的關係的關鍵性著作。
評分威爾伯長期緻力於禪修實踐,其研究注重實踐性。通過閱讀《整閤心理學:人類意識進化全景圖》,讀者可以瞭解自己所處的意識層次、可以進化到的更高層次,以及各個層次可能發生的病變和療法,從而有助於自我成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