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1世纪科学知识丛书·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卷》并没有大篇幅地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丰功伟绩,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让读者们走近了获奖者们的研究内容和生平经历。读完这《21世纪科学知识丛书·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卷》后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获奖科学家从来不曾将获奖作为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这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诺贝尔奖绝不是急功近利、一厢情愿就能够争得的荣誉,与此相比它更是年复一年的辛勤耕耘。希望读者们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和体会。
内容简介
诺贝尔奖是这个时代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奖项了。获得这一无上荣誉的科学家们,有的原本默默无闻,获奖之后便声名鹊起、妇孺皆知,有的本来就是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知名学者,所到之处人们无不仰慕追随。他们的成长、性格、人生经历不一而同,最终却都得到了诺贝尔奖的青睐。为什么是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探索之旅、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看看那些公众注意力之外的故事和情节。《21世纪科学知识丛书·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卷》适合广大青少年、科研工作者、关注科学较高奖项诺贝尔奖的人们,以及所有热爱科学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矢沢科学事务所(Yazawa Science Office),1982年于日本东京成立的科学信息集团,法人代表为矢沢洁。该集团出版过的图书包括世界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采访录《知识的巨人》、《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日本男人的精子能力》以及有关癌症、糖尿病、脑部疾病等大众医学类图书系列、动物医学系列(以上由学习研究社出版),《巨大的工程》(讲谈社)、《原始的科学》(SoftBank Creative),《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地球真的在升温吗?》、《核能的复兴》、《撼动自然界的“临界点”之谜》、《NASA每日播报:惊人的宇宙原始信息》、《NASA每日播报:惊人的地球原始信息》、《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物理学奖卷》(以上均由技术评论社出版)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吕克·蒙塔尼 Luc Montagnier
探寻真正的艾滋病病毒发现者的漫长道路
第2章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Harald zur Hausen
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发现
第3章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马里奥·卡佩奇 Mario R.Capecchi
创造“基因工程”神话的主人公
第4章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巴里·马歇尔 Barry J.Marshall 罗宾·沃伦 J.Robin Warren
研究者的执著——用自己的身体实验幽门螺杆菌
第5章 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利兰·哈特维尔 Leland H.Hartwell
阐明细胞分裂周期的机制
第6章 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阿尔韦德·卡尔松 Arvid Carlsson
多巴胺:脑内使者的发现
第7章 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伯特·佛契哥德 Robert F.Furchgott
壮阳药物的诞生与一氧化氮新功能的发现
第8章 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斯坦利·普鲁西纳 Stanley B.Prusiner
追寻疯牛病和克雅氏病的病原体——普里昂蛋白
第9章 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克里斯蒂安娜·尼斯莱因-福尔哈德 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
解开“生命奇迹”的女科学家
诺贝尔奖获奖者专访:克里斯蒂安娜·尼斯莱因-福尔哈德
第10章 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利根川 进 Susumu Tonegawa
利用基因解开抗原抗体反应之谜
第11章 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Barbara McClintock
发现“转座子”的细胞遗传学女性
第12章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戴维·哈贝尔 David H.Hubel 托尔斯滕·韦塞尔 Torsten N.Wiesel
大脑是如何将视觉信号成像的?
诺贝尔奖获奖者专访②:托尔斯滕·韦塞尔
第13章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杰·斯佩里 Roger W.Sperry
从“分裂脑”的研究探索大脑的秘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一览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历经20年的艾滋病病毒发现史 2008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宣布,授予三位欧洲研究者2008年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三位研究者分别是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法国科学家吕克·蒙塔尼(图1.1)和弗朗 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审委员会设立在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创立于1810年,位于瑞典北部的斯德哥尔摩,是世界顶尖的医学研究机构(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这所大学的研究者当中涌现出多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2008年获奖者中的楚尔·豪森发现女性常见癌症之一宫颈癌的发病是由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他因此获得了一半的诺贝尔奖奖金(详见第2章)。 另一方面,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的获奖成就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他们分别获得全部奖金的1/4金额。本章将着重介绍蒙塔尼和他的同伴对于HIV的发现。 吕克·蒙塔尼 吕克·蒙塔尼LucMontagnier ◆法国病毒学学家 ·1932年出生于法国中部的夏布利。 ·1937年5岁时遭遇车祸,导致持续昏睡两天,脸部仍留有疤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家庭生活困苦不堪,长期营养不良。战后,祖父患癌症去世的事件对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于是决定开始学习医学。 ·1948年就读于普瓦捷大学医学院和理学部。1955年成为巴黎大学居里研究所助理(当时23岁),熟练掌握了巴斯德实验方法,决定确立分子生物学新领域,成为病毒学研究者。 ·1960年转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所致力于肿瘤病毒学的研究。返回居里研究所后,主要进行癌细胞的研究。 ·1972年在巴斯德研究所病毒研究部门开始研究逆转录病毒及干扰素。 ·1980年发现用炎症性乳腺癌细胞以外的细胞培养后的T淋巴细胞与小鼠乳腺癌病毒(MMTV)有相似的DNA序列(罗伯特·盖洛团队也在这一时期发现了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 ·1982年着手艾滋病病毒的研究。对巴黎比沙医院患者生检后得到的艾滋病病原体进行逆转录病毒证明实验。1983年与巴尔-西诺西共同发现新型病毒,命名为LAV(即之后的HIV)(1984年盖洛发表艾滋病病原体的发现过程,并将其命名为HILV-3)。 ·1986~1987年美法两政府将专利权和专利费用折半,盖洛和蒙塔尼成为共同发现者(1994年期间变更为对法国有利)。1986年获得拉斯克医学奖,1987年获得加德纳奖,1988年获得日本国际奖。 ·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 谈及这两位科学家的获奖经过,HIV的发现不仅在科学界和媒体,在政治界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场混乱,从确定他们获奖到只有他们两人获奖,终于被画上了休止符。 蒙塔尼和他的同伴最终被肯定为HIV发现者历经了20年的曲折。这期间,各国的媒体几乎在同一时间都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管辖下的研究机构)的罗伯特·盖洛(图1.2)作为发现者进行了报道。 ◆同性恋者易传染艾滋病? 1981年,美国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在男同性恋者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性传播疾病。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年轻医师迈克尔·戈特利布描述了一位男性患者的症状。这名33岁的患者体格异常纤细,据说是染上了一种罕见的名为肺孢子虫性肺炎(曾用名卡氏肺囊虫肺炎)的疾病。 这种肺炎只有在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时才会发生,当时只有在免疫能力不健全的婴幼儿或者是长期服用抗生素的人群中发现过感染这一病症的患者。戈特利布经过调查发现,患者的免疫系统显著低下,特别是淋巴细胞主要成分之一的T细胞数量也明显减少。 戈特利布进一步对4位年轻的男同性恋者而且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进行了检查。通过诊察,他怀疑自己发现了一种新型疾病,他在向医学杂志投递论文的同时,给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也发去了一封短信。这则消息在1981年6月被刊登。 他的论文在CDC信息刊上登载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类似的内容也开始被报道。有一则报道内容为,纽约市在仅仅三个月的时间里,就有26名男性因患卡波西氏肉瘤导致病发。当时,卡波西氏肉瘤也是只有免疫力衰退的高龄人群才会感染的一种病症。 围绕艾滋病病毒发现而引起一系列混乱的美国研究者罗伯特·盖洛(左数第二人)。作为HIV的发现者他最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照片/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CDC开始直接调查此事。这期间所报道的患有这种特别的、免疫力不全疾病的患者都是同性恋或双性恋的男性,当时,这种病症被称作“同性恋免疫能力不全症”、“GRIDS”、“同性恋传染病”等。报纸和电视也频繁登载这一威胁男同性恋的病症,同性恋社区饱受冲击和动摇。 接下来的调查工作激起了较为严重的社会不安,原因是这种病症不仅局限于同性恋者。使用血液制剂的血友病患者及患者的女性伴侣也会患这一病症。静脉注射毒品者中也开始发现这一疾病的携带者。显然,这种疾病是由一种未知的病原体感染,通过性交或血液进行传播的。这种病原体,甚至可以在制作血液制剂时,顺利地通过过滤异物用的滤膜。这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也许是一种病毒。 这一新型的病症,在1982年末被命名为“艾滋病”。 发现艾滋病病毒的真实背景同一时期,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病毒研究者吕克·蒙塔尼受某家医院的病毒检验医师委托,对患有淋巴肿瘤的同性恋者是否携带有病毒进行了检测。在当时,这位患者的淋巴肿瘤(恶性淋巴肿瘤,即血癌)被认为是典型的艾滋病前兆。1932年出生于法国中部地区的蒙塔尼,5岁的时候不幸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头盖骨骨折陷于昏睡状态中,两天后终于恢复了意识。庆幸的是这次事故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事故发生前的记忆依然留在他的脑海中,但是对于事故的印象却全然消失了。他对大脑这种奇妙的现象产生了兴趣,这也为他之后走上医学研究道路创造了一个契机。蒙塔尼的父亲是一位会计师,喜好阅读各类科学书籍,蒙塔尼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喜欢自学科学知识。10岁时,他在自家的地下室里制作了 实验装置,埋头研究化学合成的实验。蒙塔尼的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战后,作为受灾较严重的家庭,他们得到允许住进一所没有房主的住宅中。这所住宅是战争中德国纳粹占领法国时使用过的住宅。 1972年,蒙塔尼开始工作于法国最具历史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动物的逆转录病毒(一部分由癌症引发)及干扰素的研究成为他在这里的主要研究对象。 逆转录病毒,以RNA(核糖核酸)作为遗传物质的病毒,也是RNA病毒的一种。这种病毒将自身携带的遗传信息转换成为DNA的形式(图1.3),然后插入宿主细胞DNA之间,形成一种巧妙的组合。 HIV等逆转录病毒是一类单股正链RNA(右图)病毒。逆转录病毒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将RNA转变成为DNA,与宿主的DNA因子组合形成一体。资料/NVBI、NLM、NIH等 1982年,某位研究者将自己对艾滋病病毒的推测告诉了蒙塔尼,“艾滋病病毒的病原体有可能是逆转录病毒”,而且蒙塔尼认为这一推断的证据相当可靠。 1983年1月3日,蒙塔尼接受委托,对前述患者的淋巴结和血液进行化验,开始研究逆转录病毒。拿到患者的受检样本的当天,他立即将淋巴结离心后得到的淋巴细胞单独培养。以“Bru”通称的患者的淋巴结,为了解艾滋病病毒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前言/序言
探索人类奥秘:生理学与医学的伟大征程 一卷穿越时空的史诗,记录着人类挑战生命极限的智慧结晶。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时期的特定奖项得主及其具体研究成果,而是一部宏大的叙事,旨在勾勒出人类理解自身生理机制、攻克疾病堡垒的整体发展脉络。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科学发现串联起来,展示医学和生理学是如何从早期的经验摸索,逐步演进为今日精密的分子生物学和精准医疗。 第一部分:生命的基石——细胞与分子层面的觉醒 在进入现代医学的殿堂之前,我们必须理解生命的最小单元——细胞。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细胞理论的确立时期,探讨那些奠定生物学基础的早期观察和实验。我们不会细述某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细胞分裂机制上的突破,而是着重于介绍“细胞病理学”这一概念的诞生及其对理解疾病的革命性意义。疾病不再被视为某种神秘的“体液失衡”,而是细胞功能失常的具体表现。 紧接着,我们将视野转向分子层面。在经典遗传学体系建立后,如何解码生命的蓝图成为核心议题。本书将详细阐述DNA结构发现的背景,强调“双螺旋”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结构,更是理解遗传信息如何存储、复制和表达的逻辑基础。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当科学家们开始理解核酸的化学本质后,如何由此推导出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为后续的药物设计和基因治疗铺平了道路。这部分内容将展现从宏观的器官功能到微观的遗传密码,知识链条是如何环环相扣的。 第二部分:调控的艺术——生理系统的精妙运作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器,其运作依赖于精密的调控网络。生理学研究的伟大之处,在于揭示了这些“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我们深入探讨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机制。这不是关于某个突触化学物质的发现,而是关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我们将回顾经典电生理学实验,解释神经元如何接收、整合并输出信息,从而控制我们的感知、运动乃至思维。理解这些基础机制,是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发病机理的前提。 同时,内分泌系统作为人体的“慢速通讯网络”,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书将聚焦于激素的发现史——不是聚焦于某个特定的激素,而是阐述激素作为化学信使,如何在不同的器官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新陈代谢的调节到生长发育的控制,我们审视内分泌失调如何引发系统性的健康危机,以及如何通过补充或阻断特定信号通路来恢复平衡。 第三部分:与疾病的漫长博弈——免疫学的崛起 免疫系统是人体最精密也最令人费解的防御体系。本书将免疫学的演进视为人类对“自我”与“非我”边界不断探索的过程。 我们将详细介绍疫苗学的早期实践与理论基础,探讨“免疫记忆”的科学内涵——即机体如何通过接触病原体或其替代物,形成长期保护的能力。这不是对某项疫苗技术的描述,而是对免疫学基本原理的系统梳理:从抗原识别到抗体生成,再到细胞免疫的协同作用。 此外,我们也会触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挑战。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时,医学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不削弱防御能力的前提下,抑制这种“内战”。这部分内容着重于描述免疫调节复杂性,及其对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过敏反应等现象的解释力。 第四部分:革新与未来——诊断与治疗的范式转移 进入近现代,医学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强大的技术支撑。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聚焦于那些彻底改变了疾病诊断和治疗范式的跨领域技术。 我们探讨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X射线穿透性观察,到后来的超声波、核磁共振成像(MRI),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学会“无损地”窥视活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这不仅是物理学的胜利,更是对解剖学理解的巨大飞跃。 最后,我们将展望新疗法的曙光。这包括对传统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挖掘,以及新兴的基因编辑和细胞疗法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我们关注的不是具体的某项临床试验结果,而是这些新方法背后的核心科学逻辑:如何通过精确干预分子靶点,实现对疾病的根本性逆转,而非仅仅是症状的缓解。 结语: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连贯的、结构化的知识图谱,它展现了人类如何从黑暗中摸索,一步步点亮对生命奥秘的认知。它关乎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关乎人类对健康和长寿的永恒追求。阅读本书,你将获得的是理解现代医学之所以如此强大的底层逻辑,而不是对某几项具体成就的流水账式罗列。这是一次对生命科学宏伟殿堂的深度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