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笑什麼笑,我們搞的是科學》為搞笑諾貝爾奬創始人馬剋·亞伯拉罕斯先生對搞笑諾貝爾奬的親筆描述。
搞笑諾貝爾奬自1991年開創以來,已經給全世界人們帶來瞭20多年的歡樂瞭。
科學傢們用嚴肅的科學方法來研究看起來非常不嚴肅的問題,比如說,年輕人都愛摳鼻子嗎?蝌蚪嘗起來是什麼味道的?有什麼軟件能測試齣剛纔是你的貓在敲鍵盤嗎?在自己耳朵裏養蟎蟲是什麼感覺?——這都是真正的研究人員做的真正的研究。可不開玩笑。
搞笑諾貝爾奬是為瞭鼓勵人們解決那些“偉大的睏惑”,所有做齣瞭“乍看之下很好笑,實則發人深省”研究的人,都有機會參與甚至獲奬。科學並不是遙遠、深奧、冷漠、晦澀的東西,科學傢並不嚴肅,他們是一群有過剩好奇心和充足行動能力的人,所以,他們能帶來這麼有趣的故事:因為有科學精神,有幽默感,世界纔這麼美好。
搞笑諾貝爾奬(IG Noble Prizes):
為瞭奬勵“偉大的睏惑”,將Ignoble(不光彩的)和Noble Prizes(諾貝爾奬)組閤而成的科學奬項,奬勵那些“乍看之下很好笑,實則發人深省”的“不大可能”的科學研究。
由《不大可能的研究年報》主辦,每年十月在哈佛大學桑德斯劇場舉辦。頒奬嘉賓為真正的諾貝爾奬得主,這個活動如今已經成為科學界的盛會。
作者簡介
馬剋·亞伯拉罕斯(Marc Abrahams),“搞笑諾貝爾奬”之父。他也是科學幽默雜誌《不大可能的研究年報》(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的主編。
精彩書評
書評: 先發笑,後思考
浙江省科技館館長 李瑞宏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機緣巧閤。亞伯拉罕斯先生二十年前創辦“搞笑諾貝爾奬”時,肯定不會想到二十年後它會來到中國,讓一群原本互不相乾的人走到瞭一起。十年前,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的潘濤老師引進齣版的《泡沫:“搞笑諾貝爾奬”麵麵觀》第1次用紙質書的方式把搞笑諾貝爾奬介紹給瞭國人;五年前還在復旦讀書的姬十三看到瞭這本書,非常喜歡,還在上麵寫瞭一句:“將來我也要做這樣的事情”。他後來創辦瞭果殼網,並在2012 年4 月和浙江科技館一起舉辦瞭中國版的搞笑諾貝爾奬——“菠蘿科學奬”,活動的策劃執行則全權交到瞭王丫米手中,這也觸發瞭果殼閱讀的齣版人小莊齣版搞笑諾貝爾奬叢書的靈感。於是我和潘濤老師、王丫米、小莊就此結緣。說實在的,作為一名理工男,寫文章一直是令我最頭痛的事情之一,但這次果殼的朋友們讓我為這本書寫個後記時,我卻欣然答應瞭,因為打心眼裏覺得搞笑諾貝爾奬活動理念的引進和推廣,必將給中國的科學傳播事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近些年來,科學技術以齣乎我們想像的方式在發展,而科學普及這項事業也逐漸得到全社會的重視與支持,各級政府和機構都開始投入人力物力,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做瞭不少實事。但就總體而言,傳統的科普活動的內容大多是以傳播科學知識為主,其形式也多以單嚮傳輸、說教式為主。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百度榖歌等搜索引擎可以讓人們非常容易和快捷地獲取他們想要得到的資訊,大大削弱瞭傳統科普活動的效能,特彆是以政府機構為主開展的科普活動陷入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尷尬境界。
就我本人來說,作為一個職業科普人,之前一直認為,科學是神聖的,科學研究是嚴謹的,因此科學傳播活動也必須是正經的。在和科學鬆鼠會閤作開展瞭“達文西行走中隊”、“小姬看片會”等幾場品牌科普活動後,我逐漸感到科普活動也可以做更加好玩。與果殼網閤作舉辦的“菠蘿科學奬”就是一個美好的嘗試,藉鑒與傳承瞭搞笑諾貝爾奬的核心理念與做法,以“嚮好奇心緻敬”為主題,通過奬項評選、網絡互動、校園暖場、科學集市、科學論壇、頒奬晚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邀請科學傢、演藝明星、網絡名人、意見領袖等共同參與,藉助電視直播、錄播、報紙雜誌等平麵媒體以及網絡微博等新媒體的力量,成功地實施瞭一次全新的、跨界的既好玩又有意思的科學傳播活動。這次經曆使我對新時期科學傳播活動有瞭全新的認識:科學傳播活動既要有科學傢、科普工作者的熱情,更要有社會各階層的參與互動;科學傳播活動既要關注科學知識的傳播,更要關注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的傳播;科學傳播活動,既要有嚴謹的科學內核,更要有好玩有趣的包裝。
網上搜一下,“搞笑”的解釋是這樣的:指有意作齣一些舉動或者發錶一些可笑的言論來引人發笑。笑是人天生錶情的一部分,它沒有人主觀意識的驅動,是屬於自發行為;而搞笑,則是人類主動去尋求快樂,更注重從生活和平常中主動發掘快樂,以此作為工作之外的放鬆和調節。它比笑更讓人具有活力和創造力。可見“搞笑”與普通的“笑”不同,是“笑”的高層境界——把不能笑的素材搞到能讓人笑,那纔是它的高明之處。搞笑諾貝爾奬就是試圖把那些看似科學、嚴謹、枯燥的研究,用搞笑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麵前,讓公眾先發笑、後思考。我堅信科學傳播活動的高層境界也應該是具備搞笑功能的傳播,試想,如果在一場科學傳播活動的現場,活動組織者能麵對一群笑得前傾後仰的參與者淡定而嚴肅地說上一句:笑什麼笑,我們搞的是科學!那效果,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瞭。
感謝果殼閱讀為我們翻譯整理齣版瞭這套搞笑諾貝爾叢書的第1本《笑什麼笑,我們搞的是科學》,希望本書的齣版發行能在給讀者帶來更多歡笑的同時,帶來更多的思考,也祝願我們自己的搞笑諾貝爾——“菠蘿科學奬”越辦越好!相信這套書會和活動一起繼續下去,陪伴大傢。
目錄
一.搞笑諾貝爾奬始末
“搞笑諾貝爾奬”到底是啥?
獲這個奬,你高興嗎?
能獲奬的都是何方神聖?
傳說中歡樂無邊的頒奬典禮
無意冒犯,親情提醒
過濾器先生的來信
來自過濾器先生的警告
歡迎爭議,繼續進步
萬事開頭難
請大聲朗讀本書
歡迎提名
二.非常規的醫學和心理學報告
1 對付響尾蛇咬傷的電擊療法:失敗!
2 充氣娃娃造成的難言之隱
3 年輕人摳鼻子也要認真對待
4 電梯背景音樂和免疫球蛋白
5 利用離心力加速分娩
6 一個刺破手指並因此被惡臭摺磨瞭5年的人
7 愛情和強迫癥的相似之處
8 在此深入
9 小朋友們歡樂多
10 吐痰、嚼口香糖、喂鴿子的懲罰機製
11 無知者真的無畏
12 徒手父親
三.讓人震驚的經濟學報告
1 堂而皇之毀滅世界
2 榨乾橘子郡,搞垮巴林銀行
3 最謹慎的保險災難
4 為減稅而亡
四.復雜的和平
1 飄浮著打擊犯罪
2 甘地般的警察局長
3 帶火焰噴射的防盜爆炸裝置
4 海軍放炮,大傢一起來喊“砰”
5 用武器促進和平的炸彈之父
6 用熱核彈紀念原子彈爆炸50周年
五.勇敢而獨特的發明與發現
1 耳朵裏的蟎蟲實驗
2 百憂解和蛤蜊的幸福
3 見人所未見的敏銳目光
4 自由轉換化學元素的小雞
5 迷你恐龍和迷你公主
6 水有記憶力,還能傳播
7 墜椰砸人請注意
8 烤麵包塗黃油的一麵先落地
9 格拉斯哥馬桶崩塌研究
10 用磁力讓青蛙飄浮
11 堅固的灰熊盔甲的研發
12 最善發明的推銷員
13 貓爪感應
14 邊開車邊看電視的安全設備”軟件
15 車輪的專利所有者
16 自來香西裝
17 自動過濾臭味的內褲
18 粉紅塑料火烈鳥的熱銷
19 鴿子會認畫,而且喜歡畢加索
20 把壁畫當塗鴉洗掉的好人們
21 地獄技術研究
22 麥田裏的怪圈
23 規模宏大的集體婚禮
六.嚴肅而有愛的食物研究
1 三秒點火的世界紀錄
2 跳躍的藍色肉凍
3 讓豬排齣沙門氏菌的兜風實驗
4 含水量對早餐麥片壓縮狀況的影響
5 對蝌蚪味道的比較
6 麥芽啤酒、大蒜與酸奶油對水蛭胃口的影響
7 人不需要吃飯的證據
8 英國官方泡茶標準
9 小動物排齣的咖啡豆
10 加拿大甜甜圈店的社會學
11 餅乾的最佳泡法
七.各有韆鞦的教育體係
1 觸摸療法:摸摸就好瞭
2 實驗室玻璃器皿控製法
3 身高、陰莖長度和腳尺寸
4 量子健康,量子意識和量子營養學
5 動物國王的陰莖
6 緻力於科學教育的美國前副總統詹姆斯·丹佛斯·奎爾
八.百花齊放的文學
1 較真的 “撇號保護協會
2 一篇論文的976名聯閤作者
3 直腸裏也有異物”會長
4 10年發錶948篇科學論文的人
5 外星太空人
6 放屁以應對無法言錶的恐懼
7 垃圾郵件之父
跋:先發笑,後思考
附錄:
曆屆“搞笑諾貝爾奬”獲奬名單
精彩書摘
第三章:讓人震驚的經濟學報告
一.為減稅而亡
“2000年1月15日的《紐約時報》報道,新韆年的第一周,當地醫院報告的死亡人數竟然比1999 年最後一周高齣50.8%。該報認為導緻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老人們都希望能夠活著迎接新世紀的到來。顯然,參與重大事件會激發人們活得更長。”
——摘自經濟報告《為減稅而亡……》
正式宣布
茲將搞笑諾貝爾經濟學奬授予:
密歇根商學院的喬爾·斯萊姆羅德(Joel Slemrod )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沃依切赫·科普齊剋(Wojciech Kopczuk ), 他們的研究結果認為如果晚點死能使繼承人少交遺産稅的話,人們就會想方設法活得長點。
他們的報告《為減稅而亡:靈活死亡所得到的遺産稅上的迴報方麵的證據》(Dying to Save Taxes: Evidence from Estate Tax Returns on the Death Elasticity)發錶在《國傢經濟研究局工作報告》(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W8158, March,2001)上, 2001 年3 月,W8158 號。
在進行瞭一係列縝密而有技術含量的調查之後,耶爾·斯萊姆羅德和沃依切赫·科普齊剋找到瞭證據,錶明人們確實能為瞭錢做任何事——包括死。
經濟學傢通常認為人作齣的都是理性決策,人所有的行為都是齣於冷靜、利己的考慮。然而在內心深處,他們也對此論點錶示懷疑。耶爾·斯萊姆羅德考慮瞭很久,提齣瞭一個一般經濟學傢都不敢問的問題:“從某種角度來說,死亡是不是也是一種理性決策呢?經濟學傢假定人們在為重大事件選日子時,比如說生孩子或結婚,都會運用理性思維——那麼死亡為什麼不可以呢?”
耶爾·斯萊姆羅德是密歇根大學企業經濟學和公共政策學的教授,同時也是該大學稅收政策研究辦公室的主任,他知道該如何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同他優秀的研究生沃依切赫·科普齊剋一起,斯萊姆羅德教授差不多研究瞭整整100 年的稅收檔案。
其他一些經濟學傢也曾探究過類似問題,但是和生存並無多大關係,他們研究人們會不會特彆選時間辦婚禮以享受財稅方麵的優惠,或者會不會特彆選擇懷孕和分娩時間以享受好的稅收福利。“如果他們計算生的時間”,斯萊姆羅德和科普齊剋問道,“為什麼就不會計算死的時間呢?”
醫生們想到過這個問題,哪怕這念頭隻是一閃而過。醫學圖書館內有許多報告,分析人們在什麼時候、以怎樣的方式離開生命的舞颱[其中一篇題為《推遲死亡以見證重大事件》 (Postponement of Death Until Symbolically Meaningful Occasions )的報告發錶在1990年的《美國醫學會學報》(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上,報告指齣在“重大事件發生前,死亡率齣現明顯下降”,比如說在大型的宗教節日前,“而之後齣現死亡率高峰”。許多國傢都對繼承遺産的人進行徵稅,種稅的名字不盡相同——繼承稅、財産稅、遺産稅等等。具體對什麼進行徵稅以及稅率的多少每個國傢也都不同,有時地區間也會不同,而且在大部分情況下,每年都會有所變化。美國的首部遺産稅法是在1916年齣颱的。在各種政治壓力的影響下,遺産稅率經常上下波動。斯萊姆羅德和科普齊剋研究瞭8個遺産稅率明顯提高的時期(1917年2次,1924、1932、1934、1935、1940、1941年各1次)及5個遺産稅率明顯下降的時期(1919、1926、1942、1983和1984年)。分析的過程相當復雜,但是結論卻很簡單:“有充分證據錶明,人們會盡力延長壽命以經曆重大事件。
遺産稅方麵的證據則顯示如果能為他們的後代多省點錢,那麼人們就會掙紮著撐得久一點。” 斯萊姆羅德和科普齊剋對研究結果持嚴謹態度。“當然,”他們說,“證據還不具備絕對說服力。”同時,他們還認為存在這樣的可能:有些傢屬會故意錯報親人的死亡時間。
因以上研究成果,耶爾·斯萊姆羅德和沃依切赫·科普齊剋獲得瞭2001年搞笑諾貝爾奬的經濟學奬。耶爾·斯萊姆羅德自費齣席瞭頒奬典禮。在接受奬杯的時候,他說:
“我做夢也沒想到這種事。很高興獲得搞笑諾貝爾奬,我的共同作者也一樣,相信他此時正在溫哥華觀看電視直播。哦,還有我的兒女也一定在看著呢。孩子們,你們好!很高興能獲得這個奬,因為我們相信,就像搞笑諾貝爾奬所倡導的那樣,科學研究,甚至是社會科學方麵的研究都可以變得很有趣,從中也可以學會如何把自己的假設推至極端或看似不可能的情況。我們的研究結果揭示的是人盡皆知的真理,那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當然也有人視金錢為糞土,怎麼把這類人也考慮在內,始終都是經濟學的大難題。
“我們進行這項研究的時候,還不知道美國國會會頗有遠見卓識地投票決定是否在2010年免徵遺産稅——僅僅是2010年——這就為我們的假設提供瞭一個最好的天然實驗環境。有人,大概是富蘭剋林吧,說過,隻有兩件事情不可避免——死亡和稅收。那麼就我們期待2010 年的到來吧,到時隻有一種結果,死亡或者繳稅。”
第四章:復雜的和平
一.飄浮著打擊犯罪
“波恩(路透社)——周五,來自全世界自然法黨(Natural Law Party )的瑜伽飛行者們為瞭和平聚集在波恩,希望通過冥想和飄浮同全球犯罪、疾病、戰爭和失業情況作鬥爭。
“23 位瑜伽飛行者穿著白色褲子和印有該組織彩虹標誌的T恤,雙腿盤坐在泡沫墊子上,兩眼緊閉。幾分鍾的冥想後,飛行者們開始搖晃,咯咯笑,躍過膝蓋上的墊子,他們通常能跳離地麵約半米高,在前進的時候還會撞到他人。
“‘瑜伽飛行對發揮大腦功能的協調性非常有益,’1995年美國總統選舉時該黨的候選人約翰·哈格林(John Hagelin )說,他也準備開始每天必修的飛行課。哈格林本身是一名物理學傢,他說如果總人口1%再開平方的人數能夠每天早晚都進行一次超然冥想和瑜伽飛行的話,那我們的社會研究就會齣現顯著的進步……
“自然法黨瑪赫西委員會的秘書長雷恩哈德·波洛韋茲(Reinhard Borowitz )說該團體希望能夠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起一支經過特彆訓練的瑜伽飛行隊,這樣我們就不再需要軍隊和武器瞭。”
——摘自1997 年路透社的新聞報道
正式宣布
茲將搞笑諾貝爾和平奬授予:
瑪赫西大學科學技術和公共政策學院的約翰·哈格林,他是和平主義的倡導者,他得齣的實驗結論是4000 名經過訓練的冥想者就能使華盛頓特區的暴力犯罪率下降18%。
他的研究成果已經齣版,題為《期中報告:1993 年6 月7 日至7 月30 日舉行的為減少暴力犯罪及提高華府工作效率所舉行的全國示範活動》(Interim Report :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Project To Reduce Violent Crime and Improve Governmental Effectiveness In Washington, DC, June 7 to July 30, 1993 )由技術和公共政策學院齣版,費爾菲爾,愛荷華州。
1993年的6月和7月,一批科學傢進行瞭一個大膽的實驗。
他們的目標:顯著減少華盛頓特區的暴力犯罪,此區是一個著名的謀殺、強奸和搶劫多發地。他們的方法:科學並係統地為整個城市罩上精神之網,傳播超然冥想和瑜伽飛行。
按照約翰·哈格林自己的說法,他是個瞭不起的人。作為著名的瑪赫西管理大學技術和公共政策學院的教授及院長,他是量子物理學、超然冥想、瑜伽飛行和美國總統競選方麵的實踐專傢。
“作為一名受過達特茅斯和哈佛教育的統一場理論物理學傢,”他在寫給一傢報紙的信中寫道,“我很榮幸曾與世界上意識領域最傑齣的科學傢——靜坐冥想大師瑪赫西(Maharishi Mahesh Yogi )一起密切地工作過。我是科學傢,也是愛國者,所以我要嚮政府提供一套解決國傢目前問題的辦法,這是以科學知識和已被證明瞭的自然法為基礎的。”
1992 年,他成為自然法黨的總統候選人——並未當選。他於1996 年和2000 年再次參加競選——當然也未當選。自然法黨的總部就是愛荷華州費爾菲爾著名的瑪赫西管理大學科學技術和公共政策學院,同時在英國、德國、印度、瑞士、泰國、百慕大、剋羅地亞、拉脫維亞、阿根廷和其他70 個國傢都有分支機構。
約翰·哈格林十分關心犯罪問題。1993 年他發明瞭一套防止暴力犯罪的方法。
用術語說明這種方法就是:“在主要城市組織起統一行動的團體,以緩解整個社會的壓力從而減少犯罪的原動機。”簡單來說就是:哈格林付錢讓人們冥想並設法在墊子上飄浮。隻要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有足夠多的人做到這一點,犯罪率就會下降。就這麼簡單。
他在1993 年夏天實驗瞭這方法,從6 月7 號到7 月30 號,4000 名受過訓練的冥想者在華盛頓特區及附近地區進行瞭冥想並飄到空中。
在一年之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也就是總統選舉前幾個星期,哈格林宣布瞭他的實驗結果:成功!當冥想者們冥想和飄浮的時候,華盛頓的犯罪率下降瞭18%。
從技術角度來說,這是事實。華盛頓的實際犯罪率並沒有下降18%——事實上在實驗的過程中,華盛頓的周謀殺發生率創下瞭曆史新高。但是這個犯罪率同約翰·哈格林通過電腦預測的、若沒有4000人進行冥想和飄浮會發生的犯罪率相比確實下降瞭18%。
由於對罪犯的影響,約翰·哈格林獲得瞭1994 年搞笑諾貝爾和平奬。獲奬者無法,也許是不願意齣席頒奬典禮。
之後幾年,哈格林繼續著實驗。在2001 年早期,哈格林和瑜伽大師瑪赫西以及印度少將庫林特·辛格(Kulwant Singh )一起在華盛頓特區召開瞭一個新聞發布會,發起一項籌款活動。其目的是:籌集10 億美元的資金,這筆資金的利息可以用於資助4萬名受過訓練的瑜伽飛行者前往戰爭地區,給世界帶來和平。他們很有信心,認為可以說服人們捐款。
2002 年的夏天,哈格林又召開瞭一次新聞發布會,告訴所有中東的政黨,和平很快就會實現,隻要他和他那些受過訓練的冥想者和飄浮者得到那筆所需的巨大的——但就最終目標相比,數目也並不太大的——資金,行動就會馬上開始。
第五章:勇敢而獨特的發明與發現
一.耳朵裏的蟎蟲實驗
“隨著蟎蟲嚮著耳鼓深處前進,我耳中的聲音(幸運的是,我隻選擇瞭一隻耳朵),也越來越大。”
——摘自信件《蟎蟲與人》
正式宣布
茲將搞笑諾貝爾昆蟲學奬授予:
紐約西岸的羅伯特·洛佩茲(Robert A. Lopez),一位勇敢的獸醫和所有生物(無論其個頭大小)的朋友。他從貓的耳朵裏挑齣蟎蟲,再將它們移入到自己的耳朵中進行實驗,並仔細地觀察和分析實驗的結果。
這封名字為《蟎蟲與人》(Of Mites and Man)的信發錶於《美國獸醫醫療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203捲第5期,1993年9月,606—607 頁。
一些醫學上的重大進步是由那些身先士卒的勇敢醫生取得的。其中最勇敢、最堅決、最值得紀念的一項醫學實驗是在1968 年由羅伯特·洛佩茲醫生進行的。這裏的敘述就是幾年之後,他有足夠的時間對實驗進行反思的時候寫的。
蟎蟲與人
羅伯特·洛佩茲
獸醫學博士紐約西岸
兩個奇怪的臨床案例促使我開始調查耳蟎(Otodectes Cynotis )傳染給人類的可能性。有一次,一位患者和她的三歲女兒,帶來兩隻患有嚴重耳蟎的小貓。在檢驗室中,湊巧她的女兒也抱怨胸部和腹部很癢。媽媽說她的女兒總是把小貓當作洋娃娃一樣一直抱在懷裏,然後又指給我看孩子腰部無數小小的紅紅咬痕,正是這些小紅點讓孩子癢不可忍。我建議她把小姑娘帶到兒科醫生那裏檢查。小貓耳朵裏的蟎蟲被清除後,我得知小女孩身上的癢痕也很快消失瞭。一年之後,這位客戶又帶來一隻小貓,也患有嚴重的耳蟎,而她腳踝上有小的咬痕。這隻小貓的耳蟎被清除後,她的咬痕也很快消失瞭。
那時(1968),我們在文獻中找不到關於人類耳蟎的任何報告,因此,我決定成為一個人類被試。我在一隻貓身上找到耳蟎,並通過顯微鏡證實這些確實是我所認識的耳蟎。然後,把消毒棉簽用自來水蘸濕,從貓的耳朵裏蘸瞭大約1剋的耳蟎分泌物,放到我的左耳裏。隨著蟎蟲在我的耳道中探險,我也立刻聽見瞭亂抓和移動的聲音。開始瘙癢,然後三處瘙癢的感覺閤成一種古怪聲音和疼痛閤在一起的刺耳之音,疼痛也從那一刻開始加強並持續。開始,我認為這種感覺不會、也不能持續很久。但是,白天過完後,我開始擔心起來。瘙癢感越來越強,隨著蟎蟲嚮耳鼓深處前進,我耳朵裏的聲音(幸運的是,我隻選擇瞭一隻耳朵)也在增大。我感到無助,難道這 就是感染蟎蟲的動物的感覺嗎?
接下來的個小時,蟎蟲非常活躍,然後由亂抓的聲音和瘙癢感來衡量的活動逐漸平靜下來。肯定還有蟎蟲在我的左耳深處到處蠕動,但是那種不適感還在忍受範圍內。晚上11 點偃旗息鼓之後,蟎蟲們又開始活躍瞭,到午夜時分,它們因為要咬、抓、蠕動而異常繁忙。淩晨1點,聲音巨大。1 個小時之後,瘙癢感非常強烈。2個小時之後,瘙癢感和搔抓感達到瞭頂峰。根本無法入睡。然後,蟎蟲好像突然減少瞭覓食活動。噪音和瘙癢感逐漸減輕,可以進行短暫的睡眠。早上7 點它們的活動重新開始,有輕輕的噪音和輕微的瘙癢感。這種模式一直重復——白天活動較輕,夜晚稍微增強,大概從下午6 點到9 點,午夜到淩晨3 點蟎蟲活動最劇烈。這種夜間覓食的模式非常有規律,而且不管你有多睏,都不可能睡著。
第二個星期,深夜覓食的模式已經固定,蟎蟲的活動也開始減弱。第三個星期,耳道裏塞滿瞭耳屎,左耳喪失聽力。到第四個星期,蟎蟲的活動減少瞭75%,而且可以感覺到蟎蟲在夜晚爬過我的臉。它們並沒有試圖進入我的右耳,也沒有在我身體的其 他部位叮咬或導緻瘙癢感。到一個月的時候,我已經聽不到也感覺不到任何蟎蟲的活動瞭,瘙癢感和耳內的聲音都消失瞭。盡管如此,我的耳朵已經完全被它們的分泌物填滿。
接下來,我用濕潤的棉簽清洗並衝洗耳朵。我左耳中的分泌物在一周內清理乾淨。到第六個星期的時候,我不再有瘙癢感,聽力也恢復正常。僅通過固定水洗,就能很快恢復健康。
到第八個星期,我決定再次進行試驗,以驗證第一次試驗是否存在缺陷或誤解。因為左耳已經康復、不再有明顯的耳屎而且聽力也恢復正常,我又從另外一隻貓的耳朵裏獲得瞭耳蟎,並像上次一樣確認它們是耳蟎。也像上次一樣,將貓耳朵裏一到兩剋的分泌物樣本挪移到我的左耳。又一次,耳朵對蟎蟲入侵有瞭反應,響亮的搔抓聲音、瘙癢感和疼痛在幾秒鍾之內就開始瞭。接下來也是同樣的模式:傍晚覓食,深夜進食。白天斷斷續續的覓食時間很短。第一個星期耳朵裏充斥著強烈的瘙癢感;第二個星期蟎蟲的活動性減弱,到14 天的時候停止。左耳裏麵的分泌物少瞭很多,聽力也隻是稍微減弱。溫水衝洗在72 小時內就清理乾淨瞭所有的蟎蟲。
癥狀地明顯減輕遺留瞭許多問題。針對蟎蟲的免疫力存在嗎?人類耳朵對於耳蟎是否有抵抗力?我需要進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試驗。第十一周,我像以前一樣用左耳重新進行試驗。幾分鍾之內,瘙癢感和耳內噪音就開始瞭。但這一次的強度沒有那麼嚴重瞭。在同樣的試驗環境下,時間和感染程度的遞減或者免疫力的增強都提齣瞭一些有趣的問題。哺乳動物對於寄生蟲,特彆是耳蟎,存在一種免疫反應嗎?
耳蟎確實有一種固定的覓食模式嗎?如果是,是否深夜治療更加有效?我自己確實建議客戶在深夜使用治療耳蟎的藥物。
從第一次查找文獻開始,我就發現瞭一份關於人類感染自然耳蟎而導緻耳鳴的報告(1991年發錶於日本的一本醫學期刊上), 我想知道那名患者是否也像我一樣享受這種經曆。
因為對人類、蟎蟲和小貓的貢獻,羅伯特·洛佩茲贏得瞭1994 年搞笑諾貝爾昆蟲學奬。他自費齣席瞭搞笑諾貝爾奬的頒奬典禮。他的得奬感言是一首詩:
我痛恨那垂老的、喜好教訓人的蟎蟲。
它所做的隻是蠕動和咬噬。
睡眠時,他就像一個遊蕩者,
直接爬進瞭我的耳鼓中。
就在那,它又抓又咬,沒完沒瞭。
朗誦完詩之後,洛佩茲博士從衣服口袋裏掏齣一把小蟲子,分發聽眾。搞笑諾貝爾奬的管理委員會無法確認這些蟲子屬於什麼物種。
二.百憂解和蛤蜊的幸福
“選擇性5-羥色胺再吸收抑製劑如鹽酸氟西汀(Prozac),氟伏沙明(uvox )和帕羅西汀(Paxi),能抑製神經突觸細胞對5-羥色胺的再吸收,從而增加體內5-羥色胺的神經傳遞。對人類來說,5-羥色胺負責調節如食欲、睡眠、覺醒和抑鬱等行為。在雙殼類軟體動物中,5-羥色胺對於生殖過程如産卵、卵母細胞的成熟和生發泡分裂、精子的重新激活以及分娩都具有顯著的影響。”
——摘自彼得·馮等人的研究報告
正式宣布
茲將搞笑諾貝爾生物學奬授予:
賓西法尼亞州葛底斯堡大學的彼得·馮(Peter Fong),因為他用百憂解給蛤蜊帶來幸福。
研究已發錶,名為《選擇性5-羥色胺再吸收抑製劑促發並加速指甲蛤蜊生殖現象的研究》[Induction and Potentiation of Parturition in Fingernail Clams(Sphaerium striatinum)by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 彼得·馮, 彼得·修明斯基及利奈特·杜爾索,《實驗動物學期刊》(Jour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280 捲,1998 年,260—264 頁。
自1987年上市以來,百憂解(Prozac )已經成為使用最廣泛的抗抑鬱癥藥物之一。多是人類使用,有時候也被用來治療貓、狗和其他寵物。彼得·馮教授給蛤蜊用瞭百憂解,人傢當然有自己的充分理由。
都和性有關。
鹽酸氟西汀——通常被叫作百憂解——可以幫助許多病人脫離嚴重的抑鬱情緒,所以它在醫生和病人之中突然流行起來。跟許多藥物一樣,它的效果也要看運氣:對一些人如同神藥,對另一些人則功效甚微。還有些人則覺得它的效果曇花一現,而且貌似還會減少人的性衝動或使人完全無欲無求。
涉及性這個問題,也有些虛實難辨的說法——百憂解的效果可能與“降低性欲”完全相反。《臨床精神病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1993 年一份名為《在三位老年男性中,氟西汀和性能力迴歸之間的關係》(Association of Fluoxetine and Return of Sexual Potency in Three Elderly Men )的報告總結說,“氟西汀在性方麵的副作用可能比我們以前認為的更加復雜”。
因此,給蛤蜊喂百憂解也許會給這些小傢夥的性生活帶來些火花。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彼得·馮也不完全清楚效果到底怎樣。於是他就這麼乾瞭——結果確實驚人。
他選擇瞭蛤蜊,是因為蛤蜊和人類(以及牛、龍蝦、魷魚和大多數其他動物)在神經係統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蛤蜊身上的大多數反應與人類的反應從細胞層麵上說極為相似,通過研究蛤蜊的神經係統——修修補補、測量、給它喂百憂解——科學傢們有時能夠得到大量對人類有用的信息。另外,進行蛤蜊實驗相對來說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而且,比起人體試驗來說要填的錶也少。
馮關於百憂解的發現也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當時和現在,都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百憂解及其化學物質是如何做作用的。神經係統的運動復雜而微妙,對任何試圖來研究揭秘的人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不過彼得·馮教授,確實發現瞭不為人知的奧秘:如果你給蛤蜊喂食百憂解(至少是給球蜆,又稱“指甲蛤蜊”), 它們就開始瘋狂繁殖——繁殖率是正常的10倍。
幸虧有彼得·馮,我們纔知道這種抗抑鬱藥物對於指甲蛤蜊的神經係統和繁殖行為都具有看得見的重要影響。他因此獲得瞭1998年搞笑諾貝爾生物學奬。獲奬者無法參加搞笑諾貝爾奬的頒奬典禮,因為他當天要給學生們上課。但是,他寄來瞭他的得奬感言,並由《傾聽百憂解》(Listening to Prozac )一書的作者彼得·剋萊默博士(Dr Peter Kramer)在頒奬典禮上大聲朗讀:
“許多人曾問我,我怎麼鬼使神差地用百憂解來讓蛤蜊瘋狂親熱的,這完全是巧閤。在一個深夜,我獨自坐在實驗室裏,非常鬱悶,從椅子中站起來的時候,我笨拙地打翻瞭百憂解,眼睜睜看著一些膠囊掉進瞭裝滿蛤蜊的玻璃缸。於是神奇的事情發生瞭,蛤蜊開始嚮水中射齣大量的精子和卵子。突然我就不沮喪瞭。接下來的事已載入史冊。我要感謝百憂解的生産廠商,還要嚮蛤蜊錶示敬意——這些高貴的生物將生命奉獻給瞭科研,不過在生命結束之前,它們至少進行瞭無與倫比的親熱,擲地有聲地離開瞭這個世界,享受瞭蛤蜊的幸福。”
馮教授在生殖生物學的其他方麵及水生無脊椎動物生態學方麵繼續著他的研究。2001年,他在《實驗動物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上發錶瞭一篇論文,說明捲螺的陰莖是如何勃起的。
馮教授並沒有將他的搞笑諾貝爾奬項目完全丟下。2002年,他為《環境中的藥物和私人護理産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in the Enviroment)(由美國化學製品協會齣版社齣版)這本書撰寫瞭一章,題為《水生生物中的抗抑鬱藥品》(Antidepressants in Aquatic Organisms),那些因為百憂解和蛤蜊試驗而深受啓發的人們,應該感到欣慰瞭。
……
前言/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