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灵,给设计以灵魂。
灵魂,是设计者从生活中提取的原创,为使用者设想的贴心,也是制作者对于工艺的坚持。
灵魂,是未来与过去的平衡,也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更是科技与大自然的平衡。
“我们是否遗忘了太多值得保留的传统工艺和文化,所以我们的设计有时候缺乏底蕴,缺乏特色,缺乏品牌,喜多俊之先生以其40年与日本地方产业和传统工艺职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设计的灵魂来自哪里?”
1968年,当喜多俊之邂逅日本美浓和纸的手抄纸匠师古田行三,
成为他立志将振兴与活化地方产业当成一生志业的开端。
此后,喜多俊之积极与日本各地的传统工艺职人合作,
发展融合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品,成为闻名世界的日本国宝级设计师。
从传统工艺匠师身上,喜多俊之学到“给设计以灵魂”的精神——不仅制作物品而已,更是讲求心灵相通、一物入魂的手作之心。
1971年起,喜多俊之以美浓和纸为素材的TAKO壁灯、KYO台灯、
有田烧制作的HANA瓷器及不锈钢餐具XELA,
都是结合日本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
为向来强调功能的西方设计,赋予设计者与制作者的情感与灵魂。
《给设计以灵魂:当现代设计遇见传统工艺(全彩)》详述“给设计以灵魂”的造物者故事,也记录日本工业设计与传统工艺合作,让地方产业结合现代设计,逐步发展原创商品或自有品牌,从地方向世界发声的四十年设计智慧。
喜多俊之亲身实践“思考全球化、行动在地化”的设计概念,在西方的现代设计中加入日本传统工艺的元素,巧妙融合东西方的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
有感于“了解未来,才开始思索传统的美好”,因此,他以“未来设计源于传统工艺”为概念写成本书,公开他与日本各地传统工艺师傅跨界合作近四十年的纪录与心得。
作者主张,当今的工业设计品,除了需要“技术”之外,还要能为设计注入灵魂;此时,需要的是源于百姓生活与传统工艺的“感性”。
喜多俊之,Toshiyuki KITA。
1969年开始将创意领域从日本拓展到意大利,作为环境与工业产品设计师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国际创意舞台。他为日本及欧洲的制造商设计了众多杰出的热销产品,包括家具,液晶电视,机器人以及日用品等跨界产品。其中很多作品被诸如纽约近代美术馆,巴黎国立近代美术馆,慕尼黑近代美术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收藏。近年来,他受邀在欧洲和亚洲巡回举办教学演讲及学术活动。同时,他也致力于将为之倾注毕生精力的日本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扬,为地方产业的振兴不懈努力。
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巧妙地搭建起了一座现代设计思维与古老工艺哲学之间的桥梁。作者似乎拥有深厚的历史功底,他对传统工艺的起源、演变以及内在逻辑的梳理,精准而有力,绝非泛泛而谈。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将传统视为需要被“拯救”的古董,而是以一种审视和批判的视角,探讨了它们如何在现代语境下进行“活化”与重塑。书中对于材料科学、结构力学与美学表达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促使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产品”,思考它们在美学表达和耐用性上,是否真的超越了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传统之作。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分析框架,让人可以跳出简单的“新旧对立”,转而探寻融合的可能性。
评分我发现自己会被书中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深深吸引,仿佛能闻到木屑的味道,感受到陶土的粗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充满了节奏感,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严肃刻板,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与你促膝长谈。作者对于色彩、光影以及空间关系的细腻捕捉,使得即便是对工艺流程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构建起清晰的想象。尤其是一些关于“失传”或“边缘化”手艺的记录,充满了对文化遗产消逝的忧虑,但这种忧虑并非消极的哀叹,而是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呼吁,鼓励当代设计师去挖掘和致敬这些宝贵的非物质财富。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拿起身边的一件物品,试着用书中所教导的视角去观察它的结构和纹理,这种实践性的启发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体验者”角度来看,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设计价值”的认知边界。它让我明白,设计不仅仅是关于解决问题和创造美观,更是关于文化根基的坚守和时间淬炼的智慧的体现。书中对“时间投入”与“价值密度”的探讨非常精妙,它挑战了现代社会对“即时满足”的追捧,转而颂扬那种需要耐心和时间去打磨的匠心之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不同章节间切换的自如,一会儿是微观的针脚细节,一会儿是宏观的文化变迁,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角度,让整个阅读体验张弛有度,始终保持着新鲜感。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灵的指南,它引导着我们放慢脚步,重新去敬畏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正有“灵魂”的作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去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访谈,将那些看似遥远的传统技艺重新拉回了现代的语境。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他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将那些复杂的制作流程讲述得清晰易懂,同时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门类的匠人精神的刻画尤为动人,那种对手艺近乎偏执的热爱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透过文字清晰地传达出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设计史,更是在聆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用双手去诠释美与传承。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让人不禁反思,在追求效率和量产的今天,我们究竟遗失了多少宝贵的“慢工出细活”的哲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极具匠心,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打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高清的彩色印刷品,色彩饱满而富有层次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些传统材质的纹理。装帧的工艺选择了一种低调却不失质感的哑光处理,配合烫金的书名,使得整本书拿在手中份量十足,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考量,图文的排版松弛有度,既保证了视觉的舒适性,又有效地引导了读者的阅读路径。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本身就在向读者传递一个信号:这本书的内容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设计美学在实体媒介上的完美呈现,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慕名而来,不错,学习!
评分而关于“创意”,真正从事创意工作的人一定都明白,真正的创新是多么的脆弱且不易。而很多时候,创新不是凭空而起的空中楼阁,很多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改进。犹记得在studio老师放的纪录片,展示了早期的电报系统,一张张电报如何在楼层之间传递,如何进行信息分拣等等,再联系到现在的电脑硬件中信号的传递流程,不得不说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从这个角度出发,“创意”是为当下甚至未来的生活所服务的,但它却源于“过去”,有种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味道。
评分还没看,估计应该还是可以的吧
评分大文化、大悬疑、大探险、大揭秘、大阅读时代的标志。 盗死人墓,不如挖活人坟。
评分对传统艺术的分析,说一句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艺术。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不错
评分大文化、大悬疑、大探险、大揭秘、大阅读时代的标志。 盗死人墓,不如挖活人坟。
评分中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评分(三)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