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畜牧獸醫專業精品係列教材:動物疾病防治基本技術》遵循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獸醫專業教學體係與課程設置模式及新型教材建設指導思想和原則,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突齣常用技能知識。根據動物醫學、畜牧獸醫崗位的實際工作需要,以臨床防治疾病的方法為載體,按典型工作任務,即防控及治療病畜的方法分為四個學習情境,主要內容有防控動物疫病、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和物理治療。
《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畜牧獸醫專業精品係列教材:動物疾病防治基本技術》供高職高專院校動物醫學專業、畜牧獸醫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作為基層畜牧獸醫工作者及廣大養殖戶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學習情境1 防控動物疫病
項目1 預防動物疫病
任務1 建立動物檔案(以牛場為例)
任務2 消毒動物場(以雞捨為例)
任務3 驅蟲(以驅豬綫蟲為例)
任務4 免疫接種
必備知識
第一部分 動物傳染病的感染與流行
第二部分 寄生蟲病的流行
第三部分 疫病預防
項目2 撲滅動物疫病
任務1 調查及報告動物疫情
任務2 隔離病畜
任務3 封鎖疫源地
任務4 采取、包裝和送檢傳染病病料
任務5 處理屍體(以雞為例)
必備知識
學習情境2 藥物治療
項目1 開寫處方
必備知識
項目2 配製常用藥物製劑
任務1 配製75%乙醇、1%碘甘油溶液劑
任務2 配製5%碘酊
任務3 配製四三一擦劑
任務4 配製復方硫酸鈉閤劑
任務5 配製10%硫黃軟膏劑
任務6 配製人工鹽、口服補液鹽散劑
必備知識
第一部分 藥物的基本知識
第二部分 藥物作用概述
第三部分 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
項目3 藥物應用
任務1 抗病體藥物應用
任務2 係統藥物應用
任務3 調節新陳代謝藥物應用
任務4 解毒藥應用
必備知識
第一部分 抗微生物藥物
第二部分 防腐消毒藥
第三部分 抗寄生蟲藥物
第四部分 作用於消化係統的藥物
第五部分 作用於呼吸係統的藥物
第六部分 作用於血液循環係統的藥物
第七部分 作用於泌尿生殖係統的藥物
第八部分 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的藥物
第九部分 作用於外周神經係統的藥物
第十部分 影響新陳代謝的藥物
第十一部分 解毒藥
學習情境3 外科手術治療
項目1 胃切開術
任務1 瘤胃切開(牛)
任務2 胃切開(犬)
項目2 腸側切開及腸切除術
任務1 腸側切開術
任務2 腸套疊整復術
任務3 腸切除術與腸吻閤術
項目3 皺胃變位整復術
任務1 皺胃左方變位整復術
任務2 皺胃右方逆時針扭轉整復術
任務3 皺胃右方順時針扭轉整復術
項目4 剖腹産手術
任務1 牛剖腹産手術
任務2 豬剖腹産手術
任務3 犬剖腹産手術
項目5 閹割術
任務1 去勢公牛、羊
任務2 去勢公豬
任務3 去勢公犬
任務4 去勢公貓
任務5 摘除豬卵巢
任務6 摘除犬、貓卵巢及子宮
必備知識
學習情境4 物理治療
項目1 冷卻與溫熱治療
任務1 冷卻治療
……
必備知識
精彩書摘
(1)殺蟲方法
①物理殺蟲法機械拍打捕捉,噴燈火焰燒殺,沸水或蒸汽熱殺滅。
②藥物殺蟲法主要是應用化學殺蟲劑來殺滅。根據殺蟲劑對節肢動物的毒殺作用可分為胃毒藥劑、接觸毒藥劑、熏蒸毒藥劑、內吸毒藥劑等。
③生物殺蟲法是用昆蟲的天敵或病菌及雄蟲絕育技術等方法殺滅昆蟲。如養柳條魚滅蚊;用輻射使雄性昆蟲絕育;或使用過量激素,抑製昆蟲的變態和蛻皮;或利用病原微生物感染昆蟲使其死亡;消滅昆蟲孳生繁殖的環境等,都是有效的殺滅昆蟲的方法。
(2)滅鼠
鼠類是許多人畜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傳染源,它們可以傳播的動物傳染病有炭疽、布魯氏菌病、結核病、土拉杆菌病、李氏杆菌病、鈎端螺鏇體病、僞狂犬病、口蹄疫、豬瘟、豬丹毒、巴氏杆菌病和立剋次體病等。滅鼠的方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
①器械滅鼠利用各種工具以不同方式捕殺鼠類,如關、夾、壓、扣、套、翻、堵、挖、灌等。此類方法可就地取材,簡便易行。
②藥物滅鼠根據藥物進入鼠體的途徑可分為消化道藥物和熏蒸藥物兩類。消化道藥物主要有磷化鋅、殺鼠靈、安妥、敵鼠鈉鹽和氟乙酸鈉。熏蒸藥物包括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和滅鼠煙劑。
(三)加強檢疫工作
檢疫就是用各種獸醫科學的診斷方法,對動物及其産品進行某些規定傳染病的檢查,並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檢疫是一項重要的防疫措施,不僅發生傳染病時在疫區要進行檢疫,在沒有發生傳染病時也要進行經常性的檢疫。檢疫的目的是加強獸醫監督工作,防止動物傳染病的傳人或傳齣,直接保護畜牧業生産的發展,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維護對外貿易的信譽。
(四)免疫接種和藥物預防
免疫接種是激發動物機體産生特異性抵抗力,使易感動物轉化為不易感動物的一種手段。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免疫接種,是預防和控製動物傳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據免疫接種進行的時機不同,可分為預防接種和緊急接種兩類。藥物預防是為瞭預防某些疫病,在動物的飼料或飲水中加入某種安全的藥物進行集體的化學預防,在一定時間內可以使受威脅的易感動物不受疫病的危害,也是預防和控製動物傳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
前言/序言
動物疾病的威脅與防治挑戰 動物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夥伴,它們為我們提供食物、縴維,同時也為我們的生活增添瞭樂趣和情感慰藉。然而,動物健康始終麵臨著各種疾病的威脅,這些疾病不僅影響動物自身的生長發育和生産性能,更可能通過人畜共患病的途徑,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風險。因此,掌握動物疾病防治的基本技術,對於保障動物福利、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疾病的發生與傳播 動物疾病的發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病原體、宿主和環境三方麵的相互作用。 病原體: 導緻動物疾病的病原體種類繁多,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它們各有特點,侵入動物體內的方式、在體內繁殖和擴散的途徑、以及對宿主造成的損傷機製也各不相同。例如,某些細菌會産生毒素,直接損傷宿主細胞;病毒則通過感染宿主細胞,破壞其正常功能;真菌可能引起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的感染;寄生蟲則寄生在動物體內外,吸取營養或引起組織損傷。病原體的毒力(緻病能力)強弱,以及其數量,也是決定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宿主: 動物個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即宿主的易感性,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內在因素。宿主的年齡、品種、營養狀況、免疫狀態、生理機能、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疾病,都會影響其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例如,幼齡動物和老年動物的免疫係統可能尚未發育成熟或功能衰退,更容易感染疾病。營養不良會削弱動物的免疫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 環境: 環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和傳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不適宜的飼養環境,如擁擠、潮濕、通風不良、溫度濕度不當、衛生條件差等,都可能為病原體的滋生和傳播創造有利條件,並削弱動物的抵抗力。例如,高密度飼養容易導緻應激反應,降低動物免疫力,且一旦有病原體引入,極易在群體中快速傳播。不潔的水源和飼料也可能成為病原體傳播的媒介。此外,季節變化、地理環境、甚至動物之間的接觸,都可能影響疾病的流行。 疾病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 直接接觸傳播: 健康動物與病畜直接接觸,如舔、咬、交配等,病原體通過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從病畜傳播給健康動物。 間接接觸傳播: 健康動物接觸被病原體汙染的物品,如飼料、飲水、墊料、器具、車輛、衣物等,從而感染病原體。 空氣傳播: 病畜通過呼吸、咳嗽、打噴嚏等方式將含有病原體的飛沫或氣溶膠釋放到空氣中,健康動物吸入後被感染。 媒介傳播: 某些節肢動物(如蚊子、蜱、蠅等)或昆蟲,在吸食病畜血液後,攜帶病原體,再叮咬健康動物,將病原體傳播齣去。 消化道傳播: 攝食被病原體汙染的食物或水源,病原體通過消化道進入體內。 垂直傳播: 病原體通過種蛋、胎盤或乳汁,從母畜傳播給後代。 動物疾病的診斷 準確及時地診斷動物疾病是有效防治的基礎。診斷的過程通常需要結閤多方麵的信息,包括: 流行病學調查: 瞭解疾病發生的範圍、時間、發病率、死亡率、發病動物的品種、年齡、飼養管理情況等,可以為診斷提供重要的綫索。例如,如果一種傳染病在短時間內迅速在某個區域的某個品種動物中爆發,那麼就可以初步懷疑是某種傳染病。 臨床癥狀觀察: 仔細觀察病畜的體溫、食欲、精神狀態、呼吸、咳嗽、腹瀉、跛行、皮膚病變等臨床錶現。不同的疾病會有其特異性的臨床癥狀。例如,禽流感常常錶現為精神沉鬱、呼吸睏難、羽毛蓬亂、采食量下降等;牛瘟則會錶現為高燒、鼻炎、眼結膜炎、腹瀉等。 病理剖檢: 對死亡的動物進行解剖,觀察內部器官是否有異常變化,如充血、水腫、齣血、壞死、腫瘤等。病理變化是疾病發生過程中組織器官損傷的客觀反映,對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豬瘟的病變常常齣現在淋巴結、胃腸道黏膜等部位;肺疫則錶現為肺部組織齣現膿腫。 實驗室診斷: 這是最科學、最準確的診斷方法,通過對病料(血液、分泌物、組織、糞便等)進行各種實驗室檢測,來確診病原體或瞭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實驗室診斷方法多種多樣,包括: 病原學診斷: 鏡檢: 在顯微鏡下觀察病原體的形態和數量,如細菌塗片染色鏡檢、寄生蟲卵或蟲體檢查等。 培養分離: 在適宜的培養基上培養病原體,如細菌培養、病毒分離等,以便進一步鑒定。 血清學診斷: 檢測動物血液中是否存在針對特定病原體的抗體,或檢測病原體本身的抗原。常用的方法有ELISA(酶聯免疫吸附測定)、AGID(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HI(血凝抑製試驗)、CFT(補體結閤試驗)等。 分子生物學診斷: 利用DNA或RNA技術檢測病原體的遺傳物質,如PCR(聚閤酶鏈式反應)等,具有高靈敏度和特異性。 組織病理學檢查: 對病變組織進行染色和顯微鏡觀察,瞭解細胞和組織的損傷情況。 生化免疫學檢查: 檢測動物血液或體液中某些生化指標的變化,如酶活性、激素水平、代謝産物等,可以反映動物的生理功能狀態。 動物疾病的防治原則 動物疾病的防治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遵循科學的原則,纔能取得最佳效果。 預防為主,防治結閤: 這是動物疫病防治最核心的原則。通過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環境衛生、實施免疫接種等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一旦發現疾病,要迅速采取措施進行撲滅,防止疫情蔓延。 綜閤防治: 針對不同的疾病,需要采取多種防治手段。例如,對於傳染病,除瞭疫苗接種,還需要加強消毒、隔離、治療等措施;對於寄生蟲病,則需要進行驅蟲、環境治理等。 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減少經濟損失。 因病施策,分類管理: 不同的疾病,其病原、傳播途徑、臨床錶現和防治方法各不相同,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科學管理,提高免疫力: 良好的飼養管理是提高動物自身抵抗力的基礎。提供營養均衡的飼料、保持適宜的生長環境、減少應激、規律作息等,都有助於增強動物的免疫力。 關鍵防治技術 1. 飼養管理與衛生消毒: 閤理飼養: 提供營養全麵、配比均衡的飼料,滿足動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科學的飼養可以提高動物的生長性能和抗病能力。 改善環境: 保持畜禽捨的清潔、乾燥、通風良好,控製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定期清理糞便,並進行無害化處理。減少飼養密度,避免過度擁擠,以降低應激和疾病傳播的風險。 嚴格消毒: 建立完善的消毒製度,對畜禽捨、飼料、飲水、用具、車輛、人員等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消毒。常用的消毒劑包括過氧乙酸、戊二醛、季銨鹽類等,應根據不同對象和目的選擇閤適的消毒劑和濃度。 隔離製度: 對新引進的動物進行隔離觀察,確認健康後方可混群。病畜、弱畜應及時隔離治療,並對接觸過的環境進行徹底消毒。 2. 免疫接種: 疫苗的作用: 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通過給動物接種疫苗,可以刺激動物産生特異性免疫力,當病原體侵入機體時,能夠迅速將其清除,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科學免疫: 根據動物的品種、年齡、地理分布、疫病流行情況等,製定科學的免疫程序。選擇質量閤格、來源可靠的疫苗,並按照說明書的要求進行儲存和接種。 免疫效果的評估: 定期對免疫動物進行抗體水平檢測,評估免疫效果,必要時進行補免。 3. 藥物防治與治療: 閤理用藥: 在獸醫的指導下,根據診斷結果,選擇閤適的藥物進行治療。避免濫用藥物,尤其要警惕抗生素的濫用,以免産生耐藥性,並對食品安全造成影響。 治療原則: 早期治療、足量、按療程用藥。對於傳染病,可能需要配閤隔離、消毒等措施。 中獸藥的應用: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和環境友好型畜牧業的日益重視,中獸藥在動物疾病防治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中獸藥具有作用溫和、副作用小、不易産生耐藥性等優點。 4. 寄生蟲病的防治: 內外寄生蟲的防治: 寄生蟲會嚴重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繁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需要根據寄生蟲的種類和侵染階段,采取相應的驅蟲藥物和防治措施。 環境控製: 許多寄生蟲的生命周期與環境密切相關,通過改善環境衛生,如定期清除糞便、控製濕度等,可以有效減少寄生蟲的滋生和傳播。 5. 無害化處理: 病死動物的處理: 死亡的動物,特彆是患有傳染病的動物,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如深埋、焚燒或化製,以防止病原體擴散,避免汙染環境。 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動物疾病防治技術也在不斷發展。 生物技術在診斷和疫苗開發中的應用: 新型診斷技術,如基因芯片、單剋隆抗體等,將為疾病的早期、快速、準確診斷提供有力支持。基因工程疫苗、DNA疫苗等新型疫苗的開發,將為疾病的預防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選擇。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疫病監測和預警中的應用: 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動物健康數據、環境數據、氣候數據等,可以建立更完善的疫病監測和預警係統,及時發現疫情苗頭,並采取應對措施。 精準獸醫: 結閤動物的遺傳信息、生理狀態、環境因素等,為每隻動物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環境友好型防治技術: 研發和推廣環境友好型的消毒劑、藥物和防治模式,減少對環境的汙染,保障食品安全。 總之,動物疾病防治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廣大從事畜牧獸醫工作的人員,不斷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科學技術,嚴格執行各項防治措施,纔能有效控製動物疾病的發生和流行,為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做齣貢獻。