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 Mining: Data Science in Action
作者: Wil M. P. Van Der Aalst;
ISBN13: 9783662498507
类型: 精装(精装书)
语种: 英语(English)
出版日期: 2016-04-26
出版社: Springer
页数: 467
重量(克): 857
尺寸: 23.3934 x 15.5956 x 2.6924 cm
This is the second edition of Wil van der Aalst's seminal book on process mining, which now discusses the field also 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data science and big data approaches. It includes several additions and updates, e.g. on inductive mining techniques, the notion of alignments, a considerably expanded section on software tools and a completely new chapter of process mining in the large. It is self-contained,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overing the entire process-mining spectrum from process discovery to predictive analytics.
After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 and process mining in Part I, Part II provides the basics of 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and data mining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remainder of the book. Next, Part III focuses on process discovery as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 mining task, while Part IV moves beyond discovering the control flow of processes, highlighting conformance checking, and organizational and time perspectives. Part V offers a guide to successfully applying process mining in practice, includ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idely used open-source tool ProM and several commercial products. Lastly, Part VI takes a step back, reflecting on the material presented and the key open challenges.
Overall, this 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process mining. It is intended for business process analysts, business consultants, process managers, graduate students, and BPM researchers.
我对书中在“组织行为学”与“流程挖掘”交叉地带的探讨印象尤为深刻,这部分内容经常被纯粹的技术书籍所忽略。作者没有将流程视为一个孤立的技术系统,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组织生态中进行审视。例如,在分析跨部门协作流程时,书中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来衡量不同团队之间的信息流转速度和信任度,并将这些社会指标与流程的效率指标进行关联。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最终的改进建议不再是冷冰冰的效率提升方案,而是更具人文关怀和可落地性的组织变革路径。读到关于“员工抗拒变革”的章节时,我深感共鸣——很多流程优化项目最终失败,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人心的疏导出了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数据驱动的“人性化”管理工具,让你能够用客观数据来引导和说服那些固守旧习的利益相关者,这比单纯的自上而下命令有效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重于“未来展望”和“工具生态系统”的梳理,处理得非常成熟和客观。作者没有盲目推销任何单一的商业软件,而是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以评估和选择最适合特定业务场景的挖掘工具。他细致地对比了不同工具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支持复杂拓扑结构和提供可视化交互方面的优劣势。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人机协作”的重要性——流程挖掘工具是增强人类洞察力的放大镜,而不是替代人类决策者的黑箱。在探讨新兴技术如物联网(IoT)数据与流程挖掘的集成时,作者保持了一种审慎乐观的态度,指出了数据量爆炸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警示了实时数据流处理的挑战。这种既有前瞻性又不失批判性的平衡感,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年流程管理领域的战略蓝图,指导我们如何持续进化和保持竞争力。
评分这本厚厚的著作,初翻时便给人一种深沉而严谨的印象,它无疑是为那些渴望在数据海洋中构建清晰蓝图的实践者准备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开篇部分对于“流程”这一核心概念的重新界定,不同于传统管理学中那种僵硬的、预设的流程图,这里的流程被视为一种“涌现的现实”,是实际操作中无数次交互作用的痕迹。书中对于事件日志的精妙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点,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标记转化为可被剖析的因果链条。我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其中关于“性能瓶颈识别”的章节,发现作者提出的那套基于时间戳和资源分配的分析框架,与我目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惊人地吻合。那种将理论模型与具体案例无缝对接的叙事方式,让原本晦涩的计算方法变得触手可及。读完这个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流程会慢”的理解,从直觉驱动上升到了基于证据的科学判断。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的不是如何套用某个软件,而是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审视和解构复杂的工作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其巧妙,它没有采取那种线性推进、让你在前半部分就感到窒息的学术路线。相反,它采用了螺旋上升的策略,从宏观的视角引入概念,然后在特定的章节中深入到技术实现的细节,再跳出来讨论这些技术对组织决策的深远影响。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合规性监控”的讨论情有独钟。在许多企业中,合规性往往被视为一种事后的审计工作,是发现错误后的补救措施。然而,这本书展示了如何通过持续的过程挖掘,将合规性检查嵌入到流程执行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真正的“预防性治理”。作者引入的那些非单调性模型和异常检测算法,在处理那些罕见但关键的违规路径时表现出了惊人的敏感度。特别是关于“影子IT”流程的识别案例,让我眼前一亮——那些没有被正式记录,却在实际操作中大量存在的“地下流程”,是如何被这些数据足迹无情地揭露出来的。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管理哲学上的颠覆:流程不再是自上而下强加的规则,而是自下而上被数据所定义的真实存在。
评分坦白讲,最初被吸引是冲着“数据科学”这四个字来的,我期待的是大量炫酷的机器学习模型展示。然而,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立足点远比我想象的要扎实和基础。它并没有过度依赖那些过于前沿、尚未成熟的深度学习技术,而是将核心放在了如何清洗、准备和解释流程数据上。这才是真正的难点所在。作者用了整整两章篇幅来探讨“数据质量”和“模型假设”,这在许多同类书籍中是被轻易带过的部分。书中对“不完整日志”和“时间漂移”等现实世界中常见的数据陷阱的细致分析,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常年与“脏数据”搏斗的工程师量身定做的指南。它没有给我速成的药方,却给了我一把精密的刻刀,让我学会如何雕琢出可以信赖的数据基础。没有坚实的数据基础,再复杂的分析也只是空中楼阁,这本书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使得整本书的论述都沉稳有力,经得起推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