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

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有为 著,楼宇烈 编
图书标签:
  • 康有为
  • 学术著作
  • 孟子
  • 礼运
  • 中庸
  • 传统文化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经学
  • 注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12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578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字数:1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康南海果如何之人物乎?吾以为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家;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一言蔽之,则先生者,先时之人物也。

内容简介

《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是康有为按主题发挥孟子微言大义的著作,他将《孟子》7篇260章打散重编,分为8卷18篇。为方便读者检索和征引,点校者于文下一一加注了原篇名。《中庸注》《礼运注》篇幅不长,未分卷。这几种书的整理出版,为康有为学术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甘一年(1895)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儒家学说,并致力于用经学来改造社会,曾担任孔教会会长,故世人又称为「康圣人」。一生著述甚丰。

内页插图

目录

孟子微
自序一
自序二

卷一
总论第
卷二

性命第二
心身第三

卷三
仁义第四
礼智第五
孝弟第六
仁不仁第七
王霸第八

卷四
仁政第九
同民第十

卷五
政制第十一
外交第十二
战第十三

卷六
贵耻第十四

卷七
师友第十五
辨说第十六
论古第十七

卷八
辟异第十八
中庸注
礼运注

前言/序言


《中国近代思想巨擘:康有为学术研究精要》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直接摘录康有为先生的《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等具体文本,而是围绕其深远的学术思想与历史贡献,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梳理与解读。本书旨在通过对康有为一生在哲学、政治、教育、史学等多个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的剖析,展现其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变革关键人物的独特地位。我们将从康有为思想的源头、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维度,勾勒出这位思想巨擘的学术图谱,探讨其如何以“变法”为核心,构建起一套融贯古今、博采众长的思想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审视其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 第一章:时代洪流中的思想先声——康有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本章将首先为读者勾勒出康有为所处的晚清社会环境。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内部的危机交织,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各界迫切需要新的思想资源来应对挑战,实现国家富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康有为以其磅礴的学识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横空出世,成为引领时代思潮的重要人物。 我们将详细介绍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包括他的成长环境、早期求学过程以及他如何从传统的儒家士大夫蜕变为一位激进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特别会着重分析他早期受到哪些传统学说的影响,又如何在接触西方思想后,开始了他的“托古改制”之路。本章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力求从历史的纵深处,揭示康有为思想萌发与成长的土壤,理解其思想的时代必然性。我们将探讨他如何吸收汉代经学、宋明理学等传统学术精华,并将其与西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新兴学说相结合,为近代中国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第二章:“托古改制”的理论基石——康有为的经学革命与政治哲学 康有为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其“托古改制”的政治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经典的重新解读之上。本章将深入探讨康有为如何运用其经学研究成果,为他的政治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将详细分析康有为对于《尚书》、《公羊传》等儒家经典的独特见解。他并非简单地尊崇古说,而是通过对文献的考订与阐释,试图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就具有进化的、变革的特质。例如,他如何解读《公羊传》中的“三世说”,并将其视为历史发展的规律,以此论证变法图强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我们还将探讨他如何运用“大同”理想来批判现实的弊病,并构建其理想社会蓝图。 在政治哲学层面,康有为的思想融合了君主立宪的理念,但他对君主权力的设计又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烙印。我们将剖析他对于君主、臣民、政体等概念的理解,以及他如何试图在保留皇权的前提下,引入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元素,以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本章将着重揭示康有为思想的创造性与局限性,理解其“托古改制”的深刻含义及其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 第三章:教育救国之路——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在康有为看来,教育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根本。本章将聚焦康有为在教育领域的思想贡献与实践探索。 我们将深入分析康有为为何将教育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如何看待传统教育的弊端,以及他所倡导的新式教育的内涵。他不仅主张改革教学内容,引入西方科学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爱国情怀。我们将详细介绍他对于建立新式学堂、编纂新教材、改革考试制度等具体措施的设想。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康有为在实践中推动教育改革的努力,例如他创办万木草堂等学堂的经历。这些实践不仅是对他教育理论的检验,也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将考察他教育思想的时代局限性,例如其对女性教育的初步开放,以及其教育思想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学生群体,并成为戊戌变法时期重要的力量。 第四章:融汇中西的史学观——康有为的史学思想与文化批判 康有为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更在史学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眼光。本章将探讨康有为的史学观,以及其如何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来服务于其思想变革的目标。 我们将分析康有为如何运用其经学研究的成果来重构历史叙事,他如何看待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他如何从中汲取变革的灵感。他对于西方史学理论的借鉴,例如进化论等,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史学观。我们将考察他如何运用历史经验来论证其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并批判守旧势力的保守思想。 此外,本章还将分析康有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批判。他既肯定中国文化的价值,也深刻认识到其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局限性。我们将探讨他如何试图在保留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第五章:思想遗产的审视与传承——康有为学术思想的当代意义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对康有为一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一个整体的审视与评价。 我们将总结康有为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分析其思想的创新性与局限性。他的“托古改制”的思路,既是对传统智慧的挖掘,也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他对西方文明的理解,既有深刻洞察,也存在某些误解。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探讨康有为的思想遗产在当代的意义。尽管时代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康有为所展现出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以及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探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将思考,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和借鉴康有为的思想,如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 本书并非对康有为著作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对其学术思想的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位立体、鲜活的康有为,理解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位思想巨擘的学术研究进行精要的呈现,我们希望能激发读者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礼运注》和《中庸注》这两部分,我更关注康有为的“注”是如何与他的政治实践相结合的。康有为不是一位纯粹的书斋学者,他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改革家。《礼运》中所描绘的“大同”理想,以及《中庸》所倡导的“中和”境界,在他看来,是否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一种路径?他会不会在《礼运》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等话语中,找到关于公有制或集体主义的早期思想,并以此来对抗他所批判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而在《中庸注》中,我期待他能够论述如何在政治改革中避免极端和动荡,如何在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变革。他会不会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警示中,吸取教训,警惕激进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通过对这些经典的“注”,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康有为的改革理念,以及他如何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来构建一个更强大、更进步的中国。

评分

读康有为的著作,总有一种穿越历史的声音在耳畔回响。这本《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的出现,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这位思想巨匠的学术魅力。我特别关注他在《孟子微》中对“民本”思想的阐发。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古代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康有为身处一个君主专制摇摇欲坠的时代,他是否会进一步挖掘孟子思想中的民主萌芽,甚至将其与西方的民主思想联系起来?他提出的“微”,是否意味着他对孟子思想的某种“扬弃”或“发展”,以便更有效地服务于他所倡导的立宪君主制?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往往会对前人的经典进行再创造,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康有为对《孟子》的“微”释,必定是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本身就极具价值,让我渴望一窥其究竟,看看他如何用古代的智慧照亮当下的困境。

评分

拿到这本《康有为学术著作选》的瞬间,我的思绪就被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康有为,这位戊戌变法的灵魂人物,他的学术思想,与他的政治活动紧密相连。我尤其对他在《孟子微》中对“仁政”思想的解读感到好奇。孟子的“仁政”是基于“性善”论的,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服人,关心民生。康有为在经历甲午战争的惨败后,对中国的命运有着怎样的思考?他是否会在孟子的“仁政”中,寻找一种能够凝聚民心、抵御外侮的力量?他是否会认为,“仁政”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又或者,他会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孟子的“仁政”是否足以应对现代国家面临的复杂挑战?我期待他在《礼运注》和《中庸注》中,能够展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智慧与西方的政治理念相结合,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方案。这不仅仅是对经典的解读,更是对中国未来的探索。

评分

这套《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中收录的《礼运注》和《中庸注》,同样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礼运》,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认为是理想社会的大纲。《礼运》的“大道之行也”一段,更是流传千古,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向往。然而,《礼运》原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解读空间,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都有各自的理解。康有为对此进行“注”,我想他定然是想借此梳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础,来论证他的变法维新思想的合理性。他的“注”,会不会与以往的解读有显著的不同?他会不会尝试在《礼运》中寻找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或者通过对古代理想的重塑,来呼唤当下社会的变革?我对他在《中庸注》中的表现也同样充满期待。《中庸》的思想,讲究“中庸之道”,如何在“过”与“不及”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不偏不倚中实现卓越,这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康有为这位激进的改革家,会如何理解和阐释“中庸”?他是否会认为,在那个急需变革的年代,“中庸”是一种保守的力量,还是他会从中提炼出一种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智慧,来指导他的改革实践?这种对经典文本的深入研究,必然会折射出康有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政治抱负和哲学思考。

评分

这本《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终于拿到手了,康有为的名字总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他对中国思想史的深远影响。我一直对康氏的学术思想,尤其是他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抱有极大的兴趣。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孟子微》。孟子其人,其学,自不必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崇高,其思想博大精深,历来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康有为的“微”字,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入探究、细致辨析的学术态度。我期待他能像剥茧抽丝一般,揭示出《孟子》中那些不为人注意却至关重要的思想脉络,或者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阐发孟子“性善”等核心命题的深刻内涵。他会不会注意到孟子思想的局限性,或者在批判中继承,找出其与时代精神的契合之处?抑或是,他会通过“微”字,找到孟子思想体系中那些隐藏的逻辑漏洞,加以纠正?这种对经典的“微观”审视,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学者的真功力,也最能激发读者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康有为究竟是如何“微”释孟子的,他提出的观点是否会颠覆我以往对孟子思想的认知,抑或是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孟子思想的新窗口。

评分

康有为最早的教师是他的祖父康赞修。他十八岁时拜南海九江有名的学者朱次琦为师。康赞修、朱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学,因此,康有为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学习一段理学之后,他对理学也不赞成了。因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他二十二岁那年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同年他游了一次香港,使他大开眼界。以后他又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在从容不迫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1895年~1898年,康有为积极地进行了变法实践。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

评分

教子弟無他術,使耳所聞者善言,目所見者善行。善根于心,則動容周旋無非善。譬如胡越交居,再世則語音變。幼則視父兄,長則視朋友,雖然善惡有種,視先世如何耳。

评分

这本书是影印上一版的。

评分

教子弟無他術,使耳所聞者善言,目所見者善行。善根于心,則動容周旋無非善。譬如胡越交居,再世則語音變。幼則視父兄,長則視朋友,雖然善惡有種,視先世如何耳。

评分

康南海的大作,很重要

评分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辅助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评分

大思想家康有为 嘻嘻嘻嘻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康有为著作选,全部收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