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长诗,现存系统阐述古希腊罗马的原子唯物论的著作《物性论》
·《物性论》由著名译者蒲隆精心翻译
·译林经典书系“译林人文精选”的又一部必读名著
《物性论》是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1473年整理出版,是现存系统阐述古希腊罗马的原子唯物论的著作。共分为六卷,分别论述了物体和虚空,自然及其规律,灵魂、感觉和情欲,天体的生灭和人类的起源以及其他一些异常现象的由来。全书融哲学、科学与诗歌为一体,依据德谟克利特开创的原子唯物论,以大量事例阐明伊壁鸠鲁的学说,批判了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说及神创论,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灵魂的本性及规律的认识。
卢克莱修(约前99~前55),古罗马哲学家。他继承古代原子学说,特别是阐述并发展了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永恒的,提出了“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幸福在于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得到精神的安宁和心情的恬静。著有哲学长诗《物性论》。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觉得它不像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或学术专著。那种带着些许复古情怀的封面材质,搭配上清晰却不失雅致的字体排版,让人忍不住想多翻阅几下。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无论是书脊的粘合度还是章节之间的过渡设计,都体现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所下的功夫。它不像那些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快餐式出版物,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沉静而有格调的氛围。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似乎也在暗示着内容本身也蕴含着某种值得细细品味的“物质性”。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现象”背后驱动力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探究。它并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层的描述,而是不断地追问:是什么决定了事物呈现出它现在的样子?这种追问超越了单纯的物理学范畴,触及到了形而上的领域,但作者的笔触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基于经验的论证力量,没有陷入空泛的玄谈。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对于“边界条件”的探讨,那不仅仅是对物理限制的描述,更像是一种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洞察。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物品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留意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物”的内在逻辑和制约性。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感受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宏大而又细致的视角。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比如古代的冶金技术与现代的认知科学,或是古代哲学家的沉思与当代材料的力学特性。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这本书拥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和延展性。它不仅仅是在探讨“物”的构成,更是在探讨“认知”如何被物质世界所塑造和限制。读完合上书本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世界运作规律的敬畏感,感觉自己似乎触及到了某种更深层次的组织原则,这种启迪是任何肤浅的阅读体验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内敛和精准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反复掂量,避免了任何不必要的华丽辞藻堆砌。它的行文保持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即使在讨论一些可能引起巨大争议的哲学命题时,也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法庭辩论,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这种清晰、不拖泥带水的表达方式,对于需要精确把握概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然而,正因为它的高度凝练,使得初读时可能会略显吃力,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中将句子结构拆解、重组,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所在。这并非缺点,而是一种对阅读者智力投入的邀请。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场缓慢而深刻的思辨之旅。作者在行文时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他并不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老练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不同的历史脉络和哲学思辨之中。特别是他论证某个核心观点时,所引用的那些看似不相干的古代文本片段和现代科学观察,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知识结构,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种结构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它不提供唾手可得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这种深度的交互性,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书籍的被动接受。
评分书好!快递好!愉快的网购!
评分符合一致 应该是正品 以后还会来
评分给朋友买的,不知道怎样。
评分有些冷僻的书怕现在不买了囤,想看的时候买不到就郁闷了
评分给朋友买的,不知道怎样。
评分书很好,多学些知识!
评分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1473年整理出版。是现存唯一系统阐述古希腊罗马的原子唯物论的著作。全书依据德谟克利特开创的原子唯物论,以大量事例阐明了伊壁鸠鲁的学说,批判了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说及神创论,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在与唯心主义学说的斗争中丰富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第1卷批驳了宗教和神创论,论述原子与虚空。指责宗教蒙蔽人们的理智,贬低人的尊严,唆使人类作出不道德的行为,使人们陷于极端的贫困。他通过具体事例论证了原子和虚空的实在性,但没有用“原子”这个词,而是用“本原 ”、“原初物体”、“物体”、“种子”、“元素”以及“物质形体”来代替。与德谟克利特不同,他认为原初物体的形状是有限的,他从物体的多孔性和比重的不同论证虚空的存在。他把原子论和感觉结合起来,提出可能性表明性质,不可能性表明虚空。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物质和空间都是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世界在形成、发展和消亡,我们的世界并非唯一存在的世界。在第2卷中,他阐述了原子运动的规律性,他还说明了世界和万物形成的原因,指出了为德谟克利特所忽视的偶然性的存在。在第3卷中,他论述了灵魂的本性,区分了灵魂和精神。他认为灵魂是生命的本原,精神是意识和理智,二者都是物质的,是由极其精细的原子所构成的。在第5卷中 ,他描述了宇宙、生物和社会的形成过程,并着重描绘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图景。他还推测到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理性能找到满足需要的手段。这些看法既表现出肯定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思想萌芽,也混夹有唯心主义的观点。在第6卷中 ,他研究了当时的各门学科,并用原子唯物论观点解释了各种自然现象。书中还表现出生物进化论的思想。《物性论》一书对研究原子唯物主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对以后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书很好,多学些知识!
评分给朋友买的,不知道怎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